首页 > 网友论坛 典型经验
点赞“廉吏”利国利家
2016年06月01日 13:40
5月3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47期,介绍了山西吕梁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清俭家风传世。
“键人”看完介绍,点赞“廉吏”利国利家。
为何点赞“廉吏”利国?“廉是立国之本,清为当政之根”。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何曾经观看新编京剧《廉吏于成龙》等作品?因为,习近平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需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代廉吏于成龙就是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之一。因为,在他为官的20余年中,始终坚守“清、慎、勤”之风范,自甘淡泊,清正廉明,一心为民,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和朝廷赏识,三次被举“卓异”。老百姓称他为“于青天”、“于青菜”、“于豆腐”,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去世后,康熙亲为于成龙御书碑文,追封太子太保,赠谥号“清端”,赐御书匾额“高行清粹”,赐御书对联“历仕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
为此,建议今人从两个方面学习于成龙。
一是学习于成龙信念坚定、感恩报国、立志济世救民的报负。当于成龙终于被候补为广西罗城知县时,有亲友劝他不可到那种人烟稀少、盗匪横行的荒蛮落后之地任职,但他在“此行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信念支撑下,毅然决然地到了这块百废待兴的边鄙之地做官,而且扑下身子,一干就是七年。这种正视困难、敢于担当、立志报国救民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二是学习于成龙洁己爱民、低调为官、惩腐除恶的廉政风范。2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从基层知县做起,靠清廉实干一步步做到封疆大吏。尤其是担任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后,可谓位高权重,但他面对诱惑,始终坚持廉洁从政、洁己爱民、低调纯朴,其做人为官风范,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清廉”二字贯穿于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仕途之中。升迁途中萝卜当干粮,直隶任内严禁火耗、赌博和馈赠,赴任富庶江南不摆排场、不搞鸣锣开道,任上病故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这种清廉为官,鞠躬尽瘁的可敬做派、为政品行,是于成龙严于修身、严于律己的结果,也是传之后世的清白家风。
看看外国如何让廉吏利国?《刊授党校》曾刊发文章说,新加坡在二战后到1959年人民行动党执政前,腐败猖獗,民怨沸腾,腐败使得人民对这个国家已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充分认识到清除腐败是取信于民的关键,为此崇尚儒家文化的李光耀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树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提出了前面提到的“廉是立国之本,清为当政之根”,把廉洁作为立党之基。
看看明朝如何对待廉吏贪吏?《刊授党校》文章也曾说道,大家都认为明朝是一个腐败横行的朝代,实际上,在明朝前期,社会上腐败还是很少见的。而且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惩贪官、反腐败最严厉的皇帝。登基执掌天下以后,他多次告诫属下:“天下新定,百姓财力困乏,犹如刚会飞的鸟,刚栽上的树,万不可拔羽毛,动树根。只有廉吏才能严格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贪吏则必然肥己害民,请你们引以为戒。” 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打小苦惯了,坐了江山之后,不单自己节俭,而且对手下也抠门儿,也许明朝官吏的正式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他对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奢靡腐化的贪官施以重刑。他规定凡贪赃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让每个为官者知有警惕。可见,廉吏利国利民,贪吏腐国害民。
为何点赞“廉吏”利家?廉官清白,荫泽后代。廉吏利国也应该利家。中国纪检监察报就认为,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对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官员更应树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正,则党风正。因此,“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习近平也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因此,“廉吏”利家应该说是第二层面的要求。
看看廉吏于成龙如何利家?政声人去后,清名在人间。媒体人就认为于成龙为官23年,天南地北,只身天涯,以其一生清廉节俭、勤政为民的端严操守,为吕梁于氏家族树立了光前裕后的典范。
于成龙长孙于准,秉承先祖遗风,在整理编纂《于清端公政书》的基础上,总结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风家训,历时四年,续修《于氏宗谱》,编订《于氏族规》22条,《于氏家训》41条,使于氏族规家训成为吕梁于氏族人世代践行的行为规范。
《于氏族规家训》如何利家?于氏族规家训以“勤耕读、尚节俭,循法礼、孝乡里,廉仕吏、存仁德”等为核心要义,涵盖“勤、俭、学、善、廉”等朴素道理,既是对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
于氏族规家训没有空洞的说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都清晰明确,娓娓道来。譬如“人贵立志。志非大言不惭之谓也,乃念念向上一等做去”;又譬如“我志在富,则当以勤俭致之,我志在贵,则当以读书致之,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
于氏族规家训对于于氏后人养成恭良谦让、急公尚义、勤俭持家等行为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当地民俗民风也有着长远影响。
于成龙的孙子于准就很好地继承了祖父于成龙的清廉遗风,从山东临清知州,到贵州、江宁巡抚,他为官清廉,大举善政,康熙曾御书额联,赞其“恺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风”。
据《永宁州志》、《于氏宗谱》记载,从明朝景泰年至清乾隆中叶的三百二十余年里,于氏族人中,曾在国子监读书的就有数十人;下至知县,上至总督、巡抚,担任各种官职的有30多人,不论微品小官,还是封疆大吏,亦或士农工商,始终遵法纪、守规矩。
近300年来,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并以小说、戏剧、广播影视等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被人们广为传颂;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于氏族规家训》,至今仍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吕梁于氏族规家风在人文熏陶上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专家也认为,历史上以家族姓氏为单元的族规家训内容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伦理思想、道德规范的集中展现,大多体现了儒家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的道理。清代著名清官于成龙家族的《于氏族规家训》便是其中的一例。
《于氏族规家训》十分重视道德和教化,强调:“所见、所行、所言,当处处以仁存心。”“德足以服人,才足以驭众,言足以解纷。”要求于氏后人世代坚守“为人以仁存心,做官清正廉洁”的人生信条。同时告诫后人要勤耕读、尚节俭,“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种田不离田头,深耕易耨,是其本分”。
《于氏族规家训》反映出修身立德、爱国为民、节俭守信的优良风尚。回顾于成龙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于成龙洁己爱民的风范和“耕读传家风、清廉是根本”的良好家风一脉相承。于成龙卓著务实的政绩和廉洁律己的品行,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难怪于氏后人感言道,清代名臣于成龙,政绩卓著、廉洁奉公,堪称一代楷模。于氏后人从其言行、著述中总结汲取精华,编撰有《于氏族规家训》,世代相传。
《于氏族规家训》强调做人要做至善至孝之人。告诫子孙“孝为百行之原”,把“孝道”当作行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兄者当爱,为弟者当敬”的主张,进而提出第三条睦宗族的训言。开篇前三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家训,注重骨肉血脉亲情,从而一步步引申出修身齐家的观点。
“居家切要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务宜谦光,不可骄傲”;“及时耘耨”;“勿自家懒惰”;“生意之人,或开店,或行商,俱要早起晚睡,不可偷安”……这些家训时时刻刻提醒族人:勤俭持家、待人以恭、辛勤耕耘。
家训中还讲述了读书与出仕的关系。训诫子弟破除积习,勤奋读书,希望子孙能够通过勤奋读书,以真才实学登上仕途。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说明了:“即使数命不偶,艰于遇合,道理明透,亦不被人目为不通。” 即使命运不济,难于遇到进入仕途的机会,但只要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很好的收获了。
《于氏族规家训》还勉励子孙注意言行、不攀高结贵、丧事简办、夫妻尊敬、广交寒士、交友谨慎等,这些都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
国史、地志、家谱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三种文献。家训是家谱传承的关键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廉吏、能臣或者贪官、污吏都不是天生的,跟后期的教化和成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传统族规家训的教化作用,在今天仍然不可小觑。
正如专家所言,名节源于品德,腐败止于正气,坚定在于理想信念。今天,于成龙的清廉勤勉精神和于氏族规家训仍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愿“廉吏”利国利家!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群,1群:209961124(此群已满),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1/8928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