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郑炳林:敦煌与丝绸之路

2016年06月01日 15:07

 

1

郑炳林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601/892827.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0601/892828.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6/0601/892839.shtml

各位专家,各位女士大家好。今天我讲敦煌与丝绸之路。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从1978年开始搞敦煌学,已经搞了30多年,一辈子就嫁到敦煌了。今天的讲座,主要讲四个问题:敦煌名称来源与古代地理观念;丝绸之路开启时间;丝绸之路的名称和内容;敦煌地区的丝绸之路基本线路。

一、敦煌名称来源与古代地理观念

丝绸之路基本上分为三段:东段、中段和西段。丝绸之路到底起源在哪里?东边从哪里开始?河南人民说是在河南,陕西人民说是在陕西,在这个问题上有争论。另外,丝绸之路东段基本上都在甘肃地区,当然了,部分路线也通过宁夏、陕西,还有青海。新疆这一块儿是丝绸之路中段,新疆帕米尔高原以西就是丝绸之路西段。丝绸之路是我们近几年研究中西文化交通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主席到中亚访问以后,丝绸之路这个问题,又提上议事日程,越来越热。

1

我们看这个卫星图片,西边咱们看到的罗布泊,就是像人的耳朵一样,也是地球的耳朵。这就是古丝绸之路,从敦煌到罗布泊地区。图中的河是疏勒河,在古代的时候,疏勒河从东向西流入罗布泊。今天这条道已经断流了,到敦煌北边已经基本上断流了。

2

这个地图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敦煌市,现代敦煌和古代敦煌是不一样的。古代敦煌的管辖范围有多大呢?古代敦煌管辖有今天敦煌市、敦煌东边瓜州县、敦煌的北边和南边的苏北县,还有阿克塞县,这么几个县合起来是古代的敦煌,它的总面积比今天的台湾省还要大。就是光算东部地区这一块,台湾是比他大,如果算上唐代管辖范围,他管到新疆的且末县,东西差不多1000多公里。

 

3

4

这是咱们经常用的丝绸之路的一个示意图,敦煌是丝绸之路的结点,在敦煌以西,丝绸之路就分叉了,敦煌以东,丝绸之路基本上是单线。

5

为什么算单线呢?它的南边是祁连山,北边是北山山脉,而河西走廊在这一块,就是通过中间,而敦煌是河西走廊最西边一个基地。

一谈到丝绸之路的时候,我们都能想到一个人,就是张骞。一般认为,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才开通。所以,把张骞出使西域这次事件认为是丝绸之路的开启时间,叫做“凿空”。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通过历史文献等等来看,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就是我们对古代文献信心不足,产生了这种误解。

 

考古和历史文献都能证实在张骞以前,丝绸之路这条交通要道就已存在,丝绸之路开拓的历史确实要比张骞通使西域更早。

《山海经·北山经》里记载了罗布泊和敦煌。这部古书提到了“敦薨之山”和“敦薨之水”;三条河流和“敦薨之水”一样向西流,流入罗布泊。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三条河流就是今天位于敦煌的党河、昌马河和榆林河。这说明早在先秦时,中原人就已经认识到了敦煌和罗布泊。而且,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发现的很多玉器经鉴定为和田玉,三门峡东周时期的虢国墓地出土的大量玉器,其原料也来自新疆和田。

可以说,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前,我们的地理观念已经到了西域地区,已经到了敦煌地区,已经到了罗布泊地区,已经到了昆仑山,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地区。

二、丝绸之路开启时间

那么,丝绸之路开启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解决这个问题,要靠考古发现的支持,主要是玉石的发现。中国是一个好玉的国家,把玉的地位提得很高,因此在古代遗址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玉石。经过考证,这些玉石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产在和田地区,出产在于阗。像战国时期的墓葬,虢国墓葬就出产了大量的玉石,这些玉石就出产在和田地区。

还有,从1908年到现在,甘肃省一直在发掘的一个墓葬群,就是甘肃天水张家川马家塬墓葬。这个墓葬目前被定为中国战国墓葬,大概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50年左右——的墓葬群。这个墓葬群里出土了什么东西呢?有琉璃珠和琉璃杯。大家都知道,琉璃不是中国的原产,琉璃产自中亚地区,汉代琉璃是非常珍贵的,汉代以后,这个技术引进到中国,琉璃才不值钱了。那么汉代以前的琉璃肯定是一种进口产品,就是舶来品,产自于中亚地区。

既然琉璃是从中亚地区出产的,进入中国地区,那么证明这条交通线路是存在的。另外还有一种记载,就是中原文献记载,除了《山海经》记载以外,也还有其他的一些记载,比如《穆天子传》。

《穆天子传》里面记载,穆天子往西走的时候,会见那些部落的名称,经过那些地区的那些地名,在当时的史籍以及后来的史籍上,都得不到验证。得不到验证以后,我们就认为,《穆天子传》是假的,是汉代以前的人,写的一部伪书。所以,《穆天子传》一直被归到小说里面,当做小说读。那么穆天子西行会见西王母这件事情,也被大家忽视。不过,换种角度来分析,这是最早的中国领导人跟西方领导人的会晤。就是说,中国人在古代是很开通的,领导人出国访问的,在《穆天子传》已经开始了。

穆天子见西王母的地点有很多记载,一个记载就是甘肃的泾川,泾川这块就是西王母宫,现在绘的西王母是很漂亮的,不过,明代以前绘的西王母是很丑陋的,那个西王母长了两个大豁牙,很长,眼爆突出来,很难看。穆天子跑那么远看西王母,西王母长那么丑,哪值得看?这是绘画艺术的问题,古代人画鬼,把鬼画成啥样子?红头发卷毛、绿眼睛,高鼻深目,对吧?结果呢,这画出来实际上就是西方美人,长得最标准的男子、女人的形象。我们是用外来族类的形象来画鬼的。泾川这个西王母形象和咱们一般图书里面的西王母形象,可能是受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第二个地点在那一块?就在青海湖的东边,说这块有西王母宫,西王母在这里生活。

第三个地点就是甘肃的酒泉,酒泉的南边,山里面,说这块有西王母宫。而且这里的西王母宫在《元和郡县图志》里面有记载,有真实记载。

第四个地点是新疆的和田地区,说这块儿也有西王母。那么,这四个地点到底哪个是西王母活动的地点?我们首先来说,西王母肯定不是中国人,她代表另外一个族群和另外一个人种。泾川地方离得比较近,按照《穆天子传》记载,穆天子起码过了黄河,到青海了,我们估计他到了河西地区。为什么说他到了河西地区呢?因为在河西地区,最早居住的民族是外来民族,是哪些人呢?一个是乌孙人,一个是大月氏人。乌孙人最后被匈奴人打击以后,就逃到新疆北部地区,准噶尔草原和新疆哈萨克斯坦这个地区去了。

那么大月氏人呢,在匈奴人的打击之下,有一部分大月氏人逃到祁连山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跑到中亚地区了,在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地区。

这些外来民族是白种人。只要我们一到河西走廊地区,我们基本上就跟西方地区开始接触,就跟世界接触了。、

瑞典的一个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考察以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文化西来说。这个文化西来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中国学术界一直不承认这个问题,但是,从现在的研究来看这个东西,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肯定产生过影响,但到底影响有多大?这个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6

甘肃的马家塬出土了很多战国时期的车马、车马坑。古代的车马上面有装饰,车的轮子上、车轱辘上,以及车厢上都有很多装饰。

7-1

8

这些装饰图案与蒙古高原,以及俄罗斯东部地区的风格接近。你看他出土这个大角羊,这个大角羊图像在俄罗斯草原、高加索这一带有出土了很多,它的形象与马家塬文化出土的羊基本上一样。

7

另外,在马家塬文化出土的陶俑。陶俑里面的这个陶人,你从形象上来看,他是外来人,高鼻子、深目,带着尖顶帽子。这个尖顶帽子真的很形象,这顶帽子不是中国的。

图片4

这是戒指和耳环,这个装饰品,它最初是在中亚地区使用,中国使用比较迟,它也是外来物,就是舶来品。

 

图片7

另外,从这些玻璃珠上来看,它是外来品。

图片8

这是酒杯,从形象上来看,它是中亚风格。

随着河西走廊的居民西迁,关于西王母的传说也在中亚地区开始流传。随着部落的迁徙,民族文化的一些东西,也在迁徙。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中原地区的人民迁徙到河西走廊地区,迁徙到新疆的东部地区。这些人把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传说等等都带到这些地区。同样,河西走廊的族群被匈奴人赶到中亚地区,他们的民族文化也到了中亚地区。

武帝收复河西走廊之前,对河西历史和居民历史也是非常清楚的。河西地区在先秦时期居住的居民是国际商业民族—昭武九姓胡人,即大月氏和乌孙人,特别是九姓胡-粟特人足迹遍布丝绸之路每个角落的商业民族,他们居住河西地区生活,与渭河流域周、秦邻近,具有通商的可能。大月氏原来生活区域是敦煌张掖间的河西地区,“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潙水北,为王庭。”《史记正义》:“初,月氏居敦煌以东,祁连以西。敦煌今沙州,祁连山在甘州西南。”大月氏和乌孙都是原来居住在河西地区的的民族,后来在匈奴的打击之下西迁西域中亚地区,因此汉朝打败匈奴收复河西地区,首先考虑的是将这些民族召回河西居住,形成反对匈奴的联盟。汉武帝取得河西地后,张骞建议将乌孙迁徙到河西居住:“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王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但是乌孙不愿东迁回河西地区。“乌孙过分,王老,而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由于乌孙和大月氏都不愿迁徙到河西地区,所以汉武帝才考虑将中原地区的居民迁徙到河西地区,进行直接管辖。

汉朝为什么要打河西走廊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冲破匈奴人的控制圈。匈奴人占领了河西走廊以后,当时中国对外的整个交通全部断绝。河西走廊作为古代的交通线,也走不通。所以汉武帝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对匈奴进行战争,最主要是打破封锁,要跟国际上开展交流。

从这儿来看,丝绸之路开通在汉武帝之前,在张骞之前。到底早到什么时候?我们说不上,我们只能期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在中国有一个现象,就是历史学研究跟着考古学走,考古学跟着盗墓贼走,对吧?盗墓贼挖到哪一块、偷到哪一块,考古就考到哪一块。现在那些盗墓贼越来越先进,他用不着拿着洛阳铲一铲一铲捣,都是拿炸药炸,打下一个孔,然后炸药埋下去,一炸开就是一个小洞子,刚好能钻下去一个人,一晚上、一会儿就把一个墓就偷掉了,很难对付。

 

三、丝绸之路名称及其内容 

由于这条道路运送的商品多为丝绸,而称作丝绸之路。因此演变出来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商品多为瓷器,没有出土丝绸,所以戏称一丝不挂。就陆上丝绸之路来说,并不是最早就贩运的就是丝绸,而是玉石,就是中原王朝从西域地区进口大量的玉石,这可以从殷墟墓葬以及战国虢国墓证实,其出土的玉石来自于和阗,为典型的和田羊脂玉。就是说丝绸之路上最早贩运的商品不是丝绸而是玉石。白银之路。是根据丝绸之路贸易使用的货币主要白银,因此将这条道路称之为白银之路。还可以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绢马之路、茶之路、陶瓷之路。如果我们根据丝绸路的功用,还可以给很多名称。

我们怎么给丝绸之路定名呢?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都是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也是通过这条国际通道传播到世界各国,中西文化经过这条道路互相碰撞、交融和接纳,产生了影响世界的汉唐帝国和学术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产生印度的佛教、欧洲的景教、中亚的祆教和摩尼教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由于佛教寺院建造和石窟的开凿,佛教造像的兴盛,键陀罗佛教艺术流传中国,产生了规模宏大的中国佛教艺术,并促进中道教的发展和道教艺术产生。因景教艺术传入,中亚艺术风格流传中国,并影响了中古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这条道路,产生于印度的天竺乐和中亚的康国乐、安国乐和新疆地区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的音乐舞蹈也传入中国,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并由外来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清乐融合而产生的西凉乐,成为中古中国乐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推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通过这条道路中亚西域的物种、医技医籍、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都进入中国,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汉唐文化就是在对外来文化包容接纳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和道教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通过这条道路传播到中亚和东欧地区,推动了世界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中国通过这条道路了解世界,而世界也通过这条道路接纳中国。

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之为艺术之路,西域地区的音乐舞蹈都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的,隋代的九部乐,唐代的十部乐中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竺等都来自于西域地区,也都是也是通过这条路线进入中原地区,交融汉化之通过这条道路进入中原地区。佛教艺术后形成自己的特色又回传到河西、敦煌及西域地区。石窟众多,佛教艺术各有特色,著名的有麦积山、北石窟、南石窟、大像山、水帘洞、炳灵寺、天梯山、马蹄寺、金塔寺、文殊山、榆林窟、莫高窟、西千佛洞。祆教艺术通过粟特人的墓葬石刻表现出来并保留下来,沿着丝绸之路和中原商业城市分布。特别是西凉乐就是龟兹乐与传入河西的中原古乐融合之后形成的的一种乐舞。所以将丝绸之路称之为艺术之路,一点也不为过,更能体现出来他的特色来。

这条交通线也可称之为科技之路,西域地区的科学技术如医学、医方、天文历法等都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入中国,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是通过这条道路传向西域地区,西域地区的植物如瓜果(回鹘瓜、大食瓜)、蔬菜(胡荽)、药材等。我们要交代的是敦煌出产瓜得名称瓜州,传说狐狸吃瓜首尾俱入瓜中,表明敦煌出产的瓜很大。回鹘瓜和大食瓜,名见于敦煌文献中,回鹘瓜,又叫瓤桃,这些地方在晚唐五代时期属于回鹘统治地区,所谓伊州回鹘、西州回鹘,大概称之为回鹘瓜就是出产于回鹘地区。大食瓜,就是出产在大食地区的瓜,这种瓜是什么瓜呢,我们认为是西瓜,西瓜原产地南非,后来传播到埃及,又从埃及传到中亚,金代陕西同州有个官员出使西域,从中亚引进并在中原地区大量传播开来,当时人对这种瓜没有统一的名称,所以按照以地命名的习惯,称之为西瓜,原意可能是西域的瓜、西方的瓜等。今天陕西大荔的瓜还是很有名的,个大皮厚瓤甜。医学技术的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也很明显,汉唐时期虽然的中医学很发达,但很有些医术还没有西域波斯、印度先进,比如眼科中的白内障手术,就是从西域传入,唐史将其作为特殊案例记载。

这条路也被称为香药之路,敦煌使用的香药有郁金、乳头香、旃檀香。根据敦煌文书DX.02882《蒙学字书》药物部第十记载有龙眼、荔枝、槟榔、鳖甲、生姜、人参、胡椒、川穹、穿山甲、陈橘皮、安息香,表明安息香应当是敦煌民众经常使用的香药。敦煌文书P.3230《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记载“洗浴之法,当取香药三十二味,所谓:菖蒲、牛黄、苜蓿香、麝香、雄黄、合昏树、白及、芎、枸杞根、松脂、桂皮、香附子、沉香、栴檀、零陵香、丁子、郁金、婆律膏、笔香、竹香、细豆蔻、甘松、藿香、苇根香、吐脂、艾纳、安息香、芥子、马芹、龙花鬚、白胶、青木、皆等分。”在上列三十二种香药中,桂皮、沉香、栴檀、青木、甘松香等,都是印度特产。这些香药多从外地输入,价格昂贵。除了印度之外像安息、大秦波斯都出产香药,康国出产贝+甘香、阿萨那香等。香料出产地有龟兹的安息香,大秦的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郁金、芸胶、薰草木等十二种香,波斯出产薰陆、郁金、苏合、青木等香,康国出产贝+甘香、阿萨那香,曹国出产安息、青木等香,而天竺国出产诸香,包括金刚、栴檀、郁金等。唐宋敦煌乾元寺向僧尼科征的香料三种,其中郁金香有大秦、波斯、印度出产,栴檀香只出产印度,乳香可能也是天竺诸香的一种,就是说,印度是中国香料的供给地。所以也将这条道路称之为香药之路。

这条路也是一条饮食之路,我们通过敦煌文献及其考古的记载,有很多饮食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主要有胡饼、馓枝、臛、馎饦等。胡饼的特点是制作简单、口味好、便于携带、易于保存,特别是在旅途中饮食非常方便。经有的专家研究,认为这就是新疆一带居民经常食用的馕,也有人说是芝麻饼。胡饼是胡食的主要内容,是随着胡人进入中国而形成的一种饮食风气。馓枝有称之为环饼,传入中国后唐宋时期非常流行,苏轼有诗描写环饼的制作:“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腰金。”馎饦,惊人研究就是今天西北食用的揪面片。另外今天制作拉面为了使面筋道,往面中加蓬灰,这种制作方法实际上唐宋之际已经有了。《鸡肋篇》上卷记载“陕西沿边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牙不可食。如熙州斤面,则以掬灰和之,方能擀切。羊肉亦膻臊。惟原州二物皆美。面以纸囊送四边为佳遗。”熙河节度使管辖范围,就包括兰州在内。就是说兰州拉面的做法在宋代就有了。

 

四、敦煌地区的丝绸之路基本线路

下面我们谈敦煌地区丝绸之路的基本线路。丝绸之路,不是一条道路而是多条道路,网状分布。我们研究中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好像丝绸之路是东起长安,西到东罗马。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主要线路有三条,北部是草原丝绸之路,南部是吐谷浑道,中部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到中亚地区。特别是中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咸阳沿泾河或者渭河进入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到达敦煌,由敦煌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鄯善、于阗到莎车,逾葱岭(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等国,称之为南道;由敦煌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耆、龟兹到疏勒,越过葱岭进入大宛、康居等地,叫做北道。沿着这两条道路,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方,西方的药物、化妆品、银器及宗教思想,陆续进入中原。位于丝绸之路干线上的敦煌,很快就成为东西方的贸易中心和商品中转站。隋代出敦煌有三条道路,分别经伊吾、西州、鄯善西域地区,总汇敦煌。由于敦煌在中西咽喉之地,所以敦煌从西汉到晚唐商业贸易都很发达,是中外商业贸易都会,以粟特人为主的大批的商胡来到敦煌,使敦煌的商业繁荣景象一直到晚唐五代昌盛不衰。

那么,这些道路的发展过程跟中央王朝兴衰、敦煌地区自然条件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汉武帝时候,最初通识西域,包括李广利打大宛的时候,走的都是从敦煌往西到罗布泊地区。这条道路又称为白龙堆道,因为要走白龙堆地区,白龙堆的地形像龙的骨头一样,一遛一遛的。这条道路如果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南北两线。南线靠着昆仑山脉底下,这个就比较难走。春秋二季一下雪,路就封掉了,路就不通了,就夏季能走通。一般走北线,沿着疏勒河古道走。这条道路沿路有7个泉眼,没有水草,长度是1500里。如果现在我们开汽车的话,大概一天就到了,但是,在古代要走多长时间?在古代差不多要走一个月。大家想一想,如果给你一匹骆驼,驼着行李、驼着水源,然后一个月走在沙漠里面,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又看不到水源,又没人说话,我想,对一个人来说,光那寂寞都寂寞死了。

咱们看看《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走沙漠隔壁地带,走了多少里路呢?300里,几乎渴死在里面。你想,古代人走这么1000多里路怎么走?

中道有多少泉眼?中道从敦煌这儿直出玉门关,就插到吐鲁番!有一个泉眼,就一个水源。这个水源你如果走偏了,就找不着了。这一条路线就是靠你带的水源走,凑不过去,就跟彭加木一样,永远长眠在里面了。

所以,这个西域地区的开通,给罗布泊周围地区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和敦煌带来的各种压力是无法想象的。他们负水担粮,汉族人出使使节的时候,人家背着行李,背着你的行囊,给你担着水、拿着粮食,陪着你一起走,那多艰难?所以受不了,受不了就造反,就勾结匈奴,打劫汉朝使节,这块出现了很多事情。

现在敦煌地区的人口就十万左右,包括外来人口才十万左右。甘肃说开发敦煌呢,你再开发敦煌,敦煌水源就那么多啊,他没办法开放,承载量就那么大。所以开发的结果,就是敦煌地区的很多水源就消失了。当时汉朝进敦煌地区了,疏勒河里面大型的湖泊是5个,这湖泊里面有一个保留到唐代的,东西260里,南北60里,你说这个湖泊多大?仅仅这一个保留下来了。其他的五六个湖泊都消失了,变成农垦区了。上游一用水,下游没水。实际上这种水源断流在汉代就开始了。

南线的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一个是自然原因。就是这条线路水源缺乏;第二,没草,牲畜没草,所以你得带着草过去;第三,路线自然条件很恶劣,经过白龙堆往往迷路。不仅仅古代,今天我们有时发现,到罗布泊地区探宝的人死在路上。探险一般进去以后,都是带很多矿泉水瓶子,沿路埋,把矿泉水埋一路。埋到最后,这个主要是为了保存,你回来有水源。然后真正到目的地的时候,水就不多了。然后你在那考察,考察完了,水快没有的时候,就赶紧往回撤,沿路就找你的标志,找你的水源往回走。那么个人的淘宝人呢,他没这个支撑,不可能带吉普车,不可能带那么多水,他一个人往里面窜。人一窜急了、冻急了、晒急了都会有产生幻觉,产生幻觉之后就会很危险。这条线路是这样子。

我后面讲的有点太快,因为时间有点来不及。但是我想,因为敦煌这一块,他实际上是丝绸之路的民族,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一个据点。历史上的敦煌起着这样的作用,可能将来的敦煌呢,也可能要起这样的作用。随着国家战略的西移,敦煌的战略地位就是越来越重要。不仅仅是他出现了敦煌文献和敦煌文书和别的东西,主要是它地理上的因素决定它的地位。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1/8928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