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高考前撕书:不是正当减压而是病态宣泄
2016年06月01日 16:46
【事件介绍】
厦门发文禁止高三毕业班学生撕书吼楼
“各普通高中要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正面引导,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高三年心理疏导工作,切实提高高考备考的心理疏导效果,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厦门市教育局日前向各区教育局、各直属高中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称,“高考临近,近日个别高中校组织学生以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考前压力,并上传视频,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要弘扬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营造良好的备考环境,防止类似问题发生,做好高三年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记者注意到,5月20日,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在教学楼前将废旧试卷和书页洒下,并大喊“高考加油”,引发网上关注。
《通知》指出,“撕书、吼楼等形式背离了学校育人的宗旨,同时也不是排解高考心理压力的正确方法,应予以纠正。”《通知》要求“各普通高中要坚持开展班团队、体育锻炼等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舒缓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防止负面情绪的积累。要坚持正面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学生正确的宣泄方式方法,并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减压方式,切实做好学生高考心理疏导工作”。
该《通知》发布后,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默默飞翔”评论说,“发泄压力的途径那么多,可以尝试体育锻炼啊!还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网友“头皮屑”认为,“书是知识的来源,理应受到尊重。”微博名为“无名氏是我”的网友表示,“当初把学科书啥的撕了,现在要用都没了。就算自己真的不用这些书籍和参考材料,也可以送给学弟学妹,撕书真没必要。”而网友“爱吃抹茶味”则对此表示不解:“如果不鼓励撕书,吼楼也可以宣泄压力、提高士气,为啥全叫停了呢?”
禁止撕书是对情怀的守护
撕书,意味与青春的告别;吼楼,代表对压力的宣泄。也许有学生认为“我的青春我做主”,一场考试过后,不该留下这些束缚自由的课本。殊不知,撕书过后,仍然需要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压力,昙花一现般的撕书场景,或许可以留下壮观的毕业献礼,但壮观之后呢?一场喧嚣,满地废纸,过度张扬的青春宣誓,还是抵不过社会严峻的现实。
成长岁月,青春无悔。越来越多的撕书场景,表面上看似很美好,实际上正在淡化校园的青春色彩。有时候,不是书本没有感情,而是我们缺少了对知识的基本尊重,一场考试过后,便将之前的资料和书本统统扔掉,以此认为是潇洒,殊不知这是对自己的放纵,而放纵过后,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叹息。
我们总是在青春的故事中自我陶醉,却在这种陶醉中渐渐迷茫。撕书、吼楼、狂欢、通宵……短暂的疯狂过后,该走的不会留,丢下的却再也拾不起来,一些看似青春勃发的纪念活动,实则只是浪费青春的再现,同样的行为,反映的也并不是中西文化的观念落差,它是在折射着一种群体畸态。
而这个畸形的态势,正在侵蚀着我们的校园余蕴。我们自我标榜的撕书仪式,实则正在演化成自相矛盾的乱象,反复提及的以教育为核心的培养主旨,也正在偏离主因,学生变得越来越不理性,自认为将创意与毕业季结合的观点很好,却在不断偏离“教育为本,娱乐为次”的主线,如此种种,才让撕书屡见不鲜,这其实也是校园文化的“短见”。只顾营造视觉欣赏氛围和迎合看客心理,这样的校园活动本身就有逻辑硬伤。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学到的知识,拥有的教材,经历的青春回忆,或许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或许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至少,那是一个时间阶段内无法磨灭的痕迹,就算有一天不在了,它也在我们的心底深深扎根。一本书,一段记忆,最美的年华里,回首这些,便是最好的记忆。撕书不理性,吼楼也扰民,非要找一种方式宣泄,何不抽空约上三两好友,找一处开阔地,大吼几声,纪念青春,也算是对那些年最好的诠释。
各种人各种精神,各种爱有各种姿态。那些隐藏在课桌里的课本,就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若干年后,也能给大家留下一份真挚的回忆。不只是书本应该留下,校园里的那些美景,以及很多美好的故事,他们都应该好好地待在心底,不需要刻意提起,也不会就此忘记。
【启示与思考】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益临近,考生们身上背着的庞然大物压得他们气咽声丝。如何缓解紧张的情绪是家长及考生们迫不及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撕书减压”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难道读书期间感受的压抑与愤怒真能随着漫天飞舞的纸片一同释放出去吗?这只是从众心理作祟罢了,学校及家长应进行教育引导,绝不能视若无睹,任其放任。
面对高考不紧张、无压力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现在的中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高考都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其实减压的正确方式有很多,饮食减压法、运动减压法、环境减压法、亲子交流减压法等等都可以尝试。当然最更重要的是考生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正确认识这些压力,树立自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书籍是攀爬人生阶梯的一架工具,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它把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孩子变成知识青年,我们应该对书籍充满感情才对。被撕毁的书籍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还蕴藏着老师辛勤的汗水,撕毁书籍也是对老师不尊重的表现,是不可取的释压方式。
对于广大高三学生来说,毕业不是失败的逃离,而是开启人生的另一段华丽的征程。因此,学生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或在毕业离校前的“撕书”等破坏性举动,实则是一种欠缺理智的行为。不仅是对辛勤哺育三年的学校的不尊重,更是和彬彬有礼、谦虚敬慎的文明礼仪相悖,更是对知识承载物——书籍的“大不敬”。因此,作为高中学校和老师们,应该在高三这个关键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特别关注,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合适的办法宣泄情绪,并提前做好应对预案,确保学生们文明离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1/8928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