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往日专题集结 微专题 专题测试 内容储备

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名家后人谈家风建设

2016年06月02日 08:5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关系。治国从治家开始。修身齐家是基础,而家风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不能忘却的革命家风

一个社会的家风如何,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如何,不仅是衡量这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庭既可以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也可能成为心理防线的短板。领导干部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们都严于律己、律亲,保持良好的革命家风。

在工作中,他们孜孜不倦、矢志向学,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生活中,他们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搞特殊化;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们告诫子女要读好书、做好人。

曾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便是其中的典型。

不占公家便宜,不搞特殊化,是陈云家风的一大特色。陈云给家人定下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子女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子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他还特别交代,孩子上学不许搞接送,不许搞特殊化。在公与私的问题上,他自己分得很细微很分明,不仅自己绝不拿公家一针一线,也严格要求家人、亲属公私分明。

陈云的长女陈伟力后来回忆说,小时候有一次家里人拿回来一篮子苹果,可能是没有交钱的。陈云知道以后,问了来历,得知是从服务处拿来的,非常生气,说:“你这不是占公家的便宜吗?马上送回去!”

“父亲总是严守国家的规定和纪律,这就是他的为人和他的作风,也给我们很深的教育。”陈伟力说,“不能因为你是一个领导人,或者是一个有权力的人,你就可以随便去用这个权力,这是不可以的。”

 

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父亲工作总是很忙,我们家里也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父亲的言传身教、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对我们这些孩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81岁的吴威立老人说。

吴威立老人的父亲,便是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长——吴波。

吴波生前曾两立遗嘱,去世后要将住房归还财政部,并且要求组织不要照顾其家人,身后也只留下几万元遗产。他从不利用权力为子女谋利益,4个孩子自食其力,也从未从父亲身上得到什么好处。

吴波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也被4个孩子继承了下来。据吴威立介绍,吴家孙辈里,全都是自食其力。

正如《世说新语》里记载的这样一则关于东晋一代名相谢安的故事:谢夫人教育孩子,有一次她问谢安:“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谢安回答道:“我总是用我自身来教育孩子。”

对此深有同感的,还有谷文昌的女儿谷哲芬:“父亲很少说教,也没留下什么家书、家训,他的教育是身体力行展现的。”

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四有”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其“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为世人所称道。谷文昌对待子女素来严格,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他的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甚至政策允许的事,他也不为子女“争取”。

“父亲他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儿女,而是他心中还有比亲情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党性原则。在亲情与原则的天平上,父亲总是选择后者。”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说,“父亲的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金银财宝,但他留下的那些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代代相传,永不相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2/8928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