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改地名要顺民心 重传承
2016年06月02日 15:57
【事件介绍】
黄山拟复名徽州 改名三十年复名呼声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对恢复徽州地名的讨论并不局限于民间。
据叶维根介绍,徽州改称黄山以来,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各级“两会”上多次提过建议,尤其是一部分黄山籍人士。
章亚光在《徽州更名黄山和绩溪划出徽州的法律透视》一文中回顾,国家民政部和安徽省曾于1990年8月、1993年5月和1998年7月分别对“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予以答复,称安徽省人民政府赞成将绩溪县从宣城地区划回黄山市管辖,拟将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又称县以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应按照国发【1985】8号文件(即《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继称至今未见绩溪县人民政府及有关地、市提出这个问题的请示,所以省政府无法向国务院申报。
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黄景钧、弥松颐曾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关于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成立徽州地级市的建议》。
提案称,“徽州行政区划的变更,给当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婺源和绩溪从徽州划出,使得徽文化失去了厚重的思想根基。另外,因着眼于发展黄山旅游而将徽州更名为黄山的做法,也有损于徽州这一享誉海内外的地域品牌。”
“鉴于以上弊端,建议恢复徽州‘一府六县’建制,整合黄山市和婺源县、绩溪县,组建徽州地级市,市政府设在屯溪。”
黄景钧在提案中指出,恢复徽州建制“有利于整合并优化配置徽州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对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有利于更好地尊重徽州当地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弘扬诚信、和谐的社会理念”。
记者曾多次致电黄景钧,但未能获得回复。
此外,还有人给安徽省省长信箱投书《省长,我建议把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市》,官方对于这一信件的回复内容,在2014年被中安在线公开发表。
黄山市民政局对此回复称:设立地级黄山市是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为理顺严重影响黄山保护、制约黄山发展的管理体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于1987年11月27日批准设立省辖地级黄山市,建市20多年来,黄山市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建市以来,齐云山、花山谜窟等徽文化景点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屯溪老街申报为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将十余处遗存申报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黟县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使黄山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的地级市。现在,黄山市已成为一个以黄山为中心,以徽文化为特色,妙绝风光与灿烂文化交相辉映的“黄金旅游区”。
黄山市民政局答复,针对多个“黄山”地名问题,根据国务院有关地名管理文件的规定,已经通过采取注明路标等措施加以妥善解决。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有关“地名保持稳定,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的规定,就对三个冠有“黄山”地名的使用作了规定:即在使用“黄山市”时注明“(屯溪)”,在使用“黄山区”时注明“(原太平)”,在使用风景区时写明“(黄山风景区)”,以示区别。经过二十年来的运行,地名混淆问题已基本得到改变,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综上所述,黄山建市以来的发展成就表明,成立地级黄山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黄山市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是符合黄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也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我们认为目前不宜进行区划和管理体制的调整。”黄山市民政局答复道。
徽州情结
如今,黄山的品牌已经蜚声海外。
记者李承续在去年撰文认为,当年“徽州”更名为“黄山”,在黄山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立下功劳,但是,也留下了“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深深缺憾。地名,不能且更不应该改来改去,加之行政区划的限制,恢复“徽州”之名,恐怕已无可能。但是,让徽州文化之脉绵延不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当责无旁贷。
叶维根也承认,实际上,作为旅游景点,黄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拥有世界级的知名度,有着巨大的品牌价值。
只是,“徽州这一名称以其历史文化的缘故,内涵更为丰富,更能适应黄山市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这是其一;其二,如果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市,则徽州这一无形资产则可起死回生,枯木逢春,现在的黄山市就可以同时拥有两个巨大价值的品牌:徽州与黄山。”
许宗元在文章中写道,如果继续使用“黄山”一词,则无异于永拒婺源、绩溪,二县只认同徽州,很难认同黄山。
江平注意到,徽州情结已然成为一种新出现的、复杂的地域文化现象,本身就具备学术研究的价值。
“徽州从婺源被两度划出开始,又经历了‘文革’摧残,绩溪被划出、更名黄山等一场场凄风苦雨,在‘徽州’政区早已消亡、婺源更是长期离散的今天,徽州故地的众多百姓尤其是大小文人,还怀着如此深切的徽州情结,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样的情结,其实也是折射出我们徽州人灵魂深层的某些东西。”
江平说,“徽州”虽然与行政区划有关系,但我们今天说徽州情结时,“徽州”其实已非一般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更是文化区域概念了。
对于官方的沉静,叶维根揣度,“这是一个惯性,黄山这个名字形成以后谁想去动它呢?地名更名必须要到国务院层面上去。”
他认为,改名不仅有成本,而且现在改回去意味着要修改过去的决定,因此涉及到很多敏感问题。
李辉也不打算放弃自己恢复徽州地名的“执念”。
近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下,地名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显。
李辉表示,如果能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机会恢复一些中国最好的地名,将是这次地名普查工作成绩的一个体现。
“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对于‘徽州’这样极其重要的历史地名,却值得付出一定代价予以恢复。”李辉告诉澎湃新闻,“我觉得不管徽州这个名字改不改,从我自身以及安徽人来讲,民间有些声音总是好的。能起到作用是好的,不能起到作用也不能停下来不讲。”
复名徽州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现在的安徽,是取安庆之“安”、徽州之“徽”作为省名,可见徽州的历史地位之高和文化意义之重大。因为发展旅游,在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行政区划变动中,徽州改名黄山。有人说,这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也符合当年实际需要;也有人说,这给徽州百姓和给热爱徽州文化的人们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痛和遗憾,是行政区划史上的一大败笔。
1998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李辉的《可惜从此无徽州》,呼吁将黄山市恢复旧名徽州市,然而18年过去,黄山市我自岿然不动,徽州市依然不知所踪。今年4月,李辉再次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呼吁复名徽州……李辉一再呼吁复名徽州,看似有点文人的固执和迂腐,实质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
徽州距离现在有近千年历史,而黄山仅有30年历史。中国是一个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民族。历史不应该被忘记,更不应该消失。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让历史消失就会陷入虚无主义怪圈。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学术界对徽州文化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上世纪80年代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黄山改名徽州后,旅游价值体现出来了,旅游收入大大增加了,但徽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却失去了,这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当下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发展旅游必须要有文化作支撑。文化是旅游之魂,没有文化,旅游只会成为空壳。现在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4A、5A级景区,旅游早已不是单一的存在,文旅融合才是大众旅游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朝闻道,夕死可矣。徽州改名黄山,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在不适应时代发展了,应该复名徽州。并不是所有的地名都要恢复,地名改来改去,劳民伤财折腾人。但是,对于那些最重要的、最有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的地名,能恢复的要尽力恢复。李辉说得好,安徽取名来自安庆和徽州,没有徽州,哪来安徽?复名徽州,安徽才有根基和底气,黄山风景区旅游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启示与思考】
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承载的历史印记、肩负的文化传承、附着的情感寄托,就像诗人笔下的奇妙梦境一样美好。相信也正是因为这份美好,让“生于徽州”、游在异乡的人们,对黄山之名有些看不顺眼。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与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演化密不可分,通过地名,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地名背后的渊源与典故,还能感知厚重的文化韵味与历史记忆。然而,在盲目的改名运动中,我们所丧失的,不只是历史的割裂和文化的断层,还有数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这是任何一个社会人都无法承受的。况且,在“剩余价值”几近榨干的情况下,徽州改名已经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失去了持续性的推动作用,如此种种,无不为这次“徽州复名”埋下伏笔。
不管黄山市“复名”是否成功,它所折射出的都是保护传统文化所必须承受之痛。当然,更重要的是,给更多要修改地名的跃跃欲试者一种警醒,告诉他们强扭的瓜不甜,乱改的名字不能长存。如此,黄山市“复名徽州”才有更大的意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2/893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