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重拳整治微信乱象 还网络一个“晴天”
2016年06月03日 16:37
【事件介绍】
山东重拳整治微信乱象:10个微信公号被依法关停
微信公众号未经批准多次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传播涉黄涉暴及虚假信息,频繁使用恶俗标题博取眼球该如何处理?山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对“临沂头条”“济宁小强”等10个微信公众号作出处理:依法予以关停。
经查,一段时间以来,“临沂头条”、“济宁小强”等10个微信公众号,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未经批准多次违规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传播涉黄涉暴及虚假信息,频繁使用恶俗标题博取眼球,误导广大网民,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消极影响。网信部门多次对其负责人进行教育、规劝、警示和约谈,但其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为维护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山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予以关停。
记者了解到,此次关闭的10个微信公众号粉丝量都比较多,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关闭后对当地自媒体触动很大,使他们意识到管理部门就在身边。关闭违法公众号后,标题党低俗内容等现象明显减少,优化了舆论生态,促进了网络空间清朗,是顺应群众期待的好事。很多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表示,以后开展公众信息服务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坚守“七条底线”,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民们普遍认为,目前一些微信公众号向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严重威胁着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既冲击新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底线,也对监管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友@贝壳表示:“多行不义必自毙啊!”@清风飞扬说:“这是犯了众怒了,为网信办点赞!”山东省网信办依法关停“临沂头条”等微信公众号这一举措,表明国家加强执法督查、坚决查处微信公众号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打造清朗网上空间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山东省以法治网管网的力度在加大,不仅有力打击了“钻空子”、“打擦边球”等不法行为,也激发了网民对于净化网络环境的自我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已成为老百姓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给人们带来便捷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诸多励志“心灵鸡汤”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垃圾”和“口水”,破坏了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总基调,偏离了主旋律,出现了“负”能量。关停违规微信公众号,告诫那些依然抱有侥幸心理的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要吸取教训,不要触及红线。
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也为依法关停个别违规公众号“叫好”。他们认为,少数违规公众号不能代表微信公众号的整体发展现状。近年来,微信公众号发展态势迅猛,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虽然存在少数违规微信公众号,但大多数微信公众号是依法依规运营的,更在群众生活和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同等条件下,各种违规信息、“标题党”更容易吸粉丝、拉广告、博眼球,不关停违规公众号,难免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更容易导致守法公众号的效仿。山东省网信办关停10个微信公众号,明显是一记警钟,是告诫那些依然抱有侥幸心理的公众号运营者:要吸取教训,学习与树立遵规守法观念,加强自律,避免步此10个微信公众号的后尘。
针对山东省网信办关停10个微信公众号,齐鲁网发布评论员文章《依法关停违规公众号是处罚更是警示》,文章指出,山东省网信办关停违规公众号,完全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谁违规关谁,谁违法处罚谁,是基本的管理态度。此次山东省网信办再敲警钟,其除了处罚,明显更是警示。而做为新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等,除了拍手称快,更该对照反思,严守规定和法律,恪守诚信与道德,守住底线,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被处理或关停的对象。
整治微信乱象,公众号备案担当“先手棋”
继依法对“临沂头条”“济宁小强”等10个微信公众号予以关停之后,山东再出重拳,出台措施规范微信公众账号管理,加大微信监督力度。正所谓,与其事后亡羊补牢,不如事先围好藩篱。微信公众号实施备案登记制度,是山东临沂整治微信乱象的又一给力举措。
对于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微信公众号,整顿或关闭只是管理的手段,预防与共建才是最终的目的。一个遵章守法、弘扬正气、力求客观的微信公众号,任谁也没有随意关停的权利。反之,一个抄袭成风、过度营销、散播低俗的微信公众号,不止会饱受舆论诟病,于法而言更是不能容忍。然仍有少数公号运营者心存侥幸,把利益摆在首位,“讳莫如深”地做着违规乱纪之事。
备案登记是依法治理微信公众号的“先手棋”,没有根基的全面布局是不牢靠的。光靠事后的打击整顿,只能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空间,但这种自由绝不是毫无秩序的自由,必须建立在法律红线的范围之内,亦不能越过相应规范的基本底线。备案登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监督和防范,而非刻意地管理与约束。
同时,公众号的备案登记有利于网信部门发挥职能优势,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对属地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更新指导。事实证明,微信公众号中不乏一些突破法律红线、挑战道德底线、损害公序良俗的标题或者内容,以此博取更多的关注和点击。不监督、不约谈、不沟通,恐怕终将迎来被关停的厄运。
虽然我们万口一辞,深知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但实际操作中却难免事与愿违。对文章内容违规与否的判定,仅限于运营者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极易因为“特殊因素”而偏离正轨。缺乏第三方评判的模式无益于树立公众平台的权威形象。备案登记制度的推出,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信手拈来”,肆意篡改标题的现象。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既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也是一种有效的督促。
任何管理办法的制定都是为了抑恶扬善,营造和谐社会,山东公众号的备案登记亦如是。这项工作仍需继续推进,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监管。当然,这种介入也须适度。唯有如此,公众号运营者才能心甘情愿地遵循“九个不准”,也能充分享受建立在“七条底线”之上的自由空间。
可以说,公众号备案登记担当起了整治微信乱象的“先手棋”,如此强劲的开局,必将打赢这场“攻坚战”,迎来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启示与思考】
微信公众号已然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通讯工具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其悄然转变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形态后,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不法信息诞生的法外之地。网民们普遍认为,目前一些微信公众号像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严重威胁着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微信上造谣生事、涉黄暴力、网络伤人的案件屡屡见诸媒体。然而,一旦网络公共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后果必定是“贻害无穷”。营造干干净净、清清朗朗的公共之地,是公众的共同期待。此次山东关停“临沂头条”、“济宁小强”等10个微信公众号并非偶然,网信部门此前就曾多次对其负责人进行约谈教育,但其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无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最终招致关停整顿的后果。山东网信部门“一步到位”的做法,值得点赞和推广。
虚拟空间里,既没有特殊的责任,也没有特殊的豁免权。不会因为哪家公众号的粉丝量多、影响力大、传播范围广,就会姑息纵容。这片公共领域里,绝不存在法外之地。开展公众信息服务必须遵守“七条底线”、“微信十条”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生存之本。
此次山东重拳出击,整治微信公众号乱象,除了处罚之外,更是一种警示,对其他新媒体也有良好的示范效应。而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兴的产业,除了拍手称快之外,更应该以此为戒,遵规守法、合法经营,不“钻空子”、不打“擦边球”,优化舆论生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3/8932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