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生态

刘宗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生态安全环境

2016年06月04日 18:24

 

刘宗超

刘宗超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602/892986.shtml

  PPT:http://www.71.cn/2016/0604/893256.shtml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1972年,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倡建立了世界环境日而且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以此来推进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美好的地球。201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口号为“为生命呐喊”。而中国的主题是“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结合改善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的主题,我就选择了“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内容。

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生态

在日常生活中,“生态”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最早,生态是植物学、动物学下的一个分支,现在的生态学已经超越了植物学和动物学的范畴,成为一个连接人们的生活、环境、全球变化,甚至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一个最通用的词汇。

那么,最早的生态是什么含义?所谓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每一个生物都有一个生态位,这个生态位就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2.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比如我们周边的植物、动物、房屋、土地、空气、水、光线等要素。这些要素中,既有有机就要素,也有无机要素。所以,人类的生态系统就是人类与周围的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构成的整体。

3.生态平衡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是指生产、消费、分解这三个环节要相等。比如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各种草木、花卉等是生产环节。而消费者就是里面的动物,包括各种鸟类、畜类等,当然也包括里面的人。它的分解系统是指微生物。微生物对于动植物以及动植物残存的尸体进行分解,再还原到生态系统中。

4.人工生态系统

现在,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很少了,很多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也就是说,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我们平时说的维护生态平衡,一般是指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它包括七个环节: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当这七个通量相等了,人工生态系统也就平衡了。

那么,什么叫不平衡?现在所谓的生态不平衡就是指生产过剩、消费超前、分解不足。

5.生态伦理

我们在研究生态文明或者绿色发展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比如,我们如何对待植物?如何对待动物?如何对待我们自己?这就是生态伦理的问题。只有建立了生态伦理,我们才能够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延伸到人与周围环境的伦理关系,才能够分清楚什么东西是我们该保护的,什么东西是我们该利用的,该利用到什么程度。

 

二、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进行公共管理,进行地区、国家乃至全球意义上的制度建设,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意义上,文明是公共管理,那么生态文明就是对生态资源的公共管理。生态文明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摆在首位,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变换与信息交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考虑经济的再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步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和活动,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充分利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尤其是要利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互感网、智慧能网),在最少耗费物质、能量和人力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十七大时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提出,到十八大时就要求,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完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一个目标——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二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个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四大任务——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说,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有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十八大以后,又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新环保法和老的不一样。过去,一个地区发展项目往往是项目“一边上马,一边立项,一边环评”,现在则是环评前置,先要进行环境评价,如果环境评价不过关,这个项目就不能够“上马”。而且还要进行环境事故的终生追责。比如这一届领导在环境方面做了一个错误的决策,并不会因为你的退休、离岗就不追究责任,这叫终生负责制。而且如果一个地方的环境出现了污染,在环境部门提出整改之后,如果你没有整改,则要按日计罚,罚款没有上限,直至到你整改好为止。新《环保法》是实现绿色GDP的根本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对于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绿色执政成为主要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与方针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不仅是基本的国策,同时也写进了十八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基本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以说,这是全世界首次在政党意义和国家意义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对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文明的确立,扩大了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上的正义话语权。

生态文明涉及到不同层面。在国际层面上,它需要建构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比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协调就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在政府层面上,要进行无缝连接和区域管理,而且管理要全覆盖,不留下可以钻空子的空间。在企业层面上,要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在公众层面上,要践行低碳生活。

生态文明在中国作为基本国策,被列入“十三五”规划,英国《卫报》曾经刊过一篇评论,它认为,“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就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世界引入了信息文明,中国人将把地球推进向生态文明。

我曾经与美国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小约翰·柯布教授进行过一次会谈。柯布教授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他认为中国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并希望中国成为超越现代性、引领世界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精神和道德领袖。柯布教授还提出,地球及其人类居住者(还包括其他居住者)的前途,取决于中国正在制定的种种政策。他们不希望中国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希望中国借助自己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一条新路,即“生态文明之路”。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把中国、印度这样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基本上是世界的三分之一还多。如果我们都像美国那样来消耗地球的资源,就需要四个地球。而这个想法是实现不了的。

所以,中国为什么要提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因为我们早期的发展在环境生态方面是“欠账”的,有些建设对生态环境甚至起到了破坏作用。

 

三、生态文明提出的时代背景

1.生态环境总体呈进一步恶化趋势

环境质量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个问题是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且人口密集地区作为饮用水源的水体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华北地区,雾霾天气经常出现。得益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在2016年上半年,北京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蓝天更多了,大家对雾霾也不是特别担心了。

第三个问题是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之所以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存在由环境引起的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导致健康损害高发,既有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导致的健康损害,也有慢性积累导致的健康损害。

目前,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总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第四个问题是中国依然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的国家。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高达263.6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仍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还在增加。

水资源短缺,比如华北地区由涝转旱,华北“大漏斗”越来越大。根据201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包括浅层漏斗和深层漏斗在内的华北平原复合地下水漏斗区,面积已经达到73288平方公里,超过华北平原总面积的一半。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大且效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发达国家则为70-80%。

2.资源能源危机

中国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中国石油消费也在增长,天然气、钢材、铜、铝等的消耗也都增长得很快。这样的消耗速度迅速消耗了很多国内的资源,现在中国是资源的进口大国,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比如,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80%。

3.我国在能源结构上还没有根本的改变

一直以来,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利用的比例达到70%。所以,要改变能源结构,就要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可是,我们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还没有超过20%。

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产值耗能高

我国GDP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到4倍,是日本的8倍,是美国的6倍,是印度的2.8倍,我国平均能源的利用率仅为33%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比发达国家低10%到25%。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高达100立方米,是国家先进水平的10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可以说,我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因为单位GDP的能耗、物耗和水耗过高,单位GDP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发达国家的8到9倍。比如北欧的一些国家,他们在水电方面的利用率已经开发到了70%-80%,而我国与他们相比要低得多。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以上提供的中国生态环境的数据和描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务之急,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英明决策。生态文明列入“十三五”规划,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了实处。尤其是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到农村、乡镇、县市。在短短的几年间,我国的农村面貌大有改观,出现了很多美丽村庄、美丽的文化小镇。

中国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引领世界先进文化,对于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把自己建设好,而且也要体现出大国担当。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起了主导的作用,促成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订了《巴黎协定》。中国生态文明的实现,可以说是全球实现生态文明的样板。

全球生态文明的实现,要解决四个悖论: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落后国家人民“可持续生存”的悖论;国家赶超战略与全球资源紧缺的悖论;全球意志与国家意志、“类生存”与“国生存”的悖论;人类终极文明与阶段愚昧的悖论。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范型;是人类为了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在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选择后进行的第三次文明模式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安全的文明模式。信息化为全球化资源管理提供了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能力,因此,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文明模式。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发展生态产业,在高度信息化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生态文明社会要通过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的途径来实现。资源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信息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资源增殖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并开发节约型替代产品,信息增殖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提高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管理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生态产业有几个关键环节,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七个环节进行。

第一,要建立生态意识和文明观念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第二,依据资源禀赋在最少消耗能源与物质、最低排放的前提下从事生态化生产;第三,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物质交换过程中防止二次、三次乃至N次污染;第四,建立生态化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第五,加强生产、生活环境的有益微生物分解功能;第六,提高还原能力,只取有用的部分,其余还给自然;第七,一定要将分解后的有机物质投入环境并使之再生,将无机物质重复循环利用,最大可能地促进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

 

五、生态问题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仅仅依靠技术是不够的,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严格的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1.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性的制度建设

现在,经济全球化已经很普遍,但是全球的生态管理还很落后,离全球生态文明还有很远的距离。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破坏了本国环境,而且通过产业转移,也破坏了其他落后国家的环境。发达国家通过技术和资本的输出缓解了本国的环境甚至将各种垃圾转移到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这样根本不能解决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时一地就能够解决的,要全球协调,因为全球是连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只有通过协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才能够在全球意义上进行生态资源的公共管理。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和消费无节制的增长成了社会文明和国家先进的主流模式,这种文化将地球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和个人都拉入这种恶性竞争,无人能置之度外。如何可持续生存则检验着人类的生态智慧。

2.国家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性的制度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追溯人类走过的历程,地球从生态地球走向生态文明地球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在工业文明阶段,通过创造新机械、新能源、新材料而生存;在生态文明阶段,由于地球形成了地球村,必须在全球意义上重新利用生态科技和信息技术,开发出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协调进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机械进行生态文明意义上的回归,使整个人类在地球的怀抱中成为生态文明的新人类。

基于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唯一性、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地球生物的生克关联性、人类未来命运的共同性等绝对约束下的一元化生态文化,构建全球生态文明政治模式才能确保人类与地球协调。当然,这种政治模式的形成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只有世界各国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才能真正形成全球生态一体化,而非现今异地污染的经济一体化。我们衷心盼望全球生态一体化的早日到来。

 

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生态文明概念提出之前,经济发展走的是高碳路径,也就是高能耗、高污染,为了GDP什么都可以放弃。而生态文明要走的是低碳经济的模式。

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其比例为7∶3。这也说明,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在生产领域。大幅度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强度是我国近期内发展低碳经济、减缓碳排放的核心任务。但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压缩工业生产,也是有很大难度的。

高碳经济和高碳生活是从欧美工业革命开始的,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国家在近二百年内就已经埋下高碳经济和高碳生活的祸根,直至今日,高消费维持经济繁荣仍旧是资本主义的法宝。随着近几十年的经济全球化,高碳经济和高碳生活通过工业转移、商品倾销及城市化加速,使耗能规模继续扩大,不仅资源、能源紧缺,而且整个地球已经无力再容纳人类所排出的废物、废弃、废水,全球气候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几十年的污染程度相当于历史上的上千年、上万年。人类难以适应。因此面临着控制排放和调整适应两大难题。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革命。传统增长方式以高碳能源为主的高碳经济。我国的电力发展70%用的都是煤炭,其他清洁能源的总和还不足30%。低碳经济是对目前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方式的扬弃,是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中国能源煤炭比重大,水电、核电、新能源所占比重小,石油、天然气短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为70%左右,比国际水平的27%高出40多个百分点。因此,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必须加快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大力发展新能源。

要发展低碳经济,中国不仅需要调整能源结构,而且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抑制过剩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七、几种具有发展潜力的低碳能源

1.核电

核电是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之一。当然,大家对于日本海啸引起的核电事故还记忆犹新,欧洲一些国家甚至宣布放弃核电。但是随着核电技术的提高,核电也变得越来越安全。尽管煤炭的利用没有多大风险,但是它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污染。相比较之下,核电算是一种清洁能源。美国提出到2025年,核能在美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提升到10.5%。中国准备到2020年将核电的比重提高到占电力总容量的4%。可以说,中国的核电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2.生物能源

在生物能源方面,我们应该向巴西学习。巴西主要以甘蔗为原料生产乙醇。2006年,巴西的乙醇产量就达到了30亿升。所以,目前巴西的生物燃料已经替代了40%的进口石油和煤炭,80%的汽车已经使用了乙醇与汽油的混合燃料。中国的生物能源发展和巴西相比还有很大的空间。

 

八、低碳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不仅体现在能源方面,也体现在低碳城市的建设方面。要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建设智慧城市,要建设智慧能网。智慧能网将是低碳城市节能的有效控制手段,物联网将是低碳家庭节能的有力助手。

“智慧能网”(CIEN)是以城市社区为空间范围,集社区热能网、电能网、智能网为一体的能源供应网络系统。

智慧能网在需要的时间、地点,以精确的数量供应、需要的能源品种(热能、电能、自然光、风力等),满足城市的生产、生活、流通等所有领域的低碳能源需求。

九、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安全,因为生态安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证。如果生态不安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就丧失了。那么,现在我们面临怎样的生态安全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已经显现,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包括众多方面: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咸潮入侵、生态系统突变、旱涝灾害增加、极端天气频繁等。

瑞士再保险公司对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末的极端性灾害天气进行过统计。上世纪50年代,发生干旱、瘟疫、极端气温、饥荒、洪水、虫害、山体滑坡、风暴、海啸、火山等这些极端灾害事件只有100个频次,到了60年代,就已经是400频次了,70年代就达到了500个频次,到了80年代跃到了800个频次,在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已经达到1600频次。所有这些都与气候变化相关。

环境已经从微观到宏观上都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从水源、空气,到整个大气层,无不受到污染,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过去100年间,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20世纪后半叶是北半球在过去1300年中最为暖和的50年。冰川大幅度消融,气象灾害和气候异常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这种趋势如不扭转。21世纪末气温可能会上升4℃,海平面将上升60厘米,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

2.近期冰盖海冰融化趋势

美国《纽约时报》2012年8月27日报道: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纪录,总面积约409万平方公里,海冰数量比上世纪70年代末减少了40%以上。海冰减少已经在改变着北极甚至更远地区的天气形态。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2年6月21日报道:北极温暖间冰期与南极冰盖融化关联密切,南极冰川冰盖减少和冰架消失可能会抑制流入太平洋并最终上升至海面的冷水汽团形成,导致海水增温、气温升高、陆地降水增多。北极和格陵兰岛冰川逐渐消失的气温转折点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要低。

《环球科学》2012年第8期报道:南极已经出现冰川大崩溃、涌向大海的迹象。

3.几种主要的温室气体

全球气候的升温主要是由温室气体造成的。而这些温室气体除了自然产生的以外,主要是人为生产造成的。导致全球升温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以及氟利昂等。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以及臭氧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成分,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温室气体完全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对于全球升温的“贡献”,农业过量使用氮肥是不可忽视的。人类主要通过使用氮肥来增加土地的产量,以氮肥为代表的活性氮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一氧化二氮还是增加温室效应最强的温室气体之一。单个一氧化二氮分子的增温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300倍。目前,一氧化二氮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为二氧化碳的10%。所以,农业污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十、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灾害激增

1.自然灾害事件激增,灾害类型多变

近期,冰盖海冰的融化趋势也令人担忧。北极海冰迅速消融,至少有70%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格陵兰的97%的冰盖表层开始融化,这种大规模融化事件是以前从没有发生过的。

历史上,每到冬天,冰就会覆盖北冰洋;每到夏天,部分海冰消失,海面露出。全球变暖使夏季海冰消失量增加,海冰消失改变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热交换,使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呈现负状态或正负不同步状态,造成欧美振荡不定的暴风雪寒冷天气,也影响到中国等中纬度地区的国家。

2.极端天气频发

极端天气频发,水资源分布失衡,人类很难适应。尤其难适应的是农耕地区的变动,极大地增加了全球粮食的风险。

在农业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的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的影响是正效应,在另一些地区则是负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平均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暖后,如果不考虑水分的影响,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中早稻减产幅度较小,大概减产3.7%左右,晚稻和单季稻减产幅度较大,大概是10.5%。大米在中国的食物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大米产量的影响,也影响到我国的食物安全。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温度增加1℃时,全国大于10℃积温的持续日数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气候变暖还将使我国农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多公里,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气候变暖后,蒸发相应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的农牧交错带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农牧过渡带的南移虽然可增加草原的面积,但由于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新的过渡带地区如不加保护,也有可能变成沙漠化地区。

 

十一、两场革命搅动国际政治格局

低碳将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低氮将引发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由低氮和低碳引发的两场革命将搅动国际政治格局。

全球气候变化对每个国家都有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气温升温、冰盖消融会使海平面上升。有的人认为冰雪消融的速度不会太快,总会有足够的时间应对。但是通过对天山的太阳辐射与积雪融化速率的研究,积雪一旦消融,反射率可以从99.9%下降到50%-60%左右,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将增加数百倍。这就意味着积雪消融的速度也有数量级的增加,冰雪的含水量越高,反射率就越低,吸收的太阳能就越多,冰雪融化的速度也就越快,这种正反馈机制将使冰雪融化一发不可收拾。

冰雪溶解以后,依靠冰川作为水源的绿洲地区的经济将出现崩溃,还会出现捉摸不定的积雪洪水。因为积雪下垫面会一直保持冰冻或者冻土状态,导致迅速融化的冰水不能下渗而直接形成地表径流,注入江河湖海,所以海平面将会大幅度迅速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将会受到冲击。同样,我国西部也将受到负面影响。西部高山冰川为江河提供了部分水源,孕育了绿洲,一旦冰川消融,将会造成始料未及的内陆湖泊上升和洪涝灾害,紧随着便是绿洲的消失以及众多的生态难民。所以,我国要有足够的警惕和预防措施以应对东部和南北沿海地区低地城市的海水入侵,以及西部绿洲由于冰川融化带来的集群灾害。

当海平面上升50米后,中国东部的许多大城市将处于汪洋之中,所以,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要有足够的警惕。

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冻土的融化会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的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地球温度上升将导致喜马拉雅山等高山冰川的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的隐患,绿洲经济将会衰退,生态难民将会增加。

全世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入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破坏,甚至淹没之灾。

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带来自然灾害频发之类的生态安全问题。例如,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粮食减产。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增加。未来10年至20年间,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般达1000亿-3000亿元,重灾年达3000亿-5000亿元,特重灾年达5000亿元左右。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减灾能力的提高,自然灾害对全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般占GDP的2%-3%,重灾年预计占3%-5%,特重灾年预计占5%-8%。全国受灾人口一般年份占总人口的30%左右,重灾年和特重灾年高达30%-50%。这个数字是很惊人的。所以我们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不能忽视。

因此,气候变化既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也同样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国际社会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形成了一系列的全球公约。其中,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为著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人类抑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起点,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又通过了《巴黎协议》,规定了各个国家承诺的减排的数量。可以说,围绕减排已经形成了国际政治的一种新态势。

从根本上来看,节能减排不仅是履行国际公约的问题,也同样是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问题。从英、美等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他们已经走过了大量耗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靠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那么,这些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他们的生活需求占到能源消费的70%,生产能源占到30%。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生产能源占70%,消费能源仅占30%。中国的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因此,中国人民要树立更加节约资源的意识,才能完成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子。所以,节能减排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围绕碳排放,还出现了新的碳汇交易。碳汇交易的基本原理就是一个地方排放出温室气体,另一个地方只要能把它吸收掉就达到了平衡。这样子就有很多。比如一些森林或者能够减少碳排放的项目就称为碳汇。如果要达到减排的目标,就会涉及到就业等问题,那么,有的国家就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维持碳排放。可以说,这种碳交易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金融延伸工具,以后全世界的碳交易也会形成很大的市场。那么,我们如何既不为当前的利益出卖我们的碳汇,又能为我们的未来保持发展的空间,这不仅需要耐力,也需要一定的意志。

生态安全与地缘政治还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南北极冰盖消融,海冰解冻,出现了新陆地、新运输航线和潜艇巡航线路,地缘政治将出现新格局。许多国家会以不同的理由提出领土领海要求,参与新大陆的瓜分,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对于南北极出现的新变化,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科学考察的水平,更不能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老路,而要提高到控制全球战略制高点的水平来考虑,获得应有的利益。

根据《国际生态与安全》杂志的报道,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陷入无政府状态,气候变化将成为人类的大敌。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超过了恐怖主义的威胁。今后二十年,气候的突然变化将导致地球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一些本来没有发生过的突发气候事件都会发生,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区域不适应性,将导致粮食减产。人们为了维护赖以生存的粮食、水源和能源,在生存的压力下,骚乱、饥饿等都会出现。所以在生态安全方面,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警惕。

生态安全是人类的正义诉求,环境良好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但是,保持生态安全和环境良好是一个过程,不遂人愿也是常有的事,遇到生态危机,即使社会行之有效,但是生态环境的恢复往往需要时间和过程。虽然有些激进的生态环保主义者会采取过激的行动以达到实现美好愿望的目的,但这在客观上会造成其他类型的不安全。尤其难以防备的是,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和敌对方,深知生态环境是国民依赖的生存基础,往往会破坏一些关键性的设施以达到恐怖的目的,这种事件可称为“绿色恐怖”或“生态绑架”。因此,中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一些生态设施加强保护、戒备,防止“绿色恐怖主义”的袭击。

我们在世界环境日把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问题作为主体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环境日就是要提醒人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建设好美丽的家园,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国家的责任,我们人人也有责。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参与,践行低碳生活,为全球、为中国、为我们脚下的土地、为我们的美好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4/8932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