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果:和孩子一起成长

2016年06月06日 15:35

 

QQ截图20160606142206

张果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家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606/893393.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606/893395.shtml

从亲子关系当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最终一定是归结到家庭的问题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家族的观念、情绪。父母是怎么对待我们的?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怎么样的情绪反应?我们也会这样去对待我们的下一辈。

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在讲座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小小的互动、游戏,大家一起去体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少一些判断和评判,你做的对不对?说的对不对?你这个动作是好还是不好?当我们做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样的感受?身体有没有特别的反应?有没有忽然的紧张和愤怒?希望今天大家能够更多的带心去感受,而少一些我们思维的东西,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脑子其实是管不住我们的心的。

每一个人看到同样一个场景,他的解读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会看到孩子一些不太好的行为,那么我们有没有去关注到,当孩子出现这些不好的行为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我们要去看孩子真的是不是一个负面,还要去看你这个负面情绪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你才会有这样的情绪,当你出现这样的情绪的时候,出现这样画面的时候,我们是关注孩子在做什么?还是在关注孩子的情绪本身。有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经验这东西不见得是合理的,也不见得是科学的。

这些是家长朋友们在家庭教育上中的一些误区:

1、我们比孩子有经验,要帮孩子想好一切。

2、孩子是我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3、孩子需要奖励,我要经常奖励孩子。

4、孩子做错了就应该受到批评。

5、孩子应该什么话都要对父母说。

6、小孩子没什么感受的。

尤其是最后一个,好多家长觉得,小孩子谈什么感受,就老老实实我说什么你做什么。其实不是的,孩子越小,他的感受性越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感受性,大家都可以想想,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关注自己的情绪了?是不是也很少关注孩子为什么今天回来看起来不高兴,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带着负面情绪回来了?所以感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经常出现的一些误区。

家庭教育经常还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模式,家长会给孩子一大堆要求和希望。孩子就开始做,但孩子没有主动性,因为这不是孩子本身自己想做的,爸妈给我制订目标,告诉我要做什么事情,家长说做,孩子就要做,但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所以很多时候就达不到目标。然后家长就开始指责、惩罚,不准去干这个,不准你出去玩了,而同时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感受。

小的时候他们愿意和他们的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但是到后来会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旦到了初中,他的文化变得更宽泛一些,初中这个年龄正好是他们自主性会逐渐增强的年龄,一下子会发现孩子什么都不跟我们说了,这种关系会渐渐疏远,因为他发现,在之前他曾经尝试着把他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但是父母经常的一句话是,你懂什么?

经过调查我们会发现,孩子特别考虑家长的一些行为,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长可能都说过这种话,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考清华、北大,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电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舞,当然有点极端,但描述的就是最真实的现象。孩子最怕的就是拿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所以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一直储存着、积蓄着,一直到最后可能会爆发。

 

一、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规律?我们可以遵循着规律来科学地教育,而孩子生长规律主要分两大方面: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

纵向指的是孩子本身成长过程中还是有规律的,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他有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然后这个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纵向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我们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调整一下我们的行为。

横向的也从两个角度来说,一个是意识到孩子本身的发展是横向的,并不仅仅有学业的一个方面,他还有性格,能力,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其实调查你会发现,比如说人际关系,如果他的家庭是不稳定的,父母总在吵架,那么这个孩子很多时候会把父母的吵架归结到自己的身上,所以说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孩子。

在学校,尤其到了初中之后,同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就更大了,随着年龄增长,刚开始是父母的影响,到小学是老师的影响大一些,到了中学更多的是同伴的影响比较大。为什么孩子不爱说话了?不爱学习、走神、开始胡思乱想、会打扮等等,那有可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周围的这些东西,对于孩子的学业绝对是受这些所有的环境影响的,包括自我意识和行为习惯。

小学抓基础是非常关键的几年,一二年级刚入学的时候,我们说一定要打好基础,但这个打好基础并不是说你的学习成绩打好基础,而是在于你的行为习惯,你有没有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回到家里知不知道自己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作业比较少,到了三四年级,到了初中之后,有五门课的作业,很多。回到家两个小时的时间,要不要先去想一想今天有几科作业?语文花半个小时,物理花40分钟,化学花20分钟。看他有没有这种意识,而不是说家长去告诉他该怎么安排。

或许有的家长现在很着急,孩子大了根本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那你们去想一想,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你们有没有主动去培养孩子这种意识和习惯,而更多的是孩子一进门坐下学习,我们会给他们布置好什么作业,上什么辅导班,一直在包办孩子所有的一切,并不是孩子懒,而是他没有意识,从小父母也好,长辈也好,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都会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他们主动性特别弱。跟他们一起走你会发现,到红绿灯了,他不知道看前后车,因为大多数的时候,家长是跟他一起的,家长会告诉你快拐弯了,该看红绿灯了。

甚至有的家长会觉得,我就在学习上让他获得能力就够了,没有时间去培养他这些能力了。但其实不是的,我们应该通过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让他去培养这个意识,给他一个责任感,他会知道我做事情要承担一些责任,我自己要安排一些事情。到这个年龄阶段,该让他做什么事情,把这个能力自然地迁移到学习上去。我们可以把眼界更宽一些。孩子的成长其实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家庭。

那我们在看一下纵向的,埃里克森提出了一个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首先,幼儿0到3岁,为什么我们一直说应该把妇女的产假休到3年,其实原因就在这里,孩子在3岁之前,父母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而且父母对孩子这种情绪的接纳,孩子对家庭的信任,都是0到3岁之前建立起来的,否则他会觉得这个家庭是不安全的。所以在0到3岁之前,父母有时候因为工作关系离开,但是你回到家,哪怕孩子不懂,你也要告诉孩子,比如指着表告诉他,针指到这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你是可以回来的,因为孩子特别害怕消失。

幼儿、小学和中学这三个阶段,幼儿的时候他会有这种主动性,因为这个阶段是他自主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他愿意主动去探索这些东西,所以这个年龄阶段,是发展的主动性,如果这个年龄阶段没有一些很好的发展,就会发现孩子特别的退缩,就不敢去做一些事情,特别胆小。

小学阶段,就是我们的最关键的阶段,包括他对事情的一些安排、归纳、习惯的养成都在小学6到12岁这个期间,这个年龄阶段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发展什么样的价值观?小时候受的一些创伤,有时候会给人造成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的,这是纵向发展的一个理论。

横向的理论影响孩子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介绍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会提到: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主要是指孩子身边的人,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那么这个系统里面所有的人,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他是最先接触的。而且是时间相对来说是最长的,所以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但是有的时候恰好是相反的,要看孩子对这个角色的认可度。如果心理非常认可,他很多东西会学习你,但如果他讨厌这个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但是他身上一定会有那个人的影子,一定会有那方面潜在的模仿学习。这是微观系统。

中观系统,主要是指孩子周围的学校、老师、同学,到了中学阶段老师对他影响非常大。

外部系统指的是,比如我们自己的工作单位,虽然看起来跟孩子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们工作的环境,一定会影响到我们自身,通过我们自身也会影响到孩子,包括我们居住的社区。

宏观系统指的是一个国家整个的氛围,存在的价值观、法律这方面的因素。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家庭的影响也特别大。我们经常说现在我们国家教育有点不太科学,幼儿的老师很多都是大专,或者是幼儿学校出来的。小学老师是本科,中学可能是研究生等等,但是其实你会发现,对于孩子,越小对他的影响是越大,所以很多国外的幼儿园的老师,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对心理学、教育学方面要求是特别高的,因为那个阶段,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另外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亲子关系技巧》,他有很多涉及到一些亲子关系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理解层次系统。

111

我们生活要经历这么几个层次,一个是下边三个层次,基本上我们都是有意识,能够觉察到的。而上面三个我们很少去考虑到,有人就把它做了一个排列解释,包括时间、地点、都有什么人、做什么事情,这个是我们意识层面觉察到的;我们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拿到这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意义?做这件事情我能完成还是不能完成?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领导喜欢的还是老师喜欢的?是怎么看我的?我是谁?最后我以什么样的姿态在这个世界里生活?我是以一种自卑的、退缩的姿态?还是一种开放的姿态?甚至有人会觉得我不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整个这个系统从下往上逐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本质,这个也是影响孩子发育横向的系统。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的应对方式。

222

当我们做出这些动作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可能我做得比较夸张。我曾经听到一个母亲在喂孩子吃饭的时候围着孩子打转,说了一句话:“你不吃我也不吃了。”可能你们会觉得是玩笑,看似没什么,吃饭是人的生存本能,爸爸妈妈连自己的命都交给了孩子,孩子内心那种恐惧,我们是想象不到的。父母逼迫着孩子做所有的事情,这个是最致命的一点。

 

生活中我们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反映出来的一种状态,每个人可能都有,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人会特别容易发火,躁动性特别强,指责的方面多一些,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去调整一下,慢慢的感受一下,我这么做对方是什么感受?或者我忽然知道我怎么以这种方式去跟对方交往?去跟对方做沟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去做一些觉察。

这四种状态是不合理的应对姿态。但并不是说全部都不好,比如说爱指责的人,其实是非常有能量的。包括讨好的人,可能会比较圆润一点、柔和一点。超理智的人,他做的一些工作就非常有条理,时间规划也特别好。打岔的人就会比较幽默。所以希望我们合理的应对姿态,但是每一种都有他相对来说好的方面,我们把这一方面发挥出来就OK了,对别人有伤害,或者对我自己有伤害的,要尽量化解掉。

合理的沟通会表达出我们的感受,然后让你知道我的观点,而不是柔弱地、讨好地表达,我会非常清醒地告诉你,这样做我会感觉不太舒服,我希望如果你要想有一个目标的话,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我们可不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方式来做。比较明确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一种指责或者其他方式,不会伤到对方,体现我们对自己、他人和勤俭的一个态度,比如指责是忽略对方的,讨好是忽略自己的,超理智是只管事不管人,打岔就就是什么都不管。

二、怎样摆正亲子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怎样来摆正我们的亲子关系?主要有几种详细的方法和理论介绍给大家。

首先一个是我们要测量好沟通,不要主观认定什么事情,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要尊重孩子,而且还要给孩子时间,要有耐心。就像是我们经常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要接纳现状。

我记得有一次还是网络上随便搜的,有四个字叫做“无偿”,还有“接纳”。就是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按你想的轨迹发展的,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所以无偿这两个字特别有感触。发生任何事情,抱怨没有用、指责没有用,它已经发生了。无偿,那你只能接纳,接纳并不是由它去,而是当已经发生了不去抱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些什么来调整,我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有一本书叫《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这里面有一些非常具体的例子,发生什么样的事件,爸爸妈妈要怎么说才是好的,怎么样去跟孩子沟通,建议家长可以看一下。

我有几个关键的要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比如怎么听?我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个孩子跟妈妈说话,妈妈一直盯着手机,孩子说话声音越来越高,他只是希望妈妈能够关注一下,但是妈妈很敷衍。可能这种模式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就像我们今天的对话,我们的讲座,我去参加一些活动的时候,我不仅仅关注老师他讲的内容,我也非常关注老师讲的这种方式,比如说我们在做讲座的时候,我是站着跟大家说还坐着,眼睛飘着,对你那种倾听的方式,是很重要的,对于对方来说能不能刺激他愿意说下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现在有一种交流,就是你说话的内容只占我们教育的7%,更多的是你的语气、语调,你的身体的语言。以前有个活动就是几分钟,两个人只要看着对方,什么都不用讲,只需要眼神,就有很大的反馈,你可以跟孩子做一下这个活动,这个游戏,特别奇妙的一种反应。然后及时反馈,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要让孩子意识到,你真的在听,你真的在感受,而不是说你要表现出来,你真的投入进去了,真的在听,还是要把握住感受和背后的含义。

比如今天回到家之后孩子说“今天我们学校选班委了,那个谁又选上了”。就那么一句话,你可以跟孩子探讨一下你怎么想的?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觉得他怎么样,或者有没有对自己的一种认可,有没有被别人认可的那么一种可能性,这种猜测的意识,去跟孩子进一步沟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其实他有很多想表达的,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或者说我想跟你沟通一下你觉得可以吗,你可以让他说完,我们只负责沟通和倾听。

关于表达,跟大家简单做一个交流,消极的语言。比如说孩子有些问题处理不了,家长可能会替孩子做决定,说:“你明天去跟老师说一下什么什么?”你可以把这句话改成“你看这件事情发生了特别不开心”,这句话首先是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意识到,你是接纳他的感受的,然后,你看他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和谁去把这个事情处理掉,给孩子一些可供选择的建议。孩子感受性非常强,我们在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包括眼神,都会透露出真实的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不撒谎的。我现在特别关注身体能量这一部分,因为你的语言、你身体传递的信息是最重要的。

 

有很多家长只会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这样做不好,这样做不行,但是很少后边加上一句话,我可以怎样去做呢?孩子很困惑,告诉我不行,我到底要怎样做才行呢?所以我们要去跟孩子进行讨论,你告诉他怎么去做,同时给孩子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这样做其实我的感觉挺不舒服,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就会有所考虑。我们经常说孩子与父母的爱,父母爱孩子,但其实孩子也非常爱父母,甚至会超过我们爱他们的程度。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权利,同时要给他相应承担的责任。

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强调几个原则,先把心情处理好。我举个例子。爸爸去哪里面有一个环节是要交玩具,当然有的孩子不愿意交,爸爸就说我这还有手机呢,其实是作弊行为,但是父母还没有意识到我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好的,这是游戏规则,我们要告诉孩子这个事情必须要去做的,牵他的小手把玩具放到那边去。但是同时规则也建立起来了,他不会觉得哭我就可以拿到想要的,孩子经常用哭来探你的底线的,一次妥协了之后,下次再去哭,孩子会发现你是没有底线的,所以为什么他的行为越来越厉害,就是因为你的底线不断的被打破。

同时还要使用“我”这样的感受,你就是一个指责,是一个评价,是一个判断,经常说你怎么这样,换一个说法,“我觉得发生这件事情我挺难过的”,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又被老师叫去了,我怎么这么没面子”。这里边有大批量的语言的转化体系,包括正向意义的探索,去跟孩子探索一下这个事情发生了,有什么样的好处,或者你这样做,你能得到什么样的提升,你可以跟爸爸一起玩两个小时,或者我们在3分钟内完成就可以玩一会儿积木,我们自己一起来探索有什么样的收获等等。包括我们去探讨一些细节,孩子们可能没有成功,是什么样的问题导致了没有成功,不是大方面,很多孩子需要你具体指导,具体讨论我们怎么样去做,才能够达到我们的一些目标,包括通过效果来强化,一旦做到了,爸爸妈妈也特别开心。 

还有一些负面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怎样来转换我们的语言体系,包括未来怎么去引导孩子?我们有很多这样的一些研究,家长的一些语言体系转换。

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

333

比如妈妈说:“你怎么还不做作业”。我们来体验一下左边,当大人要说出来这个话的时候孩子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大人一直在约束,处处管着孩子,孩子的自我价值其实非常低的,没有一个能量分值,最差的就是内疚,他是让人内疚到自己没有价值。这是一些消极的语言,希望大家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过这样语言。

在看一下这张图

444

如果我转换一下,比如妈妈说:“我看了一本小说,说休息好了,做作业效率高,也能增强记忆,你好好休息一会“。我相信你是一个有自控力的孩子,你休息一会儿之后,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了,我相信你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妈妈说的很好,休息好了,做作业效率也高,事实上相比休息,我们更需要的是好好学习的,但你这样说了要孩子好好休息了以后再去学习,并不是放纵。让孩子自己去感化,他们慢慢的就会有自制能力,可以做很多事情。没有说孩子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强,都要有家长的帮助,才能让孩子意识到,我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成为有优秀品质的人。

 

我们还可以通过赞美和奖励的方法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我们把奖励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取向奖励,指向孩子自身的一个整体评价和奖励,如“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等。我们要用这种最直接的表达说给孩子听。还有一类是过程取向的奖励:对孩子在完成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运用的技巧策略进行鼓励,指向行为,如“这种方法很好,很巧妙”、“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努力”等,即使结果他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一样要对孩子进行奖励。最后一类就是结果取向的奖励:指向行为的结果,如“你今天做对了3道题”。

这三种奖励相比较来说,其中过程取向的奖励它的效果是最好的。就是孩子更好地养成了这方面的一些能力,内在的动力特别强,我们知道我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能够做好这件事情,更容易进步。有些家长不知道该不该去奖励和赞美自己的孩子,当然是要赞美的,但我们不要笼统的去表扬孩子,我们要把握怎么去表扬?表扬的语气是什么?什么时候表扬?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他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一群喜欢画画的孩子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被告知画一幅画就能获得一张奖状;第二组事前什么都不知道,但绘画完成后就“突然”获得一个奖励;第三组是事前什么都不知道,绘画后也不会得到奖励。通过这个分组我们会发现,第二组的孩子随着时间他的坚持画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最强的。第一组很容易把你一些主动想要做的事情,一些内部动机转换成一些外部动机,是为了得到这个奖励才去做的。第三组就很平淡。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是一个美国的说有一些小孩子在外面特别吵闹,然后有个老爷子受不了,他就对那些孩子说,我现在给你们每人一天1.5元,你们来踢球,孩子特别开心,第二天他们又来了,一个星期就这样过去了,后来老爷子给他们每天一人1元,可是孩子想像上周一样1.5元,现在怎么1元了呢,到第三周,每个人5毛钱,好多孩子不愿意踢了,到最后没有钱基本上没人了。所以本来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当你加上很多外在的奖励之后,他会觉得我是为了这个奖励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所以我们发现,如果刚开始一直给孩子奖励,他得要求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所以怎么样奖励孩子一定要慎重的考虑。

三、一“娃”、一世界

我们常说“一个孩子一个世界”,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了孩子外在的表现,我们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首先要看的是他发生了什么?你一定要关注孩子下边深藏的,内掩的那些东西是什么?

555

                                            这张图是冰山理论。

我念一下,上面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情绪,看到他发怒,看到他摔书,你看到的他做各种事情。当然你看不到的也有很多的层次。第二组就是我们刚才做的那四种应对方式;你这个行为,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在扔书的时候,我是怎么样得一种心理感受,我是恐惧感?是害怕?还是放松的?我们愤怒,有些人甚至于会愤怒的产生恐惧,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没有安全感,然后孩子就会认为我爸爸妈妈对我不好,我是没有价值的。

一层层往下看,孩子的期待,期待爸爸妈妈关注我,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

第三层虽然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可以尝试去运用,我们经常说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一些冲突,都是家长指责孩子,孩子就会特别愤怒,认为爸妈不想要他们了等等。对父母的行为,可能父母去打孩子了,应对方式可能也是指责,也有可能父母的行为是哄着给你买东西,应对方式就是讨好,不同的应对方式,会有不同的价值。其实孩子希望、渴望的只是尊重。也并没有那么深那么难,只需要去感受就能够变化很多。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发现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孩子撒谎,他为什么要撒谎?他背后要干嘛?为什么那么要强呢?这些情绪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会叛逆?他的渴望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先听一下孩子的想法呢?所以你可以从认知这个角度上去调整自己,也可以从行为这个角度去调节,比如你打孩子了,即使你觉得孩子还是应该听你的,但是你能不能先去从这个打的行为上停一下,告诉自己或许可以改变一下自己,能更好的和孩子相处。

 

有几种方法分享给大家。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好的跟孩子沟通,我经常叫借力法。

666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互动,其实他就是关注身体的感觉,画画、音乐、包括跟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然后跟孩子出去玩,踏青、采摘、有很多等等。

具体怎么做我简单说一下,比如说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画画,在一张纸上画,你就可以观察出来你跟孩子的模式,有的是妈妈画妈妈的,孩子画孩子的,有的是妈妈看着孩子画,有的是孩子看着妈妈画,你会发现两条线两个不同的风格,虽然我们说各画各的,你自己画,但是你会发现,中间其实是在一起的,孩子可能会通过画画和你融为一体,画完之后可以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可以给我讲讲吗?这都是一种载体,任何一个活动,活动过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动完了之后的分享,让孩子表达什么?这石头是干嘛的,而不是你怎么画个石头,整个过程不要有任何的评价,你给我讲讲故事吧,你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孩子可能会通过这张画跟你表达他想说的一些问题.这个是一种引喻,你也就可以通过这个了解到孩子的内心。

我们成人也是,特别喜欢某个电视剧,特别讨厌那个角色,或者一看到那个场景就不想看了,其实都是我们的一个投射,你可以跟孩子聊,孩子喜欢哪个电视,喜欢哪个里边的人物,你为什么喜欢他,是不是他特别负责任,有担当等等,孩子对这方面的价值观可能就是一个价值导向。有时候体现的价值观不太好,这时候你就可以润物细无声的跟他沟通,调整他的一些意识,所以画画就是通过一种载体来了解孩子。

游戏,尤其小孩子,我们有专门的故事,可以跟孩子做很多的游戏,通过游戏过程中,做一些互动的游戏,有沟通主题,比如自信,或者是人际沟通,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游戏,摆积木,幼儿园其实有很多游戏特别能够挖掘出兴趣来,陪孩子去做一些户外的有氧运动,包括跟孩子听听音乐,拿一些小乐器,闲着没事咱们一人挑一个,相互做一些互动,从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觉察出孩子的潜质,你会发现,可能有一段时间孩子特别急躁,或者说特别平滑,或者说特别懒惰,你可以用你的意念带动他,包括舞蹈,跟孩子一起做一些活动。认真调整。  

大家看一下这些图片

01

 

02

03

                           看这些图片告诉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

04

                                       这个是兔子还是鸭子

 

所以我们会发现,同一件事情,包括图片也是这样的,我们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同样一件事情,可能每个人的看法就不一样,就是一种投射的表现。比如单位领导安排了一件事让我做,我可能会觉得这么点的事情耽误我的时间,我用不合理的信念去做辩论,可能是让我觉得特别愤怒,不愿意去做,当我慢慢去调整,我会发现,可能其他人是不是做特别不合适,这个工作和我的领域特别相关,是不是其他人现在特别忙,等等。当你改变这个信念系统之后,你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这个就是简单的,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转念一想就OK了。

下面大家可以跟我做几个小小的游戏,你跟孩子在家的时候可以两个人简单的做一下,手心对手心,靠两个人的力量可以做一些互动,有一个人闭上眼睛,然后睁眼的那个人去带着闭着眼睛的那个人,而且尽量慢,慢的时候你去感受对方安全吗,你可以撤一下,你撤的时候对方的手要跟着你走,你们两个之间的力来调整你的速度,做的时候意识到孩子的手悬空了,是不是他要跟上你,他是不是感觉到不安全,你可以带着孩子在客厅里去玩这个游戏,你要保护他,你可以带着他摆这些姿势,包括你可以做出一个圆形的动作,让孩子去打破你这个习惯,孩子会想到什么方法,而且这个过程中,孩子跟父母之间,会有身体接触。我们非常需要身体的接触,其实你会发现,当我们跟一个人接触的时候,当你一旦有了身体的接触感受会特别强。

所以有人说我从来没有这样过,你可以试试,你会发现,当你变化了一种方式之后,氛围一变,孩子的那种感受一变,他的行为也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最后给大家在看一张图片

06

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批评中他们学会了谴责,他们在敌意中学会了攻击,学会了害羞。如果你宽容他就有耐心,如果鼓励他就有自信,赞扬他就会感激。给青春期的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往前走,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他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6/8934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