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2016年06月08日 16:52
丁夏 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608/894040.shtml
各位朋友,今天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也是中亚地区的节日,向各位问好!
中国的年节文化非常丰富,也很有特色,而在中国传统的年节里,端午节又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它把饮食、游乐,以及去灾去病结合在一起。同时,端午节还跟中国一个名人相关,那就是屈原。那么,端午节是不是真的像我们传说中的那样,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呢?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下面,我先就端午节的一些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端午节的基本情况
中国是一个农耕的民族,农耕民族的时令、节序非常重要。我们很多节日都跟季节、时令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春节,它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还有一些(节日)是跟日期的特殊性结合的,比如过去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都有相应的节日,“五月五”就是端午节。
过去说端午节的出现,跟纪念屈原有关系。据说屈原沉江自杀后,楚国百姓非常悲痛,纷纷到汨罗江畔凭吊。人们划起船只,在汨罗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渔民拿出专门为纪念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把它们丢进江里面,据说这样可以让鱼虾吃饱,就不会再去吃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人们纷纷仿效。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这种酒可以药晕水中的蛟龙水兽,避免伤害屈原。后来,食物慢慢发展成树叶包饭的样式,也就是我们后世说的粽子。到了五月五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
严格地讲,屈原跟端午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据汉代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就是寒食节的主人公。另外,也有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或者孝女曹娥。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了端午节跟屈原关系的书叫做《荆楚岁时记》,这本书里面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据学者考证,端午节实际上是起源于我国南方,古代所称“百越”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江浙一代。而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存在。吴越之地在春秋的时侯,就已经有了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早期的端午节除了赛龙舟以外,还有“斗百草”、“采杂药”(也就是采摘兰花)并用来沐浴的习俗。为什么用兰草汤来沐浴呢?古人认为这可以除毒辟邪。
一直到清代,在中国北方地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还是辟邪解毒,清人《燕京岁时记》中就记载,当时北京有这样的习俗,而且北京的端午节的重点在哪呢?“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就是说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用雄黄酒洒在孩子的身上,涂抹在孩子的衣领以及鼻子、耳朵之间的部位,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就可以驱辟毒。至于吃粽子,也有文献记载,实际上在屈原的出生以前,粽子就已经作为一种食物出现了,并不是专门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所以民间所说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是为了让屈原的身体不被水中的鱼、龙、虫、虾所侵蚀,这些都是出自后来民间的附会。
很有意思的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但不止中国有,后来又流传到了东亚地区的朝鲜半岛和日本。而从朝鲜半岛和日本过端午节的情况来看,主要也是辟邪、祈福以及祭祀,也都没有纪念屈原的内容。
端午节虽然不是因为纪念屈原而起,可是从南北朝开始,屈原的名字就和端午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中国古代名人甚多,但是名人和节日联系在一起却不多见。前面说的介子推是一个例外,他和寒食节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除了介子推以及附会出来的屈原,再找不出第二个人了。即便是“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没有和哪个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起来。三黄五帝,各方面的名人都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和节日这样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屈原和一个节日紧密联系,这是很不寻常的。这说明什么呢?我想,它说明屈原在中国文化里面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中国人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把他和一个节日结合起来,用过节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的尊敬怀念屈原?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哪些特别的地方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因而能够得到国人长久地追怀和共鸣?他的诗歌有哪些特别之处?今天我们就结合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一个民间观念,来介绍一下屈原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生年有多种说法,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他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的278年。当然还有不同的说法,他的生年和卒年其实都比较好找到,为什么?因为他在一个很特别的日子——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这就使得他出生的年月,比起其他的古人,更容易找到,而且他的生平、家世,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第一次详细记载屈原的家世和生平的,就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里把屈原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物来写,把他和西汉另一位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也是政治活动家贾谊合为一传,那就是《屈原贾谊列传》。从这个列传的篇幅来看,屈原占的篇幅比较大,他所占的篇幅,在《史记》文化方面的人物里,除了孔子,大概便是屈原了,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都比不上。可见在司马迁的时代,至少在他的心目里面,屈原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书写,很值得总结的历史人物。
屈原的特别在于他的家世。他的名字叫平,司马迁特别说到,他是楚之同姓也,也就是跟楚国的国王是同一个姓氏。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走上了仕途,而且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担任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学者们很有争议,但是从后面的记载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参与机密、位居宫营的重要官员。《史记》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闲与辞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识非常渊博,对治国的道理又深入的了解,同时非常富有文采,善于办理外交。在当时,“辞令”主要是指各国之间,沟通来往的外交方面的词语。
屈原担任左徒以后,起初很受楚怀王信任,《史记》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朝廷内部一直参与机密,和国王商谈国家大事,而且把军臣做出的决定,用文字写出来宣告全国。出国的时候,出任重要的使臣,去和各国诸侯打交道,怀王非常信任他。如果屈原按照这样一个状态终其一生,很可能就不是后来的屈原了。也就是说,仕途的顺利也许可以造就一个名臣屈原,却不能造就后来为国人所怀念的屈原。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就在于屈原在朝廷内部,因为才华出色被嫉贤妒能,变成了众人排斥打击的对象。
据说楚怀王要让他写一个重要的文献,当时有个叫上官的大夫跟他是同僚,这个人希望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但又非常嫉妒楚怀王对屈原的支持,于是心怀诡计想要加害屈原。这个人就对楚怀王说,虽然陛下信任屈原,很多事情交给他做,但是每当事情做成功了,屈原就会到处宣扬他自己有很多功劳,并且说没有他这些事情都做不成。
楚怀王以前虽然对屈原非常信任,但是这种信任并不是长久的。楚怀王听了上官大夫的话后非常生气,因为他觉得屈原没让自己在民众中树立起威望,反而是屈原在民众中的威望很大。古代文献记载,“王怒而疏屈平”。就是说楚怀王从此就跟屈原疏远了。
这个事情对屈原的打击是相当大的,直接导致屈原愤怒地作了一首长诗——《离骚》。为什么做《离骚》呢?《史记》记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可见这首诗是为了排解心目中的愤怒,为了让自己心里面平衡一些,能够继续为国家服务。但是楚怀王并没有再次给屈原机会,随后,屈原被贬官了。
我们知道,屈原的时代是战国时代,而战国时代有三个强国。西边的秦,东边的齐,南边的楚。这三个国家各有特色,以军事力量而论,秦国最强;以国家的经济实力而论,齐国最富庶;以国土的辽阔而言,楚国最为翘楚。这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决定了那个时代群雄争霸的结局,这三个国家里面,只要有两个国家联合起来,那另一个国家必处于不利甚至是崩亡的状态。所以齐、秦、楚三国的关系非常微妙。
在这个时候,秦国首先挑起战端,它准备攻打齐国。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有个著名的谋士张仪被秦王派到了楚国充当说客。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而齐国和楚国历来关系密切,如果楚国能够采取一个明确的政策,那么秦国愿意提供丰厚的回报,可以把秦国南边600里的一块土地无偿送给楚国。
楚怀王不仅是一个没有长远眼光的人,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居然被张仪这一番花言巧语所欺骗了。于是楚国和齐国就断绝了关系。可是事后楚国派人到秦国去索要土地的时候,张仪居然说,我说的是6里,从来没有说是600里。当楚国的使臣把这番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又变得非常急躁。他一下子从贪恋土地的国君变成了要兴兵动武的人,他居然要让全国的军队都去征伐秦国。
最可悲的是,到了真正的战场上,并没有取胜,而且,楚怀王之前轻易断绝和齐国关系的恶果也充分显示出来了。在楚国用武力不能解决危机关头,以前的友邦齐国拒绝了发兵相救。但是,秦国是个很成熟的国家,秦国为了解决和楚国之间的矛盾,一度提出来愿意割舍汉中之地。楚怀王这个时候再次表现出意气用事的特点,他说,不愿意得地,而愿得张仪的心、肝、眼。
张仪这个人真的是巧舌如簧,而且胆大细心,他告诉秦王,如果一个张仪就能够牵动于汉中那么广袤的土地,那么请秦王允许我代表秦国出使楚国。后来张仪又用手段拉拢了楚怀王的近臣和爱妾,张仪不仅得以全身而归,而且汉中之地也没有割舍。
屈原听了这个消息非常生气。因为张仪之前调拔离间,使楚国疏远了与齐国的关系,进而又通过贿赂巧妙地使自己全身而退。屈原断定张仪对楚国肯定是个祸患,所以他不顾自己与楚怀王已经破裂的关系,坚决要求把张仪杀掉。楚怀王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一系列的举动不过是张仪玩弄的诡计罢了,所以也非常生气,但是张仪早已不知去向了。虽然后来楚怀王恢复了屈原的建言资格,但是对于屈原的种种建议,却还是没能采纳、实行。
后来楚怀王死了,他的儿子顷襄王即位。顷襄王对屈原的态度更加恶劣。《史记》记载:“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也就是说对屈原更加疏远,对上官大夫更加信任,于是屈原在顷襄王期间遭到了流放。
对于屈原的流放《史记》中也有记载: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的意思是说,现在政治腐败,大家都不清醒。虽然只有我一个人对此不满,却不能够得到众人的理解,反而遭到了他们的排斥。这个打鱼的老人对屈原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圣人是善于随机应变,也要见机行事。不要违抗众人的意志,要跟别人相呼应,而不要跟别人相对抗。
可是屈原是怎么想的呢?屈原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意思就是说我坚决不能与他们合流,我宁愿俯身于江海之中,即使失去性命也不愿意让世上污浊的东西来玷污我洁白的身躯。这个时候的屈原不光是一个政治家,他高尚的节操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史记》不光详细记载了屈原的生平,而且描写了他的性格。屈原在说了这番感慨之后,赋诗一首,这首诗叫做《怀沙》。他吟完了这首诗之后就怀石自沉汨罗江了。
司马迁在写完这段以后,特别做了一个总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就是说,司马迁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这些作品后,深深的为屈原的志向所感动。后来司马迁特意去了汨罗江凭吊屈原。
屈原多次出游各国,以他那样的才华,离开楚国是件很容易的事。对屈原来说,保存性命,乃至于继续出官为宦,求得一个安逸舒适、有所作为的生活,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同死生、轻去就这么一种人生的取舍,让司马迁非常敬佩。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深深引起了司马迁的敬仰,这也是他用那么长的篇幅来描写他的一生的原因。
所以这篇列传在《史记》里很独特,一方面它充满了感情,另一方面,在体例上打破了《史记》一般惯例,把一个战国时候的人和一个西汉的人同时列在一篇传记里面,这就很特别。另外,这篇传记对屈原的生平遭遇充满了同情,记载得也相当详尽。这对一个文臣来说是不多见的。简而言之,通过《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也不像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那样,就是一个文学家。
屈原是一个把政治活动、文学创作、远大理想和实际的政治才干结合在一起的罕见的杰出人物。他不是无病呻吟的文学创作者,而是把自己从事政治活动的理想抱负以及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幸融会在诗篇里面,把自己整个人生转化为诗篇的一位作者。他是把道德操守与人格、政治抱负与文学紧密融为一体的独特人物。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见,有人可能会说孔子有他的人生哲学,有他的文化观、教育观,但是孔子在文学方面跟屈原不一样,他没有留下充满了情感、想象和内心冲突的文学篇章。而屈原第一次把政治和文学、抱负和情感、人生的理想与诗意完整的表达出来了。
过去大家对屈原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中心点大还是在文学这一点上,比如近代著名人梁启超有一句著名的话,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这听起来评价很高,以祖宗来评价屈原,那就比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都高。因为在屈原这个老祖宗面前,这些人都是徒子徒孙而已。但是我认为,这个评价只看到了屈原文学的一面,而没有把他文学的内涵加以很好地概括。实际上屈原的政治活动、政治理想和他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情操,是他文学最基本的内涵。当然,离开了文学,我们也无以窥见屈原的政治之道、抱负之向,这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更认为,屈原是中国将“美政”,就是美好的政治和美文合为一篇,把心中的理想和文学做了完美表述的第一人。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地看清楚屈原的特色和屈原的意义。
屈原的特色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他契合中国文人的人生观和他独特的文化取向。就是作为一个文人,他的人生不是由出生到死亡这样的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他是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用后人的话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离开了这样一个人文的成分,中国人特别是文人,就不称其为中国的文人。所以在中国文人的心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人世的理想和抱负,始终是和生命紧密结合而不可分的。屈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表现了他的人生。为什么是屈原而不是别人,长久地引起了中国人的喜爱乃至强烈的共鸣?我想,就是因为屈原的人生观,他的诗文里面所表现的人格,是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我们文人的人生观的精华所在。
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离骚》这个作品,仅是它的名字就有很多的争议。司马迁以及当代的学者,都有很多的解释,我这里选一个能接受,也比较多的解释,就是东汉学者王懿,他不仅编撰了《楚辞》而且为之作注释,是中国最早的研究《楚辞》的专家。他说:“离,别也;骚,愁也。”离的意思是什么?是辞别,告别。骚的意思是什么?忧愁。所以《离骚》的意思就是告别辞谢忧愁。
至于作品的时间,从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究竟《离骚》是屈原什么时候的作品,是他在朝廷任官期间所作,还是他被怀王疏离流放期间所作?司马迁《史记》在前后的说法就不一样。《屈原贾谊列传》里说他“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8个字简洁鲜明,在后世影响很大,这明显的跟《屈原贾谊列传》的说法矛盾。
学者认为,结合《离骚》里面具体的词句、具体的描写,应该是“忧愁忧思而作《离骚》”比较可信,就是说他是屈原在朝廷任职期间,因为受到了残害,心情郁闷以作诗来排遣自己的情绪、宣泄内心的痛苦。那么,《离骚》就是一篇宣泄痛苦的诗篇,看了《离骚》以后会觉得这个说法是比较准确的。有人说《离骚》里面提到了游历江源一代,那就是今天湖南的西部、西北部,不过从整个《离骚》来看,这里所写到的江源之行恐怕只是一个想象之词,而辞陈想象、不拘泥于现实的实际情况,让诗篇在虚构和想象之中得到了新的发挥。创造出崭新的情境,正是《离骚》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篇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而断定是流放之后所作。《离骚》规模宏大、逻辑鲜明,一开始就介绍了自己的光荣家世、出生、得名的经过。也因为这个,后人对屈原这种自报家门式的作品都很熟悉。比如,说他是楚国国君同姓,是国君后人,是寅年寅月寅日所生等等,以及对他为什么叫屈平,都有了真切的了解。而它重点是表白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遭到朝中小人的陷害、嫉妒各种不幸,又梳理了自己坚持理想、久思而悔的信念,以排遣忧愁为中心,想象自己如何上天入地,遨游天地,俯瞰人间,但是最后还是不能忘怀自己的国家,把最后的情感都留在了自己的国家那里。
无论诗人怎么想让自己在壮游天地的时候,忘掉自己的国家,忘掉自己的遭遇,最后都宣告没有效果。他是那样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国家,不管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去掉自己对国家的关切、对政治的追求。《离骚》里面表现的屈原的政治理想,非常有意思。他不仅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当然,这与他的出生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出身非常高贵,他天生就是一个为政治为国家而生的人,但是他的政治理想不光是让楚国强大,也是要解民于倒悬之中。他说为什么要从事政治?因为民生多艰,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自己决心要改变这样一个状况。另外,他也意识到楚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所谓“路幽昧以险隘,什么意思?处在一个昏暗不明、充满了艰险的路途之中,说楚国正走在这么一条路上,他非常的昧幽。
对国家、对人民的情感,构成了屈原政治理念的基础,他不是个人要去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去做一个历史上的大功臣,而是深深地为国家和老百姓而忧虑。这种忧虑又和岁月的流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更加强了它的力度。他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不光是忧心民生,对国事也担忧,又有一种使命的紧迫感。他意识到人生是那么的无奈,你没有办法控制时光的流逝,时间总是无情地悄悄地流走,就好像天地间的草木,慢慢地凋零,也像人间的美人静静地老去一样。他有强烈的紧迫感,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为国家、为老百姓作出一点贡献。
屈原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呢?他看出来,当时的楚国国君昏昧,小人得势,自己虽有过人的才华,却被众多宵小嫉妒排斥,成为他们打击的最主要目标。而且,在这个关键时候,一向对他信任有加的楚怀王性情大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两句话鲜明地表现了他自己的人生处境,就是在整个朝廷里面,自己是小人盯上的目标,小人对他非常妒嫉。而这一切怀王不仅没有察觉,没有伸以援手,反而轻信小人的谗言。那么,屈原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想通过各种虚构场景把自己从悲愤、孤独和痛苦之中挽救出来,写到了自己如何短暂地离开朝廷,来到了风光明媚、鸟语花香、清新优美的自然之中。
不过,屈原发现不管到了哪里,因为政治上受打击而带来的痛苦和悲愤没有办法完全排除,它就像是潜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头怪兽,这头怪兽只要有机会就会从心底里跳出来,把屈原推回到那个痛苦的回忆之中,而且,在这个时候时光的紧迫感,与被众人嫉妒排斥的悲愤之情又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人生感觉更加紧迫,更加不能把握。这样的情绪在《离骚》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他非常独特的抒情内涵。他说,自己最大的担心是他这一生就这样流失过去,不能建功立业,不能把美好的名声留给后人,“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我们知道,感慨生命的短暂在东汉时期才成为诗人的共识,东汉的这些诗人吟唱的是什么?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生太短暂了,白天时间非常有限,为什么不把晚上也利用起来去饮酒酌乐,让欢乐变成人生最主要的内容,把追逐这种快乐看成人生的价值。这和屈原有根本的区别,屈原担心的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受到怀王的信任,也就很难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机会,那么随着岁月流逝,自己也将老去,恐怕很难有机会在国家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真正的担心。这个担心和后来人对时光短暂的感慨是完全不一样的。
《离骚》里面有一点很值得注意,不管这首诗是作于他的在朝任职期间,还是后来的流放期间,有一点那是可以看作是屈原生命的力量,就是当内心的悲愤痛苦奔涌而来,达到顶点的时候,屈原迸发出了决绝之词,就是宁愿死也不愿意屈从于黑暗周边的压抑。他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为了坚持自己的清白宁愿死去,这样的选择也是圣贤们一直肯定和称赞的。那这里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说,屈原的抱石沉江,虽然是在十几年以后发生的,但是,以死明志的人生态度很早就在他的诗里。所以,《离骚》这首诗是诗人个人心理的直接表露,在中国的诗里,把死和坚持理想结合起来,屈原是第一人。
当时的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孟子也多次提到大丈夫应该怎么看待生死的问题。他提倡大丈夫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有抱负的人,随时可以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一种生死观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什么?对任何人来说,死亡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归宿,没有人能够离开死亡、躲避死亡,问题是怎么看生死。屈原也好,孟子也好,他们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生死观,那就是理想情操抱负,应该高于生命的价值,是人生里面最可宝贵,最应该坚持的东西,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理想抱负信念的实现。
我们不敢说屈原、孟子的这番观念已经变成了中国人普遍的人生信条,或者说行为准则,但是心中有了这个信念,有了这种向往,就很好了。不是任何人都能实现登月,但是中国古人说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虽然到不了那里,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把它保留在我们心里。我觉得,屈原以死明志这么一个观念,这样一种为坚持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也是一种心向往之的境界。
如果《离骚》只是简单地说自己的理想,说自己的遭遇,说自己如何被怀王疏远,如何遭到小人陷害攻击,因此非常孤独痛苦,那么,它还不能成为一个伟大诗篇。这个诗篇和直白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它应该有诗的特质,那就是想象、情感,用诗的创造来弥补现实的不足。那么,在《离骚》里面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情节出现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没有过的,真的是大手笔。他说,在他苦闷、痛苦不堪之际,突然有一位容光焕发、无所不能的女神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女神出现以后,就提及各个圣贤也是受尽了谗言陷害,和屈原有同样的遭遇。意思就是说,你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你的痛苦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圣贤必然的遭遇。他不光用圣贤来开导和激励屈原,而且让屈原周游天际,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屈原的心情有所疏解,让他忘掉心中的郁闷之情。所以,屈原在《离骚》里面给自己安排描绘了一番壮游天空的场景。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恐怕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实现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壮游天际的情形,他说:“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这里面提到的地点人名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古代的神话传说,比如说扶桑。扶桑是什么?是古人传说的一个地方,他是什么地方呢?是日出之处,太阳是从扶桑那里升起来的。在屈原的笔下,他游历天下,就从太阳升起之处出发。而且,屈原把天上一棵叫“若木”的神木摘下来了,去太阳旁边,用这个“若木”去给他清扫,然后又让月神做他的前驱。他说自己的车和马都非常华贵,在天空中乘着风一路上升。就是可以说以天龙为马,在天空中遨游,和日神、月神来往,游尽了天下各种名胜所在。
当然,最后屈原说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多人都喜欢这两句话,当一个人不愿意放弃理想的时候,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这两句诗。坚持理想往往要走过漫长的道路,这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不管道路有多么悠远,有多少困难,前途充满了怎样的险阻,最重要的是不放弃,在坚持之中实现人生理想,在不放弃的过程里逼近奋斗目标,这就是这两句诗的底蕴。它既是诗,也是人生的信念,没有一个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达到目标,仁人志士都是在和困难斗争、和挫折搏斗,这样才能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屈原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是光辉的,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他的意志决绝坚强,这同样是光辉的,屈原用双重光辉照耀着后人。在屈原的时代,有着政治抱负和坚定信念的不止他一个人,我们前面提到了孟子,其实孟子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也很值得重视。孟子有很多豪言壮语,在历来的儒家里面很少见的,比如“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没有像屈原那样,用无比瑰丽多彩的文笔,用想象和虚构相交融的意象,以无比壮观和美丽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一个现实人生中永远也不可能看到的神奇世界。也就是说,孟子其实还是现实的,他没有脱离现实世界,在这一点上,孟子和一般人没有太大区别,而屈原不同,屈原用他的诗篇创造了一个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一般人也想象不到的神奇世界。屈原在诗里面给自己穿上了最漂亮的服装,徘徊在美丽的山水花草之间,有天神陪伴,有仙车座驾,可以驰骋在广袤的天空,这完全是艺术的创造,太神奇了。
屈原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离骚》完全是一个艺术的世界,它里面的情感是真实的,但是情感的交流和表现是虚构的,这是中国诗歌有史以来的一次大的创新。我们知道,中国人对诗歌有特殊爱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表达人们情感思想最优雅、最正确的方式。对中国人来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心里面的时候叫做志,而把这种志向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叫诗,可见诗的重要。
先秦时期,《诗经》代表了当时文字创造的最高水平,但是诗经主要产自中原地区,受中原地区朴实沉着、注重现实特点的影响,所以《诗经》描写的基本上是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现实的东西。即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样美妙的诗句,其实也是高度写实的。而屈原在《离骚》里面,以楚国特有文化为基础,把他政治理想的失意、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内心的坚持融合在一起,他借助神话和虚构,编织了一个绚人耳目的超自然体验,这是《诗经》里面没有过的。
所以,屈原不光是政治家,还是一个文学家,更是楚国文化最重要的阐释者。我们知道,楚国文化很有特色,战国时期广泛流行在中国的一句话,所谓“楚虽三户能亡秦”,就是说,楚国哪怕只有三户人家,也能坚持到底,灭掉自己的敌国秦国。这说明楚国文化有高度的韧性,这也正是屈原的精神。屈原把楚国的地方文化通过诗篇发挥到淋漓尽致,既有宁死明志的决绝,也有上天入地的想象,对后世造成了深远影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于《史记》的评价。在鲁迅的眼中,《离骚》不只是一个作品,他还是一个评价作品的尺度。称道某部作品是“离骚”,就等于说你是文学上的无冕之王。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评论屈原《离骚》,说《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另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意思是说,《离骚》的影响比《诗经》在历史上的影响还要大一些。可见,鲁迅高度肯定了《离骚》思想、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离骚》的结尾有一个无比壮烈辉煌的描写,写得太出色了,写自己如何周游天下,自己的队伍是如何壮观,各种神鸟、神骏伴随着自己周游天际,他的车是千乘之车,驾车的是八龙,车上插的是云旗,而且始终有最好的音乐在伴奏,这是一次多么壮观的出游。写到最后的时候,屈原忽然来了一个180度的大回转,“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什么意思?好像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已经完全忘记不幸、苦闷、孤独、悲愤的时候,突然一下子又跌落到原先的情怀之中。八龙、神骏也停止了脚步,回过头一看,故国正在下面,这是一个无法忘却的地方,也是最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所以,这句话表达出来以后,《离骚》就结束了气势磅礴的抒情,由虚构再回到现实。所以,屈原的诗篇最终还是把“眷念故国”这样一种执着情感作为全诗的结束。
屈原是中国非常杰出的诗人,他的人生是正直的,他的表白是文学的,他的诗篇是创造的。艺术的最大价值就是创造现实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东西,用来弥补现实的不足。最好的艺术品是什么呢?它是不可复制,也不可仿制的。在这样的艺术品面前,我们只有惊叹且深感无力,我们把所有的仰慕都留给那些世上最杰出的艺术家,而屈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谢谢大家,再次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让我们吃着粽子,敬仰屈原,再见。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8/8940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