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纪念专题 建党95周年 党和人民永远记住你们 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稼先

2016年06月14日 13:30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两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祖国。一到北京,他就同老师王淦昌以及彭桓武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

一位科学家,只有当他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时,知识和智慧才会更富有价值。从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之日起,邓稼先就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研究任务中。当时,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在京郊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在没有资料又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他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工作的先锋,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由于资料都是外文书,他组织大家学习,常常是自己念,大家译,然后连夜印刷。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他们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

 

邓稼先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其中,他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是中国科学界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历经无数的艰辛努力,终于使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在重大的科技成就面前,邓稼先并没有沉醉于成功的喜悦中。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这同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他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著作,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科学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课程讲义,并且亲手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等开拓性、创新性的科学文论。

邓稼先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令人感动,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当之无愧的典范。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邓稼先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14/8945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