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高考志愿填报 警惕“天价”大数据风险

2016年06月17日 15:04

 

 【事件介绍】

大数据填高考志愿坑多水深

高考结束了,“互联网+”的潮涌,让高考填报志愿变成了一场微妙的“数据信息战”。打着大数据的旗号,各种测评志愿的APP层出不穷,一对一的天价辅导,在行、值乎等互联网问答也成为了考生及其家长们的智囊团。然而,大数据帮填高考志愿靠谱吗?

“神器”说法不一该信谁

在手机应用商店里输入“高考志愿”,搜索结果显示与其相关的有近50个APP,都号称能帮助考生填报志愿。输入高考地区、预估分及目标地区,1秒钟就能给出可冲刺、稳妥和保底三种学校推荐,进行职业测试,还能了解适合从事的职业方向。

然而,不同APP测出来的结果却也五花八门。

记者试用了一下,输入分数,这些APP几乎在顷刻之间就能从全国两千多所院校中筛选出适合自己分数的院校。以北京地区为例,按照2016年高考文科估分600分填表后,界面上出现了“可冲刺推荐”、“稳妥推荐”、“保底推荐”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

在“高考志愿君”APP里,共有20所保底学校、30所稳妥学校和24所可冲刺学校。而在“乐学高考志愿”APP里,则有16所保底学校、8所稳妥学校和30所可冲刺学校。在可冲刺学校中,“高考志愿君”推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地方名校,预测的录取分数线多超过600分;然而“乐学高考志愿”里推荐的学校,则明显不如“高考志愿军”,预测的录取分数线也多在580分左右。

除了测评结果有区别,记者发现,这些软件大多打着免费的旗号,然而想要更具体的指导,用户还得付费花钱才行。

一些填报志愿APP利用考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对一些信息查询进行收费,有些是考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能查到的信息,有些则需要进入咨询院校的系统,界面会弹出“余额不足,请充值”提示,并提供可选的充值套餐,比如“9.9元查10次”,“49.9元查一年”等等。

费用成百上千为哪般

那么,这些大数据分析得出的推荐评估靠谱吗?一家在线咨询机构人员透露,手机APP里的并不全是真正的大数据,很多还存在过期、不准确的问题。“真正的大数据不是把所有院校近5年的分数线全都收集起来,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得出一个简单粗暴的结果。只有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评判,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这些是机器办不到的。”

对此,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王一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志愿填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影响因素很多,即便是同一所学校每年的报考情况也不尽相同,单纯的依靠数据分析来进行判断,可信度也有待商榷。”

王一新认为,目前,依靠大数据对志愿填报数据进行分析,属于起步阶段,只能给考生和家长做一个参考,切不可盲目相信。

除了高考志愿推荐,记者发现该类应用软件,还提供包括职业测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高考志愿填报秘籍攻略、高考志愿卡等一大批相关产品,以及全国名师直播答疑和资深老师“一对一”报考咨询服务,然而这些咨询费却贵得惊人。

记者在淘宝上输入“高考志愿咨询”,出现了上百个相关产品,其中,高考志愿咨询也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在一个标价888元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记者看到其明显标注了“大学生知情者咨询服务”的字眼。记者进一步咨询了解发现,所谓的“资深”专家,其实就是招考机构内部的“关系”,这样只要分数过线,再花些“天价”咨询费,被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不如多听些“老生常谈”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相比咨询机构吆喝的“志愿报得好无异于多考了20分”,更多考生和家长还是更青睐老师和师哥师姐这些“过来人”的建议,“更靠谱还不花钱”。只是,这种“过来人”帮考生“避坑”的方式也被涂上了一抹互联网色彩。知乎、分答、繁世等应用也屡被高考志愿的相关问题刷屏。

在汇集了各个专业精英的知乎上,给考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上。考生和家长可以在知乎旗下的“值乎”中向专业的职场人士提问,通过前辈的语音回答,了解他们的工作。清华经管学院和北大的比,有哪些优劣势?男生适合选妇产科吗?值乎上的问题,更有专业针对性,解决考生的困惑。

“本来我想报对外汉语专业的,后来听学姐说对外汉语专业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和汉语言文学差不多,但在就业上却比汉语言窄,就果断放弃这个专业了。”吉林考生小罗说。

与号称专业咨询的志愿填报APP不同,名叫“繁世”的APP主打特色便是让考生与真实大学生交流。考生可通过搜索高校、专业找到在读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向他们提问关于报考、大学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王一新建议,学生及家长要及时了解考生感兴趣学校的招生情况,最重要的是考生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个人能力特点考虑好自己希望学习的专业,大数据测算结果可参考,但老师和前辈的经验之谈或更具备参考价值。

 

“大数据报志愿”靠谱吗?

“志愿报得好等于高考多考20分”,在每一分都可能差出成百上千个名次的高考独木桥上,这种宣传语的号召力毋庸置疑。何况,人家还亮出了“大数据”概念,即依据对考生具体测评获得的数据,及机构平台储存的数据,经过综合分析研判,以满足考生和家长最精准的需求。可问题是,这样的“大数据”真的靠谱吗?

客观而言,经由科学的数据分析,当然可以预测某些专业的招录情况、专业走势等。但正如专家已经指出的,大数据对未来的指导意义,依然建立在过往的“经验”之上,预测未必准确。而且,在考生数据尚未开放的情形下,时下的机构平台并没有这样一个庞大的联网数据库。

其实,咨询机构在接受采访时已经透露出某些秘密。多家机构总是喜欢炫耀自己拥有多少“资深”专家,还要强调“这些专家人脉资源丰富”。何谓“人脉”?说穿了就是“关系”,是教育机构内部人员在招录中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摸准了这个“人脉”,只要分数过线,再花些“天价”咨询费,当然就能“让你百分之百进”。

这样的路数并不新鲜,此前被查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就是此中高手。2005年至2013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接受他人请托,在招录考生、调整专业等事项上为他人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2330余万元。

可见,真正让咨询机构敢于拍胸脯承诺“百分之百进”的,还是在明面规则之外的“人脉”“潜规则”。“天价”的大数据志愿填报,折射了家长的焦虑心态与“人脉”文化的根深蒂固。即便在素以公正、客观为首要标准的高考流程里,依然对各种规则、制度信任不足,却相信人脉的“管用”,回到了“找人办事”的老路。不少机构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或明或暗传递出“人脉”“关系”的信号,有一些人则专门钻这个空子,充当各种掮客,招摇过市,甚至还出现内外勾结、合伙诈骗的恶劣情形。所以说,一些机构看似“高大上”的大数据,其葫芦里依然是老套的“内幕消息”与“暗箱操作”。

要用制度文化取代“人脉文化”,就是需要让规则、过程更透明,压缩“内部人”的操弄空间。而在填报高考志愿的“市场”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其实,既然有一些“消息”成了谋利甚至诈骗的工具,则不妨向社会开放这些数据,以帮助学生及家长多一些研判的依据。唯有透明与公开,才能破除在灰色地带游走的“人脉文化”。

 

【启示与思考】

填报志愿环节,对于考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事实上,填报一个好专业,从录取成功率、良好的就业前景和与个人的兴趣、基础相匹配,确实非常重要。倘若咨询机构能够借助大数据,提供良好的填报志愿指导,其收取相关服务费用也是理所应当的。但事实上是,经媒体记者调查,所谓的大数据指导,却鲜见大数据库支撑。挂羊头卖狗肉,虚晃一招,商家看重的滚滚财源,却无形中乱用了指挥棒,误导着考生报考。

为何大数据报考指导会受到公众追捧?首先我们应看到考生与家长的迷茫和焦虑。填报志愿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如何填报志愿,填报什么样的志愿,都有很多技巧和讲究。但很多家长对此却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长只能寄希望于市场上的填报志愿指导机构,尤其是噱头十足的“大数据填报”。其次,大数据是一种新兴事物,很多人对此并不熟悉。正是这种认知缺失,才导致一些家长对大数据盲目信任、盲目追捧,也使得一些指导机构有机可乘。

大数据指导志愿填报,假大数据外衣,诱惑力实足,但能够搭建良好指导平台,切实需要有数据可用,善用大数据。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志愿指导行业的监管。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考生填报志愿的教育、培训和辅导,学生及家长则应正确认识大数据,在填报志愿时做到理性谨慎,不迷信,不盲从。同时,如果指导机构确实存在虚假宣传行为,涉嫌消费欺诈,那么相关部门也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积极介入,净化指导市场,确保考生权益。

即便如此,在填报志愿上,考生还是要掌握住自己内心深处的“大数据”,符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所谓的大数据指导填报志愿之中,找准自己的坐标,使自己成为高考的真正赢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17/8951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