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系列微专题 时政 改革开放新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简史
2016年06月20日 13:45
十八大以后,要求改革的呼声可谓群情澎湃。回溯1978年以来的经济运行轨迹,改革开放三十几载,所涉难题无数,最难莫过于国有企业改革。当年的中国国企以濒临崩溃之身,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情,一路披荆斩棘,成就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变革。
前行者的足迹,能为后来者提供方向。如今,再次站在改革的重要节点上,追忆过往一桩桩当时并不起眼、事后才见深意的事件,凝眸谱写出国企改革华章的无数个历史瞬间,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深思,并从中寻找未来国企改革路线的理性共识。
改革简史第一卷
1978-1992年:冲破樊篱 艰难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党从宣布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到终于摆脱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禁锢,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间段可以看作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
镜头:1978 年 11 月 24 日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一间草屋里,昏黄的煤油灯下,18 个农民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然后在一张契约按下了血红的指印。这份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解说: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
本章摘要:农村改革初见成效后,城市国企还是老的体制,不改革已经不行了。“大包干”后不到一个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
1978年10月,四川省率先打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第一枪”。四川选择了宁江机床厂等 6 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逐户核定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目标,允许年终完成计划以后,留取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额奖金。
以“放权”为主题的改革序幕拉开后,改革试点得到了许多企业和职工的拥护。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
此时的国企改革,处于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这一轮改革,摒弃了行政分权的传统做法,在政企关系的调整上实现了突破。
日历:
1979年 4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扩大企业自主权。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 8 家大型国企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
1980年 《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发布。
1982年 中央做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
镜头:1983年3月,为了获得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权力,鲁冠球以自家自留地里价值2万多元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下萧山万向节厂。当年就超额完成154万元。
解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鲁冠球曾创办一家小型米面加工厂,被扣上了“地下黑工厂”的帽子后关闭。农村实施承包责任制后,鲁冠球大胆承包,并尝到了甜头。1984年春,厂里的产品在广交会上得到了外商的青睐,美国派莱克斯公司定购3万套万向节,被称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第一单”。
日历:
1984年 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放权。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有了重大突破。
1985年 《企业破产法》草案通过试行。
镜头:1986年8月3日,沈阳市迎宾馆北苑会议厅新闻发布会现场。短短200多字的通告,满脸严肃的沈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读了3分钟。这一天,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正式宣告破产。
解说:1984年上半年,沈阳有43户集体企业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在“大锅饭”、“铁饭碗”的思想下,这些企业没有任何竞争求发展的渴望。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连续亏损10年,负债额超过全部财产三分之二,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国企改革迈出了沉重的一步。
日历:
1987年 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成为改革典型,被称为“企业承包第一人”。
1988年 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私营经济”的提法第一次出现。
1989年 国营企业遭遇“三角债”困扰。
1990年 首次全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有计划地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用三四年时间把家底摸清。
1991年 中央决定采取12条措施,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改革简史第二卷
1992-2002年:制度创新 体制转轨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巨大冲击,加上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僵持不下,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国企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镜头: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此时正值北京两会,“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提法,顿时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
解说:邓公南巡时,当年的国企改革领域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国务院颁布的各项通知,仍然是 “限产压库”、“抓好品种质量效益”、“清理三角债”等转变经营机制的改革。谈话发表后,改革步子明显加快。
本章摘要: 1992年10月,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日历:
1992年 7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10月,十四大召开,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镜头:1993年,濒临破产的国营广州无线电厂裁掉了1000名职工,广东首次出现“下岗职工”。
解说:此时,国有企业亏损面超过40%,随着国营企业体系的日渐瓦解,当了数十年“主人翁”的工人们开始不再与企业“共存亡”。下岗职工首次出现,“工龄补偿”的方式在南方普遍能够接受,但在北方引起较大反弹。国企仍在经营体制的转变上绕圈圈。城市贫民阶层出现了。
本章提要: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至此,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迈入一个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时期。
此后,国务院决定在百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并依托城市进行配套改革,为突破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创造条件。
日历:
1993年 10月,深圳宝安集团股权收购上海延中,号称股市“第一收购战” 。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4年 《公司法》正式颁布,中国企业步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化管理时期。
镜头:1994年,首钢以823.7万吨的粗钢产量雄踞国内钢铁业之首。11月,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冠五被评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然而三个月后,这位力推国营企业承包制而享誉一时的改革型企业家,因经济犯罪被撤职。
解说:法国某周刊这样描述当时的首钢:它什么都经营,钢铁、面条、自行车、医院、杠铃、大衣、饭店、计算机,公司还拥有一家银行、一支船队。 此后的首钢继续了几年多元化扩张,然后拖着庞大的躯体,进入低迷阶段。
本章提要:1996年,国企亏损前所未有,国有企业破产总数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国企开始大规模上市,股市代替国家财政成为输血工具。国企为拿到上市指标,开始大面积的财务作假。通过股票上市为国有企业输血解困,毕竟只能解决少数大中型企业的难题,数以30万计的中小国有企业仍然是一团乱麻。“抓大放小战略”渐渐成型。
镜头:1996年2月,中央联合调查组赴山东诸城处理“卖光国企”事件。原因是,1992年开始,诸城市市长陈光将282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全部改制,被媒体称为“陈卖光”。有人骂他变卖国有资产,有人认为他为中国国企闯出一条完美的路子。
解说:诸城在改革前做过调查,150家企业中有103家亏损,进行所有权的改革也是形势所逼。而改革从国有小企业入手,一是小企业效益差,改革更加迫切,二是社会影响小,容易被人们接受,三是地方财政困难,急于甩包袱。中央对诸城市采取多种形式探索搞活小企业的做法表示肯定。
几乎与此同时,“中策现象”也引起关注。香港中策公司从1992年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以合资方式,把国内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百余家国有企业成批改造成35家中外合资公司。合资后,企业的机制得到了转换,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日历:
1996 年 国家经贸委宣布“抓大放小”。
1997年 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大大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本章摘要:1997年1月,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出炉,国有工业的负债总额已占到所有制权益的1.92倍,整个国有企业集团已经资不抵债。在“姓公还是姓私”的争论声中,国企所有制变革开启,意味着20年以来以机制转换和放权搞活为主题的国有企业改革运动终结。“国退民进”时代到来。
日历:
1998年 由于很多地方在较短的时间内大批量出售国有企业,中央被迫于1998年底提出要求,不能一卖了之。
镜头:1998年,中国胶卷行业被柯达全行业收购。在30年改革进程中,由一家跨国公司对一个重要产业进行全行业性的购并,仅此一例。
解说:国企私有化浪潮于1998年大规模出现。国有资本从164个竞争性行业中“坚决撤出”,同时在上游能源性行业中强势地形成垄断格局,为如今以中石油、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布局奠定基础。
本章摘要:1998年开始长达5年左右的“国退民进”,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泛运动化和法制监管空缺的特点。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战略调整,“国退民进”一直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法制化改革方案。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使用了很多灰色改制方式,出现了大范围的严重腐败现象。后来在各种财富榜上出现的富豪们相当一部分是这次改革的获利者。
日历:
1998年 中国石油行业重组,组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国企改革转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加速阶段
1999年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必须大力促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指出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中小企业私有化继续进行,大型国企开始拆分重组。1999年至2000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先后在纽约或香港成功上市。
2000年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786亿元。这在几年前不可想象。
2002年 十六大召开,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本章摘要: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此时国有企业改革的侧重点,从小企业、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全面转向大企业、非竞争性领域国企改革上来,“国退民进”进入收官阶段。
改革简史第三卷
2003-2012年:深化改革 纵深推进
2002年十六大召开,提出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深化改革、发展壮大的阶段。
镜头:2005年10月17日下午2时,上海宝钢大厦会议室里。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向宝钢5位外部董事正式颁发了聘书,宝钢集团成为国资委首批11家董事会制度试点企业中第一家正式运作的企业。
解说:早在2004年6月,宝钢集团等7家央企就被国资委列入第一批董事会制度试点名单。据称,国资委选择宝钢作为首家试点公司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宝钢集团在公司治理方面优于其他央企,改造原有董事会的难度较小;二是作为蓝筹大户,股市比较关注,也可以看看市场对于董事会制度试点的反应。
日历:
2003年 2月,西安市政府宣布一揽子出让60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是“国退民进”战略最后的盛宴。4月,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管理 196户中央企业近 7万亿元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开始运行。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在法律上明确了国资委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2004年 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公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2005年 国资委继续规范国有企业改制情况。
本章摘要:截至2003年底,全国6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改制成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对于大中型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相对是比较谨慎的。特别是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后,改革主要放在企业重组和公司制改造上。中央大企业的合并案集体浮出水面。
此时,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转型——从轻型化转向重型化。当年,国企利润达到4769亿元。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7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业利润的70%。这也为国有企业的整合营造了大好氛围。
日历:
2006年 5月,中央开始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12月,国资委开始加大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力度,重点是整体上市和重组。
2007年 国企开始上缴5%至10%的红利。
2008年 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2011年 中央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2012年 11月8日召开的十八大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本章摘要:央企股份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截至2012年底,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央企数量从198家减少到现在的116家,资产总额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28万亿元。美国《财富》杂志2012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上榜的共有43家。
责任编辑:黄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20/8953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