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际

枪击案背后:美国国内政治逻辑错位

2016年06月20日 14:36

 

美国系列枪击案暴露了美国反恐战略、国内反恐体制和国内安保机制的漏洞,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美国的纠错机制产生质疑,即美国系列枪击案频频发生蕴含着美国国家政治的逻辑错位。

美国反恐体制漏洞

美国系列枪击案牵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具有普遍性,另一个具有规律性。美国反恐体制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全球普遍性的问题,暴露出美国的反恐体制存在相当程度的漏洞,特别是本次枪击案的凶手奥马尔·马丁生于纽约,为阿富汗裔美国公民,并合法购得枪支,这类恐怖袭击属于“独狼”行动,事发前预防成功的概率很低,可谓防不胜防,其隐蔽性和破坏性非常大。当然“伊斯兰国”是否与这起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枪击案有直接关联还有待证实,该极端组织近期频繁“认领”多地袭击事件,可能意在壮大声威,以挽回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节节失利的颓势。而参选下一届美国总统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一直主张强力打击“伊斯兰国”,他甚至预测过美国本土会再次遭到恐怖袭击。特朗普6月12日再次将话题引向反恐领域,呼吁禁止在国外出生的穆斯林进入美国。特朗普指出,奥兰多发生的事情只是开端,美国当前的领导层软弱无能,如果奥巴马和希拉里不谴责宗教极端主义,就应该辞职和退选。特朗普的言行附和了一部分美国民众的心理,因为奥巴马和民主党的反恐政策确实存在问题,袭击事件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心理,迫切希望政府更好地保护国内安全。但是,按照特朗普的政治逻辑,美国的反恐最终将会走向与全球穆斯林为敌的道路,以种族和宗教信仰区分敌我,这恐怕是因噎废食,具有典型的民粹思想特征。美国多年的反恐一直带有意识形态标记,基本上是以国家利益划线,实际上是美国的反恐“双重标准”助长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尤其是造成跨国恐怖主义势力有隙可乘,加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普及性,使得极端恐怖势力在一些特殊群体和特定空间领域呈现非线性方式传播。对此要深刻反省美国的反恐战略和政策的弊端,特别是要形成全球反恐的“联防联治”,而不是单纯“围追堵截”,甚至某一个国家为了一己之私而进行“选择性反恐”。

国内安保机制积弊

美国的国内安保机制问题,主要是枪支泛滥问题。美国系列枪击案作为一个已经反复出现且对民众造成巨大伤害的社会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应该从源头上追根溯源,当前全球的焦点集中在美国国内的控枪问题上。控枪与打击犯罪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是在美国多光谱政治棱镜中却被扭曲了。美国的国家政治中“民主、自由”是其固有标签,其中自由持有枪支是主要标志,因此在自由持有枪支这一敏感问题上,美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一个逻辑错位,美国政界及司法界显然忽视甚至无视一个基本的逻辑关系:一个对社会产生敌视的恐怖分子手持一根木棒或者是一支冲锋枪的社会危害性是有天壤之别的。在美国国内枪支很容易获得,其结果是使犯罪预备行为从产生冲动到最终实施的距离被大幅缩短,加快了从心理仇恨到暴力犯罪的过程,最终几何级地放大了社会危害性,整个社会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当然,那些在美国不负责任的赞成持枪的游说集团也颇具市场,这些逻辑错位背后是利益的驱使,包括美国控枪受到美国步枪协会等利益集团的阻挠。2012年美国大选中,奥巴马有12%的竞选资金来自步枪协会。控枪不力连带种族歧视会导致美国警方在处理治安问题时的高度敏感和反应过度,从2013年5月起,美国共发生了1450起因警方导致的“意外死亡”事件。

美国有悠久的枪支文化历史。在北美,当地白人持枪的历史甚至早于美国建国时间。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美国之所以能够获得独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手一支枪,这也成了美国今天持枪合法的政治正确标准。在法律上,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公民拥有普遍持枪权利的国家。

然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发达国家,其发展历程除了不可复制的天时、地利外,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为自身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与社会氛围。其勇于开拓的牛仔精神应该世代传承,但是枪支泛滥危及民众安全的社会和政治痼疾必须勇于面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20/8953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