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毒跑道”之殇 敲响公共安全监管警钟
2016年06月22日 14:46
【事件介绍】
央视曝光校园毒跑道黑幕
北京、苏州、无锡、南京、常州、深圳、上海……近一两年的时间里,全国多地学校出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
北京一小学:塑胶跑道用了不到10天 25名小学生流鼻血
北京平谷区第六小学的校园改造工程,是在2015年10月26日完成招标的,2016年5月工程完工,塑胶跑道铺设面积1700平方米,从完工到使用,不到10天,学校里就出现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流鼻血、过敏、头晕、恶心等症状。
小学生流鼻血、呕吐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二、三年级,由于出现了这些症状,在过去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些学生就没有来学校上课。在平谷第六小学的教室里,者随意走进一、二、三年级的五间教室,看到每个教室里,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座位是空着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不来上课?学校新建的塑胶跑道操场为什么会拉上警戒线?新建的操场弥漫着刺鼻的怪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操场建成之后,部分学生为什么出现流鼻血,呕吐的症状?学校的老师拒绝回答这些问题,始终保持着沉默。无奈之下,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找到了北京市平谷区教委,询问具体的缘由,在6月14日,北京市平谷区教委向记者提供了这样的一份文件,关于平谷六小操作异味处理的进展情况,在这份文件当中,平谷区教委确认,近一个月以来平谷区第六小学出现过流鼻血状况的学生有25人,到医院诊治过的学生达到了11人。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毒跑道”由“废轮胎、废电缆”工业废料做成,由北京周边的河北保定、沧州等地的私人作坊生产,距离北京不到200公里。
探访1:“废轮胎、废电缆”做的塑胶跑道成本低
按照施工单位的介绍,学校里新建的塑胶跑道基本都是塑胶颗粒混合胶水之后,铺设而成的,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但为什么这些塑胶颗粒铺设的跑道,会散发出这么刺鼻的味道?这些黑色的塑胶颗粒是什么制作而成,原料是什么?
记者询问了多家可以进行塑胶跑道施工的施工队,几番打听,一些施工人员私下告诉记者,在河北的保定、沧州一带,有几十家生产这种塑胶跑道原料的企业,6月15日,记者在保定的一个小饭店,见到了施工队负责人小潘,小潘很神秘地告诉记者,想要挣到钱,关键是做塑胶跑道的原料,他做塑胶跑道的原料,就是用废轮胎、废电缆打碎之后做出来的,成本很低。
2:任何成分的塑胶颗粒都会掺到跑道里
小潘告诉记者,他们承接了很多河北省内的,以及北京的学校跑道的工程。废轮胎每吨的价格现在是1400-1500元左右,但为了挣更多的钱,现在施工队什么招都会用上,只要便宜,什么成分的塑胶颗粒都会掺到跑道里面去。“颗粒本身,不一定是好轮胎出来的,它可以乱七八糟的什么颗粒都有。”
在小潘的带领之下,记者驱车来到距离保定市区70公里以外的一个村庄,这处民宅大门紧闭,当时正值中午,炎热的气温里,夹杂着浓浓的橡胶和化学胶水的味道,和学校塑胶操场散发的气味几乎一模一样,走进大门,空气里刺鼻的气味让人透不过气来。
工厂出面接待记者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生产的,就是铺设学校塑胶跑道最基本原料的黑色塑胶颗粒,铺设塑胶跑道的必需品——胶水,他们工厂也生产,记者提出想看一看胶水。工厂的老板随即拎起来一个废弃的洗衣剂塑料桶告诉记者,这里装的就是铺设跑道用的所谓胶水。
3:“塑胶跑道”黑作坊是一个大垃圾场
记者继续以招揽业务的名义,在网上寻找相同的生产窝点,6月15日,河北沧州的一个塑胶跑道施工单位负责人突然给记者打来电话,他有大量的塑胶颗粒可以给记者供货,记者随即赶到了沧州。
走进大门,废弃轮胎、废弃电缆,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橡胶制品交织在一起,堆起了一座座小山。张老板告诉记者:就是这些垃圾橡胶制品,打成黑颗粒,就成了跑道最底下的那层配色了。
4:老板自知产品有毒从不去施工现场
张老板介绍说,目前市场上做塑胶跑道的原料,都是由这些橡胶垃圾打成黑色塑胶颗粒,在学校铺设塑胶跑道的时候,施工队会用胶水混合这些黑色的塑胶颗粒,颗粒与胶水的比例,没有什么标准,他们施工的时候,凭的都是感觉,胶水添加少了,黏度不够,添加多了,这些黑色塑胶颗粒就会结成块。但张老板告诉记者,现场施工的时候,他基本不去,都是交给工人干,因为这些黑色的塑胶垃圾和胶水混合在一起,他认为是有毒的。
“毒跑道”警示环境立法空白
多位专家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毒跑道”事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相关环境立法空白、标准滞后。
为何检测合格?
许多人难以接受一个结论:“毒跑道”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从事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余若祯博士对记者表示,“毒跑道”五花八门的检测结果,凸显了我国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的空白。即使对学校教室和跑道上方的空气采样检验“合格”,也不能说明这些区域内的空气安全无毒。
据介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只包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10项空气中最常见污染物标准,涉及有机化合物污染的只有颗粒态苯并芘浓度一项。如果其他有毒有害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空气造成污染,并无标准可查。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更加完善。例如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列出了包含187种化学物质的有毒有害空气污染物名单,“毒跑道”疑似“元凶”TDI就列于其中。如果名单上的化学品进入环境,相关人员会面临严格的诉讼程序。
那么,立法和标准的缺失与滞后是否只能在出问题后暴露?立法能否就避免“毒跑道”事件的发生?多位专家提到“适应性管理”,即法律和标准要有自我更新能力,并具备一定灵活性。
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汤姆·金斯伯格说,与较笼统的法律规定不同,具体、细致的标准必须是能够经常更新和调整的。这就需要好的机制和管理,在保证法律稳定性及一致性的同时又确保一定的灵活性。为相关法律和标准设定一个强制性的审查期限,根据社会发展情况、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执法能力的提升进行必要更新。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法学教授埃琳·瑞安认为,对于环境立法来说,许多问题还没有结论,是随着科学进步而被逐步发现的,这就需要更多灵活性。在美国环境立法体系中,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是执行“适应性管理”理念的主要机构,这一机构会广泛征集最新信息、咨询专家意见,审视和评估相关法律和标准,并定期提出修改建议。
能否“一拆了之”?
在对“毒跑道”处理尚未有定论的情况下,部分建有塑胶跑道的学校已开始紧急拆除跑道,此外,全国还有不少涉事“毒跑道”处于停用状态。对此专家认为,处理“毒跑道”不应简单地“一拆了之”,必须从制度层面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余若祯说,应先对是否有必要拆除进行检测、评估,拆除前充分论证后续整改方案。那些已着手拆除跑道的学校,拆除过程中还需警惕“污染物迁移和扩散”,把跑道表面的塑胶层拆掉后,暴露出来的沥青和表层土同样可能含有化学污染物。
她建议,可对疑似“毒跑道”的涉事承建记录进行封存。然后根据建设用料所包含的化学物质列出一个化学品清单,由环保部门对清单上的化学品成分进行危害鉴别,作为今后制定相关法律和环保标准的依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从长远来看,除了完善立法和加强政府监管,还应强调企业和社会的责任。
薛澜说,在安全环保方面,企业必须负起责任。企业对自己产品的环境影响等利弊最为了解,应保证自己的产品无害,这不是指产品只简单符合国家规定,而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要保证危害最小、收益最大。在监管环节,应保证顾客和用户等社会力量对违反国家标准、有害的产品有举报渠道,举报后有部门真正去取证并采取相关法律措施。
立法难点在哪?
针对“毒跑道”事发后暴露的相关标准缺失,一些地方已经出台或正准备制定地方标准。专家认为,虽然标准的修订很必要,但也不可操之过急,应由国家部门统一协调,并以科学性和专业性作为支撑。
仍以TDI单体为例,深圳市的《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中规定它在预制橡胶卷材、块材或橡胶类防滑、填充颗粒中的限量为200毫克/千克。余若祯说,实际上TDI毒性很高,动物实验显示,这种化合物的大鼠4小时吸入暴露“半数致死浓度”仅为13.9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今年3月发布的空气中急性参考暴露水平为2微克/立方米,短期暴露在这一浓度下就会有明显的呼吸道不适。因此安全的材料限量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
那么,能否对发达国家现有的标准采取“拿来主义”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说,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标准是经过上百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虽然等效采用很便利,但中国的环境安全,气候地理条件和人口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需要由专业化的队伍自主制定。
埃琳·瑞安教授表示,中国的一切都还在发展之中,法律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需要细化。她不担心中国相关科学的进步,因为中国科研已经做得很好,问题可能在于如何将科学与法律更好地结合。她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环境治理的决心和一些积极案例,相信中国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这方面已经释放了积极信号。”
【启示与思考】
去年以来,全国出现了多起“毒跑道”事件,几乎每一次事情发生,当地都会表态严查改进,然而,“问题跑道”依然在不少地方出现。
有专家表示,这个行业没有国家强制标准,也没有具体的检测验收和施工规范,作恶就相对容易得逞,这几乎是个“靠自觉和良心支撑的行业。”
我们所有的工作,应当负责和服务于人民。合格有毒的塑胶跑道,若要举一反三,不只是别的校园还有没有,不只是别的商品还有没有,也不只是学校、企业、监管方该承担什么责任,还应当反思那种振振有词的“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所谓硬道理。生命有最高的价值,人民有至上的地位,道德有规制力量,信仰有向上作用,法律也不过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生命的一种现实规范。如果不这样思考,社会行为就无所谓内心的敬畏,监管也很难有内在的依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不能用“法无禁止即可为”取代的。法无禁止,不是即可为,而是行为可能造成恶劣后果,却难以追究责任,这才不断向法律提出问题,促使法律更完善。如果法无禁止就仿佛正大光明“即可为”,岂不是任何黑心烂肝的事情,我们都要任其不管,而靠法律去当上帝?
校园本应是流通着这个世界上最新鲜空气的场所,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在这里集中、成长、成才,不要让他们每天“用生命去跑步”,全社会责无旁贷。
施工方应秉承“良心工程”原则,守住行业道德,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规范施工,即使在利益滚滚的烟雾弹下仍要保持“初心”;校方更应把好“跑道”关,不仅要严格认证施工方水平及施工材料质量,确保校园设施高水准、高质量完工,同时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施工时间,打好“通风排毒”的提前量,确保施工作业不影响师生的正常学习与工作,更不能因工程质量为题而威胁到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任务重、责任巨的要数政府牵头的相关监管部门,其具有真正的执法权与权威性,为此监管部门务必认清职责所在,将手中宝贵的权利“有的放矢”、发挥实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22/8959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