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脱欧”公投:难解英国“疑欧心结”
2016年06月23日 10:27
英国将于23日举行是否脱离欧盟的全民公投。一些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一场宴会上要求来宾“讲出留在欧盟的三个理由”,暗示她支持“脱欧”立场。对此,白金汉宫发表声明予以否认,称是否“脱欧”应该由英国民众来决定。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留欧”和“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悬念看来要留到最后一刻。
英国女王支持“脱欧”?
英国报纸《太阳报》和《每日快报》22日在头版报道中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这场公投中可能支持“脱欧”阵营。《太阳报》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已于上周公开宣布“脱欧”立场。
根据报道中的说法,女王在一场私人宴会上对来宾说:“给我讲出三个好理由,为什么英国应是欧盟的一部分。”
针对这一报道,白金汉宫发表声明,否认女王持“脱欧”立场。声明说:“在政治相关问题上,女王将根据政府的建议行事。公投一事应该由英国民众决定。”
这并非白金汉宫首次对《太阳报》表示不满。早在今年3月,白金汉宫就投诉这家报纸,原因也是该报称“女王支持脱欧”。
那篇报道称,多名“高层消息人士”透露,过去10年间,女王至少两次明确表示反对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身份,其中之一便是其在2011年与时任英国副首相、“亲欧盟派”尼克·克莱格的一番“激辩”。
报道同时提及,女王还曾在一次会议中对议员表示,她“无法理解欧洲”。
对此,白金汉宫坚称,女王不会在政治上“选边站”,自其即位以来,女王“一直保持政治中立”。
“对于虚假的、匿名消息源的报道,我们无可奉告。‘脱欧公投’是由英国民众来决定的事情。”白金汉宫一名发言人说。
新老市长“舌战”去留
随着公投时间临近,“脱欧”“留欧”两大阵营正抓紧时间争取更多选票。在伦敦西北部的温布利体育馆,两大阵营21日面对6000多名观众公开激辩,其中最大的看点就是伦敦新任市长萨迪克汗与前任市长鲍里斯·约翰逊的“舌战”。
萨迪克汗今年5月当选伦敦市长,是“留欧”支持者,也是伦敦首名穆斯林市长。他的前任、梳着金色“糟糟头”的约翰逊则是著名的“脱欧”支持者。
约翰逊挥舞着写有“离开”字样的标语警告称,英国必须脱离欧盟,因为“人口以穆斯林为主的土耳其可能加入欧盟”。
萨迪克汗回应说:“你在撒谎,你想靠这个欺骗民众。鲍里斯,你危言耸听,应该感到羞耻。你想用土耳其吓唬大家,让他们选择离开欧盟。”他讲话时,“留欧”支持者发出阵阵欢呼声。
约翰逊则把矛头指向“留欧派”,指责后者发起“恐惧计划”,计划声称离开欧盟英国经济将遭受重创。
他说:“他们称,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向布鲁塞尔低头。但我们说,他们低估了这个国家,低估了英国能做些什么。”
“留欧派”领头人、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21日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发表讲话,再次呼吁民众为“留欧”投票。他呼吁选民们,特别是年长的选民们考虑他们子孙的“希望和梦想”,为了孩子的未来,投票留在欧盟。
目前,多家民调结果显示,“留欧派”和“脱欧派”势均力敌。
“脱欧派”热捧挪威模式
在英国“脱欧派”眼中,挪威与欧盟关系若即若离,恰到好处,既与欧盟保持一定距离,又得到欧盟国家的诸多便利,相当于“类欧盟”国家。一些“脱欧派”学者和政客以社会安定、经济富足的挪威为例驳斥留欧派,宣称“脱离欧盟并不是世界末日”。
但是,对于英国“脱欧派”的艳羡,不少挪威政客和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隔锅饭香”的心态,挪威模式或许根本不适合英国。
一些挪威分析师指出,英国人只关注挪威从欧盟获取的益处,但事实上挪威对欧盟的贡献也不少。挪威无需每年向欧盟交纳“会费”,但要向欧盟社会基金以及各类教育、科研项目提供资助,金额不菲。英国工业联合会估算,至2020年,挪威向欧盟支出的费用每年大约4.47亿欧元(约合5.07亿美元)。
不少挪威政客谈及与欧盟关系时,惯用一句无奈之语:“我们交钱,但说不上话。”
挪威首相埃尔娜·索尔贝格曾公开表示,英国恐难接受挪威与欧盟这种联系模式,因为这样的话,“布鲁塞尔做决策时,英国人参与不了”。
欧盟是否认可英国“脱欧”后采用挪威模式也是疑问。一些英国政客希望脱离欧盟后“谈判要价”,甚至打造一个比挪威更好的模式,但这并不现实。有观点认为,欧盟担忧英国脱离欧盟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势必会在谈判中“惩罚”英国,以儆效尤。
英民众抢购金条保险柜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脱欧”公投引发的不安全感,促使英国人抢购金条和保险柜。
英国《每日电讯报》21日报道,“家用保险柜”在谷歌引擎的搜索次数最近飙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达到2008年11月创下最高点时61%的水平。
英国皇家造币厂的官员说,随着消费者争相购买索夫林金币、不列颠金币,尤其是金条,相关货品的销售额在过去1个月间激增32%。
面临系统性金融风险,普通消费者和专业投资者通常会购买现货黄金和白银为资产保值。不过,《每日电讯报》援引专家的话提醒,购买金条藏在家中“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买黄金,不如购买投资黄金的基金。
咨询机构“财富俱乐部”投资总监本·伊尔斯利说:“金条升值的价值非常低,而且你有可能弄丢它们,它们也可能在家中失窃。如果你想购买贵金属,可以购买黄金或白银投资基金,出于规模经济的原因获得的回报会好得多。”
英国哈格里夫斯—兰斯当股票经纪公司等券商机构说,过去数周,投资者的确买入更多黄金投资基金。
新闻分析
公投难解英国“疑欧心结”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留欧”和“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悬念看来要留到最后一刻。不论结果如何,这场搅动国际舆论的公投都难以解开英国根深蒂固的“疑欧心结”,反而会加剧国内对立情绪。即便此次公投最终决定英国留在欧盟,也不能排除类似公投大戏今后再度上演。
心态矛盾
回顾历史,英国与欧盟关系摩擦不断,多次出现危机,背后一大原因是英国所特有的“疑欧心结”。这一心结成因复杂,涉及帝国历史、国内政治、经济利益、情感认同等方方面面。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一语道破症结,宣称英国与欧洲的关系是“和”(“with”),而非“的”(“of”)。他提倡欧洲联合,但这个欧洲指的是“欧洲大陆”,而“我们不是他们的一部分”。
在“疑欧心结”影响下,英国对发展与欧盟关系心态矛盾,一方面想要获得实际利益,另一方面又不愿受制于人和让渡主权。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布伦丹·西姆斯近日撰文指出,英国上世纪70年代加入欧盟前身欧共体时就抱有矛盾心态,即是仅仅加入一个自由贸易联盟,还是参与建设一个更为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盟。
这种矛盾心态贯穿英国和欧盟关系史,使得英国在欧盟事务上奉行实用和功利的政策,落脚点始终是本国利益。实际上,英国当年大费周章加入欧共体主要是为了获取经济和贸易上的好处,并非认同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理念。
此后,英国多次以维护本国主权为由,拒绝参与某些一体化进程。凭借自身实力,英国也具备与欧盟其他成员国讨价还价的能力,争取到诸如不加入欧元区、不加入申根区等“特殊待遇”,最终成了欧盟大家庭中一个身份特别的成员。
此次“脱欧”公投的发起者、英国首相卡梅伦更是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实用主义做法。他当初提出“脱欧”公投,除了对冲国内疑欧派政治压力外,还有“要挟”欧盟在谈判中妥协让步的政治意图。最终,卡梅伦获得想要的谈判结果,在欧洲一体化制度安排中争取到更多“优待”,比如免受“更紧密联盟”目标的束缚、可以限制欧盟移民领取福利。
加剧对立
此次公投宣传中,英国政府和多家国际机构反复强调退欧巨大风险,但依然难以挫败退欧派的势头。虽然退欧被许多人描述为“一个非理性的选择”,但实际上,支撑退欧派的也是实用主义算计。
在“脱欧派”看来,欧盟当下身陷多重危机,不仅对英国的吸引力和重要性下降,而且麻烦不断、束缚重重,导致英国对欧盟的投入成本与实际收益失衡,留在欧盟长期来看会成为一笔赔本买卖。
比如在贸易问题上,欧洲大陆近年来经济低迷,在英国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脱欧派”认为,英国退出欧盟后可以独立推进贸易战略,发展和扩大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关系,寻觅新的商机。
支持英国“脱欧”的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学教授马丁·拉迪指出,英国当前关于公投的辩论并不新鲜,核心之一在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这是数百年来“英国政治中反复重现的主题”。他认为,欧盟只是一个“跨国企业”试验,成员国之间彼此权衡、交易和妥协。在欧盟,国家利益超越欧洲利益,缺乏基于共同身份认同、能够构建起持久政治联盟的文化基础。
卡梅伦原本希望借助公投解开英国“疑欧心结”。但现在看来,公投无力扭转或改变英国长期以来对欧盟的实用主义思维,反而只能强化“脱欧派”和“留欧派”之间的对立情绪,造成更大分裂。1975年,英国曾在加入欧共体后不久举行一场“脱欧”公投,虽未通过,但之后疑欧情绪依然在英国社会存在和发酵。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李靖堃认为,即便此次公投决定英国留在欧盟,二者关系仍很难理顺。而长期来看,英国和欧盟的关系不仅将取决于英国内部博弈,最终将取决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动力和未来前景,取决于欧盟是否将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
新华时评
英国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英国将于23日举行“脱欧”公投,这将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决定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关键时刻。是在欧洲一体化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重返“光荣孤立”,成为摆在英国面前的重大选择。这不仅使英国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也可能将撬动欧洲的政治版图,更是对人们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失序的一次考验。
英国之于欧盟,从来都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实用主义。二战后,英国一开始面对法德等国主导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不热衷,仍希望以自己为中心主导另一部分欧洲国家与之抗衡。随着欧盟前身“欧共体”实力增强,英国决定投入其中。但是,后来在1975年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结果决定英国留下。实际上,疑欧情绪在英国一直存在,只是在欧盟发展较好的时候暂时处于下风。
接连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后,今天的欧盟,经济缓慢复苏但增长依然乏力,许多国家失业率高企,社会问题凸显。去年以来席卷欧洲的难民潮,进一步加剧了欧盟的经济负担和安全隐患。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量移民涌入英国寻找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对英国中下层民众生活造成影响,为“脱欧派”左右民意提供了契机。从根本来看,英国当年搭上欧盟这艘大船的重要原因就是可以进入单一市场,借力发展,而如今在一些英国人看来,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似乎不再那么可靠,便产生“弃船上岸、另谋出路”的倾向。
社会问题的爆发,说到底存在深刻的经济根源。对于是否“脱欧”的抉择,其实是英国在后危机时代,是选择冒险单飞,还是与欧盟共克时艰。
但不管怎样,英国的退出都会是一种政治冒险。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新一期封面文章题为《分裂则亡》,明确指出英国“脱欧”将同时对英国和欧洲带来打击。“嘈杂的公投运动已经掩盖了其所存在的重大险境,离开欧盟将对英国政治和经济带来灾难,造成持久性伤害,而失去这个成员国将对欧盟造成深度创伤。”
这种创伤不仅是经济上的,也可能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有调查显示,在当前欧盟经济和社会遇到困境之时,一些欧洲大陆国家疑欧情绪也有所上升,英国“脱欧”不能排除会带来“多米诺效应”。
不过,金融危机后,欧盟的政治家们也在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结构进行反思和调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欧洲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不会停顿。英国的政治家也大多认同,留在一个改革后的欧盟会让英国更加安全、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离开欧盟,英国与欧盟也许会“双输”。英国人能否继续相信主权共储与共享,同欧盟团结向前,考验这个国家的政治远见。如英国《卫报》文章对英国发出疑问:“是作为一个有联系的、包容的国家,还是成为一个愤怒的小孤岛?”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23/8960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