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程方平: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2016年06月24日 10:42
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624/896280.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624/896284.shtml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的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有不断弘扬、不断创新的巨大潜力,所以探讨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老师包括学术界的朋友,以及关心教育的朋友,大家都对今天的教育不很满意。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今天的教育在很多方面没有达到我们每一个人理想的状况。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状况呢?这个跟我们一百年来的现代教育的选择和历史是有关系的。
现代教育一百年了,一百年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我们从传统到现代,从书院、私塾到现代的班级教学,从过去比较分散、比较简单的教育模式到比较复杂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发展了一百年有得有失。过去我们在想改革、想发展的时候总说我们的传统是怎么不好,我们要把它改变,要让它更有创新的潜力,更多地是从国外先进的实践当中去汲取。但是在现代教育一百年以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很多判断是有问题的、是有一些错位的。
比如,过去三年私塾让很多的人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学会了交流。三年私塾下来能够在店铺里头当一个小伙计甚至当会计,而现在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2年的时间,语文不过关,数学不过关,社会责任、道德行为都有一些问题。尤其在语文教学方面,过去的教育非常注重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而我们现在看一看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起码有两种能力是相当不错的,能听能说,但是上了小学以后,后边两种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反思传统的很多东西,甚至应该重新来认识。
一百年前在五四运动那种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否定了我们的传统,否定了我们的许多文化,包括到5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汉字也差一点拉丁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脱离政治来思考教育的问题,但是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思想空间来审视这些问题。特别是在2000年的时候,加入了WTO。加入WTO不光是一个经济的行为、商业的行为,更是一个文化的行为、教育的行为。因为在加入WTO的过程当中,教育当中的很大部分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它被作为在国际视野当中的一种产业,是属于教育产业或者说它包含在文化产业、服务性产业里边。
那么在这样的一种国际交流当中,我们中国融入世界的这个过程当中是完全接受国外的标准、国外的经验、国外的理论,还是需要保存挖掘我们自己的传统,这对一个民族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经跟我国的一位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商讨过一个问题,就是国外的很多机构他们都设有一些文化教育类的奖项,中国人做得好,也到那申请奖。比如,中国云南地方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一种很好的扫盲的方式,得到认可以后就到联合国去申请奖。这种奖有的是以泰国的国王的名义,或者以其他国家著名人物的名义发的奖。那么我们中国的一些学者和一些地方政府就思考,我们中国有一个孔子,孔子是全世界都认可的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能不能用孔子的名义也设一个奖,这个动议有很多人很高兴,但是也有怀疑说要在联合国设一个孔子的奖是不是很难,因为外国得很多人对中国的文化或者对中国的现状,既不了解也不尊重。
我当时对这些联合国的官员说,我说国外的人不尊重中国的文化,首先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尊重。我们跟国外的学者官员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熟悉我们中国的文化,就不能给他们介绍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的伟大价值,以及它的创新意义。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国外的传统,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这样的交流当中,中国人是不可能得到尊重的。相反,如果我们的官员、我们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既知道传统当中的不美满、不完善的地方,又知道传统文化当中那些充满文化、充满创新潜力的地方,我想国外的学者,国外官员他们是会愿意更多地了解中国的。
我自己也经常对外宣传我们自己的国家,也提过一些建议。我们要让世界看到的中国的对外宣传的大片,文艺类的大片,而不是凶杀、阴谋、残忍的那些,有很多的外国人他们认为我们中国的今天还是男的拖着辫子,女的裹着小脚的那种时代。有一次我陪着一个外国代表团到上海,有些外国专家就问我说,你们上海许文强这样的组织是不是还会出没。我就跟他说,现在你可以亲自体验。所以晚上我就带着他们去走步行街,让他们感受一下中国现在不仅是经济发展了,而且文化历史也都在变化。
到了现代教育一百年的时候我们反思了很多,一个是我们现在所普遍实施的现代教育制度是从西方学来的,是通过日本的中介从西方传来的。这样的制度它是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基础上的,是为了推进生产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用机械化生产的方式、规模发展的方式来培养人。这样的方式有它的优点,它提高了效率,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学,但是同时这种机械化的生产对于人本身特别是每一个的教育发展,还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在我们接受国外的经验、国外的规则、国外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开始在想我们自己的传统。我们的传统是不是都要否定,我们的创新是不是以往的全应该抛弃,这不仅是理智学者心里非常明确的想法,包括我们的马列主义的这个理论都认为传统是要有取舍的,是要用我们自己未来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判断的。所以,我们在对待历史的时候不能像倒洗澡水一样把孩子连同一块倒掉。现在在世界上有许多好的、闪光的、或者有创意的教育理论,在这些教育理论当中,不仅是从西方的源流传下来的,也有我们中国的很多教育思想在里边做积淀。
前几年我被单位派到天津去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这个学术研讨会是探讨多元智能。大家都知道多元智能这几年在中国比较热,在西方也引起过大家的关注,他是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设。他就认为人的智能是有不同倾向的,有的人适合逻辑思维,比较适合我们现在学校教学跟着教材走这样的一种学习;那么还有的人可能不适合这种逻辑思维,他比较适合形象的思维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思维。有些人的智能是靠动手获得的,他说不出来什么,或者说对一种系统的理论接受起来有困难,但是他非常有动手的潜力,而且在动手当中搞发明创造。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搞了很多发明创造,但是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他有多高的学历。现在的体育人才、艺术人才、外交人才、销售人才,可能他们的这种智能类型都跟我们平常学校里最占优势的那种善于逻辑思维、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的智力类型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智能有不同的类型,所以我们的教育也要采取不同的对策。
我去参加这个会,事先没有拿到任何跟这个加德纳多元智能相关的详细材料,只是在网上搜到一些相关的信息。我到了天津以后就跟他们要材料,我说明天给我半天时间让我发言,我得了解呀,结果他们的人没到,材料我也拿不到。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开会我发言的时候,他们的人还没有到,那么在这之前我就没有办法,我就想到我要从我已知的知识里边,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去搜罗跟多元智能相关的那些思想资料。我想中国这方面非常丰富,因为从孔子的时候就提出来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他就认为学生是不同的。
从古至今的很多教育家的论文当中、思想当中、实践当中这方面的尝试非常多,而且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教育的问题,探索了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这也从更宽广的角度证明了跟多元智能相关的那些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一些基本的思想。
在第二天上午,我讲到大概半个小时的时候,加德纳的学生他们进场了,坐在底下听,讲完了以后我就跟他们交流,我说我没有拿到材料,我的相关的信息也非常有限,我只能用中国的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来解释加德纳的这种思想。反应是什么呢?他说你讲得非常好,跟加德纳先生的思想基本上是吻合的。通过这个例子我比较深切的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已经过时而是应该更多地去挖掘,甚至去反思、去实践。
这些年来全世界一方面在走一体化的道路,一方面又在做多元化的平衡。20世纪有些人认为是信息一体化的世纪,到21世纪,相关的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很多地方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包括欧盟许多国家原来都是各自独立的发展,现在也在走这个欧盟,很多国家在做一个共同的标准。那么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民族化本土化他是不是仍然有价值,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大家有更多的共识。像美国这样强势的国家,他过去也是融入文化,各个种族各个国家的人到我这来,你都会融入我美国的精神和美国的思想当中。但是从20世纪中后期,他的黑人文化、印第安文化逐渐在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自己的伸张,包括为他们本种族争取权利,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洲的文化和印第安的文化都有他的价值。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有非常丰富的典籍,而非洲他没有非常丰富的典籍,甚至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所以美国的黑人在很长的时间在争取他们权力的时候,他们一直在文化传统这一块是没有优势的甚至是没有自信的。
20世纪有一本书,叫《根》,这本书通过文学的形式让很多人认识到黑人尽管没有文字的历史,但是有口耳相传的民族宗教,有行为的习惯甚至音乐,有其他一些习俗。这些传统从非洲到美洲到欧洲,他里边仍然有真善美的追求,仍然有他的非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一本书,后来拍成电影在全世界广泛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洲的黑人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那么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在这些方面,在对待传统的态度方面,可以说是应该要向黑人学习,要向非洲学习的。因为在这些方面,美国黑人在争取他们的权益,争取他们的地位的时候,他们有这样一种尝试和探索是非常可贵的。
再有一点就是我们现在讲创新,创新其实不是花样翻新,也不是形式概念上的一种标新立异,创新其实是在本质上把我们人类的理想能够更好的实现出来。比如,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讲因材施教,讲教学相长,一直到今天这样一种思想仍然不过时,仍然反映了教育规律,这个叫什么?这个就叫原创的思想、原创的精神。也就是在他之前没有人这么明确地把这样一个规律、一种原则提出来,那么我们一直到今天,我们只要没有超越他,根据这个原则和理想我们还有创新的空间,还有改革的空间,那么这种原创的思想就没有过时。我们不仅对孔子这样,包括对西方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这样。
1998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个关于教师的报告,这个报告里有一个消息,就是对于杜威思想的评价,在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当中认为他在21世纪仍有价值,大家都知道杜威的思想是在20世纪初在全世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包括对我们国家、对前苏联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尽管当时是两个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两个阵营水火不相容的这种状态,仍然是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比如,他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这样的思想。在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都有很多的国内外的学者颠覆了杜威的思想,批判了他的思想,但是在21世纪快要到的时候,大家分析了20世纪的问题和21世纪的发展趋势,认为杜威当时提出的很多思想仍然具有他的原创的价值。也就是说在新的世纪,教育的改革、教育的发展仍然需要把杜威的思想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什么叫做传统?其实昨天所做的事情、所想的事情就是传统。两千年前我们的传统就跟昨天的传统一样,它可能离我们很近,可能对我们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所以基于这些方面,我就在我自己的学习当中,把中国的教育传统分成几个大的方面,跟大家一起来交流共享。
在这之前我想先回答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说学生家长讲的,近来学校教育为什么不强调德智音体美全面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个家长提得非常好。作为一个家长能有这样的认识,我觉得这反映了我们国民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虽然高考压力这么大,但是还是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且不光是为他自己的孩子提,是讲的学校教育,我觉得这在我们现在的改革追求当中,确实是一个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当中由于导向的问题,由于教师评价的问题,由于考试的问题,由于社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在很多方面是相对薄弱和不到位的。
另外要讲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怎样认识传统?对于文化我想先解释一下,文化这个概念是比较大的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我们在80年代中后期曾经编过一本文化学词典,文化这个概念在全世界大概有200多个解释,我在研究当中给它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解释。我把它从文字的角度拆开来解释文化这个概念,文就是有形的、有具体内容的这样的传统,有形就包括物质的和有一些物化了的精神,这样一些传统,包括一件瓷器、一本古书、一个寺庙,这些都是有形的传统。化是一个没有具体百分比的这样一种弥漫在空间的。比如,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做派,一些生活习惯,不是一种固定物化的东西,但是会透露出文化的影响和文化的积淀,这个文化的影响和积淀有的是后天学习的,有的是通过一代两代十代八代遗传积淀下来的,所以文化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是很纯粹的,也可能是一种色彩。
比如,这个人是典型的传统文人,就说他身上传统文化的比例比较大,有些孩子西化了,但是他在中国生活,受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他会有潜移默化的传统色彩。特别是到一个需要文化争议的时候,它的中国特色就会体现出来。比如,现在很多80后、90后的孩子喜欢看外国电影,喜欢听外国音乐,但是在一些根本的观念上,你可以从他们的这些观念当中体会到传统的力量,体会到传统的一些内容。这就说明中国的文化虽然在一百年来遭受了非常大的冲击,但是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一、从宏观上讲中国的教育一直被当作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不仅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重视教育,老百姓也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教育。大家都知道伏羲氏是在传统的传说当中,说他教民钻木取火、教民渔猎、教民吃熟食;神农氏教老百姓种庄稼,通过尝百草教老百姓学习医药;有巢氏教民众去筑巢架屋,保护自己抵御敌人;黄帝建宫室,教民躲避寒暑;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发明了养蚕织丝,教百姓来织布做衣服。这些是最早的传说,可能是这些人类的初祖被神化了,或者说把一些无名氏的发明创造附着在他的身上,这样主要是为了来传播这种传统。这些传统也说明什么呢?就是最初的教育,特别是在文字产生之前,最初的教育是和生活、生存紧密相连的,这也是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一个特性。
如果说教育传承文化,传承的文化就不光是文字的、文学的、文史的这样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生存方式和人的发展方式。所以直到今天我们在很多的古今文化教育典籍当中,都可以看到重视教育的明确说法。
比如,在《礼记•学记》当中就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就是你要发展一个国家、建设一个国家,从君主到老百姓都要把教育重视起来,把教育放在首位。类似这样的一些传统和类似这样的一些认识不仅在封建社会历史传统当中,在它的顶峰时期重视教育,在它衰落的时候教育也是被放在重要的地位的。
夏商周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我们在甲骨文当中就可以发现当时贵族送孩子上学这样的记载,而且统治者或者说强势阶级已经把教育放在保证他们利益传承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利益之上了。我们过去讲,秦朝焚书坑儒是不重视教育,但是秦朝当时的焚书坑儒也不是焚所有的书,坑所有的知识分子,当时是为了全国统一进行这种强权所采取的措施。但是在《史记》当中记载,秦始皇时期强调的是“以吏为师”,也就说官员所执行的这种政策和官员的行为是作为民众学习和效法的对象,而且当时跟农业水利等有关的很多图书是保存下来了。到了汉代强调独尊儒术,而且把儒学进一步神学化,他为的是更好的来控制民众的精神和思想。
从先秦也就是从夏商周一直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学校的教育一直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中国的历史上,教育有两条非常明显的发展轨迹。一个轨迹就是他的官学,就是由官府来办的学校;一个就是私学。每当社会安定的时候,官学的发展就非常兴旺,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遇到战争的时候,官学中断,私学就起到了重要的延续作用。官学在规范化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私学在解放思想、百家争鸣、学术争议这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二者是互补的。
今天的教育资源当中更多的是公立教育的资源,是由国家来投入,是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有财力去投入的。但是民办教育的资源、社会教育的资源,没有像在历史上利用的那么充分。中国最早的一个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的高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的诸子百家都是在那个时候基本上完成了他们最初的学术建设。而在后来的历史上,宋代在南北战争中一直不很安定,但是宋代在学术上也是由民间来推动,使教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峰。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他的书院,他的书院有点像美国的哈佛、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大学。
前几年有一次中国跟OECD在北师大搞了一个学术活动,这个学术活动就是讲大学的传统和大学的改革。在讨论当中,国外的学者都在强调现代的高等教育是由早在11世纪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发展而来的,后来才有了剑桥、牛津,才有了德国的洪堡,才有了美国的哈佛,是这样一个顺序。在讲到传统的时候呢,我们中国学者也在探讨,我们中国的高等教育怎么能够办出世界一流的水平,有一个选择就是我们按照西方的传统不断地跟他学,学得惟妙惟肖,但是会有一个很难被我们接受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学得再惟妙惟肖,我们也是在它的后面跟着它走。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我们去挖掘我们自己的中国大学教育的传统。我们有没有这个传统?有,不光是名上有,实上也有。在传统的教育当中我们就有大学这个概念,甚至我们在汉代建的这种高等教育的学府我们叫太学,还多加了一点,这是官学。从汉代以来我们的学术性的教育是相当发达的。
私学最早的诸子百家那个时期是不太规范的,虽然在学术等次上哲学思想、伦理思想、逻辑思想,学术等级上他是高水平的,是高等教育,但是没有一个典型的高等教育的机构,就是民间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到什么时候出现了呢?主要是在宋代,就是我们这种书院的传统,这个书院的传统为什么把它说成是中国的私立大学?因为当时不仅是教学的内容远远超出科举规定的一些内容,而且它的组织形式也非常接近现代大学。
比如,宋代的朱熹,他在江西庐山的白鹿洞建了一个书院,并且制定了白鹿洞书院的院规。在这个院规当中规定了一些对学术研究高水平文化知识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定,而这些规定和我们现在所学的西方大学的那些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样的学校不仅学经典,而且关注社会的现实,有很激烈的学术争论,对真理、对知识的追求是放在一切之上的。比如我们今天到湖南的岳麓书院,我们就会发现岳麓书院的讲堂里头他并排放着两张椅子,一个是朱熹坐的,一个是朱熹的学生兼他的学友张栻坐的,可以两个学者同时讲座,那同时讲座就可能有争论甚至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活跃听者的思想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宋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事件叫做鹅湖之辩,就是作为学术权威的朱熹和另一个作为学术权威的陆九渊,他们要在鹅湖这个地方进行学术上的争论,学术上的打擂。因为朱熹的思想更偏重,我们用我们现代的话叫做他是偏重客观唯心主义的,而陆九渊他是强调主观的意愿、主观的意识,用主观的感受来解释社会,他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两种学术派别互不相让,要争个你死我活,就在鹅湖这个地方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也没有形成共识。所以朱熹的思想也在延续,陆九渊的思想也在延续。所以在宋代、明代以及后来的学术发展当中,他成为两个学术的源头。
从这个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当时的书院教育学术水平是相当高的,而且没有受到政府过多的干扰。尽管这种书院的形式到元代以后有些官学化的倾向,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历史上有很多书院是非常著名的,比如说东林书院他的对联大家都非常熟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清代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万木草堂,它虽然不叫书院其实也是书院的形式。近代西方大学的制度在民间首先进入中国,就是在北大清华之前有一些这样外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也用了中国书院的名称,甚至在组织形式上也采用了它传统的方式。
在我刚才说的研讨会上,外国学者讲了外国的高等教育的传统,我就把我们中国的传统也介绍给了欧洲的学者,就是想让外国的学者和我们中国的听众大家都意识到,我们中国其实有一个自己的好东西,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如果我们在未来的教育发展当中,把我们书院这种方式继承发扬,可能我们会办出一个跟西方传统不同的中国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据说我们现在有一些大学在尝试用书院的模式进行教育科研的改革。
人民大学跟白鹿洞有些合作,北京大学考古系跟山东的泗水书院也要搞一些相关的探索。这种探索不光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实际,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这种传统帮助我们有别于西方的传统,办出我们的特色。所以中国书院的传统如果要能继承和发扬,可能是我们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且不同于欧洲传统的一个很好的资源。
这些方面就是我们从官方、从民间重视教育,其实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非常根本的教育传统。过去历史上总说元朝是北方民族建立的一个王朝,他对教育是不重视的,定的政策是“九儒十丐”,这样一些历史上的说法其实只是反映了一个方面,说明当时民族矛盾比较激烈。元朝是不是不重视教育,只要翻开历史细细读,就可以发现元朝在重视教育方面有时候比我们汉族做皇帝的朝代还要重视。元朝当时的版图很大,当时的蒙古骑兵一直打到了欧洲,而且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要统治这么大一个国家,也开始重视教育。所以当时在成吉思汗的身边有各方面的领袖人物,比如说有藏传佛教的首领叫萨班,他的侄子就是非常著名的八思巴,就是他的国师,他把藏传佛教这种文化带到元朝。
道教是邱处机,是全真教的一个首领,也到成吉思汗的身边。包括汉传佛教,儒学都在他身边有非常著名的学者,来支持他建立当时的元朝。在他的诸多学者当中,真正在儒学上非常有影响的是一个契丹族的学者叫耶律楚材,这个人的墓就在颐和园里边,建颐和园的时候,清朝的帝王还把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文物搁在里边。耶律楚材他是契丹族的后裔,是北方民族而且是少数民族,但是他在儒学方面包括佛教方面是非常有造诣的。他跟成吉思汗讲,打天下是靠军事,但是守天下一定要靠文化。
那么,文化也是综合的,比如,他提到了一个他的文教政策叫“以佛治心,以儒治国”。当时有一些有军功的将士很瞧不起他,说你是耶律儒,这个耶律有时候很容易说成野驴,所以就比较歧视他,说你有什么本事,我们都是打天下打下来的,你就是靠嘴皮子。他就非常自信的说,打天下靠你们这些将军,而治天下是靠我们这些有文化的治天下的大将。成吉思汗跟他的儿子说,这个耶律楚材是上天赐给我的圣人。所以,随着元朝的版图扩大,元朝的教育也深入到很多过去没有教育的地方。
比如,我们看《元史纪事本末》,包括云南那些边远的地方都在那时候开始建学校,而且元朝的时候中国书院的发展,中国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都非常广泛、非常频繁。到了明清的时候,这些相关的建设就更加丰富。当然我要强调一下,在这个传统的社会当中,我们的教育传统当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所以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注意甄别。比如,我们现在提倡对父母孝敬,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是中国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的基石。但是在孝文化当中,24孝图里边的一些故事,确实是跟以人为本的这种人类的精神不相符的,把孩子埋掉,或者说把孩子和妻子杀死,用他们的身体来供养父母,这肯定是糟粕。所以我们正确的态度是用我们自己独立的分析来鉴别历史上哪些是应该汲取的?哪些是应该舍弃的?
在孟子的时候就提出了很民主的思想,孟子说君主要是不尊重你的话,你也可以不尊重他,提出了很多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这个思想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帝王是不喜欢的,所以虽然说《孟子》是四书里头的一经,但是一直到明代的时候,《孟子》都是被皇帝首先是被朱元璋排斥在教材之外的,当然后来他也觉得孟子是一个亚圣,历史以来都是认为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所以他也不得不把他又搬回到学校当中来,但是做了大量的删改。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要有一种比较客观的、科学的一种态度来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
为什么这样强调呢?中国的教育第一是非常注重思想的一种探索,再有就是注重实际的探索。很多故事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比如,孔子的原则是述而不作,非常注重实践,注重经典,所以他修订了诗书礼乐春秋,但没有留下自己的一个著作。咱们现在看到的《论语》,是他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为了纪念他,回忆跟他的交往集成的一本书。所以说孔子是非常注重实际探索,注重对经典的钻研的。他看《易经》看了很多遍,把串联《易经》竹简的牛皮绳都看断了,他只是作些探讨,而且他对他不懂的东西不说。《论语》里就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不赶时髦,大家都在讲神乎其神的事,他对这些他都讳莫如深的。但是在教育方面他的很多想法,提出的很多原则,都反映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既是对学生的要求,又是对老师的要求。“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当仁不让于师”、“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耻近乎勇”、“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论语》一万多字而且非常通俗,但是我们现在时髦的教育思想几乎都可以从《论语》当中找到一个对应的思想。那么孔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绝对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抄来的,是他自己通过教育理论和实践摸索得来的。而且在他所接触的那些古代经典当中,古代的这些故事当中,他很会学习。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传统的经典是孔子以前经典中很少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记载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后人不知道他是从哪来的?是听人家说的?还是他看到什么史料?还是他主观臆断的?我们大家不知道。这些年出土了很多先秦的铜器,很多的甲骨文,很多的春秋战国时候的简牍。在这些出土的文物当中,很多的内容证实了司马迁当时写《史记》那些对于上古文化的一些记录。这就说明有很多的文献史料,不是埋藏在地下就是消失了。
在孔子的时候,他所看到的经典和文化资源绝对不止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肯定更为丰富。比如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可能就是从诗三千、诗三万里选出来的。所以他看得多,他积累得多,有了自我的分析,他就提出了这样一些思想,但是这些思想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一般的思维能够提炼出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实验,融合了这些传统才有这样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这是非常不简单的。
大概是有一二十年了,北师大的一个教授叫陈景磐,他写过一本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小册子。有一次他跟我讲,他说我做过一个比较,孔子讲启发式,当然孔子还有好多好的思想,他说苏格拉底有一个教学方法跟孔子的很像,他叫产婆术,就像生孩子这个过程一样,是一步一步地,不可能突然就领悟,学习的过程就像生孩子这个过程。我一算孔子比他早了500年,老先生就非常高兴。我们现在都认识到启发式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认为是从西方传统下来的,但是我们又在研究当中发现,我们这个传统跟西方不搭界,到近代以后才搭界。那么通过这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呢?就是东西方的哲人在教育方面都可能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而我们中国传统中发现这个规律,可能更适合我们中国人感受理解和创新。
我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我正在上研究生,学习中国传统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别人怎么来看我们这个传统,我就自己去看了一些相关的材料,并且请当时的一些外语方面的专家帮我翻译一些资料。在翻译这些资料当中我发现,作为西方现代社会、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大革命。而在法国大革命当中,起重要作用的伏尔泰、莱布尼茨这些人,他们在当时推进西方社会发展,推进西方的文化进步当中,他们受到了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影响。
比如,伏尔泰有几本很重要的著作,一个叫《哲学词典》、还一个叫《风俗论》,这两本书里对孔子的思想,对东方的中国思想的这种认可写得非常到位。而且他不仅看这些经典,他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比如说中国有一个戏剧叫《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讲一个大臣表示对他君主的忠诚,把自己的孩子舍弃了,换了君主的孩子,表示这种忠孝的文化。这样一个剧目在当时伏尔泰他们这些人都知道了,非常赞赏。包括中国的很多的,比如当时主要是传教士,到中国来的传教士把中国的经典翻译到西方,对西方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对法国欧洲当时的这种社会发展和精神的这种改良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莱布尼茨大家都知道,他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我相信,如果任用哲人担任裁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会把金苹果奖给中国人。”他就是讲上帝如果来裁判道德和对善的这种追求,那么中国人应该是在世界上都是应该令人尊重的。我也没考察,他们说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大厅里有一幅字作为装饰,就是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两年大家也都接触到很多,好像全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当然有些传说是受到质疑的,比如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个我相信很多的中国、外国学者可能有这种思想,但是消息可能是不准确的,当然我们不管他,随着我们中国的强大,中国的文化也会越来越被关注,我们让外国人看到的不光是我们的一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内在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地让国际上体会到。
比如,过去外国人讲,什么是中国标志性的一种文化?很多外国人都会说脸谱,一看脸谱这是中国的。据说有一个调查,说国外的旅游者也好,一些关注中国文化的人也好,他们对中国标志性的文化有了一个改变,就从脸谱转为书法。我觉得这就是国外了解中国的一种进步,在外国人的普遍认识当中,作为一种相对抽象的文化,承载更丰富的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他认为是中国的这种标志性文化,这说明国外对中国的认识已经在深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人如果反而不熟悉我们自己的文化,不仅非常可悲,而且还会影响我们形成我们自己更独特的特色,也就影响我们更好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历史上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充实非常多彩的
中国的教育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比如,文学。文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除了文学以外,我们的史学也是基本不间断的,几千年的文化我们都可以有相应的史学的典籍和专著。过去大家了解得比较少的,就是比如说我们现代科技落后了,但是其实我们古代的科技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这个也跟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的历史和文献是非常有关系的。
比如,中国的孔子时代,他的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有一个是跟科技比较相关的就是他的数学教育。乐里边也有科技的成分,比如说音律、节奏等等;射是指军事,军事里边也有很多科技的含量。有一个电影叫《墨攻》,《墨攻》就讲到过去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鲁班搞建筑搞得非常好,但是鲁班没原则,这个国家要打那个国家,他会帮着这个国家去制造攻城进攻的工具。墨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家,他不同意鲁班的这种做法,所以他就利用他的技术去做守城的工具,借此来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墨攻》这个电影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的理念,科学发展其实是双刃剑,可能支持战争,可能支持破坏环境,但是它又可能去制止战争,它又可能去保护环境。所以在中国在历史上注重科学技术和注重相应的道德,这是中国非常好的一个传统。
比如,医有医德,各行各业都有各行各业的规矩,中国360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规矩,都有自己内部的章程,甚至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这是中国一个很好的传统。我们现在说职业教育发展不起来,我们的经济发展技术含量少跟历史有关,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在传统历史上,科学技术就包括职业类教育我们有很好的传统。包括在科举时代,我查过唐代的很多资料,即便是在科举时代,除了考科举的那条途径以外,搞建筑的通过自己的水平可以坐到一品,一品就相当于现在的部长这个水平。
唐代有一个大画家叫阎立本,他的哥哥叫阎立德就是搞建筑的专家,官位坐得很高。而且当时很多工匠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品内的官员,什么叫品内呢?就是九品之内的官员。比如说有的是做马鞍的,有的是做油漆的,有的是做建筑的,他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位,当时不光是考四书五经,这些方面也有考试。包括中国的医学这么发达,过去起码在唐朝每一个县都设有医学,当然他这个医学可能不像现在的学校那么正规。在官方机构当中除了行政的这些,凡是服务类的这些机构里边都有人才培养的一些项目。所以我们看一看教育史,这些方面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四、中国的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文字,我们只要认识现在的汉字就很容易认识篆字,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认识甲骨文。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讲,要想了解历史,在文字上我们比其他任何民族都要有优势。那么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就是中国在历史上不断通过文字的改革和简化,使得文字能被更多的人很容易学到,但是我们这个发展的主轴没有变。而且在文字的改革当中不仅是传承知识,而且形成了一种审美。比如说我们过去科举考试说字如其人,就是在科举考试为什么有一个内容是让你写字,就是要通过这个文字来看你的性格、修养等等。那么在文字的改革当中他也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意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步骤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一种简化和一种普及,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
在历史上除了我刚才讲的有很多的机构、内容方面的改革,其实还有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比如孔子的时候,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形式就是多种多样化的,有集体教学,单个教学。而在机构的设置相关的评价方面,包括官员的设置中国古代都非常具体。而且包括教育概念方面,在孔子思想,汉代的《礼记》里边,跟教育相关的很多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甚至说是哲学、教育学这个层次的。而由于这些思想、概念、方法的变化,也影响了一些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的变化。在科举时代,对学校的影响、对人才的这种评价是多方面的。
特别是官学当中,到了宋代王安石创造三舍法,就是你不光要读书,还要在实践中去做,比如对于农业还有一些科技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教育发展中的经验。
有一些学者写过一些中国教育管理史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对我们今天不光是教育、教学、包括学校管理都有很多很好的借鉴价值。刚才我讲了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我们在周朝的时候就有非常明确的分管教育的官员和分管教育的机构,而这种机构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机构设置和官员设置都有影响,这说明我们在这些方面积累了很好的一些经验。最典型的就是在隋唐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机构叫做国子监,现在北京的孔庙旁边也有这个机构。这个机构到后来是一个象征意义的机构,但是在隋唐建立的时候他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机构,像教育部,他分管官学的各个层次的学校,出台一些比较重要的政策甚至编写权威的教科书。
在隋唐的时候在国子监底下分成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这六学里边有一些就是非常典型的专业类的学校。比如算学,中国的数学是东方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代表,而且一直到今天,我们很多人只知道法国的数学好,不知道中国的数学也非常有价值。包括现在尖端的吴文俊先生前几年发明的吴氏定理,他自己讲他就是受到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比如算学他编写的教材就非常有名,唐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教材叫做《算学十经》,里边既有抽象的数学推理又有很多实证的这样的传统,而且我们从唐朝一千多年以前就有这样非常正规的数学教材,这个在全世界都是很少的。
那么,这样的专业教育除了刚才我说的数学以外,还包括医学、建筑、天文、历法、手工业、兽医、农业等等,而且在地方上州府有学、县里有学,包括民间在乡镇都有设学,在这方面的管理评价是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的。我们现在说科举制度不好,五四的时候废科举了,但科举是不是就像我们一般理解的那样,戕害人们的独立思考,压抑人性。现在有许多学者在重新研究科举,提出了科举学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清末废止的科举其实只是科举的一小部分,也就是他最僵化的那一部分,而科举他先进的部分被很多国家所汲取。比如说现在西方的文官制度,他就非常明确的是受我们科举的影响,而我在研究唐代教育的时候我就发现科举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比如,我们说的死记硬背的这种方式,在科举里边属于常科里最僵化的那一类,他叫明经,明经主要是背四书五经,但是明经考试还要做策论,这个策论是需要有思想,需要有非常独特的表达的,那么我们且把它作为最僵化的一种科举考试。跟他一样的作为通常考试的还有一科叫进士科,这个进士科在唐代就是以文学创作为主的,那是需要有文采的。进士和明经属于常科,我们认为他是科举最典型的代表,那么除了他以外科举还包括什么呢?科举时代还有一种叫特科,什么叫特科?就是我不一定是三年一考,我可能是一年一考也可能是十年一考,考专业知识,就跟我们现在高考要改大学自主招生,你有专长你不一定是全面发展。
在唐代的《唐会要》这些书当中,特科的专业大概有上百种,可能是武术比较好,可能是管财务比较好,可能是医学比较好,可能是行政上比较好,名目繁多,就是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去经过考试获得承认,这就两条路径了,我们刚才说常科、特科。
第三条路径叫行卷,南京的一个学者叫程千帆,他有一本小册子叫《唐代诗歌与进士行卷》,他就介绍了好多唐代一些学者自学成才,把自己的文章拿去给这些文化名人看,而这些文化名人认可了以后就把他推荐给有关的部门,就跟我们现在专家推荐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条路径叫终南捷径,可能很多老先生都非常熟悉。在西安附近有一个终南山,终南山是在当时唐代的都城旁边,是很多学者隐居的地方。这些隐居的人,他们的信息政府都掌握着,一旦政府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就去请他们出山,就有点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唐代一批这样的学者,就是通过终南捷径,官位坐到宰相。就是不走正规学校官学的道路,我是靠自己研究。
那么还有我们传统历史上的毛遂自荐,这在唐朝也有很典型的故事。
第六条就是刚才我讲的很多的政府职能机构都有推荐人才、测试人才这样一个功能。过去科举主要是这两个部来控制,就是礼部和吏部。那么通过我们这样的分析,我们简单的去否定科举起码是不诚恳、不严肃、不科学的。一直到今天有些学者还在讲,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当中,科举应该是一个第五大发明,也是中国对世界在制度建设上最有贡献的一个发明。比如一直到今天科举考试这样一种形式仍然是最公平的。我们现在高考改革,改革是让他更透明、更公正,但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依然是最公平的,在普遍意义上,不包括一些个例,依然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包括西方一些国家,他们现在也在向咱们学习,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选拔官吏。所以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中国在人才评价制度上包括相关的管理制度上有很多东西不要小看,我们既要向国外学习,又要反过头来看我们在历史上的一些做法。
六、中国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式。
我们原来认为只有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其实在我们传统的概念当中思想比我们现在解放。因为我们从现在的研究来看,教育可以把它分成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正规教育就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不正规教育就是在社会上,也可能是培训班,也可能是研讨会,也可能是某一个组织。那么在现代社会里头这个概念可以更开放,比如说我们看电视是不是学习?旅游是不是学习?有时候吃饭聊天喝茶都是学习,那么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时代发展最大的其实就是社会这一部分非正规的学习。
现在浙江有些地方开始做学分银行,就是你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习的,你最后一个学分一个学分把它拿下来,也可能这个学分别人学50个学时,你可能20个学时你就学下来了,通过考试你可以得到一个学分。我不在大学里边或者不在学校里边,我通过一个阶段把学分积攒成熟了我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这种学历。这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的一种发展的方式,而这方面在一个有学习传统的民族和国家当中,他的资源是比其他国家要丰富得多,中国在这方面就非常丰富。比如说过去官方有官方的学校,贵族有宫廷的学校,民间有私塾、有书院,一些地方官员有学宫,搞武术有武馆,学艺术有梨园,这些方面非常丰富。
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背四书五经,中国的文化也不是只有四书五经能够传承的,有好多是在民间生活化的教育当中传承下来的。比如说中国的数学教育,不仅数学我们是有一个很好的系统,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很有特色,我们非常轻易的九九表背下来,外国人可能学一个学期都学不明白。前几年有一个书在美国家教育界受到关注,就是依据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编的一本叫《中国数学》。我们的孩子在玩当中就可以把数学计算学得非常好,比如说珠心算大家都熟悉,我们又把传统的,有些专家,有些机构传统的手指算又把它重新整理开发出来,手指算就是靠手的不同关节和部位,等于是手上的算盘,通过活动就可以把多位数的加减乘除算得非常快,超过计算机,不用特别复杂的训练。
这样的一些传统大大减轻孩子数学学习的负担,而且通过手指头活动还可以健脑、健身,这样的传统,途径,在快乐的活动当中,学习确实是非常有中国特色,非常有创新价值的。当然我们的传统不光是数千年的传统,包括清末的传统、文革前的传统,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即便是文革的一些做法也不应该简单的抛弃,也应该经过分析作选择。比如文革后,教科文组织曾经推行过一些教育的主张,比如开门办学,学校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因为这是文革做的事情我们把它否定了。国外认为我们在这方面这些探索有意义,因为我们当时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把有意义的事做得很偏,偏离了我们既定的这种追求的这种理想,这是我们当时的社会背景造成的,但是这种探索本身它还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其实有些人可能不同意我这种讲法,文革的东西就是应该完全否定,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负责任的角度,我们不能遇到一个转折就抛弃一大批传统,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传统了,也没有根基了。所以在这些方面我想我们讲的传统不光是孔子时候的传统,我们过去所有经历的教育的历史和探索,包括我们个人的努力和尝试我觉得都是应该有价值的。
当然我们今天很难把所有的教育传统都展示给大家,所以我只能从几个方面谈一谈,就是我们学习中国的传统、继承传统并不是感情为主的,并不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就要学习中国传统,我们应该用一种科学的、负责的态度去对待传统,不仅有利于我们这个民族传承自己的传统,也有利于未来的创新。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前一段西南师大来了一个越南的留学生在西南师大读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正好让我来做评议专家。他写的是什么呢?他写的是越南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他们自己的学者认为处境非常艰难。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他所用的文字和文化都属于我们汉字文化圈的,也就是说他有好多的建筑、历史,包括建筑上的装饰都是我们的汉字,那么几千年他都是这样下来了。但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受到法国的侵略,在法殖民地的时候文字改成了拉丁化,所以现在很多的越南人已经不认识他的50年前70年前的东西了。
他们这种民族的知识分子就非常强烈的意识到,他们在传统文化保护上受到了文字的局限,也感觉到文化断裂的痛苦。那么作为我们来讲,我们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这种传统还被保留着,所以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要有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我想这也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之后,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我愿意和我们在座的所有的朋友,一起用一种科学的,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文化教育传统。我先讲到这,我机会再跟大家交流,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培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24/8963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