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退避三舍
2016年06月29日 09:38
张小锋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629/896907.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530-8/
重耳(晋文公)成了秦国的女婿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位,最后成功登临宝位,是为晋文公,这一年是公元前636年(鲁僖公二十四年),这时重耳62岁。
晋文公即位后重用狐偃、赵衰、先轸等精明强干的大臣,推行“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援能”、“通商宽农”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政策,励精图治,使晋国迅速强盛起来,从而奠定了日后争霸诸侯的基础。(见《国语·晋语四》)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君臣马上意识到,这是个“信宣于诸侯”的绝好机会,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周襄王大为感动,为了表达对晋文公的谢意,就把“南阳之地”的大片土地赏赐给了晋国。这一番举动,使晋文公不仅赢得了尊王的美名,立信于诸侯,又取得了进出中原的捷径,可谓名利双收。
据记载,他即位后作出的另一项重大决定就是:“蒐于被庐,谋元帅,作三军。”蒐,是打猎的名称,实际上是军事演习。作三军,谋元帅,就是把原来的两军扩大为三军,设立军中元帅,即在上、中、下三军中,最高地位者是统领中军者,他既是中军之长,又是三军统帅、总指挥,所以被称为“元帅”,这是我国历史上“元帅”一词的最早使用。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很早就明白,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于是下令,大军救援宋国。
宋国是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受气包,为了生存,不得不匍匐于大国之间。当楚国强盛时,迫不得已与楚国结盟,可是当觉察到晋国已有足够实力与楚国抗衡,就对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好感。楚国很快察觉了宋国的墙头草两边倒的行为,不能容忍这种行为存在,于是决定伐宋,楚成王坐镇国都,由子玉担纲统帅之职。宋哪里是楚国的对手,只好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当年流亡到宋国时,宋襄公对其很不错,今天宋国有难,求救于自己,自己没有理由回绝。所以,晋文公决定救宋,以来报答宋襄公当前的恩情,同时也向诸侯表明,自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君子。
但是,救需要有策略与智慧。冲动和盲目只会葬送晋国的前程。在这方面,晋文公显示出超人的才智。
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兵法又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晋文公清楚,晋国虽强,但还没有打败楚国的足够的实力和胜算。于是在伐谋、伐交上下足了功夫。他派人给宋国送信,说晋国将出兵,解宋之围,但是宋人要英勇抵抗,晋国马上要采取行动了,宋国人信心大增。公元前632年,晋国的军队出击了,但是目标却不是宋国,而是楚国的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晋国军队很厉害,很快取得的了胜利,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晋文公又告诉宋国人,要想尽快打败楚国,最好再去求求东方大国齐国、西方大国秦国,只要齐国和秦国出面,楚国人不会不给面子。可是,空手求人,事多不成;要想让齐、秦出兵,必须献上厚礼。他告诉宋国人,分别割地给齐、秦两国,让齐、秦出面制止楚国。
可是宋国本来国小力弱,怎么忍心把土地白白送人呢?怎么能听从晋文公的安排呢?晋文公告诉宋国人,说你们失去的土地,晋国全部给你补回来。于是他把曹、卫两国的土地一大块划给了宋国,宋国一看,心满意足地按照晋文公的安排去寻求齐秦两国的支援了。
齐、秦均得到了宋国的好处,于是派使者让楚国罢兵,可是楚国人不吃齐、秦这一套,齐、秦两国得了宋人好处,答应出面摆平这事件,但是效果很不好,脸上很无光,当然也不愿看到楚国太强大,于是决定出兵干涉。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统帅子玉退兵。可是子玉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回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子玉指挥。
子玉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哪里会听他的指挥。曹卫两国国君被晋国俘获,万分惶恐,日思夜盼楚国大哥速来解救,可是楚国人却加紧了攻打宋国的步伐,哪里还顾得上曹、卫两国的小命,只是派使者通知晋国,要求他们释放曹、卫二君。
在这场尚未结束的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曹、卫。土地丧失,命运难测,每天处在极度恐惧之中的曹、卫二君,没有等来楚国的救兵,却等来的晋文公的暗信。晋文公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开出的条件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暗自思量,还是答应晋文公更实惠一些。于是他们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公然宣告与楚国绝交。子玉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战争进行到现在,已经演化为一场多国战争了,晋、齐、秦、宋、曹、卫已经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矛头所向,是楚国。而担任这场多国战争的幕后导演无疑是晋文公。可以说,晋国的伐交是相当的成功,接下来就看短兵相接的结果如何了。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楚成王跟重耳的旧交情:
重耳流亡他国之时,有的国家对他很不好,有的国家却对他很好,除秦国外,对重耳十分友好的另一个大国就是楚国。
当年,重耳率随从到了楚国,楚成王“设享九献”,以国君的礼仪欢迎重耳。一次筵席会饮,楚成王向重耳提了一个问题,“公子一定能回晋国掌权,一旦掌晋,公子将何以报答于我呢?”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但又是一个不能不回答的问题。重耳听后,正襟危坐,回答道:
“女子玉帛,楚国多得是;象牙兽皮犀角,楚国就是出产地。还有什么可用来报答你的呢?”
楚成王听后,继续追问说,“话虽如此,可是你还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我想听听你的真心话。”
重耳想了想,回答话说:“如果能托大王的福,我能执掌晋国,我的愿望是晋楚两国能够和睦相处,使两国人民过上安乐的生活;万一不幸,某年某月某日两国擦枪走火,和大王兵戎相见,两国兵车在平原大泽相遇,我愿意退避三舍,以向大王表示敬意,报答大王对我的礼遇和恩德。”舍,是停止,驻扎的意思,古代行军打仗,军队每行军三十里,歇息休整一下,叫做“一舍”,三舍,就是90里。
重耳回楚成王的一番话,可谓历史上英雄豪杰间最智慧的一场对白,既不露声色地恭维了楚成王,又表达了自己的虔诚和心意,还无形中传递出一种自信的信号。
今日筵席间把酒言欢的二人,谁也不会想到在战场上刀兵相见的这一幕能在现实世界中发生。
但是,非常巧妙地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
楚成王当年问重耳何以报己恩的一幕恍如昨日,重耳答以“退避三舍”的允诺言犹在耳,楚晋两国大军正面的交锋就要拉开了。
子玉率楚国大军来势汹汹,晋文公见楚军来犯,立刻命令往后撤。两军相逢,勇者胜。怎能轻言退兵呢?晋军中有些将士不能理解,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三舍”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这一撤,有一石三鸟之意:一是报答楚成王当年深情厚谊,二是在诸侯大国前面树立了重信守诺的正面形象,三是示敌以弱的军事策略。
晋国退兵,深得兵法之要,兵法云:“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子玉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子玉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大战展开了。指挥晋国的统帅是晋国名臣先轸。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砍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子玉是楚国令尹,是楚王之下最高执政者,也是楚国的一员猛将,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子玉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子玉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事关中原全局的一场决定性战役,使楚国北上方针遭受到一次严重打击,此后只好转而经营南方。童书业在《春秋史》中写道:“要不是晋文公崛起北方,勉力支持大局,那么不到战国,周室和中原诸侯早已一扫而空了。城濮一战,楚师败绩,南夷的势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维持,这不能不说是晋文公的大功!”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29/8969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