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两学一做 专家观点

坚守好共产党员的身份与本分

2016年06月28日 15:29

 

在单位组织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有位老党员满怀深情地讲到:每年“七一”他都要找出《党章》,坐下来认真对照自己的思想实际、现实表现是否符合党员身份,是否尽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分。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来临之际,每名党员也应对自己的思想与言行进行一番“盘点”,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到党龄增加一岁,党性就增强一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习惯拿“身份”说事儿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单位之间协调讲究级别对等、个人日常交往要看职务相当,这样才“合乎身份”。又如,有的领导下基层小车成队、随从成群、拍照与摄像人员扎堆,如此能“体现身份”。再有,遇见上级加快步、面对群众踱方步,不然就唯恐“有失身份”……这种从职务高低出发排座次、比排场的现象,实际上是看重“当官”身份,而忽视公仆本分的表现。

Img396757116

图: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身份。工农商学兵,人人都有本分。农民不下地、当兵不摸枪,会让人嗤之以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尽到为人民服务的本分,远比看重职务高低等所谓“身份”重要得多。按照通常的解释,身份多指一个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而对于共产党员的身份,《党章》已经作了明确回答: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正是这个特定的身份,决定了共产党员必须履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分,就是一切为群众所想,一切为群众所做,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员的身份和本分是一致的。打个比方,共产党员的身份与本分好比构成“人”字的撇和捺,既相互支撑,又彼此影响,前者发端于立党为公的宗旨意识,后者折射出执政为民的执著信念。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牢记党员身份、恪尽公仆本分,要永远不忘共产党人为什么而出发,永远不要丢掉共产党人的灵魂,永远不要失去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坚守好党员的身份和本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传统不能丢。翻开党史不难发现,共产党员关于“吃苦”与“享受”的态度,从来不是空洞的表态,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兰考的焦桐、大亮山的林场、小岗村的手印,无不镌刻着焦裕禄、杨善洲、沈浩一心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丰碑,闪烁着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光芒。

长征过草地时,红军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党组织——“试吃小组”。这是因为一些官兵食用了不知名的野菜,陆续出现中毒死亡的现象。于是,党员们便自发组成了这样一个临时小组,每当发现不认识的野菜后,先经过党员小组的试吃,其他官兵才能入口。亲历者曾泪流满面地回忆到:无法得知那些为了集体的生存而中毒牺牲的党员姓何名谁,他们死的时候无一不是面部乌黑,嘴角流血,只有手里攥着的野菜如警示牌一般显眼……纵观我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每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都会闪现着众多共产党人勇于牺牲、舍己为民的党性光辉。然而,为什么当前在某些党员身上,屡屡出现一些常识性的角色错位?说到底,是这些同志把职务上的“官大一级”,当成生活中“高人一等”的资本;折射出思想上“官尊民卑”的权力膜拜,反映了脱离群众的作派。如此一来,对身份的认识分不清主次,公仆身份难以归位,出现称呼“老板”、“哥们”的“江湖气”也就不足为奇;在本分上分不出轻重,宗旨意识抛诸脑后,滋生“官不聊生”的“浮躁症”自然顺理成章。其实,群众的情感是朴素的,对党和政府的看法也是具体的。在他们看来,喊破嗓子的千句豪言,比不上甩开膀子的实干笃行。正是从杨善洲沾满黄泥的双腿、兰辉遍布尘土的胶鞋上,老百姓看到了党员干部乐群爱民的公仆情怀,感受到党和群众唇齿相依的血肉联系。相反,对于那些嘴上舌灿如花,脚下蜗行牛步的干部,群众不仅不买账,还会从心底里对其嗤之以鼻的,这也真应了那句“高音喇叭,不如哑巴”的老话。

 

坚守好党员的身份和本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不能忘。“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陈毅元帅的“四个想到”,生动揭示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共产党人亘古不变的命题,在坚守身份与本分方面做出了知行合一的表率。

许多事实说明:地位的变化与利欲的追求,往往容易成为精神懈怠的诱因。毛泽东同志早就预见:执政后“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黄炎培先生早在1945年谈到“历史周期率”时说:“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要求“解决好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问题”。这不仅是着眼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谆谆告诫,也是对我党传统结晶的传承与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中,谢觉哉经常跟自己“打官司”,张闻天不怕自己的“瘌痢头”给人看。1943年3月在重庆红岩整风时,周恩来给自己制定了《我的修养原则》,其中规定了这样一些内容:“加紧学习”,“努力工作”,“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适当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等等。周总理一生无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与生死考验面前,还是在执政后的和平环境和胜利的赞扬声中,都始终如一地严格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因而成为我们党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模范,成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典范。现在看来,这种真正的“低调”是本色,是发乎内心的自然,是“本来如此”的真实。步入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每名党员更要注重从党章党规与系列讲话中找差距、求真知,遇到问题和矛盾,按照组织规定和程序当面说清楚、讲明白,而不是背后嘀嘀咕咕地乱发议论,甚至什么都敢说,什么场合都去说,出现“关上门七嘴八舌,打开门一声不吭”等现象。因此,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成绩大小,一言一行皆应以党风为念、党规为据、党纪为准,践行好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的要求,这不仅为公仆身份所决定,更是服务于民的本分使然。

坚守好党员的身份和本分,“穿百姓鞋,走百姓路”的本色不能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存在的价值。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情地说,我们党像小孩生了一场大病一样,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恢复了元气,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百姓,是他们支援了革命。今天,长征已经过去了整整80年,但“永远不要忘记”依然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革命战争年代,脱离群众意味着失败与牺牲;和平建设时期,脱离群众则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改革发展越是处于关键时期,群众工作就越要加强,群众观点就越要深化。红军时期,我党就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的公仆作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各级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出现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动人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党拥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多条件,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以极大的热情带领群众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中,涌现出孔繁森、郑培民、杨业功等公仆典型。

当前,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既有更大的机遇,也有更大的挑战,党员干部的身份应当在困难面前摆着、群众心里装着。换言之,是靠尽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分赢得的。一方面,党员干部必须摒弃“闯关”心态、保持“赶考”状态,不仅在重大决策中问计于民,还要在日常工作时借力于民,时刻以群众冷暖为念,以群众需要为据,以群众满意为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众监督权与评判权,以民心为秤、民意作尺,真正让脚上粘土者“香”起来,把脚底抹油者赶下去,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夯实“穿百姓鞋、走百姓路”的党性自觉,形成“说百姓话、做百姓事”的实践常态。惟其如此,党员干部才能在看淡“当官”的身份中抬高在群众眼里的身价,靠尽到服务于民的本分显现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充分展示把服务基层当日子过、造福群众当事业干的真风采,树立起“任职时间有限,服务人民无限”的好样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28/8969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