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彭勇:《明史》之《明史•兵志》的学习与研究
2016年06月30日 14:51
彭勇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630/897175.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630/897178.shtml
简单说一下《明史》的基本情况。《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如果说二十五史的话,第二十五史就是《清史稿》了。《明史》是清朝官方主导编纂的,记载的是从1368年到1644年整个明朝277年的历史,是一部正史。《明史》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总共有332卷。中华书局的本子总共有28册,336卷。这是因为乾隆四年刻本的时候,目录占了四卷,所以又说是336卷。整个《明史》包括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纪,只有24卷。记载的是17朝16个皇帝在位时的国家大事,明朝有一位皇帝做了两朝,他就是明英宗。第二部分是志,有75卷,主要记载了明朝的各种典章制度。第三部分是表,有13卷,这部分把明朝主要的人物,以列表的形式来记载下来。第四部分是传,有220卷。这220卷的排序大致是按照时间、类别来进行分类的。
为什么说《明史》是一部经典著作呢?首先,它有一批高水平的编纂者。二是它是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编纂过程。它的编修时间非常长,经过了几代人的推敲、提炼,才最终完成的。三是从大约1740年到现在,在不同的时段,对于明史的评价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学术史的见证。四是它曾是一部渐被忽视的经典。
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认为,抛去前四史的编纂水平公认是比较高的,其他的只有《明史》是最完备的。《宋史》比较繁芜。《辽史》比较简略。《金史》还不错,比较雅洁。《元史》比较草率。它们都不如《明史》修纂的那么的完备。也就是说《明史》的编修水平是最高的。
一、《明史》的编纂过程
1644年,明朝灭亡后,同年,清军入关,清朝建立,这一年是崇祯17年,也是清朝顺治元年。清军入关之后的第二年五月,就开始下诏设立明史馆,编纂明代史。清朝作为一个新朝代,宣布取代明王朝成为天下的正朔,其中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对前朝进行修史。
其实每个朝代都是这样的,当年朱元璋建国,灭了元朝,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就宣布成立国史馆,修《元史》。第二年就把草稿修完了,第三年的时候,正式刊刻。整个《元史》据统计修了331天,不到一年的时间,所以赵翼说《元史》草率。
关于《明史》的编纂,经历了四个本子的发展演变,通过这四个本子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了解整个《钦定明史》的编纂的过程。有关明朝研究的书籍非常的多,我重点介绍两本,一本是南开大学的乔治忠教授写的《清朝官方史学研究》。二是南开大学的一位博士写的,叫《官修明史的幕后功臣》。《钦定明史》的修订历史历时94年,在整个顺治朝,其实只是设了一个明史馆,吸引了一批学者,任用了一批官员来开展这个工作,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
究其原因,第一,当时明清还在争夺天下,清王朝没有精力去修史。第二,明朝后期,天启和崇祯年间的史料和资料严重不足。比如,当年朱元璋在下令修《元史》的时候,也存在元顺帝一朝材料的严重不足。因为在修《元史》和《明史》的时候,依据的资料是明朝实录和元朝的实录,但是这些实录往往是老的皇帝死了之后,新的皇帝一上台就把前朝的各种档案资料收集起来,再去编实录,编好之后,要把原来的材料销毁。可是明朝最后一任皇帝被推翻之后,再也没有新的皇帝为他来做这些事。在这种情况下,顺治朝在编纂《明史》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就是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三,参与修纂《明史》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明朝的旧臣,也就是贰臣,现在投降了清朝,而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涉及到华夷之辨的问题,涉及到民族观的问题。在当时,这些人很痛苦、很纠结。所以很多人在磨洋工,而且还有不少人做了很多的坏事。
比如,冯铨,他把明熹宗朝的实录,其中一部分给毁掉了,因为里面记载了很多他自己不太光彩的事情。还有一些人,一看有些材料和自己当年有关系,就藏起来不交。
但是,那个时期,以个人的身份来修纂明史的著作还有不少,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叫傅维麟的,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书叫《明书》。傅维麟只不过是清朝的一个普通读书人,他作为参与修纂明代史的一个进士是有条件、有能力阅读当时征收的材料的,于是他就利用这些材料,编纂出了一部《明书》。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编纂出了一部明朝的纪传体断代史。当然这部书存在很多问题。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如果用举国家之力去修的话,完全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修出来的,修不出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实际上收集史料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康熙十七年,在三藩之乱基本结束之后,清朝终于坐稳了江山,所以康熙皇帝应大臣的请求,趁明朝的这批遗老还在的时候,开馆继续修《明史》。从此这时开始,《明史》的编纂进入了快车道。
为此清朝又专门了开办了博学鸿儒科,去特批征召了一批高水平的民间学者。这些人不愿意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直接到清朝为官,但由于自己是明朝遗民,他们又愿意为编纂《明史》来工作。也就是说,康熙朝在对《明史》进行修纂的时候,是由两股力量参与的,第一股力量是由清朝来主导的,主要是官员和学者;第二股力量是以民间、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明史》的修纂过程中。这样一来参与的人数和参与的学者的质量就非常高了。在这期间,产生了万斯同的版本,王鸿绪的版本,这两个本子均完成了《明史》的修纂。
第三个阶段是雍正和乾隆时期。雍正元年六月,王鸿绪把他修纂的明史稿正式交给了皇帝,但呈现给皇帝之后不久王鸿绪就去世了。到七月份的时候,雍正皇帝就下令第三次开明史馆,第一次是顺治二年,第二次是康熙十七年,第三次是雍正元年。
这一次修纂起来就比较简单了,主要是后期加工、修改、整理和锤炼的过程。经历了前面我们讲的万斯同的500卷,经历了王鸿绪的310卷这两个阶段,到了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完成的时候,这时雍正也已经去世小半年时间了,到乾隆即位之后,他直接就下诏,让去雕版了,去印了,也就是最早的一个正式本子叫武英殿本。到乾隆四年七月,《明史》最终成书了。
当然在成书之后,还经历了一个变化,大家知道,乾隆朝还修了《四库全书》。在《四库全书》编纂期间,又对张廷玉的本子进行了少量的修改,后世学者认为,这个本子夹杂了乾隆本人很多的政治意图。所以后世学者普遍认为,乾隆四年武英殿的本子是最好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仍然是以武英殿的本子为底本来进行标点和整理的。
二、《明史》的研究与阅读
阅读《明史》,首先要明确它是一部学术著作。对于这本重要的书,前人对它有很多的理解。
结合我本人的理解,我给《钦定明史》的研究和阅读,从学术史上梳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清前期对明史的反思。在《钦定明史》正式出版之前,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大家对于明朝整个历史进行了反思。前面我讲到了有傅维麟的《明书》,还比如说像谈迁的《国榷》也是一部私人修的明代史。在乾隆四年之前,对于明代历史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明代史是被扭曲或者是被辱没的历史。今天在座的朋友可能很多人脑子里也有这么一个印象,就是明代的皇帝很荒诞,明代的宦官很专权,明朝的军队极其没有战斗力,明朝的文人生活很糜烂。明朝似乎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朝代。
对明代的历史评价不高,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前期,在对明朝历史进行反思的时候,大家采取更多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在这里推荐两篇文章,一篇叫《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大家搜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可以找到。第二篇是我和陈梧桐先生合写的叫《明史十讲》的导论部分,在导论部分,我们非常详细的梳理了对于明代历史评价不高的由来,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了几百年来对明朝历史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时期,《钦定明史》的褒奖期。对于《明史》褒奖最高的就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因为《明史》这本书是清朝官方认可的,而且是以皇帝下诏的形式颁行的,它代表了官方的语言,代表的是官方的定论,学者也就不敢对其批评了,一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对于整个《明史》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至少大家不说《明史》这本书不好,因为批这本书不好,就等于批皇帝不好。
第三个时期,民国时期,这一时期以批评为主。经过了将近两百年之后,《明史》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它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去探讨的。到了民国时期,学术界就开始集中对《明史》进行全面的批评和检讨,这里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学术研究,既然是一部学术著作,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所以需要研究。第二个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反满排满。民国时期是以推翻清朝的统治为直接目的,关于清朝,即使是很正确的东西,也会进行批判。
当时,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这本书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产生的时间是在民国时期,是在蒋介石统治的时期,而丁易是我党的优秀党员,他写这部书有学术上的考量,但是还有很多是出于推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来考虑的。
他写明代特务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影射史学的影响,他是以明朝的特务政治来影射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这部书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的特征。他在写作的时候,主要是围绕着自己的政治目的来进行考虑的。由于这本书影响比较大,所以丁易的很多的观点,也影响到后人对于明代历史的认识。
丁易是学中文出身,文笔特别好,很遗憾的是英年早逝,在建国之初,在莫斯科大学就因病就去世了。作为一个学者,如果长寿的话,他可以不断地去反思早年的作品,这样他就可以不断的去修改三十年前、五十年前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局限和带有一些偏激的观点。像研究《宋史》的邓广铭先生,他的《王安石传》和《岳飞传》都是修改了三到四次。很遗憾,丁易的《明代特务政治》,他没有机会再去修改。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仍然是七十年前的本子,是他七十年前的观点。
《明史》的研究在新中国起步是比较晚的,不像清史研究,清史研究的成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不错的。对于隋唐史的研究,由于隋唐是中国的盛世,研究的水平很高。蒙元史是一门国际学,很多国家都研究它,研究的水平也比较高。至于魏晋南北朝之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的水平也很高。新中国成立之后,研究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是《宋史》和《明史》。
和大陆不同的是,台湾的《明史》研究在这个时期还在继续进行着,比如,他们继续考订了《钦定明史》的一些编纂问题。台湾著名的明史专家黄彰健有三份非常有份量的文章,徐泓先生在他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明史研究》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台湾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一些成果。
第五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学术迎来了繁荣的发展。这时,《明史》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时期。我简单列举一些对《明史》研究比较经典的著作,李洵先生《明史食货志校注》、汪向荣先生的《明史日本传》、南炳文先生的《明清考史录》,还有一本是龚荫先生的《明史云南土司传》。另外是我的导师顾诚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是对《明史•奸臣传》的研究。
三、《明史•兵志》的阅读和研究
下面看第三个问题,关于《明史•兵志》的阅读和研究。2001年,我在北师大跟着顾诚先生读博士,在和他确定选题的那个阶段,开始对《明史•兵志》关注的。因为顾诚先生的晚年是在研究明代的卫所制度,在跟他读博士的时候,我就想应该在导师的专业领域去选题,这样起点就会更高一点。所以当时就去认真的去阅读了《明史•兵志》。我最终做的论文叫《明代班军制度》。在《明史•兵志》中,关于班军的记载有1000多个字。我的写的研究文章最终有30多万字。另外还有一个《边操班军》是我的第二部专著,研究的都是班军。班军在《明史•兵志》里面的字数,看着不大,但是仔细去阅读就会发现原来这块是前人没有去系统去研究过的地方。
在了解《明史•兵志》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志的作用。志记载的是国家之大体,也就是说,志记载是国家的典章制度。包括郡县的沿革、官职的废置、刑罚户口、兵位、河漕、日食星变等。志在整个《明史》中的位置并不是很重要。
我在这里简单地列了一下,就是整个《明史》的志是75卷,《明史•兵志》排得非常靠后,排在倒数第三。《兵志》尽管不是整个志中排得最靠前的,但国之大事,在似于荣,这个荣是军事,所以军事在整个的国家制度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明史•兵志》讲了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这句话讲的是明朝开国时制度的设定。如果要仔细去解读的话,可以尝试去还原整个明朝兵志的一个发展演变的情况。我们在做解读的时候,要一句话一句话的进行解读,看看它什么意思。
《明史•兵志》总共有四卷,这四卷是89、90、91、92卷。这四卷有各自的小条目,在小的条目里面有京营、侍卫、四卫营。卷二只有两个是卫所、班军。我研究的就是班军,91卷有边防、海防、民壮、土兵,土兵不是士兵。92卷是和军政有关的,军伍、训练、赏功、火器、车船、马政。大概整个《明史•兵志》就包括了这些条目。其实每一条都是研究明代军志的一个角度。像研究记述班军的这1000多字,我写了两本书,70多万字,它的每一部分都是通过查材料来进行研究的。
有关于卫所的研究,我让大家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去年刚写出来的,发表在日本的《中国史学》上,是对明代卫所制度研究的一个评述,提出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流派,在研究明代卫所制度的时候,采取的不同方法。
我让我的学生也看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去读《明史•兵志》,去读卫所制度,并不是一定要让他们去研究卫所制度和《明史•兵志》的本身,而是在这背后,还有很多的话题可以去研究,这就是我们进行专业的学术研究的一个角度或者说是一个训练的方法而已。
对于明代卫所制度,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研究呢?第一,从行政区划去研究。因为明代的卫所制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兵营,它还是一个类似于行政管理的机构。第二,从军政管理组织去研究。所谓军政管理组织实际上是指在地方管辖有独立的土地、人口的组织。一直从明朝到清朝,大家比较熟悉的像威海卫、天津卫,另外还有宁夏的中卫市,这里面的卫,在明朝的时候是地方的行政单位,而不是一个兵营。第三,从军事制度史去研究。因为卫所还是要管军的,是一个军事制度。第四,从边地民族史去研究。大家知道明朝设立了十三布政司,南北二直隶,在整个明朝的边疆地区和周边地区,是不设府州县的,比如,整个明朝的东北,设立的全是督司卫所,并没有布政司,还有像陕西、宁夏、甘肃、四川、青海、西藏,这些地方也都没有设府州县,用的都是督司的管理体制。
即使是在设立十三布政司的一些地区,卫所也是独立管辖的区域。由于在整个明朝边疆地区,没有设立省府州县,只有督司卫所,也就是说,研究明朝的边疆民族史就必须去研究明代的卫所制度,要不然就搞不清楚中央在地方的管理中的制度设计,以及管理理念是什么样的。
谈到新的视角与方法,是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里,主要介绍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比如,历史人类学、区域社会史,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包括民族学的方法去研究《明史•兵志》,去研究明代的卫所制度。第二是大量史料的使用,比如,民间书籍、家谱、碑刻,甚至包括田野调查的一些口述资料等,都可以用在明代的卫所制度和《明史•兵志》的研究之中。通过例子说明,《明史•兵志》看似记载的字数不多,但是如果把它相关的知识,把制度设置的背后,以及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的情况考虑进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指出了我们认识、了解历史的一个切入点。
我们在读《明史•兵志》的时候,第一,要对《明史•兵志》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第二,我们看到的《明史•兵志》为什么只有1000多字的记载,但我们却可以写出几十万字有关于明代班军的历史事实呢?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明史•兵志》的史源的话,就会发现,《明史•兵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的,它的背后会有一批文献来支撑。在这些参考的文献中,最多的就是实录了,占到了47.96%。我们今天读《明史•兵志》,让学生必备的就是明实录,现在明实录也有电子版了,可以检索。先去检索它,找到之后,再去读。还有一个文献是《明会典》,我现在说的是万历的《明会典》。第三个重要文献是《皇明兵制考》。第四个文献是傅维鳞的《明书》。这四部书是目前《明史•兵志》读书班主要用的四部材料。
这四部找到了,就可以看到了70%左右的《明史•兵志》的史料。换句话说,虽然《明史•兵志》只记载了四卷,但是它是建立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之上的。
四、《明史•兵志》的研究实例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看一下《明史•兵志》的一些研究情况。首先,看一下《明史•兵志》的卫所和班军。《明史》第90卷,《明史•兵志二》的卫所条,在开篇就讲到:“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说的是明朝设立卫所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是根据防御的重要程度和防御的对象来规划的。从明代卫所实际设置的情况来看,要害之地往往是一县设立一个所,或者是州县设立一个所,几个州县设立一个卫。那么几个州县就是由一个府来管的,大概就是所对应一个县,卫对应一个府。
但是具体情况还要看要害地,比如,内地的卫所就不是要害地,江西、河南是明朝两个最典型的内地,既不沿边,也不沿海,是两个典型的内地卫所,这两个地方设立的卫和所就比较少。除了设的少之外,往往那个地方的军队又会被借调到别的地方去从事活动。读《明史•兵志》总是给人一种印象,刚开始一读,很有道理,仔细去推敲,发现不准确,甚至错了。
《明史•兵志》的第二句话说,“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五千六百人是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所,一百一二个人为一个百户所,这是一个标准的建制。这句话有问题吗?没问题,叫大率,指的是大概是这个样子。
很多人写文章直接就说,我们这儿设立了三个卫,三个卫就三乘五千六,一万六千八百人,这么说也行,但是既然都已经研究到了某一个具体的卫和所了,还是要去查一查在不同的时期到底是有多少人。好,有一句话是“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研究这十二个字的学者很多,我知道至少有三部专著对这十二个字进行了好几万字的研究。台湾的学者叫于志嘉,她有一本书就是研究明代军户的。另外还有一个是社科院历史所的张金奎,他有一本书叫《明代军户研究》。还有一位叫梁志胜,他是研究卫所的,他的书叫《明代卫所武官世系研究》。这三部专著都是高水平的。他们三位学者研究了之后发现,明朝的军户确实主要是这样三种来源,但实际上更多。当你仔细去查每一个武官,每一个士兵,他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参军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情况是有很大不同的。
第二个例子,班军的建立。在《明史•兵志》是这样说的,“京操自此始。”所有的学者都认为“京操自此始”是从永乐十三年开始的。但是当我仔细去追这句话的背景的时候发现,这其中有很多的问题,我在考订这句话的时候,是把洪武朝后期,建文年间,一直到永乐整个一朝,把外地的兵往北京调的材料全找出来了,最后一梳理发现,永乐十三年确实有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但不是“京操自此始”的时间,“京操自此始”的时间应该是永乐二十二年。那为什么记载错了呢?这就是我们说,研究问题,考虑问题,总是要一个凭证。
另外这个地方特别提到,永乐十三年的时候,确实调了江南的军队,但是通过研究,永乐二十二年之后,江南的军队都往南京调,江北的往北京调,因为永乐一朝是实行两京制,南京和北京是并行的。
还有一句话叫“卫所之军番上京师”,首先是卫所之军,明朝的京操一直由卫所的军来执行,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军不是兵,明朝的军是世袭的,而兵是由招募的,有土兵、民兵,军是世袭的军人。第三是番上,番上是轮流的意思,明朝一般分成夏和秋两季,你去当半年,我去干半年,轮流调动。后来感觉半年太频繁,说一年吧,你去一年,我去一年,这叫轮流。接下来一个叫京师,京师是北京和南京的共称。
再来举几个小例子,《明史•兵志》的序有200多字,第一句话叫“明以武功定天下”。问题来了,检索之后发现《旧唐书》、《新唐书》、《元史》,还有《新元史》,以及包括《清史稿》都有这么一句话,都是叫以武功定天下。明朝的确是通过农民起义,朱元璋消除群雄,把蒙元政权赶出中原,夺得的天下,是以武功定的天下,这句话是没错的。可是这句话背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要以文德绥海内,它反映了一个写史者的治国的理念和统治思想。第二句话也有故事,“革元旧制”,说的是朱元璋建国之后,兵制叫“革元旧制”,革除了元朝原来的制度。究竟革没革呢?最后一查发现,学术界分歧太大了。
任何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都会对前朝的制度做一些相应的承袭,哪些是承袭前朝的,哪些是改变的,这是我们在研究两个王朝更替之季制度变革、社会变化非常的重要的历史切入点。好,通过举这些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所谓旧制,革了哪些?哪些没革?《明史》没有明说,后人争议很大。那么元明之季的制度,究竟该怎么评价呢?
很有意思的是我分析了六个学者的研究,分成了两派,以《元史》研究为主的学者,像台湾的萧启庆,大陆的李治安、刘浦江,他们三位主要是研究元代史、辽金史的,他们认为明朝初年并没有割除元朝的制度,而且还有很多的承袭。以继承为主,变革为辅,比如,李治安教授说,在诸多领域,明朝都继承了元朝的各种制度,而刘浦江教授说的就更加明确了,他说朱元璋当年起兵打出来的旗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复汉唐之旧。说的是要把整个明朝的各种典章制度规定、社会风俗都要改变,实际上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元明革命是一种想象。
明朝所谓的民族革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嘉靖时期,嘉靖大倭难时期,就是抗倭的时候。这个时期,明朝和北方蒙古族,和东南的这些倭寇的矛盾非常尖锐,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强化民族观念。
刘浦江教授的文章,在《中国史学》上发表之前,曾经到民族大学历史系去做了一场讲座,当时我也跟他有过一些探讨,我本人是不太同意他这种观点的。但是刘教授是从更长时段的视野去看,他是把元明之际的革命和后来中华民国时期的反满排满思想紧密的结合起来。他认为元明之际的革命,没有后人想象的这么大,我认为这句话是可以接受的,就是在王朝变革之际,它是在继承中发展,慢慢地会抛弃原来的旧制。
从当时制度变革的主流来看,革的因素是比较多的,那么在哪些方面革了呢?朱鸿林教授主编了一本书叫《明太祖的治国理念与实践》,这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的一部论文集,里面有几篇文章部头都很大,详细地探讨了朱元璋建国之后,是按照自己的治国理念来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的。第二位是李新峰,李新峰是北大历史系的老师,他对于元明之际的历史,尤其是明代前期的历史史料非常熟。他的一篇文章叫《论元明之间的革命》。从革命两个词你就可以看出来了,他认为元明之际的巨大变化,“革元旧制”的力度要比前面历朝历代,对前朝制度革命的力度都大。第三位叫张佳,复旦大学的青年老师,他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北京大学读,博士读的是思想史,跟着葛大光教授。他主要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利用传统的文献和文本进行解读。他是从明朝初年,尤其是朱元璋对于前朝的礼俗、风俗、礼仪进行改革,证明了明朝建立的时候是“革元旧制”。
很有意思的是,以研究《元史》为主的学者,他们看后朝的时候发现,明朝好多制度遵循的都是元朝的。研究明朝的人说,明朝做了很多变革嘛。这种情况在历史的研究中是很常见的,所以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要拿捏好这个尺度和角度。
第三句话是“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这句话刚才解释过了,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顾诚先生曾经对这段的第一句话提出过置疑,说这句话似是而非,郡县之内设立卫所,误导人认为卫所是设立在州县域之内的单纯的军事机构。第二叫都司,叫外统治都司,内统治五军都督府,这个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外和内,指的是中央和地方,这个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有关于明朝的“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这句话的解释涉及到了明朝疆域的管理体制。这是我从网上搜到的一幅明朝疆域管理的表格。
我认为这是最能够准确反映明朝疆域管理的表格,明朝整个的疆域管理,有中央直隶的,像南北二直隶;有布政司管辖的;有卫所所管辖的。另外还有都指挥使司,留守司和其它特殊的边疆地区的机密卫所。我们不能理解成今天的省府州县的管理。
顾诚先生在他的《明朝疆域管理体制》的论文中,举例了两个人,一个是台湾的学者柏杨,在柏杨的书里讲到,明朝的疆域面积只有600万平方公里左右。现在社会上对明朝疆域面积的大小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这个卫所就是设立在郡县里面的,不设郡县的一些地方就不在明朝有效的管辖范围之内,就不是明朝的疆域了。而谭其骧先生在画历史地图集的时候,就把这些都画进去了,这也是谭先生高明的地方,因为明朝确实对这些地方进行过有效的管辖,只不过这些地方,要么是设立的都司卫所,要么是让地方进行高度的自治管理,但并不是说不属于明朝的疆域了。
第四句话,我就简单地说一下。第四句话叫“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这两行可以有五个解读的角度,第一个是征调之制。怎么调?从哪儿调?任用谁来作为总兵官?这里面都是有学问的。第二个涉及到总兵官之制,明朝的总兵官什么时候设的?怎么设的?设在什么地方?权力有多大?是文官,还是武官?这是值得探讨的。第三是卫所军统领之制,把各地的卫所的调过来,调到某一个地方,再派一个将来进行管。明朝这种制度用了270多年,一直到了明末崇祯年间,各地农民起义了,明朝中央还是把全国各地的军队都调过来,甚至很夸张的是,辽东的努尔哈赤起兵,明朝竟然能够从云南和贵州调兵。现在从昆明要坐火车到东北的话,要多久?那个时候可是要步行的,竟然会从云南、贵州往东北调去打仗,这种调兵的思维,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是在的,都是采用调的方法。第四是佩印。佩印之制也挺有意思的。
第五句叫“唐府兵遗意”。就是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之间是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唐朝的府兵制到中后期就衰落了,但明朝仍然拿一个在唐朝已经衰落的兵制继续使用,为什么?是不是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用的都是类似这种世袭的兵制呢?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小文章专门探讨过。就是一个王朝在建立之初,受当时国内的局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会采取一种兵制,到了王朝后期它会改变。很有意思的是,周期性的出现这种兵制就很值得探讨了。
下一句是“文皇北迁,一遵太祖之制。”其实以前这句话我也没有注意过,一次和学生一块去读《明史•兵志》的时候,就感觉这句话如果没意思的话,还写上干嘛。“一遵太祖之制”的一个潜台词是建文一朝对于很多洪武朝的政治做出了很大的变革,又被称为建文新政。但是朱棣建立了永乐朝以后,他又要把太祖之制恢复,把建文那几年实行的很多新政又给废掉了。这一点通过对比是可以发现的。
我教学生时会告诉他们,如果要想做制度式的研究,第一去读《明史》的志。第二去读《明会典》。对于普通的读者,在读《明史》的时候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要注意本纪,本纪只有24卷,部头并不大,如果对《明史》感兴趣的话,一定要把《明史》的本纪部分认真读完,一字一句的去读。因为再也找不到比《明史》的本纪记载明朝大事更为简洁明的文献了。
第二是表。有一部书叫《明代职官年表》,有三大册,它详细的把整个明代直观的进行了一个列表式的考证。第三是传记。传记的部头最大,因为《明史》的传是有分类的,后妃、诸王、公主、循吏等。它会以时间为线索去撰述,而且下面又分了很多类,这些类别对于研究明朝历史是最基本的史料。它涉及到宫廷史、女性史、职官史、文化史、思想史、群体史、社会史、外交史、历史地理。在读传记的时候要注意同传和附传的问题,因为《明史》传记极少有一个人为一卷的,都是几个人为一传。好,我就讲到这儿吧,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30/8972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