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游彪:《宋史》与宋代文明

2016年07月04日 10:50

 

QQ截图20160704104008

游彪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704/897683.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704/897677.shtml

今天下午我主要讲宋代文明,开讲之前,我想跟大家说一个题外话。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史的认知里,好像觉得古人都没有什么先进的东西,其实这是有问题的。这种认知源于近代以来,也就是近两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逆转,这种逆转对中国人的信心打击很大,所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明没有了信心。但是,至少在现代的欧美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在清朝的道光之前,中国不管是文明程度还是经济总量,都是位居世界第一的。也就是说,道光以前的中国,相当于现在世界上最强的大国。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对我们老祖宗创造出来的这些文明,一定要客观地看待它。受到各种干扰、各种影响,我们以前对Traditional Culture(传统文化)做了一些不太合适的估算或者评判,比方说以前我们可能对孔孟一概地打倒或者否定。实际上,我们如果平心静气地来讨论中国古代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题外话。

第二点是关于宋代,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宋代可能没有汉唐那样的恢弘气度,也没有开疆拓土这样的大功业。中国人对宋代的认识非常低,觉得宋朝打不过西夏人,打不过辽朝,打金朝也不行,打蒙古更不行,所以所有的东西都不行。若干年以前,大陆组织一批学者写断代史,我写的是宋史,是给台湾大学生用的教材,我加的标题就是《文治的昌盛与武功的弱势——宋史》。这个标题实际上就是说宋朝的文明程度应该是很高的,但中国学术界对宋代的评价比汉唐低。我刚才说了,中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认知就偏低。这可能跟中国传统有关,中国人向来是谦虚、谦逊的,所以对自己的历史认知,有一种比较谦卑的态度。

这些年我在全世界跑了很多地方,包括欧美、中东,我感觉我们对自己的历史,一是认知的不够,还有我可以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只不过我们被压抑了两百年以后,感觉自己好像大脑一下子发木了,这是不对的。我一直感觉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也善于破坏的民族。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我们都有很多先进的东西,古代创造的许多新东西,国外人完全想不到。但是我们也很善于破坏,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每次改朝换代的时候,前朝的东西基本上都要被销毁殆尽,比如说秦始皇建的阿房宫,很富丽堂皇,可是被一把火烧掉了。那些东西是我们民族的财产,但是后来被破坏掉了,这也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认知不足的方面。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了,应该树立自信心,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了,那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或者说我们人要走出去,那是很困难的。所以,通过这个讲座,希望在座的各位可以吸取一些东西,去弘扬中华文化。

 

一、《宋史》的纂修

《宋史》的编修跟其他朝代历史的编修不太一样。通常来说,中国修史怎么修?前一个王朝的历史,后一个王朝开国以后不久就会编修前朝的历史。比方说,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征就负责修《隋书》,在唐初就把《隋书》纂修出来了。中国人这样的传统可能别的国家很少有,因为中国的文字发明得早,所以中国有文字的历史非常长。比如埃及的文字就很难像我们这样系统地去做,因为埃及楔型文字很难书写。而且中国人也很早就发明了纸和印刷术,这样我们的历史很快就能写出来。

(一)《宋史》迟修的原因

通常来说,新朝都会在开国以后不久,就把前朝史修出来,而《宋史》却修得很晚,到元朝快灭亡的时候,元顺帝的至正三年(1343年)才开始修。为什么那么晚才修?按理说元朝建国以后,应该在一二十年之内,再长一点三四十年之内,就应该把《宋史》和与它同时代的《辽史》《金史》,还有《西夏史》修出来。但是究竟为什么不修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首先,南宋是谁灭的?蒙古人灭的,而且经过了很惨烈的战争,最后一直打到鼍山,打到广东阳江,最后才把南宋灭了。因此涉及到宋代一大批人的历史没有办法写,为什么?因为宋朝有一批像文天祥之类的人都抵抗过蒙古人,跟蒙古人血腥地打过战争。原来是敌人,在评价这些曾经的敌人的时候,要怎么去写?

元朝刚建立时,有一个叫王鹗的人,专门写了一道奏折给元世祖忽必烈,请立馆修史。忽必烈当时同意了,可是这涉及什么问题呢?一是原来是敌对的和南宋的东西没法写。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讲究正统,也就是宋、辽、金,还有西夏、蒙古,到底谁为正统的问题。这些问题元朝没有办法处理,没有办法处理那就只好拖。开始的时候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按照《晋书》的体例来写,也就是把北方的政权当成不正统的王朝。还有一种办法,采取李延寿的《南史》《北史》的体例来写,也就是把北方的政权也当成正统政权,把南方淮河以南的宋朝,当成另外一个正统政权。这是元朝初年提出的两种方案,但是这两种方案后来都有问题,如果按照《晋书》的体例,把蒙古人怎么放?在这种情况下,就一直拖下去了。

跟宋朝并列的还有一个西夏王朝,西夏王朝的历史实际上元朝人没有写。为什么没有写呢?一是蒙古人灭西夏灭得太惨,而且成吉思汗是被党项人打死的,所以他们恨西夏可能恨得比较厉害,所以他们就不写《西夏史》。《西夏史》是什么时候写的?到清朝的时候,有人觉得西夏这么大一个王朝,没人写他们的历史也不好,所以就有人开始去补。所以到清朝的时候才把西夏的历史补全。

(二)《辽史》《金史》为何篇幅小?

元顺帝时开始把宋、辽、金三史列入写作的计划,从1343年4月到1345年的10月,用两年半时间就把《宋史》《辽史》《金史》编纂完成。编纂的过程中,阿鲁图、别儿怯不花为总领,脱脱为都总裁,帖睦儿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杨宗瑞为总裁。前面几个很明显都是蒙古人,阿鲁图、别儿怯不花、脱脱都是当时元朝的宰相。宰相兼修国史这种修史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确立的。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元初的时候,在朝廷当中掌握实权的没有汉人。这些蒙古人虽然都是所谓的总领或者都总裁,但他们基本不干活,而真正做事情的是后边这几位:贺惟一、欧阳玄、李好文、王沂,是这样一批汉人的知识分子在做。元顺帝的时候,元朝已经很混乱了,所以修史的时间不长,也就是说琢磨或者考究的时间很短,这样《辽史》和《金史》就很简单了。

九十年代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学术分支,叫内陆亚洲史,研究的是什么?就是辽、金,包括现在的蒙古高原,还有西伯利亚这一块,把它们作为内陆亚洲,是一个专门的学术分支。当然,这个很难研究,为什么?因为辽朝、金朝的历史,史书记录得很少。原因在哪儿呢?蒙古人修史的时候,尽管动用了巨大的行政资源,但是他实际上找不到相应的资料,所以《辽史》和《金史》的篇幅都不大。

 

(三)《宋史》为何错误多?

宋朝经历了两次亡国,一次是在北宋,女真人进入开封汴京的时候,把北宋宫廷里的东西掠夺一空,包括典籍、宝物,都被抢走了。抢走以后,女真人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后来这些北宋的东西遗失了很多,到南宋初年迁都临安(今杭州市)以后,北宋的很多制度南宋人就不知道。所以宋高宗赵构就让这些大臣,你们给我回忆,原来我们在北边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有哪些制度,比方说官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任用。那个时候有很多东西只能靠官员的回忆,这样重新记录、抄写下来。所以北宋的历史是很惨重的,损失了很多。

南宋灭亡,伯颜率兵入临安的时候,蒙古人跟女真人一样,对这些典籍也并不重视,但是忽必烈还是比较聪明的皇帝,他派了一些汉人到临安去接收。当时帮着蒙古人打仗的一个汉人将军董文炳,他跟忽必烈派来的人说,国可灭,史不可没,让蒙古人的军队把南宋朝廷里所有的典籍保护起来。因为这些典籍、史书保留下来了,所以《宋史》《辽史》《金史》修得那么快,尤其是《宋史》。

两宋时期的历史纂写是很发达的,除了国家层面的历史记录以外,还有很多私家的著书。所以在这这种情况下,利用这些资料,能够很快地纂写出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正史,不管是哪一套正史,基本上体例都是一致的,当然每一部正史可能都要添加一些东西。比如《宋史》,《宋史》应该说是二十四史里部头最大的一部,一共496卷,比《明史》还要多。但是由于修的时间很仓促,考究的工夫不够,再加上蒙古人要回避很多事情,比如他们跟汉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元朝人在修《宋史》的时候就修得很

在我看来,《宋史》在二十四史里是错误最多的一部。所以咱们用《宋史》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考究。我从上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订正《宋史》的错误,一读《宋史》,你会发现里头错误的东西很多。中华书局又在做新的二十四史了,可能要把错误的东西重新进行标注,这样大家利用起来相对要好一点,但还是免不了错误。

(四)《宋史》的突出特色

当然,《宋史》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东西。比方说宋代比较有特色的理学,或者叫道学,所以《宋史》专门有《道学传》,也就是写周敦颐、朱熹等的传记,这就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另外,宋朝经历了两次亡国,所以死节之人特别多,所以《宋史》里的《忠义传》在二十四史里是最多的,一共有十六卷。所谓忠义,就是为北宋和南宋王朝殉国的人,这在二十四史里是比较突出的,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为这个已经亡国的朝廷去死,这在欧美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你们去看,《宋史》的《忠义传》里,有很多人为这个王朝去死,甚至是满门去死,有些是自杀,有些是赴水溺死,有些是自焚,把一家人烧死。

后来清朝人也在总结这个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为这个王朝去死,而且《宋史》里为这些忠义之人列了那么多的传记。甚至有教授专门就这个问题写过很厚的书,研究为什么《宋史》里这么多《忠义传》,为什么宋朝有这么多忠义之人。跟别的朝代相比,这的确是很突出的特色。

就《宋史》本身来说,它的编纂除了传统的体例以外,还有自身的一套东西。另外,别的正史里很少有表,《宋史》里头有一种体例叫表,表是干什么的?专门列宗室,比如说赵家有哪些人,有哪些后代。民间有一个传说,当然这只是传说,传说赵家人的天下来得不光明正大,也就是赵匡胤欺负人家的孤儿寡母,所以赵家人要断后。实际上宋朝的宗室的确男丁不多。两宋的时候出现很多前一个皇帝死了,没有继位者的现象。所以为宗室列表,生一个孩子就给列进去,这是一个表。宋朝的宰辅单列了一个表,每一任宰相什么时间上任,什么时候担任宰相和副宰相。还有枢密院的长官,这是一文一武两大系统的长官。现在看里面还是有错误的,但是它毕竟把宰辅哪一年到哪一年上任的,或者他是怎么升迁上来的,作了一个详细的记录,这也是《宋史》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关于《宋史》的基本情况我就介绍到这儿。

 

二、宋代文明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宋代文明。宋代文明这个题目写得有点大,要用一个多小时来概括宋代的文明恐怕很难,即便仅仅是宋代的理学,讲多少次都讲不完。

(一)完善而合理的经济体制

1. 国内外学术界对宋代看法的差异

关于宋代,国内和国外的学术界看法差异很大。欧美的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出现在中国,而且恰恰就出现在中国的十世纪。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全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形态就是中国的宋朝,认为宋朝是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发端。然而中国国内学术界却不这么认为,中国国内学术界认为宋朝与唐朝的社会是性质相同。元朝以后,国外学术界对宋朝的评价非常高。

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对两宋的历史,尤其是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了一个更为客观、公平的评价。确如已故著名学者邓广铭所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宋朝的东西多数不在大陆,而在台北故宫。有一次,一个台湾教授陪我去参观台北故宫,我开玩笑说,你们要是将来穷了,拿出去卖够你们吃一阵子。因为在台北故宫里的宋朝藏品基本上全是精品,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我们看文物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了解的清朝、明朝的东西,但实际上宋朝的藏品也都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品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宋朝的文明程度非常高。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对南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过这样的评价,“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叶和盐业企业,其对于外贸(丝织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其各地区产品的专门化等等。……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谢和耐研究的是南宋,所以他说的是十三世纪。但是从宋朝来看的话,实际上从十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宋朝土地政策的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基本的就是土地。宋朝的土地制度是非常有特色的,在我看来,在中国历史上私有化程度最彻底的时期就是两宋。当然,国家土地私有化并不是宋朝开始的,中唐以后,土地就逐渐地开始私有化了,但是那个时候国家还要保有大量的土地,国家还要控制土地的分配。后人在评价两宋的土地制度的时候用了两个词。

一是“田制不立”在后人看来,包括元朝人和明朝人,他们都认为宋朝人是没有土地制度的,其实不是。为什么?因为“田制不立”并不是说国家没有土地政策。宋朝土地政策最大的变化就是私有化,允许个人拥有土地,就是这个土地是你的,就把所有权、使用权都交给你了。在中国历史上包括到现在,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是分开的。到现在为止,我们所有的土地是什么?国有的,就是国家的,你有使用权,但是你没有所有权。宋朝的土地政策,恰恰打破了原来两权隔离的状况,就是土地私有。而解决私有土地问题不是用行政力量,而是通过市场的力量,也就是说你的土地可以自由地买卖,有钱可以买土地,没钱可以卖土地。

 

所以宋朝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管理,是通过市场来调节的,政府对土地的干预不像前代或者后代那么严重。不管是唐以前,还是元朝以后,政府对土地的干预程度是很高的。明朝的时候,土地有一部分是私有的,有一部分是国有的,比方说明朝卫所的土地。明朝的军队占有很多土地,这些土地不是个人的,而是国家的,而不是像宋朝,宋朝基本上是私有化的。在两宋的时候,土地私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政府要强行征购农民的土地基本上不可能。在北宋末和南宋末也有一次,当时国家财政吃紧,因为打仗,没钱了。没钱了怎么办?就是所谓的扩田。但是宋朝的扩田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它不是强制的征收,而是政府出钱购买。这跟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样,你可以到资本主义国家去看,资本主义国家保护私有土地或者私有财产,相当于是天赋的财产权。只要这个地方是我的,就是总统来了,皇帝来了,你想要我也不会给你,只要我不同意你是不能拿走的。宋朝虽然达不到这样一种程度,但是它的私有化程度的确非常高。

二是“不抑兼并在中国历史上,土地兼并是每个朝代都会发生的事情,“穷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这种词汇、这种语句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多,充斥史书。而宋朝为什么不抑兼并呢?实际上它是通过市场来调节,而且土地跟税收是连接起来的,土地越多,要交的税就越多,政府的收入也就越多。而且宋朝皇帝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土地拥有者是在为国守财。他认为你拥有那么多的土地,是在为国家守护财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基调就定下来了,就是所有的地权可以自由转移。

土地转移频繁,尤其是一部分人占有大量的土地以后,对社会是有坏处的,坏处在哪?掌握大量土地的这些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势,比方说宋朝就有很多官员买了很多土地,买了很多土地以后通过各种手段避税。那么实际就是土地集中以后,这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包括像现在美国的农场主,他们拥有的土地面积很大,一家人动不动就上千亩甚至几千亩地。当然,人家工业化程度高,可以这么集中。但是在农业社会,土地这么集中是会出问题的。一是国家的财政会相应地减少。另外,一些人拥有的土地过多,其他人占有的土地就少了。其他人占有土地少了以后,有些农民一点地都没有会变得贫穷,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宋朝的土地私有,频繁的转移是有利有弊的。你到美国或者日本的大农场去看,他就一家一户,平时不雇人的,就是播种或者收获的时候雇一些临时工,你干一个月走人,这个月我可以给你高工资,所以我一年只雇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工人。虽然这两个月的工资很高,但是他不雇长工,因为都机械化了,而中国古代社会跟现代社会是没法比的。为什么?因为原来是一家一户的手工劳动,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也就是说土地的转移程度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包括现代社会也因为土地问题,出了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矛盾。

宋朝的土地买卖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买卖的过程当中政府是要控制的。政府怎么控制呢?土地双方之间的契约是政府统一印发的,契约是一个很规范的文本。比方说宋慈的《洗冤集录》,在判案的时候有一个表格,这个表格写得很细,土地买卖的契约也一样写得很细,相当于一个模子,就按照这个模子填,必须每一项都要填清楚,而且要向国家交税。土地买卖的税率叫牙契税,牙契税税率很高,北宋的时候大概是4%-6%,南宋的时候是10%,也就是说你卖一百块钱要交十块钱的税。交了这个税两个月之内必须到官府去办过户手续,如果不办就视为无效。因为官方办理收的税过高,宋朝民间很多人就想办法规避这10%的税。怎么规避呢?找保人,私下约定。我前一段时间还看见一批宋朝的民间地契,没有盖官印,全部是民间私下的约定。

怎么约定呢?就是说我把地卖给某人,把土地方圆写清楚,北边到哪儿,南边到哪儿,哪儿有条河沟,都写得清清楚楚。它就是找几个中间人,两家就把土地过户了。那么将来交税怎么办?它涉及到你给国家交税的问题,你不到政府去过户,税由谁来交?他们都有约定,我卖给你了以后,这个税就是你交。我看见这批文书以后才发现,官印的契约在民间尤其是基层社会,基本上不用。他们采取的就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这一套办法来进行土地交易。

宋朝的土地买卖导致容易出现土地大户,同时国家的税收也是根据土地转移以后的状况来确定的。另外,两宋时城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在农村的地主转而从事商业,农村土地可能就不种了,就像我们现在一样,农村人到了城市以后土地就不种了。那么,这种情况也要进行土地买卖。这一点跟别的朝代不同,在中国古代,许多人往往同时拥有地主和商人两种身份,当然国外也是这样。

这就是宋朝的土地政策,应该说运转得还是比较良好的。土地私有化程度越高,农民或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宋朝人认为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太甜蜜了,你让他出去打仗,他是不去的。你要让他去跟辽人、契丹人、女真人打仗,他不去的。所以宋朝一打起仗来,拖家带口地跑,因为他日子过得很好。

 

宋朝的土地所有制结构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宋朝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体系,大体上可以视为由国家、地主、小生产者三种土地所有制组合而成的三级结构。这类小生产者当然不是马克思理论里的小生产者,而是相当于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自耕农、半自耕农。这三类主体,在有些朝代国家是占主导地位的,比如唐朝。唐朝实行的是均田制,均田制最基本的是什么?国家分配土地,国家一家一户分配土地,让你来生产。后来逐步发生了变化,到宋朝时国家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当然,宋朝也有一部分国有田地,在北宋的时候大概有9.5%左右是国有土地,到了南宋的时候只有6%是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绝大多数土地是在地主手上。后来政府因为经营不善,效率太低,宋朝政府要么出租,要么出售,所以国有土地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另外,在宋朝县衙门里,当官的是吏人。在中国古代,官和吏是两码事。官是指有品的,九品之内的是官,而那些衙门里跑腿的是吏,比方说清朝的绍兴师爷,这属于吏。如果他的后台、他的组织不给他申请一个官,他是没有官的身份的,只是吏的身份。但是,这一批衙门里的吏人在当地很有权力。所以有日本学者把中国宋朝社会称为吏人社会。为什么叫吏人社会呢?官是有任期的,一般来说,宋朝不管你是做知县还是做知州,都是三年一任。可是吏是坐地户,在当地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所以日本学术界研究以后,把宋朝以后的中国社会称为吏人世界,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吏人控制的世界。当然,有些官比较强势,那他就可以控制吏人。在宋朝,这些吏人、官僚,他们作为官僚地主或者吏人地主,占有很多的土地。南宋就有一个大臣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说他看到什么现象?官户占田过半,一个地方的田产都让官户、吏人占了,有一半的田产是他们的。这些土地基本上是通过买来的。比方说苏东坡,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被贬,但是日子过得很好。他被贬到黄州以后,心情很郁闷,过寒食节人家给他煮肉,他喝了小酒以后写了寒食诗,写得非常漂亮。我在台北故宫看到了他的《黄州寒食诗帖》,写得龙飞凤舞,从中可以感觉到当时他的状态。

官僚地主占有很多土地,学术界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在宋朝小生产者,也就是自耕农、半自耕农,占人口的80%左右,可他们占有的土地大约只有30%-40%,也就是说70%要么是国家的,要么是地主的。

3. 宋朝的土地税是怎么征收的

下边我想给大家讲一下宋朝的税制。宋朝的土地税是怎么征收的?因为大量土地都在农村,宋朝把农村的人口分成五等,按照拥有的财产和土地数量来划等。比方说你是一等,除了土地税以外,国家的各种税收你都要摊派。但是宋朝一等户负担最重的还是役,徭役。役是干什么的?负责押运官物。比方说你是广东的一等户,那你的任务是什么?如果广东要送一两黄金到开封,一等户就负责送,国家还不给你钱,路上的盘缠得自己准备,路上的风险也要自己承担。再比如让你从这个县城运一车粮食到州城,万一在路上下雨,粮食打湿了,发霉了,那你得赔。大家看过《水浒传》,《水浒传》里杨志为什么卖刀?他押运的官物生辰纲丢了,丢了他赔不起啊!他押运官物说明他家里是很富的,否则不可能让他去押运官物。因为押运官物的必须是一等户,至少在这一个县里或者是在某一个区域里,你是富有的一家人,由最富的若干家人轮流押运官物,而押运官物丢了常常会让这些富人赔得倾家荡产。

所以,我觉得欧洲学者为什么把宋代社会看成是资本主义?宋朝的税制基本上接近现代资本主义的税制,也就是重税富人,一二三等户就是重税。所以你看为什么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要把原来的役改成交钱,从差役到募役。募役是什么?你一等户交钱,交了以后可以不服徭役,不服徭役就不至于倾家荡产。在宋朝的时候,二等户做什么?收税,政府不去收税,由二等户去收。大家都知道,农村有些人不交税,假如说他不交,二等户得拿自家的粮食去抵。这样,国家就把最重的负担都放在了富人身上。三等户负责什么?三等户负责迎来送往,比如说地方官来了,三等户需要去接去送,路上的盘缠自己掏。而四等五等户基本上就是在农村里头巡夜,出点丁壮去抓盗贼之类的,也就是说只出力,不出钱,前三等户是要交钱的。

城市的税率也是这样,城市户口分为十等,也是按照财产划分。城市没土地,怎么核算财产呢?核算你的房屋,按照你房屋的多少和质量,因为他是按照出租的价格来计算出一个税率。城市分得更细,这十等户的前五等交税,比方说政府需要羊肉,那卖羊肉的商铺就得供政府,那是不给钱的,那就相当于你交的税。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摊派,所以城市居民基本上也是上五等交税,比如宫廷里需要花,那你卖花的就要送,但这都仅针对上五等户,而下五等是没有的。而且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在核定等级的时候是比较公平的。参与核定等级的是哪些人呢?有县里的知县或者县令来组织,组织当地有威信、了解情况的乡绅,让他们来核定你到底有多少土地,有多少财产。现代资本主义税制基本上就是这样:重税富人。

 

既然重税富人,那还有人愿意当富人吗?前年(2012年)法国总统刚上台的时候,把一年100万欧元收入的税率定在多少?75%。也就是说你这100万欧元,有75万欧元交国家,自己只有25万。当然这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定出来标准,是特定的,但是它的税率的确是越富税率越高。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执行的这样一种累积税制,越富税制越高,甚至包括遗产税。所以宋朝的税制很像资本主义的税制,是重税富人,富人的负担非常重。

大家可能就会想,我当富人不是很不合算吗?开始的时候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创造这么多财富,还要交更多的税。实际上这种税收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中国有一句话土话形容得非常漂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一年能挣到100万欧元或者人民币,即便是交了75万,还剩25万。可是工薪阶层一年能挣多少?大概也就是七八万块钱,所以他的财富还是比你多。当然这就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一种机制,那时候西方人还不知道怎么分配财富,在十世纪的时候,欧洲财产都是世袭的,这种世袭中国人早玩儿过了,比如先秦的时候,那就是世袭的。

中国人很善于解决问题,一旦感觉某一种体制不行了,他就开始想办法变,比如原来世袭世禄制度,后来开始采取推荐制度。后来觉得推荐里头猫腻也太多,那怎么办?考试,就开始科举考试。这么一路走下来,中国人设计了很多先进的制度。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卢梭他们这批人就觉得,怎么中国人那么早就开始采用这么好的制度来选官或者任命官员。在税收体制上同样是这样,在十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就发明了这样一种税制。国家当然需要有收入,但我的收入从哪来?从富人身上来,而不是从穷人身上来。这种体制能够保证国家财政的运转,同时又能够保证财富的再分配。这种税收体制就很像现代资本主义的税收体制,所以欧美学术界就把十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看成是资本主义时代。

(二)政治制度的分权原则

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就是大分权,除了皇帝有权以外就是大分权。以前我们有这种理解,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专制皇帝,很专断、很专权。我研究了以后,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皇帝到底有多少权力?我们是可以想像的,比如清朝的皇帝,他就在皇宫里头,他可能能管到北京人,甚至地方上他可能就只能管到他任命的总督、巡抚这样一个层级。对普通百姓来说,皇帝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因为你不可能深入到最基层去。所以我一直觉得,说中国皇帝专制到很厉害,恐怕不是很现实。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因为他经历了唐末五代这样的混乱社会,他怕再成为被推翻的皇帝或者被杀掉的皇帝,所以在设计制度的时候,不让他的臣僚拥有过大的权力。

所以,分权的原则一直是宋朝政治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或者说是基本构架,同样的一种行政事务有很多个机构管。比如管理司法,按照三省六部的体制,本来应该是刑部管,可是宋朝还设了大理寺,另外还设审刑院,这样司法工作就三个中央机构在管,三个机构之间相互制衡。还有一些大的案子,皇帝愿意交给哪个机构就可以交给哪个机构。比如我觉得你大理寺不行,那么我就让刑部的人参与;我觉得刑部不行,那么我就叫大理寺或者审刑院参与。实际上他就是把这个机构设得重重叠唔,层层叠加地设计这种机构,目的就是要分权。而且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完全分开,也就是宰相的权力和枢密院的权力是分开的。枢密院是什么?是国家最高的军事机构。

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枢密院,哪儿?英国、泰国有。这些枢密院是干什么的?跟宋朝差不多,你看泰国的军方发动政变的时候,就是枢密院这帮人干的,因为他们是掌握军权的。所以宋朝的枢密院就是管这个的,就是全国最高的军事机构。而且它是从中央就开始分权,比方说在宋朝,皇帝之下就是宰相,宰相不止一个,有些时候是一正两副,一些时候是两正三副,设五个宰相。人多了以后,就相互制约,这样就利于皇帝更多地去讨论问题。在宋朝的决策机制中,皇帝有些时候实际上不起决定作用,五个宰相讨论,讨论完了以后呈报给皇帝。五个宰相之间肯定有不同意见,最后把几种不同的意见都报到皇帝那儿,皇帝最后再来拍板决定到底采用哪一种意见。

在这种分权的体制下,行政效率很低,它不像集权体制决策很快。分权体制往往各种意见都有,决策的过程就很慢,尤其是在军情紧急的时候也吵。北宋末年,女真人已经把开封围起来了,朝廷上宰相还在吵,到底是打还是不打,是战还是和。前一天晚上李纲的主意占上风,说打,我们要战。第二天早上另一个宰相说,我们可能打不赢,要出事。皇帝马上就变了,那就和吧。在这个时候了,还在战与和之间争吵。因为各种意见都有的时候,最后的决定就很难做。所以你觉得宋朝的皇帝能专制下去吗?如果皇帝强势,他有可能很快就做出决断。但是如果皇帝稍微弱势,或者宰相稍微强势一点,这个行政效率就会非常低,分权的弊端就在这儿。

但是分权有一个好处,就是政策会做得很周详、很周全。它会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拿出来讨论,你们去看宋朝的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宰相在讨论某一个人的任免的时候,不光是根据你的履历,还要根据朝廷内外的人对你的评判,这个人声誉怎么样,才学怎么样。他是根据这样一些东西,大家来充分地讨论,有一个人不通过,就很难任命下去,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卡着你,行政效率非常低。当然,正常情况下不会出问题,但是在紧急的情况下这种体制是要出问题的。比如在战时,你还是这样一种体制的话,就很难应对战争。在二战的时候,为什么苏联能够打败法西斯德国?就是斯大林的强势,斯大林一决定,部队马上就调动,马上就出动了。所以他能快刀斩乱麻,很快就把政策定下来、部署下来。这是分权制度和集权制度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宋朝建设的东西都特别好?因为他在做之前就有很多的考虑,有很多种方案,讨论得比较充分。

 

总体上来说,跟别的朝代相比,宋朝的行政效率很低。而且宋朝往往在做决策的时候,相互之间扯皮的很多,而且很多人,比如王安石或者南宋的周必大,这些宰相把当时在朝廷上怎么吵架的拿笔写下来了,我们现在在研究的时候还能看得到。它的决策机制通常来说还是比较健全的,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阴暗、腐败。

(三)宋朝的募兵制

宋朝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募兵制。所谓募兵就是国家养兵,所有的士兵都是由国家来养。这种制度从中唐以后就开始了,因为中唐以后,一些兵逐渐地就跑了。跑了以后兵源不足怎么办呢?花钱招募,我给你钱,把你养起来。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地开始实行募兵制。

在中国古代,以前的兵制都是征兵。比如国家要打仗了,或者要修建长城之类的,国家就要强制征伐你去当兵,或者强制地征伐你去服劳役服徭役。征兵体制实际上有它的好处,因为一般是根据男丁的数量来征。征兵体制通常来说都是按区域征,比如这一次国家需要多少兵力,从若干个县里抽调兵力,抽兵役以后直接组织起来出去打仗了。所以应该说征兵体制的好处在哪呢?征来的兵都是乡里乡亲,所以出去打仗的时候都比较厉害。因为你打死或杀死的有可能是他们家哥哥或者表兄,或者乡里乡亲的,那我就得替他报仇。所以征兵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你看汉代、唐代的军队,打仗很厉害,为什么厉害?因为他都是从各个地方抽出来、组织起来出去打仗的。征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路上所有的开销得自己掏,包括你用的兵器都得自己掏钱买。尤其是在战争的过程当中,肯定希望战争时间越短越好。所以这帮人就拼命地往前冲,尽快结束战斗我就可以回家了。

而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都是寓兵于农,也就是说兵和农是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有它合理的地方,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习武、训练军事技能。赵匡胤因为习惯了权力的争夺、政权的更迭,所以他执行政策的理念是什么?就是在荒年的时候,有叛民而无叛兵,因为兵是国家出钱养的,所以即便是出现荒年,兵不会叛变。你民变可以,我兵可以镇压你。至于说丰收年的时候,有可能发生兵变,但是民不会背叛。他就通过这样一种理念来把兵和民分开。

宋初军队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在北宋前期大概三十多万人,到北宋中期的时候是一百二十多万人。一百二十多万人连带家属是多少人呢?在宋朝,一般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当兵,不是说他怕死,而是因为生活比较富足。在宋朝的士大夫眼里,当兵的都是破产者,都是无赖子弟,因为他破产了才去当兵混饭吃。跟其他类型的人相比,这些在兵营里的人工资很低。宋朝的武装力量、徭役,以及大型建设,都是当兵的去干,有专门负责建设的军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工程兵,叫厢军。厢军专门负责国家的建设,比如国家要修大型的军事工事或者民用设施,都是这些厢军干,而不是老百姓。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唐代杜甫写过三吏三别,写的就是唐朝征兵。新婚的丈夫马上就去当兵,只要是县里头来命令,你马上就得被抓走,不走都不行。还有就是老头,假如说征到你这儿来了,你就算没有战斗力也得去打仗去。所以杜甫的“三吏三别”反映的就是老百姓受到的征兵之苦。国家战事比较多的时候,征调的人数就很多,开始还会换,后来慢慢换不动了,那你就得一直当兵。还有我们比较常听到的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丈夫实际上就是被征发去修长城的,不管修到什么时候你也得修。所以不管是服徭役还是服兵役,对这些家庭来说都是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比如成年累月地让他在那儿修长城,让他去打仗或者戍边,就会对这个家庭造成非常重的负担。

所以相比之下,宋朝的募兵也有它的好处,好处就是解决了普通老百姓的兵役和徭役问题。因为兵役和徭役都由国家来负担,而不由个体来负担,那么普通老百姓就能够集中时间从事生产。所以两宋的时候创造了那么多的物质财富,也许跟没有兵役和徭役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本来是农忙的时候,让你去当兵或者服徭役等,可能就会有问题,所以这是征兵制度不好的地方。

 

宋朝的募兵制,是从进入军营的那一天起,你就一辈子是兵。这样就相当于是国家在养兵,那国家的财政负担就很重。在北宋有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蔡襄,他曾经做过宋朝最高的财政长官,在做财政长官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他在位的时候应该是和平时期,据他的统计,国家财政收入的50%-60%是用做养兵之费。这还是和平时期,如果要是战时呢?要是战时,我想这个比例要高很多。这就是说募兵制对国家财政的冲击很大。

另外,雇佣兵最大的缺点是不忠诚。有一个意大利学者说过,如果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建立在雇佣兵身上,这个国家肯定会完蛋。为什么?因为在他看来,雇佣兵基本上没有战斗力,这些雇佣兵不知道为谁去打仗,你给他的那么点工资不足以买他的命。所以你看宋朝对战西夏也好,辽朝也好,还是金朝也好,在战争中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为什么呢?就是这些当兵的不拼命,不往前冲。更重要的是编队不合理,因为是混编的。六十岁的人跟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编在一起,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年轻人一个小时可以跑很远,而五十八九的人不可能跑得那么快,可是大家又混在一起打,所以肯定就影响战斗力。再加上宋朝的军政的确非常腐败,因为军人地位不高,工资也不高,所以军官贪污军饷的现象很严重,比如很有名的韩世忠,韩世忠的弟弟韩世青,到街上见到商铺就抢。当然,那是属于乱世时期,但是在平时军政败坏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宋朝的募兵制有坏处,也有好处。募兵实际上是职业军队,职业军队的好处是军事技能非常强,因为每天没事干就训练,在冷兵器时代,他们的技能是无可怀疑。虽然你让他往前冲他可能不冲,但是你要让他守城,他会很厉害。南宋的时候,蒙古人那么强大的骑兵,打遍欧亚,在襄阳城下也是好几年打不下来。这就是募兵的好处:军事技能过硬,当你要他的命的时候,他就会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军事技能都调动出来跟你打。所以宋朝军队守城池非常厉害,但是你要让他往前冲,或者是开疆拓土,这完全不灵。

这是对宋朝募兵的基本评价。但是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种体制对整个宋朝社会的影响很大,有好的,也有坏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需要我们去总结。

(四)宋朝的重文轻武现象

重文轻武是宋初以来就贯彻的政策。五代、中唐以后,所有的政权更迭都是武将在操纵,都是各地的节度使、藩镇在操纵。因此宋太祖赵匡胤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他认为即便所有的文官都贪污,也没重用武官的危害大,这些武将一旦做大,就会要了我的政权,要了我的皇位。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以后,宋初以来就开始削夺武将的兵权,对武将防范得非常厉害,而重用文人。

所谓的重文轻武并不是说重用所有的文人,他重用的是科举出身的文人。宋朝社会上最有影响力、最有权力的人是科举出身者。凡是比较有权力的部门或者机构,都是由科举出身的人来做。而且宋朝政府还有一个惯例或者制度,有些职位是不能让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做的。

我曾经做过统计,宋朝大概60%的官员来自荫补。荫补是什么?荫补是宋朝官员的主要来源,就相当于咱们原来的接班。荫补是按级别的,在宋朝前期荫补比较泛滥的时候,五品以上的官都可以荫补一个孩子,荫补若干个孩子。每三年一个郊祀,举办完郊祀大礼就要相应地推恩,就要荫补孩子,就是让孩子们接班。所以有人很年轻就做官了,可能五六岁也当官。荫补后来虽然有限制,但是我的研究结论是,它占官员的60%,只有40%是非荫补出身的,这40%里还有一批是立过军功的,还有其他来源的官员。所以真正考中科举的官员,也就30%多一些。所以所谓的重文,应该是重视科举出身的文人。

宋朝的文官地位之高,尤其是科举出身的官员,渗透到了整个社会层面。宋朝三年一科举,开始的时候一年一科举还不那么严重,后来发展到比较规整的三年一科举以后,科举放榜的那一天,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就会在这时候去抢女婿,叫榜下捉婿。有钱人找一些仆人,驾着马车,跑到榜下,发榜的时候,出来一个就往车里头塞,也不管结婚没结婚就拉回去给自己当女婿去了。所以你看包公戏里头,为什么会出现铡美案这种情况,为什么?陈世美可能就是被人家愣塞到车里头,拉回去当了女婿了。

那个时代科举出身的人地位之高,表现在很多方面。

第一有实际的职权。宋朝科举出身的人,他们的升迁跟别的官员是不一样的。比如宋朝的武官是三年一升迁,而且基本上所有地方决策的权力都是在文官身上,包括军事权力。大家都知道范仲淹,范仲淹在西北地区的时候是一把手,下面的武将是完全没有权力说话的。

科举出身的人很容易进入国家权力的中枢。宋朝皇帝身边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因为政府就规定,有些职位是非科举出身的人不能做的,比如说翰林学士、谏官、言官、史官,都是在皇帝身边的人,皇帝经常能看到他。那么也就是说,他很容易接近权力,很容易被皇帝提拔出。这些职位是绝对不会让非科举出身的人做的,如果说让你做这个职位,皇帝必须临时赐给你一个出身,比方说临时给你一个进士出身。

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写诗、写“四六”(即“骈文”或“骈体文”)都写得很好。南宋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写骈文了,可是有一个人会写,韩元吉会写,而且写得非常漂亮。皇上起草诏书的时候,文辞要漂亮,当时韩元吉写得一手很漂亮的文章,宋孝宗就想让他做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可是韩元吉没考中进士,皇帝就只好临时赐他一个进士出身,给了进士的头衔以后,才可以任命他做中书舍人。

还有一个,宋朝政府对文人,尤其是对科举出身的人,非常礼遇,待遇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高到很腐败的程度了。比如养官妓,地方行政长官不让带家属,政府出钱养歌妓,陪着他们吟诗作画。

 

宋朝不杀文官和言官,也就是说不杀士大夫。所以在两宋的时候,很少看到文官贪污或者犯错误了被杀头的,武官有,像岳飞就被杀了。文官犯了罪唯一的处罚方式就是像苏东坡一样被流放,这也是他们待遇的一种反映。

另外科举出身的人除了正常的俸禄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补贴比如说,在入冬之前要给朝中的官员发羊肉进补等等,享有的特权非常多。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后来两宋灭亡的时候会出现那么多的忠臣?宋朝政府的确对这些人照顾得太好了,到元朝蒙古人统治以后,也需要人才,也征召宋朝的文官来做官,但是很多人把自己手指头剁了,把自己肢体弄伤残了,都不去给元朝做官。这就是说,宋朝赵家对这些文官照顾得非常好,所以他们才愿意为这个政权去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而已。

还有一条就不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多看一些相关的书。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04/897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