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崔丽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路

2016年07月07日 15:27

 

20160624--崔丽华--[01_13_11][20160707-150608-1]_副本

崔丽华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707/898354.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707/898385.shtml

PPT:http://www.71.cn/2016/0712/899202.shtml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我们先来看两个评选活动:

一是《福布斯》杂志2013年、2014年全球最具权力人物(或称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中,习近平总书记排名都在第三位。《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权力人物评选始于1999年,排名基于由福布斯编辑组成的评审团所做出的投票,评审团所考量的因素有财务资源、权力范围以及运用它的能力、他们所影响到的人群数量等。在2015年的排行榜中,习近平总书记排名第五位。

二是美国《时代》周刊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或称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入选。这是自2009年首次入选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是第七次入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的第四次入选。《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

2014年,为习近平总书记撰写评语的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评价,习近平是继邓小平之后最具转型色彩的中国领导人,风格稳重自信,他将促进中国在竞争高度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获得全球思想领袖的广泛关注。洪博培在评语中写道,全球决策需要中国参与。习近平在其执政期间,将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全球领袖。洪博培还指出,中国前进的道路没有中间路径,如果改革成功,中国将成为美国在21世纪最大的挑战和机遇。

2015年,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为《时代》周刊发表评论称,习近平在政治管理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虽然前方阻碍重重,但习近平同样拥有强大的自信和民族使命感。习近平的成功关乎中国以及世界的命运。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导经济体,同时中国正寻求通过其积极的外交政策将这种经济实力转变成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全球新秩序。

以上说明,2012年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获得了来自国内外方方面面的肯定。今天,我们就从整体上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思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不仅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也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面阐释。

中共中央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发表了两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较2014年6月出版的《读本》,《读本(2016年版)》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改变。

第一,内容新。2014年6月出版的《读本》有194页,《读本(2016年版)》有303页,从篇幅的增加量就可以看出《读本(2016年版)》的内容包含着许多新的讲话精神。  

第二,定位新。关于讲话的重大理论价值,《读本(2016年版)》明确表述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定位明确了讲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定位,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的最新成果;明确了讲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定位,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明确了讲话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些重要表述,是目前理解把握讲话理论意义和理论定位的基本依据。

第三,结构新。2014年6月出版的《读本》由绪论、12个专题和结束语构成,共56个小节。而《读本(2016年版)》由绪论、16个专题、结束语构成,共97个小节。结构的调整、扩容反映了思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需要强调的是,《读本(2016年版)》的框架结构是基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设计的,这为我们理解、把握讲话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框架结构。

今天,我们围绕《读本(2016年版)》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执政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4年6月出版的《读本》第一章为“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但《读本(2016年版)》第一章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先谈中国梦,再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逻辑结构更加清晰。

第二,执政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一个起点。

第三,执政战略,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也是治国理政的方略精髓。

第四,执政部署,可以概括为“5+2”。就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加国防外交和党建两个方面。

 

一、执政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中国梦的概念。要理解中国梦,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中国梦:对内关系

中国梦是基于中国历史来谈的。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一直在寻梦、追梦、圆梦。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梦”到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梦都未能实现。直到20世纪中叶,我们才圆了民族独立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长期称雄世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但是,由于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最终导致了中华民族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史料记载,宋朝时,我们的人口占世界的15%,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75%。在经济鼎盛时期,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世界的80%。到清乾隆年间,中国经济开始下滑,经济总量占到世界的33%,仍然是世界第一。可以说,农耕文明时期,中国是头号世界大国。

比如,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欧洲,曾掀起了一股长达100年的“中国热”。在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举办的一场盛大舞会上,竟身穿中式服装,坐着八抬大桥出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时,西方的上流社会把中国风格当成一种时尚。据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是一个中国迷,他在家中供奉着孔子画像,并只用中国瓷碗喝咖啡。这些都可以说明,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知识分子对中国都十分向往,对中国风格十分崇尚。伏尔泰曾说,在道德上咱们应该成为中国的学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说,现在的欧洲已经处于道德沦落的境地,我们欧洲人已经无法自拔,唯一的办法是请中国人来指导我们进行道德实践。

然而,曾经如此强大的中国,自近代以后,就开启了民族悲惨的苦难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把握住机会。西方历史学界认为,公元150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表面上看,1500年以前,各国基本上彼此隔绝,但在1500年以后,西方新航路开辟、麦哲伦全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一系列事件将世界连在了一起,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开始出现。欧洲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并奠定了超越亚洲繁荣的基础。而实质上看,自1500年开始,整个世界发生了一场重大变革,人类开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农耕文明时期,中国的GDP世界第一,但1500年以后,西方国家全面赶超中国。1830年,欧洲的GDP全面赶超中国, 1865年,英国一个国家的GDP就赶超了中国,到了1900年,美国不仅赶超了中国,而且赶超了英国。而这时的中国封建统治者正沉浸于泱泱大国的幻想之中,一点紧迫感都没有。就这样,我们错失了进入工业文明的机会,我们的发展渐渐丧失了优势,落在了西方国家的后面,也由此,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华民族悲惨的苦难史。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那么,在两种文明的较量中,落后的文明必然会遭到先进文明的打击和压迫。

可以说,外国人一直以来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中国人搞发展的劲头为什么如此之大。其实,只要看一下中国的历史就会明白。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也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刻的渴望。

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中国今天的发展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第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8年来,我们圆了民族独立梦、港澳回归梦、奥运梦、诺贝尔奖梦、载人航天梦等等。我们圆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超过10%。我们已经有了开启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中国梦:世界维度

中国梦的世界维度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态度。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同年6月7日,习近平访美时提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都在说明,在我国发展壮大的今天,对待世界各国依然是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态度。

西方国家一直有一种观点,就是“中国威胁论”。比如,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两集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描述了中国在非洲和美洲的经济影响力,表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可能会威胁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和优势。另外,也是在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亮相。我们希望更多的西方人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西方人更多地感受到的却是中国的巨大发展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给他们带来的一种所谓的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途径和契机的。

 

二、执政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与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鲜明主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根本。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对以下三个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也就是“两个三十年”的问题,就要充分了解这两段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回顾建国以后的历史。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使命,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随后,我们党要完成第二大历史使命,即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建国初期,中国的状况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一穷二白和缺乏经验。

什么是一穷二白?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早已千疮百孔、百废待兴。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见,新中国就是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缺乏经验又是什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长期搞军事斗争和革命斗争,在军事上我们有一套,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却没有什么经验。当时,蒋介石扬言反攻大陆,美国人对蒋介石说,你们不用着急反攻大陆,中共搞军事100分,搞政治80分,搞经济零分。共产党不会搞经济,他们解决不了4.5亿人的吃饭问题。最后搞不下去,还得你蒋介石收拾残局,你就在台湾静观其变吧! 其实,我们党自己也没有想到,历史这么快就把我们推到执政的前台,我们没有思想准备,更没有理论准备,连起码的经验都没有。当时有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你们中国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周恩来总理随口就讲了两个字,经验。

我们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只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基本上照抄照搬了苏联模式、苏联经验,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不可否认,计划经济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苏联由于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苏联模式经济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割断了发展经济和人民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丧失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可见,我们党当时已经发现了计划经济的弊病,并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另外,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阶级思维、阶级斗争。从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六词在各届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次数统计中看,从八大到十一大,阶级一词出现的次数分别是158次、264次、70次、247次,到十二大时锐减到8次,到十八大时仅出现1次。相反,八大以来,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三词成为热词。比如,八大时,经济一词只出现了86次,到十二大、十三大时出现次数大幅增加,分别是104次、206次。到十七大、十八大时都有100多次。这表明阶级思维让位于经济建设思维和发展思维。

阶级思维      综上而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阶级思维。这两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前30年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使我国国民经济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2.改革开放后三十年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阶段。邓小平同志重返政治舞台后,带领我们党讲新话、走新路,破除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大力解决“脑袋问题”和“口袋问题”。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我们取得两大成果,一是破,破除唯上、唯书的伪逻辑;二是立,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如果,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是社会主义1.0版本,那么,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我认为邓小平同志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他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明确了以功能社会主义为突出特点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确立了丈量社会主义的新尺度。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理论依据,强调必须建立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创就开创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也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破除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而邓小平同志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开创性就体现在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两个三十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还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我们看到,毛泽东时期的27年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首先,先后打赢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成功化解了苏联霸权主义企图。提前一年还清抗美援朝所借的苏联军火债务和利息共52亿人民币。这为我国发展赢得了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其次,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两弹一星”,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中有大量的自主科研成就与研发技术。同时,建成国计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本基础设施。毛泽东时期的短短27年中,我国主要靠人力修建的84000多座水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为邓小平同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再有,毛泽东同志在外交上排除种种干扰,使中国重返联合国,与美国、欧洲诸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打破外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国的严重封锁,真正跨入了大国的行列,并迎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毛泽东时期,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综上,毛泽东同志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三十年,要“两个不能否定”。

 

(二)老路和邪路

老路就是苏联模式的路。经过改革开放前三十多年的发展,“老路”已不适合我国的发展。邪路就是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模仿和转向西方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还说:“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这都是在说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那么,西方的月亮就圆吗?世界上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一定问题。张维为教授在其《中国超越》一书中写道:美国从民众到国家几乎都是靠借贷超前消费的,美国的国债已经超过了17万亿美元,摊到每一个美国人,接近6万美元,个人的各种借贷加在一起,估计至少也有6万美元。假如中国人也可以像美国人那样借贷消费的话,人均也借贷个10万美元,而这些借贷的一半又可以转化为GDP,那么中国也可以,至少在名义上,一夜之间成为发达国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比如俄罗斯。从世界主要经济体1991、1998年、2010年GDP排名来看,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排名第9位,到1998年,俄罗斯的排名由第9位下滑到第18位。

世界经济

由此可见,苏东剧变、苏联解体是俄罗斯转向西方之路的一种尝试,但这并不符合俄罗斯当时的国情。而今天的俄罗斯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也开始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再比如拉美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短短的十多年间,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原来的400多美元迅速提升到1000多美元,堪称“拉美奇迹”。但是,拉美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单纯地向西方学习,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到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人均GDP出现了负增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拉美陷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长久以来,我国在发展上抱有一种学徒心态,就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没有经验,只能向其他国家学习,早期向苏联学,改革开放后向西方发达国家学。这是一种弱国心态,表现为对西方制度的崇拜、西方学术话语的移植、大量留学生与人才的流失以及消费选择的西化。但是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这样说?中国今天的发展已经从学徒心态向自我意识觉醒。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想通的。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也在说明我国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自我意识就是我国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心理建设。

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希夫在《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一书写到,中国在过去30年里积累起来的财富超过这个星球在历史任何阶段和地点积累起来的财富。仅仅一代人的时间便造就出3亿人规模的中产阶级(相当于美国总人口)。因此,我们要在器物层面上跟西方持平,更要在精神层面上,增强“三个自信”,从学徒心态向自我意识觉醒。

 

三、执政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新思路的方略精髓,包括全面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分别是在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中提出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背景是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表现为:一是世情,各种力量的博弈,世界仍很不安宁。二是国情,各种矛盾交织,阶段性特征明显。三是民情,利益诉求多元,民主意识增强。四是党情,我们党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从严治党任重而道远。再加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这些都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来看国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呈现“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出现存量问题与增量问题交织、存量矛盾与增量矛盾凸现,利益多元、冲突激增、平衡利益关系和解决矛盾冲突难度加大的问题。原来的改革是基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要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利益的冲突和阻力较小。但是,今天的改革是基于公平正义的改革,主要是调整利益格局,遭遇的阻力非常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另外,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也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尤其针对的是当今我国面临的问题,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具体内容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我们第一个百年梦想,指向民族复兴的广阔未来。

全面深化改革,其具体内容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共识,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后,首先到广东考察。这其实是在释放一种信号,就是我们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全面依法治国,其具体内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其具体内容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如果,我们把中国比作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发的高速列车,那么,改革就是发动机,法治就是稳定器,党的领导则是火车头。这就是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更为深刻的阐述。他在2015年2月2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换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保证。另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也是战略举措。

对于如何进一步理解“四个全面”,我认为有三个定义: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第二,实现了战略布局从单向向多维的转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全面”。中国的发展在改革之初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而今天,经济发展只是中国深化改革的一个方面。第三,“四个全面”是寻找最大公约数的一种表现,是继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延伸。

 

四、执政部署:“5+2”

“5”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建设与体制改革,也就是“五位一体”总布局。“2”是指国防军队建设与外交战略、党的建设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5+2”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思考和论述。

(一)“5”之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经济新常态。同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把脉发展新变化,顺应发展新阶段,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是针对中国经济“旧常态”而言的,那么,经济“旧常态”具有哪些鲜明特征?

第一,  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上升;

第二,  高储蓄—高投资;

第三,  人口红利贡献巨大;

第四,  房地产依赖;

第五,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经济“旧常态”是以物质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靠消耗自然资源,开办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造纸厂、化肥厂、水泥厂等来促进经济增长,使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得到高速发展。但就我国发展来说,这种方式扬短避长,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电解铝为例,2003年我国出口铝锭125万吨,增加收入6.9亿美元。同年,原材料增加、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全行业成本增加6亿美元。表面上看,我们有0.9亿美元的盈利,但从由资源投入的机会成本、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成本以及资源紧张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损失构成的综合成本上看,我们是亏损的。因此,这种以物质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

再比如,微笑模型。

微笑模型

从图中可见,经济分为上游经济、中游经济和下游经济。上游经济主要是原材料的采购、设计,中游经济主要是加工、制造、组装,下游经济主要是品牌、渠道、物流和金融。在20世纪60年代,上游经济、中游经济、下游经济三者间的盈利比值差别不大,但到90年代,从整个价值链来看,上游经济和下游经济的利润较多,中游经济的利润较少,这就形成了“微笑曲线”。“微笑曲线”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转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是靠工业制造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方式获利少,且已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就国内经济大势和所处的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论断。

增长速度换挡期。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变大,很难再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比如当今美国的经济增长,由于其经济总量很大,所以,维持在2%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结构调整阵痛期。我国制造业有40大类,70%的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上是第一位的,其中,有一千个种类、品类的商品位于世界第一位,有两千多种商品位于世界第二位。但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占GDP比重的71%,而消费品工业占GDP比重的29%。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其发布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中指出,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以上。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过36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遇到瓶颈,更为严峻的是如何化解过去货币超发带来的生活成本和生产成本双高的挑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前期刺激政策后遗症的有力方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吸引人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如果说,中国经济三十多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走过了“青铜时代”和“白银时代”,那么,新一届领导集体着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将迎来一个以创新为引擎的崭新的“黄金时代”。

 

(二)“5”之政治建设与体制改革

政治建设核心是要形成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坚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和化解矛盾靠法的思路。

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把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领域改革,而实质上体现的是行政体制改革,就是对政府和市场权力范围的重新划分,规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什么是决定性作用?一方面,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要素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活动由市场决定成败,在平等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这就要求政府精简行政审批的事项和程序。其实,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环境运作中一直处于“越位”和“缺位”的状态,而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就整体发展而言,政府要用“退位”替代“越位”,就社会发展而言,要用“补位”替代“缺位”。

(三)  “5”之文化建设与体制改革

文化建设也是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不能让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旁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确保主流思想和舆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当前,在我们的文化领域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仰迷失。很多人还存在着“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大师”的问题。其实,中国有两类人特别容易迷信,一类是社会底层的人;另一类是社会顶层的人。第二,国外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把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作为一个战略提了出来。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书中写到:“必须动用我们的力量,用军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打‘攻心战’。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的时候,就是美国人不战而胜的时候!”另外,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曾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那个‘大国’,因为它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些表明中国当今的文化影响力还存在不足,体现在:一是文化的原创性不够,还处在简单模仿状态;二是中国文化很难“走出去”;三是中国的学术思想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中国在2013年共制作电影638部,而真正投入市场的仅300多部。票房最高为12.46亿元,最低为2万元。另外,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较少,仅2.5%,而美国、日本的文化产业GDP占比高达18%-25%。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这条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四)  “5”之社会建设与体制改革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中国共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二是全民性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成;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在“水涨船高”。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计划到2020年贫困人口数降为0,也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社会

从图表《2013年-2020年贫困人口数量》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了9550万人,年均减少贫困人口规模2388万人。还有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7亿,中国为全球脱贫贡献率达到90%,也就是全世界每10个人脱贫,就有9个来自中国。

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其根本途径是增加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基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具体层面看,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以及农民主体作用,落实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发展战略,开展“光彩事业”、“幸福工程”、“希望工程”、“集善工程”等公益项目,发动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等社会力量,实施“一对一结对”、“手拉手帮扶”等新举措。全面以分类重点扶持精准脱贫,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到2020年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同时,建立起相对成熟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五)“5”之生态文明建设与体制改革

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峻,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政府下大力气改善环境问题,并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之中。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体目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同年12月9日,《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淡化GDP考核。另外,绘制土壤重金属“人类污染图”等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提出了“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绿色发展”等理念。

 

(六)“2”之国防军队建设与外交战略

刚才讲中国梦的时候已经提到,中国梦的世界维度就表明中国对世界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交场合一再说明,“同心维护和平”、“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这体现了中国新时期外交继承且努力完善关于世界和平的基本原则。当今,中国已经从世界经济的依附者发展成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游离者发展成国际体系变革的推动者,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发展成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者。

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数据显示,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如美国为-2.5%、欧元区为-3.9%、德国为-4.8%、日本为-5.3%等。

金融危机

另外,2009年三大经济体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美国为10.2%、欧元区为11.9%、日本为7.1%。由此可见,全球经济出现下滑。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美国进入衰退期,中国实力不断增强,未来很可能取代美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未来的全球秩序,将取决于中美两国如何与对方打交道。

美国实力不断衰弱,操控国际局势能力也呈下降趋势,但是美国仍想凭借其第一大经济体的实力遏制中国发展。于是,我国针对一些觊觎和侵害中国国家利益者发出警告,公示了中国容忍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对于我国正在面对的一些严重“外患”,如美国以中国为主要对象进行全球地缘战略布局,日本则在政治右倾下妄图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的国际秩序,而少数其它亚洲国家则狐假虎威、趁火打劫,企图蚕食和攫取中国领土,朝鲜半岛的有关各方都在相互挑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这表明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和平发展战略,捍卫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明确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点、线、面、边四个关键词。“点”是指围绕“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建构好中美、中俄“大国关系”这两个重“点”。“线”是指围绕“合作共赢”理念,发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倡议,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线”。“面”是指围绕“共同发展”理念,深耕非洲、拉美这两个“面”。“边”是指围绕“亲诚惠容”理念,建设好周围这条“边”。

(七)“2”之党的建设与体制改革

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关于党的建设的篇幅最多。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党建中始终贯穿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就是从严治党。自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提出了“八项规定”、反“四风”,在反腐败斗争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新举措,是顺潮流、得民心、见实效的。

党中央在从严治党上有三个着力点:一是从转变作风入手,这是从严治党的切入点。二是用反腐败整党,这是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三是用信仰塑魂,这是从严治党的根本。

1. 转变作风入手

首先,“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迅速重塑了我们党的形象,使党的形象提升有了一个质的深化和改变。其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再有,2016年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巩固和拓展,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全体党员要实现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2.用反腐败整党

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使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治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导致亡党亡国!近年来,党中央实施了一些反腐新举措。比如,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举报平台自2013年9月2日正式开通以来,网络举报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仅一个月内的网络举报数量就达2万多件,平均每天超过800件。另外,还有中央巡视制度和反腐领导体制改革。

反腐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最高检报告指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预防两手抓。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40834件,涉案人数54249人。依法对令计划、苏荣、白恩培、朱明国、周本顺等41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立案侦查,对周永康、蒋洁敏、李崇禧、申维辰等22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提起公诉。最高法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将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加强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审判工作,促进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反腐立法箭在弦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反腐败的治本之道上积极发挥作用,在制定或修订各项法律的过程中加强反腐败的内容,构建完善的反腐败法律规范体系。2016年的重点是修订《行政监察法》和制定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

3. 坚定理想信念(用信仰塑魂)

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所以,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07/8983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