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建党95周年系列评论

赓续“永久奋斗”的红色基因

2016年07月07日 16:39

 

功勋彪炳史册,精神光耀千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科学概括了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并向全党同志发出了在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当前,发展道路上的困难挑战,呼唤“知其难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期待“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必胜信念,迫切需要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永葆奋斗精神,永怀赤子之心,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取得新进步,书写新篇章。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永久奋斗”的讲话。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永久奋斗”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鲜亮底色,共和国发展履历中最为激越的音符。“永久奋斗”是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信念烙印。从南湖红船到井冈星火、从建党时50几人到现如今8800多万人的世界大党,在95载苦难辉煌的历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国家振兴、民族解放与人民幸福,不惜置个人生死于度外——38岁的李大钊,36岁的瞿秋白,33岁的彭湃,25岁的王尔琢,22岁的寻淮洲……为了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他们甘洒热血写春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赤诚信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崇高理想,“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的忘我情怀,早已成为融入共产党人血脉的红色基因。“永久奋斗”是共和国发展壮大的成功密码。从洋铁钉和洋火柴都要依靠进口的农业社会的国家,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制造国和贸易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天斗地、自力更生,先后战胜突破外部封锁、维护领土统一、应对东欧剧变和世界经济危机等等重重困难与挑战,创造了领导国家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东方奇迹”;谱写了引领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迷茫走向自强的华美乐章。“永久奋斗”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致胜法宝。从19世纪末期的落后挨打、到20世纪中叶的扬眉吐气,直到步入21世纪后“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速度”,期间所经历的沧桑巨变、演绎的发展传奇,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起点。民族解放与国家发展的成功实践,始终在昭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历史机遇只青睐主动变革的人,从不给落后者唾手可得的机会。时刻居安思危,不断与时俱进,才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发展更完美的结合。 

赓续“永久奋斗”的红色基因,就要保持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坚定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都是在矛盾的不断运动中形成的。发展就会有矛盾,奋斗就会有艰辛。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年轻的共和国由弱变强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艰辛就是困难,矛盾就是斗争。迎着困难上,积极化解矛盾,才能前进发展;见困难就退缩,遇到矛盾就绕行,只能停滞倒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办成任何一件事情,非有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不可。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没有这个精神状态,就会在实践中摔跟头、走弯路,就不可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因此,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发扬“五种革命精神”。现在看来,正是不畏艰险的勇气,让血肉之躯拥有了超越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也正是战天斗地的豪情,使得民众为之凝聚,国力因之提升、事业由之兴旺,创造出“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

赓续“永久奋斗”的红色基因,就要保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浅红与灰红,弃之我不取。”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轻名利、重奉献的精神境界,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了这笔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之后,将其升华为我党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党之所以能饱受磨难而不坠青云之志,历经艰险而不失浩然正气,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共产党员视名利淡于水,看事业重如山,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振兴,不惜牺牲自我,奉献一切。步入改革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仍然需要靠广大共产党员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力,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做好去污除垢的“大扫除”。实践证明,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来都与腐朽思想、落后思潮黑白不两立,冰炭不同炉。大力弘扬这一精神,可以使我们保持高昂的斗志、高尚的情操、坚定的立场、正确的方向,从而形成拥护和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价值取向和舆论氛围。

 

赓续“永久奋斗”的红色基因,就要保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实践品质。“环球事,变数多”。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思想+”比“互联网+”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当前,少数领导干部虽然言必称“改革”、文必提“创新”,现实中却习惯于思想上坐享其成,行动中墨守成规,在困难挑战面前高挂“免战牌”,名缰利锁之下患上“软骨病”。根治这一痼疾的良方,唯有通过观念层面的“破冰”,来实现发展理念与实践能力的“突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闯关夺隘、不畏险阻,一步步引领中国迈向复兴的奥秘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进程。95年来,我们党正是靠着这种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不循陈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中国的现实和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不断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形成了以中国梦为目标、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关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站在新世纪的新起点上,依然需要我们始终高举解放思想这面最红的旗帜,坚守实事求是这个最大的党性,做改革的促进者,创新的实践者,发展的捍卫者,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赓续“永久奋斗”的红色基因,就要保持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血肉联系。“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高度概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越是长期执政,越要注意体察民情;越是事业顺利发展,越要注意顺应民意;越是历史转折关头,越要注意把握民心。亿万民心的凝聚、亿万人力的汇聚,就是创新与发展的强劲脉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把与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举世闻名的长征途中,红军在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位女战士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历史证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哪一种政治力量,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认识得如此自觉、如此深刻,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理论发展得如此细致、如此完备。不论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众志成城的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环境怎么变化,人民,是永远的江山;群众,是永恒的考官。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在人民、血脉永远在人民、力量永远在人民。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永久奋斗”的精神,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政党,青春永驻。重温“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面对“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驻足观望、逡巡不前,唯有以对事业“久久为功”的韧劲、对责任“舍我其谁”的担当,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让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能够让人民铭记的业绩和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07/898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