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溥:京味儿地理漫谈

2016年07月08日 15:57

 

7a02c5c5ta00205ead37c&690

陈溥 北京热力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707/898439.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0707/898440.shtml

几十年来我一直非常热爱北京,一直在研读北京。这应该说和我的经历有关。我是上世纪50年代初和家人一块来到北京,到现在算起来已经整整60年一个甲子了。我来北京的时候还不满10岁,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已经在西安、郑州、南阳、洛河、徐州、南京、长沙、南昌等很多大小不同的城市居住过。因此呢,我好像对居住的环境,对城市的特点特别感兴趣也特别敏感。每到一地,我就催着家人带我去看当地的名胜古迹,我也尽自己的所能到处转,就想了解对比一下各个城市,各个环境之间的特点不同。到了北京以后呢,这种兴趣就更浓烈了,因为北京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我就经常去转胡同,看不同的门楼、门帘、门墩等等。

当时我家住在宣武门外校场口,我每次到宣武门,到西单去,都会在达智桥那碰到一个院落,这个院落不像是一般民居,而更像一个小庙。后来我就向当地的老人打听,最后知道这是明朝忠臣杨继盛的住宅。杨继盛曾经冒死上书皇帝,揭露严嵩的10大罪行,后来反倒被严嵩关进了监狱,惨遭杀害。到了清朝,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祠堂,专门吊唁杨继盛,后来我又知道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千名举子的公车上书活动也是在这个院落进行的。当时我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了戊戌变法,知道戊戌变法的筹备工作就在我的家门口进行,我感到特别吃惊。后来呢,我又知道像康有为住在菜市口南边的米市胡同,梁启超住在粉房琉璃街,谭嗣同住在北半截胡同,都离我家不远。我一次次走进他们的故居,仿佛一次次走进历史,我感到北京确实是太博大、太精深、太深邃了,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地研读北京,好好地认识北京。我家在北京住过很多地方,每住一个地方我就先从家门口开始转起,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就一边踏查寻找,一边了解打听相关的历史传说等等。然后到书籍资料上去查材料相互对证,有的时候也先从书籍的资料上查到某个古迹,然后再去找实物。当时也没有照相机,我还画了很多速写,所以几十年下来积累了很多资料。当我的女儿长大懂事以后,我就带着她一块转。我们探寻的范围应该说逐渐扩大,从城区到郊区,从近郊到远郊,乐此不疲。后来我的女儿远赴澳大利亚留学,在中外文化的激烈撞击和对比中,她感到历史很短的澳大利亚,对文物古迹非常重视,像发现悉尼湾的库克船长住过的小屋,还有旧的总督府,悉尼大学的早期建筑都保存得非常完整。她的住所附近有一根烟筒,实际上只有7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早废弃不用了,这在中国根本无所谓的东西。但是这个烟筒也仍然非常好的保存着,而且挂着铭牌。她感到对比起来,咱们对古老北京的保护和认识太不足了。后来她就跟我说,说爸爸咱们也学学澳大利亚,咱们把几十年来积累的资料都给整理出来,让大家能够更加认识北京热爱北京,为维护古都的风貌尽一点绵薄之力。后来我们就商量说写些什么?怎么写呢?像天坛、颐和园、紫禁城这些大的名胜古迹,应该说写得就比较多了,各个旅游书上都有,大家也都清楚。但是很多普普通通的小胡同、小街道、小院落却很少有人涉及。而我们认为这些正是北京的特征,或者是北京的本质。因为可能在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胡同里,就曾经发生过影响中国的事件,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可能就曾经住过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所以我们决定就写这些普通的四合院,普通的小胡同,普通的小街道。我们深入到一个个街区仔细观察、认真搜寻、仔细梳理。我们想就让大家知道,北京除了那些名扬中外的古迹以外,几乎每一个街区,每一条街道,每一条胡同里,都有历史的遗存,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呢,我就具体地来讲北京。今天咱们讲的题目叫京味儿地理漫谈,就从城市的微观地理折射北京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北京有50万年以上人类活动的历史,有3000余年的建城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古迹遗存,所以北京可讲的方方面面简直太多了。

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滴水可以透视太阳,咱们就以小见大,从分析剖析一条街道、一个胡同、一个院落来让我们感受北京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丰厚。但是即使是讲一条胡同、一个院落、一个街道,内容也特别多,可能两个钟头都讲不完,所以只好有些东西就不展开讲了,咱们就是点到为止,跟大家一起聊聊。咱们先讲一个院落,从小的讲起,“一座神秘的大宅——毛家湾13号宅”。

一座神秘的大宅——毛家湾13号宅

毛家湾13号宅在什么地方呢?在皇城的西北角,地安门西大街以南,西四北大街和西皇城根北街之间,有这么一条狭长的地区,这里有太平仓、毛家湾、大红罗厂等几条大小不同的胡同。可能是因为紧临皇城,所以从明代起,这里先后就建有侯门大院、皇家庙宇、皇家仓库、阿哥王府等等。这里可以说也充满了神秘色彩,而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未解之谜。咱们说的毛家湾并不是一条胡同而是三条胡同,分为中毛家湾,这是比较长的一条胡同,在他南边是前毛家湾,北边是后毛家湾。咱们指的毛家湾宅是什么呢?就是在中毛家湾和前毛家湾之间,这个地方的几座住宅。大家知道在10年文革中毛家湾声名极为显赫,因为那时候林副统帅住在毛家湾,那里是深宅大院戒备森严。很多人当时就说,林副主席和毛主席确实关系不一般,连住都住在毛家湾。毛家湾可能是和毛主席有什么关系?后来也有人等林彪摔死以后说,说林彪纯粹是为了拍毛主席的马屁,把他的住地改成叫毛家湾了。实际上这些都是牵强附会,毛家湾和毛主席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林彪的改名,应该说从明朝起这个地方就叫毛家湾,而且从明朝起这个地方就建有豪宅。

 

从明朝到清朝毛家湾住过一些什么人呢?从地名看,毛家湾似乎与水有关。确实是这样,就在明朝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水湾,后来到了明朝中期皇帝把水边的一片土地赐给了当时的大学士毛纪,毛纪在这里建了住宅。以后呢,这块地方就叫了毛家湾,而且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毛纪是明朝的重臣,山东莱州人,他曾经做过户部侍郎、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直至内阁首辅,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是明朝中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毛纪是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的三朝元老,所以毛纪就经常被称为毛阁老。毛阁老为官清正,敢于直谏,应该说对明朝中期的朝政起过很重要的影响,关于毛阁老民间有很多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特别出名的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的姊妹易嫁的故事,在吕剧和很多剧种都有这个剧。这讲的一个什么事呢?说在山东莱州有一个大户人家张员外,他有两个非常漂亮聪明的小姐,他就把大小姐许配给了毛纪,但是后来毛纪家道中落,大小姐就想悔婚,毛纪后来进京赶考,中了状元,他奉旨回家完婚,可是他为了试一下大小姐的心思,就隐瞒了考上状元的事实,并且穿了一身寒士的打扮,来到了老丈人家。知道了这个情况以后呢,这个大小姐坚决不嫁誓死不嫁,结果急坏这个老员外了,说婚期已定不嫁怎么行呢?这时候通情达理的二小姐就决定代姐出嫁。到这时候呢,毛纪才换上了状元公的大红袍,欢欢喜喜迎娶了二小姐,这个大小姐后悔不及了。当然这个故事呢,实际上是讽刺嫌贫爱富、目光短浅的人,只不过是蒲松龄把他安在了颇有名望的毛纪身上。实际上,毛纪是以官氏为妻,一直住在毛家湾这个毛纪府中,和张家大小姐、二小姐都没有关系,这是咱们简单说一下毛纪的事。

到了清朝,这一带变成了什么?变成了庄亲王府,就清朝的庄亲王府在什么地方呢?在太平仓胡同以北一直到现在的群力胡同。就这一大片,当时这地安门西大街还没有,这一大片都是庄亲王府。但是呢,庄亲王府家的人口特别多,而且分支越来越多,最后住不下,后来有一支就搬到了毛家湾的原来毛纪的住宅中,也有人说是长房搬到了这。所以这叫庄亲王小府。在很多书里都写,说庄亲王府在西四牌楼北毛家湾,指的呢就是庄亲王小府,实际上他的本府在太平仓以北。

到了慈禧当政的时候,第十代庄亲王载洵,他迎合慈禧的意图,力主用义和团来打击列强,他在庄亲王府里设了义和团的拳坛。后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载洵和慈禧一块跑到西安了,结果整个庄亲王府被联军一把火烧掉了,而且杀害了很多义和团的团民。等到慈禧回京以后,吓破胆的慈禧为了讨好帝国主义,她先是降旨革去了载洵的爵位,后来又令庄亲王载洵自尽以谢罪。

到了末代庄亲王溥绪的时候呢,庄亲王府和大清王朝一样已经日落西山了,这溥绪贫困潦倒,在上世纪的20年代,把破烂的王府卖给了天津的军阀李纯李馨兄弟。这两个兄弟为什么要买这个破烂的王府呢?因为当时正好在裕亲王府就是王府井现在协和医院的地方,这裕亲王府正在修协和医院,而且听说在裕亲王府里修协和医院的过程中,挖出了很多的金银财宝,包括在地库中,包括在夹壁墙中都挖出了金银财宝。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修协和医院的投资。所以李纯李馨兄弟听说这个事以后就赶紧把庄亲王府买回来了。而且把庄亲王府剩余那些建筑整个拆了个遍,但是一无所获。所以昔日辉煌的王府就这样变成了一片瓦地。庄亲王小府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后来,到了民国期间,庄亲王小府又几经变革,换了好几位主人咱们就不多说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知道林彪住在这。但是在林彪住以前,还有一个大人物住在毛家湾这个住宅,谁呢?高岗曾经住在这,大家知道高岗是陕甘边区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始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到了东北,历任中共东北局的书记,后来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新中国成立以后呢,他曾经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应该说是职位相当高的大人物。1953年,高岗被调入中央,来到北京就住进了毛家湾宅,但是1954年8月,高岗在毛家湾住宅自杀身亡了。高岗死以后2年,差不多1956年,林彪搬进这个住宅以后,先是动静还不大,后来等他当上了国防部长,特别是到了文革中,林彪宅大兴土木,他先是把东边原来有的平安里医院给迁走了,西边十几户住宅也全都迁走了。结果,中毛家湾和前毛家湾围成的这一大片都是林宅,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当时是院中套院,拱卫着中央的林彪和叶群的住宅,这个住宅可以想象确实是一个豪宅。除了咱们知道的,像卧室客厅以外,还有藏书室、古物陈列室、电影放映厅、室内游泳池、按摩室、阳光房等等,确实是非常奢侈的。但是看过的人说呢,林彪的卧室和客厅倒并不豪华,甚至可以说非常简朴,就是一些公家发的家具。和林彪的住区不同,叶群住的地方那可就阔气多了,当时就摆着豪华的织锦锻面的沙发,红木的多宝阁里放着各种珍奇古玩。另外还有当时在西方都很少见的29英寸大彩电、按摩床等等,整个风格可以说艳俗而又奢华。所以这个住宅里面,林彪和他的亲信黄、吴、叶、李、邱啊,可以说搞了很多阴谋。用当时的话说就叫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包括林副主席一号命令都是从这里下达的。当然,江青也来过这和林彪密谋,但是不管怎么说,林彪最后还是折戟沉沙,死在了外蒙古的温都尔汗。

好像住在这的人,除了毛纪以外,下场都不怎么好。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两位都是现在也定论的反党集团头目,而且都是下场很悲惨。这仅仅是偶然,还是有什么更深的秘密呢?咱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起码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他们,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林彪去世以后,这块地方就一直为军队所使用,但是,毛家湾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过了30多年,在2005年毛家湾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震惊了全国考古界,什么事呢?2005年7月25号毛家湾一号院在例行供暖设备的检修过程中,在挖地沟的时候,忽然发现了很多古代瓷片。大家说那再挖挖吧,结果越挖越多,就赶紧报告了考古部门。后来经过考古部门组织的正式考古挖掘,结果惊现了一座瓷器大坑,这个大坑上口长约7.8米,宽5米,深度达到了4.4米。而且坑壁都比较整齐,表明了这个坑是人工挖掘的。坑里面填满了各种各样的残碎瓷片,后来把他运走,竟然装了1300多箱,据估计达到了一百余万片,即使像景德镇这样的瓷都,可能也没有一次出土过这么多的碎瓷片。所以当时就震惊了全国考古界。经过初步鉴定,说这个瓷片都是明朝的,最早从明早期开始到明中期结束。所以大家认为这个瓷坑可能是在明的正德末年,或者嘉靖初年挖成的,成坑年代专家们意见基本一致,但是从哪来这么多的瓷片,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瓷片,这个却众说纷纭,谁都有谁的道理,大家说不服谁。

我简单讲这么几个说法,其中一个说法就叫窑址说,就当时毛家湾就有一个烧窑的窑址,烧出的瓷器由皇宫使用。但是因为宫里的要求很高,所以凡是不合格的残次品就地砸碎就掩埋了,因此日积月累就有这么一个大瓷坑,这个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是经不起分析,为什么?因为一分析这个出土的瓷器是从好多窑口出来的,就是各种窑口瓷器都有,既有景德镇的,也有德化窑的,也有龙泉窑的,甚至也有定窑钧窑等等。说你一个窑口不可能出来这么多瓷器对吧。另外就是除了这个瓷坑以外,附近没有发现任何的窑址的遗迹,因此这个窑址说很快就被否定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漕运说,说当时这不还是一片水湾,很可能这有一个瓷器的专用的漕运码头,把瓷器运到这,运途过程中,破碎的瓷器呢,就就地掩埋了,所以日积月累也有这么多。这个听起来也有点道理,但是一分析也不行,为什么?大家说运来的瓷器应该是新品,不应该把旧瓷器运来。可是一看这个瓷器的碎片呢,大多数都有使用过的痕迹,是旧瓷,可能运旧瓷来吗。另外说到漕运的码头,这更不可能有,因为元代的时候漕运码头进城,总码头在积水潭,可是到了明朝,一方面因为水源越来越缺,水源稀少,另一方面也为了安全,漕运不许进城了。漕运的终点码头在通县张家湾,所以这不可能是漕运码头。后来还有各种说法,地震说什么等等,都被否定了。当这些说法都被否定以后,那究竟这个瓷器坑怎么来的?后来,专家们就说咱们应该从毛家湾附近的环境入手,看看毛家湾在明朝的时候,这附近有什么机构,什么地方可能产生这些碎瓷片。后来大家就分析了,这个西边呢,就是现在的西四北一条至北八条是住宅区,普通贫民住宅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瓷器片,南边叫大红罗厂,大红罗厂是干什么的呢?是储藏皇家用的木炭的地方,这个木炭是当时质量很好的木炭,装在一个小荆条编的筐里面,外面刷上红泥,这种碳叫红罗碳,质量最高的碳供宫中使用,这个红罗厂就是储存红罗碳的一个仓场,所以说和瓷器也没有关系。那西边是什么?西边有甲乙丙丁等九个内府的仓库,还有一个脏罚库,一共10个库。现在这个地方还叫西什库,这条大街叫西什库大街,就是指的这十个库。前九个库储存的东西非常多,就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但是就是经过当时的资料登记一查呢,唯独没有瓷器,没有存过瓷器。而脏罚库是储存被罚没官员的赃物的,但即使有瓷器那数量也很少。当时皇宫的瓷器库在哪?有没有,瓷器库也有,瓷器库在东华门,就现在东华门北边还有一个瓷器库北巷,瓷器库南巷。所以瓷器库的瓷器打碎以后,不可能运过整个皇城,宫城,从东边一直运到西边毛家坑来埋,这也不可能。所以在东西南三面都被否定以后呢,大家就把目光转向了北面,就是北太平仓。

北太平仓是干什么的?北太平仓在清朝咱们说的是庄亲王府,在明朝从嘉靖往前推30多年,这个太平仓竟然7次改变用途。他先是一个大官的宅邸,咱们说侯门大院,它当过广平侯袁宣的住宅,可是这个袁宣很快就去世了。他死了以后呢,他的妻子献宅建庙,就把他的住宅献给皇家了,建了一个庙。这个庙叫永昌寺,是一个皇家寺庙。但这个寺庙存在了不到20年又改了。改成了什么了呢?改成储存石料的地方了,叫新石场,储存为皇宫修建用的石料。这个石料场没当两年,又改了,又改成了一个侯爵的住宅了,这个人叫什么?永寿伯朱德。这个住宅也没当两年又变了,变成什么了?变成了镇国府,这个镇国府是干什么的?要想知道镇国府就首先得知道一个皇帝,就是明武宗,明武宗叫朱厚照,这个年号是正德,咱们一般就把他叫正德皇帝。这个正德皇帝14岁就即位了。可是,他是明朝最荒唐的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嬉戏荒唐,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风流韵事。有一出非常出名的京戏叫《游龙戏凤》,也叫《梅龙镇》,写的就是朱厚照到大同,在梅龙镇这个地方,巧遇开酒馆的李凤姐,和李凤姐之间的一段风流韵事、风流闹剧,叫《游龙戏凤》。朱厚照还有一个爱好是什么?就是看动物打架,他可不是看一般小猫小狗,他都看猛兽就是狮子老虎打架。当时在皇城的西北边,就是西什库的东北边有一个虎房,就是专门养老虎的地方。朱厚照经常到那去看老虎打仗,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人打仗,就是说看军事操练,他经常到张家口、宣化一带看精兵操练,看他们互相厮杀。他去那看还不过瘾,说太远了我整天跑,干脆把他们找过来吧,结果在正德8年的时候,他把几万精兵从宣化一带就调回了京城,就安插在永寿伯朱德这个宅中,把这个宅子改成叫镇国府。他自己给自己命名为镇国公,就在这里整天看他们军事操练。正德16年,小皇帝30岁就死了,等他死了以后,即位的嘉靖帝,就把这个地方的几万精兵打发回边疆了,把这个地方改名为太平仓,就是做了仓库了,储存粮食一直到明末。所以说这个太平仓就干了那么多事,干了那么多事大家认为最能产生碎瓷片的是什么时候?就是在镇国公镇国府的时候,几万的精兵射将在这里待了8、9年的时间,几万精兵除了操练以外,操练完了以后呢,在明武宗的骄纵下,肯定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然后撒酒疯,摔盘子摔碗应该是常事。所以说8、9年下来,积攒了很多碎瓷片是可能的。然后等他再一次变为太平仓的时候,嘉靖皇帝对他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扫,把他埋在了南边的毛家湾,这是这些碎瓷片很可能的一个来历,而且这碎瓷片的最晚期就是嘉靖初年。所以和这个成坑年代也都相似、相符。所以大家认为这可能是碎瓷片来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可能性。不管怎么说毛家湾这个瓷坑,瓷器数量这么大,一百余万片,而且窑口这么多,器形这么丰富,釉色这么丰富,这个在中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应该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历史、社会、民俗、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

一个大宅就简单的说到这,下面说一条胡同,说哪条胡同呢?说一条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哪,离毛家湾不远,就在毛家湾的西南边,阜城门内大街的南边的第一条胡同呢叫羊肉胡同,第二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为什么叫砖塔胡同?就在胡同的东口南边有一个砖塔,而且这个砖塔的山门上呢,现在还可以看到有元万松老人塔六个字,这个塔是金元两朝极富圣明的佛学大师行秀禅师的墓。所以说咱们在讲这个砖塔胡同以前,先讲讲这个砖塔。万松老人塔是耶律楚材师傅的墓,刚才说了行秀禅师是金元两代非常著名的佛学大师,他俗姓蔡,是河南洛阳人,也有资料称他是山西运城人,他15岁的时候,在现在的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后云游北方各地。成年以后他又返回邢台,在邢台盖了一所万松轩,他在那聚徒讲学。所以人称他是万松老人,这个万松老人讲学讲得非常好,佛学造诣很高,以后名声就越来越大。后来到了金明昌4年,他应召来到了金中都,为金章宗说法讲学,得到了金章宗极高的称赞。

万松老人有很多徒弟,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徒弟就是大学者、金元两朝的重臣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年轻的时候曾经拜万松老人为师,学过3年的佛学。万松老人认为耶律楚材是他最好的学生,最能领会他的学术精神,而耶律楚材也认为万松老人是真世间之宗师也,对万松非常敬佩。他虽然只在这学了3年,但是在他入朝为官以后还经常和万松老人互通信息、诗词唱和,一直有联系。

 

耶律楚材随同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万松老人给他写了一封信,谈什么?谈如何治国、如何治心。按说像治国修身这样的大道理,咱们想一定是洋洋洒洒数万言,实际上不是,老人就写了八个字,叫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就是说要以儒家的学说,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而要以佛学的要求,佛学的境界来治理自己的内心。这八个字耶律楚材一直牢记在心,在后来他整个从政的过程中,他一直实践着这八个字。后来耶律楚材当了元朝的中枢令,就相当于丞相,很高的职务,而且治理过大都。他在这个时候就给元朝统治者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制止了他们乱杀无辜的行为,所以说对元初的政治,对元朝初期的民族和睦、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个应该说和万松老人是不无关系的。

万松老人圆寂以后,人们就为他修了一个八角形的七层的密檐塔来做为他的墓,这就是万松老人塔,这个塔完全是用青砖砌成的,没有什么修饰,非常朴素,但是也极为精致。咱们看看这个塔现在,大家数数实际上是九层,不是七层的塔吗?为什么是九层呢?到了乾隆18年,乾隆又下诏对这个塔进行了重新修整和扩建,从七层修高到了九层,也有人说乾隆不止把这个塔修高了,实际上乾隆是在当时元塔的基础上又包建了一座塔,比原来的塔大了,是把元塔包在里面了。后来在80年代这个塔维修的时候,果然发现了里面的元塔,所以这个塔现在实际上是乾隆包建了一座塔。到了民国年间又对这个塔进行了修整,而且建了山门,这个山门是民国时候建的,这个山门上大家看到有元万松老人塔这样的字样。最近,正在对这个塔进行全面维修,周围一些原来的商户都被拆除了,准备在这里建立一个虽然不大,但是应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景点。大家知道,原来在西单附近也有两座密檐塔,就是西单附近有一座大庙叫大庆寿寺,在这个庙里有两座密檐塔,一座九层,一座七层,所以这个庙也常被俗称为双塔寺,大致位置就在现在的电报大楼南边的马路上。可是50年代拓宽西单马路的时候,这两座塔都被拆除了,所以现在北京市内密檐塔只有这一座,应该说还是弥足珍贵的。

讲完了塔咱们来讲这个砖塔胡同,砖塔胡同——北京胡同的根。元大都是经过精心策划、规划以后设计、建造出来的。所以它的规划是很严格,当时元朝的街道分级也很严格,街道分为大街、小街、火巷、胡同四级,火巷就是防火的通道,他比现在的胡同还要大一些。所以当时元朝有384火巷,29条胡同这样的说法。所以元朝胡同是很少的,只有29条。而现在北京发展起来的多如牛毛胡同呢,都是明朝特别是明清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元代有个剧作家叫李好古,他曾经写过一个杂剧叫《张生煮海》,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而且很多剧种都有这个剧目,有的叫“张生煮海”,有的叫“张宇煮海”,都是根据这个杂剧改编而来的。这个杂剧写的是什么?写的是一个读书人张生,他和龙王的公主小龙女恋爱的故事。这个戏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就是张生的书童问这个小龙女,说你们家住在哪,我们到哪去找你呀,这个丫鬟就回答了,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个羊市角头就是羊角市,就在现在的西四附近,砖塔儿胡同就是现在的砖塔北边的这条胡同,砖塔胡同名字一直没变,只是少了一个儿音叫砖塔胡同。这个军巡铺是元代的防火防盗的哨所,在坊巷内每隔300步有这么一个哨所,而若干个哨所就成立一个总铺,军巡铺相当于哨所,这个总铺相当于派出所似的。所以这个丫鬟说你到总铺门前来找我,肯定是在开这个书生的玩笑。但是这一句玩笑的戏词,可以说却透出了非常丰富的北京历史地理信息,也就是说在元朝的时候就有砖塔,在元朝的时候砖塔北边就有砖塔胡同。而且700多年来这条胡同没有改变名字。大家想一想就元大都的胡同,实体保存到今天还很完好的有几条呢?元朝胡同当时的名称留到今天的还有几条呢?从元明清民国一直到当代,都有文献记载的胡同有几条呢?很多专家说只有一条,就是砖塔胡同。所以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的根,很多胡同没有了,很多胡同有也改变了很多次名称。唯有砖塔胡同,700多年来一直存在,而且没有变名。即使在世界上,在咱们国家其他的地方,就像这样存在了700多年而且连名字都没有改的街道也是不多见的。

砖塔胡同不但是非常古老的,而且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当时它是元杂剧的一个演艺中心。大家知道,元杂剧是我国文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形式,咱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文学的几个里程碑。而元曲呢实际上就是元杂剧的基础,元杂剧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根,所以当时的这一带有很多元杂剧的演出场所,当时叫勾栏瓦舍,就这里勾栏瓦舍非常多。很多著名的剧作家、戏曲演员都在这一带活动,像著名的关汉卿、王实甫,包括李好古,包括演员朱帘秀等等都在这一带活动,它对我国戏曲的发展应该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直到明朝中叶,这个戏曲活动的中心才变到了现在的西四南,就是演乐胡同、本司胡同一带。而在明朝中期以前都在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还曾经有很多庙宇,现在在砖塔胡同中部的路南,还有一座关帝庙,因为在路南,所以叫倒座关帝庙,这个庙并不大,但是在明清两代香火都很旺盛。一直到清代以后民国时期才逐渐变为了民居。前几年有关部门把这座庙修了一下,把它的山门修了一下,大家可以看到写的是什么古刹护国关帝庙。应该说,把这个庙修了一下是做了好事。可是咱们看到,他把这个庙上的砖瓦换成绿色琉璃瓦了,这应该说是好事做过头了。因为民间的小庙是不能用琉璃瓦的,过去哪个建筑到什么规格都是有严格制度的,要按照当时的说法这就叫逾制。从这个事咱们也可以看出来,就是说修古旧文物还是要修旧如旧,不要自己发挥想象力,我把他修得更好一点,变成琉璃瓦这不行。

在砖塔胡同南边还有一个胡同叫能仁胡同,这个名也挺好玩的,叫能仁胡同。为什么叫能仁胡同?因为在这个胡同里原来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庙叫能仁寺。这个也有戏,爱好京剧的人都知道原来有一出京戏叫《能仁寺》,也有就干脆叫十三妹,他写的是侠女十三妹搭救落难公子的故事。这个落难公子就是住在能仁寺,而现在这个能仁寺已经没有了,只留下了能仁胡同这个名称。

 

到了近代,砖塔胡同和我国的多位重要作家有过关系,咱们先看看最重要的一个作家,就是鲁迅,鲁迅在砖塔胡同84号写下《祝福》。鲁迅是1912年来到北京的,他到1926年离开,在北京的十几年中有4处不同的居所,他到北京先是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在那住了挺长时间,大概六七年。后来他搬到了城北的八道湾11号,这个地方是鲁迅在北京住过的最好的一个院落,院子非常大,有好几个跨院。鲁迅把他的母亲和夫人朱安都接来了,另外和他的兄弟周作人、周建人两家一块住在这,在这差不多住了有三四年,应该说这是在北京住的最好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家庭团聚其乐融融的一个地方。可是呢,到了1923年的夏天,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争执,这个争执原因咱们在这不说了。很多人说还是因为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挑拨引起的,反正总之争执起来了,鲁迅愤而离开了八道湾。后来经人介绍就搬到了砖塔胡同当时的61号。砖塔胡同61号很好找,砖塔胡同是东西向的,它走到中间的时候拐了一个小弯,往南拐了一下又往西延伸,这61号就在拐弯的东南角上,现在是叫84号,这是一个很小的,当时就很破烂的院子,原来的门在北边,现在把北边这个门堵上变成了一个小房了。这个院子非常小也很破旧,鲁迅和朱安夫人住在三间小北房里面,总共才有20多米,和八道湾是没法相比了。同时兄弟失和,他的情绪也很低落。但是即使条件这么差,情绪这么低落,鲁迅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日夜奋笔疾书,在这里短短的8、9个月的时间里,他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这样一部著作。同时写出了《在酒楼上》《幸福的生活》《肥皂》等许多短篇小说。特别重要的是,他在这里完成了他的不朽经典名著《祝福》。9个月以后,鲁迅就搬到了北边,宫门口三条,现在的鲁迅博物馆。除了鲁迅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家曾经在这里住过,他不是住了几个月,而是住了十几年,最后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这是谁呢?就是张恨水。张恨水在砖塔胡同95号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张恨水是我国最高产的作家之一。近代以来,他写的字数据统计有3000多万字,仅仅中长篇小说就达到120多部,他有时候五六部小说同时在不同的报刊上连载,可以看到思维非常清晰,这个情节都不能重复,人物都不能混乱。

张恨水是中国近代的一个重要作家,但是解放后对他的评价一直不高。所以很多年轻人可能没听说过张恨水,最近几年,《金粉世家》等电视剧热播以后才知道了他。有人说鲁迅很不满意张恨水,曾经说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对张恨水评价不高。但是,经一些专家查阅《鲁迅全集》,鲁迅从来没有褒贬过张恨水,只有一次在一封信里提到张恨水,是1934年他给母亲写的信,信是这么写的: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两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通过这封信可以看到,可能鲁迅的母亲是个张恨水迷,铁杆粉丝,所以鲁迅看到张恨水的书,就一定买来寄给他的母亲。鲁迅自己或许不喜欢张恨水,没看过。但是,以鲁迅这样嫉恶如仇的性格,如果是他厌恶的作家,他绝对不会寄给自己非常尊重的母亲。因此,看来鲁迅并没有褒贬过张恨水。两位中国近代史上这么重要的作家,只隔了几个门,住在同一条胡同里,这在中国也不常见。但是,他们却不是同时住在这的。他们住在这里的时候,已经相差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非常遗憾的是,现在砖塔胡同95号已经被拆除了。

砖塔胡同还和一个更重要的作家有关系,就是咱们俗称的“京味作家”老舍。老舍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影响的小说叫《离婚》,这部小说就是以砖塔胡同为背景写出来的。小说的主角是老李,老李让同事张大哥为他找一处住房,结果就找到了砖塔胡同。他对这个住房的描写是这样的,房子在砖塔胡同,离电车站近,离市场近。而胡同又比兵马司和丰盛胡同清静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齐一些,最宜于住家。看来,老舍对这里也特别熟悉,他所说的大院胡同、兵马司、丰盛胡同等等,现在都在,而且情况、格局和他所写的完全一样。老舍为什么这么熟悉这里呢?因为他曾经在缸瓦市教堂住过一年多,而缸瓦市教堂位于西四南大街路西,就在大院胡同和砖塔胡同之间。咱们知道,缸瓦市教堂不像其他教堂,很多其他教堂都是哥德式、罗马式建筑,很辉煌,而缸瓦市教堂是一个很平实很朴素的教堂。但是同时,它也是北京西城区一个很重要的教堂。

一街看尽七百年——阜成门内大街

最后,咱们讲一条大街,这条大街就在砖塔胡同北边,刚才我说了,砖塔胡同就是这条大街南面的第二条胡同,什么大街呢?阜成门内大街。现在的阜成门内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到西四十字路口,应该说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阜成门内大街不长,但是在这条大街上,有许多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有影响的名胜古迹。现在,咱们就从西到东,来看看这条大街。

这条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当时,这不是一座立交桥,而是一座城门,就是阜成门。阜成门在元代称为平则门,明正统元年重修内城九门,正统四年完工,改称阜成门。

阜成门民国时期的城门,比元朝的大很多。除了城门大以外,在城门的前头还修了很巍峨的箭楼。箭楼和城楼之间有瓮城相连,瓮城还有瓮城门、瓮城楼。城门前头的护城河也重新经过了疏浚,而且把木桥换成了石桥。所以,经过明初的整修,北京的九城城门的规格都比元朝提高了很多,非常巍峨、雄伟。北京各城门除了供一般的行人、车马行走以外,还有很多专用用途。比如:德胜门是出兵之门,因为出兵打仗要旗开得胜,所以要从德胜门出兵;安定门是收兵之门,因为已经收兵,战争打完了,要求社会安定;朝阳门是漕运粮食进城的门,所以朝阳门叫粮门;而西直门的门外,一直可以通到西山玉泉山,玉泉山的水非常好,当时皇宫就是用玉泉山的水,水车就是从西直门进城的,所以西直门叫水门;阜成门外直通门头沟产煤区,京西的产煤区,当时北京的各种煤,都是通过阜成门运抵京的,所以阜成门叫煤门。为了谐音,当时在阜成门的门洞里刻了一块汉白玉的梅花,用梅花的“梅”谐音煤炭的“煤”。所以,可以说煤门阜成门,也可以说梅门阜成门,梅花就作为了阜成门的城标城徽。当时有“阜成梅花报春暖”的说法,因为当时是用骆驼运煤进京的,所以听着驼铃的“当当”声响,一股一股暖意就从阜成门流向了北京各地。

 

1

民国初年阜成门内大街骆驼队的老照片

这是当时运煤进阜成门的驼队。如果在车上插着杏黄色的三角龙旗,就是给皇帝运煤的车,这就更加畅通无阻了。阜成门,包括瓮城、箭楼,全部都被拆除了,好像是1965年拆的。实际上,拆这个门是有一个过程的:1935年的时候,阜成门的箭楼就被拆,只留下了台基和翁城;1953年,台基和瓮城也被拆了,只剩下了一个城门;1965年,修建环城地铁的时候,城门也拆了,就全部都拆除了。2002年,西城区政府在阜成门立交桥的东北角立了一块巨石,记载了阜成门的变迁过程,石头最后写到:岁月悠悠,古道沧桑,立石为铭永久记之。

进了阜成门以后,往东、往北,有一座非常高大雄伟的白塔,这就是白塔寺的白塔。白塔寺的白塔可以说是元朝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元代大都的标致性建筑是大圣寿万安寺白塔,白塔所在地的旧址距今已千年,是建于辽代寿昌二年的永安寺。历经多年战乱,到了元建大都的时候,永安寺的殿堂大都已经损毁,但是还留有一个小佛塔。据说,这个小佛塔里面有释迦牟尼的舍利戒珠20枚,夜里经常放出异彩。忽必烈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命人打开了这个塔,果然发现了戒珠,而且还发现了其他东西,这让忽必烈特别高兴。是什么东西呢?是一个铜钱。一个铜钱至于那么高兴吗?至于,因为这个铜钱上筑有“至元通宝”四个字。当时,忽必烈的年号恰好叫“至元”。在这个宝塔里面发现了“至元通宝”,他认为这是天意让他江山永固,极为高兴。忽必烈是深信藏传佛教的,他即位以后,拜藏族佛教的首领八思巴为国师,请他掌管全国的佛教。

到了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决定在元大都建一座象征王者之都的大型藏式佛塔。他找到了八思巴,让他推荐一个佛塔的设计者。八思巴推荐了自己的俗家弟子——尼泊尔匠人阿尼哥。阿尼哥17岁就来元朝了,忽必烈见他的时候,他还很年轻。忽必烈看这么一个年轻小伙子,就有点怀疑,说他会设计吗,就想试一试他。于是他拿出了一个针灸用的古老铜人,已经坏了,而且忽必烈找过很多人修,都修不好。他就跟阿尼哥说,你看看你能修这个铜人吗?阿尼哥说,我没有修过,但是我可以试试。阿尼哥拿走以后,几天就把这个铜人修好了。等忽必烈再看到的时候,这个铜人完好如初,忽必烈特别高兴。他就给那些匠人说,你们看看,这个小孩修得这么好,你们这么多著名的工匠都不会修。于是就让阿尼哥来设计白塔。阿尼哥日夜冥思苦想,不负众望,设计了一座集西藏、尼泊尔、印度各国佛塔艺术为一体,而又有所创新的佛塔。同时日夜指挥施工,历时八年,到公元1279年,佛塔竣工,这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白塔。

白塔总高50.9米。50.9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现在按说,几百米的建筑都有,不算什么。但是北京最高的建筑,除了塔以外,就是钟楼。钟楼是北京最高的建筑,只有47.9米。也就是说,白塔比钟楼还要高3米。而太和殿是中国等级最高的皇帝的金銮宝殿,也只高35.05米。所以,可以想见,当时在一片平房下,50米高的白塔是多么雄伟,多么壮观。白塔修成以后,全城为之震惊。很多人都把它称为“金城玉塔”,大都是金城,白塔是玉塔。白塔修成以后,忽必烈非常高兴,命兵士以白塔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射了一箭,在箭程内修了一座大的寺院,叫大圣寿万安寺,成为忽必烈营建大都的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大圣寿万安寺建成以后,成为了皇宫摆供席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成了宗教中心。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去世,他的影像就藏在了圣寿万安寺的西殿堂里。第二年,全国为他国祭,在国祭日参加礼仪的僧人达到7万人,可见大圣寿万安寺规模之巨大。

去过白塔寺的人可能不少,都说白塔可没我说的那么大,太夸大其词了,另外,白塔也不在塔寺的中间,在寺的最北头。确实是这样,现在的白塔寺不是很大,而且白塔在最北。但是不是我说错了呢?我也没说错,因为现在的白塔寺已经不是原先的大圣寿万安寺了。白塔寺或者说大圣寿万安寺,香火鼎盛了九十多年,至元二十八年(1368年),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大圣寿万安寺,所有殿堂都被烧毁,只留下了白塔。又过了将近90年,到了明朝的天顺年间(1457年),才重修这个寺院。修的时候,只修了原来的十分之一,而且把它改成了“妙应寺”,直到今天。所以,它现在是妙应寺。但是不管原来叫“圣寿万安寺”也好,现在叫“妙应寺”也好,老百姓都俗称它“白塔寺”,把它叫做白塔。为什么重修时,这个庙修得这么小呢?原来,在修这个庙以前,当时在它的西北边又修了一座大庙,叫朝天宫,把地方都占了,在重修白塔寺的时候没地了。到了清代,对白塔寺又进行了多次维修。而且到清末,庙会也兴盛起来了,白塔寺和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齐称北京的四大庙会。

 

关于白塔,一直有很多的谜团和传说,时间关系,只讲几个例子。一个是关于白塔烧毁之迷。刚才我说了,1368年,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白塔寺。可是仔细看一看记载就有点奇怪了,1368年这场雷火是什么时候?它写的是是元月份,就是在1368年元月份,一场大雨伴着大雷,把白塔寺烧毁了。大家想想,元月份差不多是北京最冷的季节,不可能下大雨的。如果天气再热再暖和也只能是雨夹雪,冷了那就是大雪纷飞了,怎么可能在北京的元月份有大雨,而且还伴随着雷电呢?雷电在北京是到惊蛰节气以后才可能有的,冬天怎么可能有雷电呢?可这写的恰恰是,元月份一场大雨打雷摧毁了万安寺。而且当时还有很多描写很奇妙,它是这样写的,首先“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其殿脊东鳌鱼口火焰出”,在殿脊的兽吻上,有一种兽吻叫鳌鱼口,从那里喷出火来了。最后“佛身上亦火气”,佛身上起火就着了。当时,也有诗描写这场大火,个别句子这么写的,说“恐有怪龙遭电取,人传妖鸟生譌火”。什么是怪龙、什么是妖鸟,没有说明,但是大家认为很奇怪。总之,这场大雨下的时间很奇怪,下的形状也很奇怪,传说也很奇怪,究竟其中的奥妙,至今也没有答案。这是关于白塔寺烧毁的谜团。

再有就是关于白塔寺和元朝的关系,细究起来也很奇怪。刚才我说了,白塔寺是至元八年(1271年)开始修建的,这是哪一年呢?这恰恰是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的第一年,也就是元朝成立的那一年。然后过了八年(1279年),白塔竣工,这是哪一年呢?恰巧是元朝灭南宋,统一元朝这一年。到了1368年,白塔寺烧毁,这是哪一年?这恰好是元朝灭亡这一年。1368年的1月份,大火烧毁了白塔寺。然后8月份,徐达带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就灭亡。所以,白塔寺的兴衰和元朝的兴衰完全同步,这究竟是偶然,还是有什么奥秘,咱们也不知道。

白塔寺还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一个传说是,白塔寺的空中曾经飘下哈达。那天正好乾隆在白塔寺里面摆千叟宴,就是乾隆请了一千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摆筵席,表明他敬老尊老爱老。正在这个时候,天空中突然降下了很多哈达。乾隆特别高兴,认为是天降祥瑞,还写了很多首诗赞美这件事。大家说,这事可能吗?后来有专家认为,这个事倒有可能,为什么?因为哈达是藏族人民互送祝福的一种形式,他们不仅互相送,而且拜佛的时候也送给佛,很多朝拜白塔的人把哈达献给白塔。而且这个哈达非常大,不但有白的,还有红的,当时有人用百尺红绫来做哈达。而且不是仅送给庙里的主持就行了,还要把哈达亲自挂在白塔上。怎么挂呢?当时附近有很多匠人,他们技艺很高,不用搭脚手架,只要有两个松镐立在那,然后用绳锁很快就爬上去,把哈达披到白塔上,这在当时叫“白塔寺挂红袍”,或者叫“白塔寺披红袍”。所以,在皇帝搞千叟宴的时候,很可能白塔上的红的白的哈达被风吹下来了,所以就认为天降祥瑞了,这倒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个最出名也最神奇的传说,是关于鲁班锔白塔的故事。鲁班锔白塔是这么说的,有一年地震,白塔裂了,而且裂口越来越大,非常危险。很多匠人都来看,但是都不知道怎么修。后来有一天,来了一个老头,他在四周转,一边转一边嚷嚷“锔大家伙、锔大家伙”。有人拿出大锅让他锔,他说不行太小了。有人又拿出大缸让他锔,他说不行也太小了。后来人家就说,那你就锔白塔吧,这是个大家伙。当天夜里,雷雨大作,在雷雨声中,有人听到“嗵嗵”的金属敲击声。第二天,雨过天晴,果然看到白塔的塔身上有七道铁箍,锔铁箍的锔子都一尺多长。人们说,那个白胡子老头就是鲁班,是鲁班把白塔给锔了。但是大家知道,鲁班是春秋时候的人,跟白塔相差千年的时间,鲁班不可能锔白塔。但是在1976年地震以后,重修白塔时,当扒掉外面的灰泥,果然看到白塔里面有七道铁锔,而且铁锔确实是尺把长。大家仔细看,现在在泥灰外面也可以看到一道一道的铁锔子。当然这个铁锔子不可能是鲁班锔的,但是究竟是何人所锔,何时所锔,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到现在也是一个迷。

在修白塔的时候,在塔刹上发现了很多佛教的珍宝。其中最出名的是乾隆御笔《波罗蜜多心经》,还有雍正御刻的清代新版的《大藏经》,同治的三世佛,赤金镶红宝石的长寿佛,五色的观音像,以及许多的珍珠、珊瑚等珍宝,这些现在都在首都博物馆。

我最近又去了一次白塔,白塔寺的山门比马路低将近半米多,从这个高差也可以看出白塔寺的古老。出了白塔寺以后,再往东走,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等级最高的寺庙。大家会说,中国的名山大庙多了,历史悠久、规模巨大的庙很多,北京的潭柘寺、碧云寺等都非常大,怎么可能有一个等级最高的庙在阜成门内大街?这里没有地啊!咱们说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和建筑等级高,还不是同一个概念。这座庙不是很大,历史也不是很久远,但是确实是中国建筑等级最高的庙,什么庙呢?就是历代帝王庙。出了白塔寺,往东走一点,路南可以看到一个很长的影壁(照壁),这个影壁是红色的,可是它整个周圈都由绿色琉璃瓦包厢着,还有绿色琉璃瓦的歇山顶。在影壁的对面就是高大的庙门,庙门两边有八字影壁,在庙的旁边有两块下马石。下马石上用蒙、汉、藏等文字写着“官员等到此下马”,可以看出这个庙宇的等级来。而且原来除了这些影壁、下马石等以外,在庙门前还有三座石桥,在庙门的东西两边还有两块非常漂亮影壁、牌楼,这就是民国年间帝王庙前的一块牌楼。前面靠西有一块牌楼,东边还有一块牌楼,这个牌楼叫“景德街”牌楼。庙门加上影壁,庙前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小街道,这个街道叫“景德街”。这个街一般是不许人走的,老百姓都得从影壁后面绕过去。所以,没有进庙以前,已经可以感到这个庙的规格了。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南京建过一个帝王庙,后来迁都北京以后,帝王庙没建,每次祭祀都要派遣使臣到南京的旧庙去,很不方便。因此,到了明嘉靖十年(1531年)的时候,就在北京原保安寺的旧址上建成了新的历代帝王庙。虽然历史不是很久远,但是到现在也已经500年了,它是现在中国唯一一座历代帝王庙。在庙里供奉着从三皇五帝,一直到明朝崇祯的帝王将相和历代功臣名将,一共是188位帝王,79位历代功臣。每年春秋两季,历代帝王庙都要进行盛大的祭奠。从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380年间,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而且明朝的嘉靖帝,清朝的顺治、雍正、乾隆、嘉庆等都亲自主持过祭奠。所以,历代皇家对历代帝王庙都是非常重视的。正因为是皇家公祭之地,所以历代帝王庙采用了皇家庙宇中的最高建筑等级。

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叫景德崇圣殿,这个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之尊,“九五”这个数是不能随便用的。另外,它的屋顶是黄琉璃瓦铺就的重檐庑殿顶,这个屋顶也是中国等级最高的屋顶,屋里金砖漫地,五彩斗拱。另外,它有60根柱子,通体都是金丝楠木大柱。下面是汉白玉阅台,前面三处壁,中间是御路,这些都说明了它的建筑等级很高。像这样高等级的建筑,在全中国只有紫禁城的太和殿、乾清宫,明长陵的祾恩殿,还有曲阜孔庙的大成殿是这种规格。在大殿的前面,还有东西配殿和四座高大的碑亭。

 

历代帝王庙中也有一件奇怪的事,在这座庙里没有清代皇帝的牌位。只是在它的西碑亭里,由雍正立了一块无字碑。不知道雍正是不是想像武则天一样,告诉大家清代帝王的功过是非,由后人来评定。民国以后,历代帝王庙一直被教育部门所使用,先是“北平幼稚师范”,后来是“香山慈幼院”的女中,后来改为女三中,再改为“一五九中”。学校对庙的保护还比较好,2000年,国家投巨资重新盖了“一五九中”的校舍,对这个庙进行了整体维护,现在已经对外开放了。

历代帝王庙是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一个非常好的场所。出了历代帝王庙,再往东走,快到路口时,路北还有一座庙。这个庙就没有帝王庙那么恢弘了,建筑也不那么巍峨,但是它显得非常朴素,也很沉稳。这座庙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特殊。刚才那座是建筑等级最高的庙,这座是地位最特殊的庙。为什么?因为它是现在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址所在地。中国佛教协会在弘慈广济寺。广济寺历史悠久,可以说比历代帝王庙、白塔寺还久。它创建于北宋末年,到现在已800多年的历史了。在金代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是金中都的北郊,叫西刘村,这个庙当时就叫西刘村寺。到了元朝,它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末的时候,它的大部分都毁于战火了。到明朝重建,是在当时掌管皇帝御服的太监廖平的资助下建成的。建成以后,他请皇帝给赐了名,弘慈广济寺就是当时皇帝赐的名,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名。清朝皇帝对寺庙也非常重视,几乎各位皇帝都来过弘慈广济寺,有的给它题诗立碑,有的给它赏赐匾额。清末民初,在广济寺内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达到百多人。所以说,弘慈广济寺当时在中国的佛教界地位很高。当时,在北京还有很多下院(它算上院),有很多归属它领导的院,像德胜门内的莲花寺、后海的广化寺、西直门内的弥勒院等,都归弘慈广济寺管,地位非常崇高。

但是到了1931年,也有人说是1932年初,一场火灾把弘慈广济寺的主要殿堂几乎都烧毁了。火灾实际上不大,开始的时候是很小的火。但是,因为当时官场腐化、钩心斗角,以至于火很快蔓延起来了。这事说起来还挺有意思。有人说是1932年的1月7号,当时圆通殿内正在举办佛事活动,举办活动的时有个蜡烛倒了。按说很小的事,但是蜡烛倒了就把庙里的帘幔给烧毁了。当时已经有消防局了,一部分僧人救火,一部分人就赶紧报警,报给消防局。可是大家想不到,当时的消防局局长叫蒲志忠,他恰好和广济寺的主持现明法师不和,所以就坐视火灾蔓延不管,火也就越烧越大。可是又有巧事,虽然消防局长不管,但是当时的公安局长鲍育敏,他是现明法师的俗家弟子。他听说这件事以后非常着急,立即赶到消防局,用枪逼着消防局长的脑袋说,你赶紧救火,这消防局长才不得不下令救火。但是为时已晚,四面几乎都被烧毁了。但是也正因为鲍育敏得逼迫,才使这个寺院基础留下来了,整个规格大致还有,没有全部变成灰烬。1935年,寺院重新修好。尽管是重修的,但是仍然保留了明朝时的格局和建筑风格——不华丽但非常沉稳。

下面是它现在的几个殿堂,大家看看。

2

大雄殿

 

3

天王殿

4

圆通殿

这是圆通殿,就是着火的那个殿。

广济寺因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高,所以里面存着很多佛教珍宝。广济寺有七绝,叫宝鼎、指画、铜罗汉、方缸、戒台、古化石和五叶槐。

咱们来说一下指画。在大雄殿的后面,挂着一幅巨型的指画,这个指画是乾隆九年,名画家傅雯受乾隆的旨意,用手指头画成的。指画一般都很小,但是这个指画却非常大,高5米,宽10米。这幅画挂在大雄宝殿后壁上,叫《胜果妙音图》,是国内现存的最大的一幅描绘佛祖说法的指画。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为众位弟子讲学,底下坐着100多位弟子,这100多位弟子形态、神态各不相同,有胖有瘦,有丑有俊等,画得非常好。而且画中还有中国历史人物,比如关羽、关平、周仓、布袋和尚等等。这幅画不论从画法、技巧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很特殊,因此,被称为广济寺一宝一绝。

广济寺还有一绝,就是戒台。在广济寺的西跨院里,有一个戒台殿。这个戒台殿里,有一个汉白玉铸成的三层的戒台,现在还保存完好,这是北京市内唯一的一个戒台。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所以它也是中国佛事活动的一个中心,每年都要举行很多中外佛事活动。因此,像印度、尼泊尔、日本、朝鲜等国,给它送了很多佛教珍宝和典籍。广济寺现在藏有的佛教典籍,文字就达23种,仅收录的大藏经就有12个版本。这些佛教经典是国内研究佛教的重要典籍。

路北除了以上三个寺以外,在白塔寺的西北边,原来还有一个大庙,叫朝天宫。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庙。朝天宫也毁于明末大火。元朝的时候,在白塔寺的西北有一座道观,叫朝天宫,元末逐渐衰败了。到了明朝,在南京水西门内建有一个朝天宫,是百官习仪的场所。百官觐见皇帝的时候,有很多的礼仪,他们先要在朝天宫里学习这些礼仪。明朝迁都北京以后,于明宣德八年决定仿南京的式样,在北京也建一座朝天宫,选址在天师府的旧址。朝天宫规模很大,建成以后,不止是百官习仪,也成了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为什么这么大呢?我刚才说了,这实际上和各代的宗教兴衰有关系。元朝最重藏传佛教,所以白塔寺最大。而明朝重视道教,所以后来成为道教宫观的朝天宫就搞得最大。明成化十七年又把朝天宫重修了一次,修成了具有十三重殿阁大庙。一般的庙都有三四重、五六重殿就可以了,它有十三重殿,可见其规模之大。

 

明宪宗曾经赋诗称赞朝天宫,说“禁城西北名朝天,重檐巨栋三千间”。就是说,在故宫紫禁城的西北边有朝天,有三千间大殿,可见规模有多大了。当时它的宫门口,就在现在的宫门口胡同,它的北边到官园。官园当时就是朝天宫的一个瓜园。可是为什么现在朝天宫连一点遗迹、一点瓦砾都没有存下来呢?在明朝天启六年6月20号的夜晚,也就是公元1926年8月11日,突然之间,大雨倾盆、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一道闪电击中了三清殿,三清殿顿时燃起大火。很快地,十三重殿阁在救护队赶到以前,就全部化为灰烬,不留任何痕迹。这是北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灾,是有明确记载的最大的一次火灾,也是烧毁了座庙宇,不留任何痕迹的一场大火。所以咱们把这场火叫“朝天宫大火”。

“朝天宫大火”是北京历史上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什么朝天宫会这么迅速被烧掉呢?当时有一种说法,刚才说到,它的宫门在宫门口胡同,宫门口胡同往南分成两岔,一岔叫宫门口东岔,一岔叫宫门口西岔,像一个“人”字。在宫门口东边是白塔,西边原来有一个塔叫青塔(后来烧毁了),有人说,这样宫门口就形成了一个“火”字。所以说宫门口主火,因此才烧了朝天宫。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可是当时人很信这种说法,就在宫门口合成一块的地方修了一个土地庙。这个土地庙也很奇怪,它的门口立了一个大旗杆,旗是黑旗白字,写的是“保我一方”。当时,大家把这个庙叫黑旗土地庙,在北京非常出名,一直到日伪占领北京的时候,这个庙才被拆毁。

西四赵登禹路以东,就是西四北一条至北八条,非常整齐地排列着一条条胡同。东边胡同非常杂乱,现在还有宫门口,宫门口东岔、西岔,宫门口一条到五条,东廊下胡同,西廊下胡同等等,这些胡同就都是宫门口的遗留。人们后来在这些烧毁的遗迹上建起了住宅,所以就建得不那么规矩,变成了现在这一带的比较杂乱无章的胡同形式。后来,贫弱腐朽的明王朝没有力量再建朝天宫,只在朝天宫的西北边建了一个小庙,叫天元观,清朝的时候改称玉皇阁,现在好像是《中国青年》杂志的所在地。

四个庙都说完了,大家会说,都是在北边,南边阜成门内大街有没有东西?也有。在南边锦什坊街里面就有一个寺,这是一个清真寺,叫清真普寿寺。清真普寿寺是北京的四大清真寺之一,包括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清真普寿寺,还有清真法明寺(在文革中烧毁拆除了),现在还有三个。清真普寿寺建于明宣德四年,后来在崇祯年间曾经重修,到现在仍然存在,是伊斯兰的风格。关于清真普寿寺的修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当时北京民族关系的和谐和北京的包容,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书。

出了普寿寺,再往西走就到了西口了。在西四西口,就是马路的西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座曲尺形砖角楼。这两座楼可不是一般的楼,这个楼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是有名的古迹,用现在话说,可以叫做慈禧的庆寿工程。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的六十大寿,慈禧原来要大庆特庆,上午先在故宫里面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然后大摆銮驾,从故宫一直跑到颐和园去。在沿途要建很多的戏台、经坛等等,要和尚念经,戏子唱戏,百姓夹道欢迎。其中,西四砖角楼就是她的庆寿工程。砖角楼楼下很宽敞,可以屯兵,楼上还可以瞭望,又可以装点景观,可谓一举三得。但是后来,爆发了甲午战争,慈禧不得不缩小了她的庆寿计划,不到颐和园去了。可是,庆寿工程西四砖角楼已经建成了,所以到现在仍存在。但是仔细看,这个楼也不一样,有一个高一点,有一个低一点,有一个是重建的,有一个是完全的老建筑。究竟哪个是新的,哪个是老的,大家可以再去查资料看看,今天不讲了。

然后就到了西四路口了,西四路口的原名叫西四牌楼,现在“西四”只是西四牌楼的简称。在西四路口的四个角,建了四座牌楼,这四座牌楼都相当华丽,非常美。当时的西四是一个非常热闹的集市,有马市、牛市、羊市、骆驼市、鹌鹑市等等,它的南边现在还叫缸瓦市。很多市场都在这,非常热闹。但是,同时它又是一个刑场。为什么刑场要设在热闹的市场呢?因为中国古代就有“刑囚于市”的传统,就是在市场杀人,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明朝的几百年间,这个地方杀了无数的人,有像大太监刘瑾这样无恶不作的坏人,也杀了许多重臣良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于谦和袁崇焕,他们都是在西四牌楼刑场被冤杀的。一直到清朝,刑场搬到了菜市口,西四牌楼才恢复了专一的市场的作用。当时北京有一句话,叫“东单西四鼓楼前”,当时西四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

除了这些重要的古迹以外,现代阜成门内大街也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咱们简单看一下。在西四西口路北是鲁迅博物馆和鲁迅故居,这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座故居——宫门口西三条21号,而且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在故居的附近修了鲁迅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鲁迅研究中心。再往东走一点,在白塔寺和帝王庙之间,有一个略具殴式风格的建筑,现在是人民医院。这是1918年开始营业的中央医院,是中国人自己集资兴建的第一所新式医院。咱们知道协和医院、同仁医院都是教会修的,而这座医院是中国人自己修的。而且它的第一任院长伍连德,是中国著名的防疫学家。到了路口有地质博物馆,这是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博物馆的旁边有一个小的地质广场,虽然面积不大,但有很多矿藏标本,还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塑像。

最后,我给大家念一首儿歌结束今天的讲话。这首儿歌是描述阜成门内大街的,它像一个地名志一样,把阜成门内大街说了一遍。它说“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进了平则门,拉大弓,“拉大弓”是什么意思?当时有专门做弓箭的弓匠营,到现在仍然有东弓匠营胡同、西弓匠营胡同,著名演员白杨就出生在这里。“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在朝天宫门口有很多茶馆,茶馆里经常有人给人代书,写书信、写对联、写匾额等等。“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白塔寺,挂红袍”就是说给它披上红色哈达。“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就是现在的赵登禹路,原来是一个壕沟,叫大明壕。在这个壕沟上有一个桥,叫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马市桥已经很不结实了,大家三步两步就跨过去了。“帝王庙,绕葫芦,隔壁就是四牌楼”,刚才说了,景德街不许普通人走,影壁后面有一个葫芦形的门,大家得从那里穿过去。

今天讲了很多,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谅解。谢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08/8987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