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国家网信办出重拳 社交平台内容未经核实不得刊发
2016年07月13日 08:45
【事件介绍】
国家网信办加大力度整治网络虚假新闻
为进一步打击和防范网络虚假新闻,国家网信办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网站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严禁盲目追求时效、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
《通知》要求,各网站要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各级网信办要切实履行网络内容管理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虚假、失实新闻信息。
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持续加大网络虚假新闻整治力度,针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东北村庄‘礼崩乐坏’”“长沙大巴被纵火”“魏则西事件后续:国家信访局为近百名相似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上海女孩春节逃离江西农村”“城市媳妇回乡过年不能上桌吃饭怒掀桌子”等网络虚假新闻信息,责令有关地方网信办加大执法力度,重点约谈了一批违法违规登载虚假新闻的网站。
国家网信办同时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制造、传播虚假新闻情节较为严重的新浪网、凤凰网、中华网、扬子晚报网、张家界在线、财经网、腾讯网、网易网、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站进行了处罚和惩戒。有关网站也依法依规对炮制、传播虚假信息的“想说又说不出口”“农地圈”“财经”“@KDS宽带社”“@华西都市报”等账号进行了处置。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保持整治网络虚假新闻信息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不断规范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秩序。欢迎广大网民对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进行监督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求证社交媒体消息的真伪有多难
为何网络媒体更容易发布虚假新闻?原因很简单。就是它们为了求快而放松了信息核实。它们的信息更多来自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不少媒体以为获得了所谓“猛料”“独家”,急着抢时效性、赚点击量、导流量,连基本的信息求证都不做。
未经核实的信息被传播后,不仅误导了公众的认识,也给当事人带去了不必要的伤害。比如“东北村庄‘礼崩乐坏’”“上海女孩春节逃离江西农村”等虚假新闻,就人为地制造了城乡对立。而之所以广泛传播,就在于不加核实地采信论坛消息,在特定时间节点刻意制造话题。再比如去年的阎肃老先生“被去世”,消息来源是某名人的微博,媒体不加核实地传播,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伤害。
不可否认,时效性、独家消息是衡量媒体优劣的标准,而且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增加了。但更快建立在不失真的基础上。求证一下社交媒体的消息到底有多难?就像阎肃老先生“被去世”,这种信息不该谨慎核实吗?岂能仅凭微博就将当做事实?只能说有些媒体被“独家新闻”冲昏了头脑。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对社交媒体上信息的核实也越来越有必要。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也早已开始注意。比如2013年,美联社就重新修订了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守则,严禁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未经证实的传闻,并规定“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发,即使其他记者或者新闻机构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在虚假信息泛滥的网络平台上,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严禁不加核实便将社交平台上的信息作为报道刊发,应当是媒体的底线。对那些不能确定的信息,“真实”和“审慎”才是最好的态度,求证更应当成为“规定动作”。我们每个人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理性和辨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慎转发。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虚假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亦是在保护我们每个人。在虚假信息泛滥的社交平台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制止网络虚假新闻须强化他律约束
信息社会,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传播技术的进步让信息传播平台变多,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速”。多,带来不同;快,也带来不同。信息传播的渠道多了,速度快了,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虚假信息增加,有的网站甚至传统媒体不加核实转发一些社交媒体的即时信息,结果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方面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网络媒体发展,顺应了社会需要,国家也对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予以政策支持。但支持网络媒体发展的前提,是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同时还要尽可能客观、全面和公正。真实、客观、公正,是信息传播基本的伦理元素。这些伦理元素的缺失或者含金量不足,网络媒体的信息不但无法令人信服,个别时候还给谣言传播以可乘之机。不实信息多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没了,新闻业的信誉没了,不时受到虚假信息侵扰的国民难得安宁。意识到虚假信息的这些危害性,就可以理解国信办为何要出重拳制止虚假新闻。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世上本没有规矩,出格的人和出格的事多了,为了社会秩序的有序,规矩才慢慢立了起来。这方面的例子不少。拿酒驾来说,在酒驾入刑前,苦口婆心规劝驾车的人开车别喝酒,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跟他们普及酒驾的危害,对于那些有自制力的人来说有效,对于置若罔闻者就失了灵。有了法制这个强有力的他律手段,酒驾的风险高了,酒驾的行为显著下降。同样,制止虚假新闻,新闻院系的老师们课堂上讲,也经常有新闻报道对虚假新闻进行揭露和批判。至于效果如何,看看媒体上关于不实信息的查处案例报道就知道答案了。
家庭教育讲究“溺爱之子不成材,小树不修不成苗”。虚假新闻治理,自律作用必须但有限,他律约束就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给网络媒体订规矩,通过管理部门立“规矩”约束网络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对虚假信息(新闻)传播者要有所惩罚,并且这种惩罚是有痛感的惩罚,才可以让那些传播虚假新闻的网络媒体懂得“规矩”的重要性。这次,国信办通报并处罚了几家知名网络媒体,这样的他律约束对于制止网络虚假新闻更有意义。比如今年3月,成都某公司策划“优秀单身女士”甄选活动,聘请200名兼职大学生前往现场充当征婚女性,并利用网络媒体以“成都女子组团赴迪拜相亲”为噱头进行营销炒作,一度引起国内众多媒体和网民关注。后经执法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虚假宣传,被处以10万元罚款。
强化他律约束,既要管理部门及时与时俱进出台相关规矩,又需要管理部门对规矩不折不扣地执行。管理部门针对网络舆论反响强烈的虚假信息进行核实,查实后加大对涉事媒体的处罚力度。只有他律约束常态化,网络虚假新闻才可能收敛许多。
倡导自律约束,强化他律约束,双管齐下的约束才可以有效制止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
【启示与思考】
科技改变生活,网络精彩世界。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可以说,从老百姓衣食住行到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改变和舆论开放度不断增强,网站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不少网站都把眼球效应作为第一追求,虚假新闻也随之加速传播开来。
网信办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很有针对性,其重点指向了移动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两微一端”恰恰是虚假新闻的重灾区。今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15家发布虚假失实报道的媒体,其中13家是新媒体。
整治网络虚假新闻,是网站发展的必要之举。毕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传媒产业的本质是以公信力为前提的社会影响力。媒体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夯实“真实性”之基,网站也不例外。为了抓眼球而成为“扒粪者”,甚至刊发虚假新闻,不仅背离新闻价值规律,还将极大地损害媒体的长期利益。印发《通知》就有助于引导网站摒弃眼球效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整治网络虚假新闻,也是依法治网的现实体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虚拟世界中的网络行为也应受到现实法律规范和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国家网信办印发《通知》,也再次诠释了“网络无边界、法律无死角”理念,能够促使网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整治网络虚假新闻,还有助于将网络惠民落到实处。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网络虚假新闻信息误导和影响了公众判断,侵害了公众利益。印发《通知》予以整治,能进一步将网络惠民落到实处。
恪守真实原则,将真相还原给公众,新闻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清朗网络空间,我们一直在路上。期待《通知》能够为网络虚假新闻再“加把锁”,还13亿人民一个健康、绿色、安全的网络空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13/8992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