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刘一达:老北京饮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07月15日 13:49
刘一达 《北京晚报》记者 、广角专版主持人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715/899619.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715/899623.shtml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聊聊老北京饮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研究北京文化大概有40多年了。我从1980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关于北京文化的文章,到现在出了60多本书,几乎都是关于北京文化的,其中有10多部是长篇小说。
我有一部关于餐饮文化的小说,小说主要是围绕着杂碎而写的,别看不起这个杂碎,杂碎文化,我不知道在座的吃过杂碎没有?听起来不好听,但您可不知道,在美国,杂碎恰恰是中国美食的代名词,杂碎是谁给带过去的呢?是李鸿章给带过去的。所以,在美国专门有杂碎的俱乐部,它是研究什么的呢?它是研究中国餐饮文化的,而且还拍了一部电影叫《杂碎》,非常有意思,我就是从杂碎引申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当然,长篇小说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文化。说到北京的吃,也就是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北京人,我觉得非常感兴趣,也非常激动,为什么呢?一说吃吧,现在有一个名词叫“吃货”,全中国、全世界的人谁都喜欢吃,“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对于北京人来说,尤其在乎吃,凡是在胡同里住过的四十岁以上的北京人,过去一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什么呢?吃了吗您?而且这不单单是在饭口的时候问这句话,它是不分时间、地点的,这就是北京人的一个特色。
为什么他要问您吃了吗?因为吃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另外就是过去的“吃”跟现在的“吃”不一样,我今年六十了,什么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几乎都赶上了。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比较沉重的,为什么呢?像我是胡同长大的,过去都说是吃窝头咸菜就着臭豆腐长大的,还真是这么回事;那个时候买个油饼都需要粮票,没有粮票您在北京寸步难行!像我这种饭量比较大的,每个月都吃不饱,就盼着人家饭量小的给匀点粮票,所以一说“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但是现在说“吃”,那就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了。谈“吃”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政治的环境、经济的条件,包括地理、民族风情,跟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脱离你的地理、民族风情来单独谈饮食文化。所以,我们对这个“吃”,尤其是饮食文化,应该放在特殊的背景下。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也是如此,北京人的“吃”,跟云南、广东、东北是截然不同的。云南有“十八怪”,其中有一怪叫吃蚊子,这对北京人来讲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南方这是很平常的,所以谈“吃”,离不开它的地理位置跟民俗。
头几年有一句顺口溜说北京人什么都敢说,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东北人什么都敢干,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其中说北京人爱聊,爱侃大山,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北京人什么都敢说。虽然北京人不敢什么都吃,但是北京人的“吃”是有讲究的。
咱们闲话少说,进入主题。今天我主要讲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老北京文化
要想了解老北京的餐饮文化,了解老北京餐饮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您得知道什么是老北京文化?我的理解,所谓的老北京文化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个就是皇家文化,我们一提老北京文化,很多的小说,很多的相声,都是提笼架鸟,蹬着三轮、拉洋车。确实这也是北京文化,但是它不是主要代表,北京文化的主要代表其实是皇家文化。
为什么说北京人与生俱来有一种优越感呢?这没办法,他是天子脚下的臣民,享受的待遇就是高,外地人一到北京先到天安门去,你说北京人他去吗?所以他与生俱来的有一种优越感。北京是六朝古都,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六朝古都,从辽代开始,包括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北京。原来的北京不叫北京,有叫蓟的,有叫燕的,有叫渔阳,有叫幽州的。到了明代,才改成北京,在永乐皇帝朱棣定都北京之前,北京叫北平府,永乐皇帝定都在北平府之后才改了名字叫北京。到了清代,北京就叫京师;到了民国,也叫京师。所以,这六朝古都就是辽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北京、清代的京师、民国的北京。北京在辽代的时候也叫都城,但是这个在学术界有争论。
首都的概念是什么呢?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当时的北京还不足以成为全国的中心,咱们都知道辽金时代的中国跟现在的中国不一样,几乎就是以北京为界,北京再往南是南宋,这个学术界一直在争论,特别是以季羡林先生为代表的,他认为北京成为首都应该是从明开始的,从朱棣那开始的。但是有很多的学者认为,尤其是北大的侯仁之先生,他觉得最起码要从金中都开始算。因为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就把两派的观点融合了,就把金中都定为北京的定都时间,就是从海陵王完颜亮定都北京的那一年开始。
那么,金代的都城在哪呢?在南边,跟现在的北京城不一样。现在北京城的基础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由明代确立的这个格局,但是金代以前的北京的都城是在南边。当时,金代的皇宫在什么位置呢?在广安门的立交桥附近,当时那个位置就是金代的皇宫。金代在北京也留下了很多的建筑,最有名的建筑就是卢沟桥还有钓鱼台,卢沟桥被马可·波罗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一座桥。
到现在北京建有860多年了,所以可见,北京的历史是很悠久的,而北京在860年当中一直没有间断,都是皇都,包括到现在也是全国人民的首都。所以,北京文化的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皇家文化。为什么说是皇家文化,我举个例子,在帝制的时候,普通人穿黄衣服就得杀头。为什么在北京文化中皇家文化占主导地位呢?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是有等级、有规矩的。为什么说北京规矩大呢?因为皇帝在这呢,皇上一出门肯定要戒严,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第二个,士大夫文化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北京是都城,全国各地有才的,每两年要到北京来赶考,考上之后要在北京当官,所以说士大夫文化就是全国各地的精英几乎都汇聚在北京了,历史上都是如此,包括近代也是。很多近代史上的名人,都在北京留下过足迹。
北京有国子监、孔庙。孔庙里有一个进士碑,到现在还留着。从明代开始得了进士的都会在上面刻上名字。在明清两代,有很多当官的就落脚到北京,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有的阶层叫士大夫阶层。他们这些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叫士大夫文化,也叫宅门文化。
第三个组成部分就是贫民文化,我也给它归为胡同文化。这个文化就是老北京的天桥、龙须沟,就是老百姓这个阶层,现在叫草根。这个文化按现在来说是典型的北京土著了,这是北京文化的根。北京文化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
二、老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首先,北京的地理位置在黄河以北,不管是元代还是辽金时代,他们也都是懂风水的,他们这些少数民族吸收了很多汉文化的东西。风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完全是迷信,它是科学的。北京城确实是风水宝地,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北京在150万年前,叫北京湾,就是说北京是一个大海,后来经过地壳的变动才形成了一个大平原。所以它的地形叫虎踞龙盘,就跟南京城差不多,南京的地形也是虎踞龙盘,它背靠的是紫金山,但是它不如北京,北京背靠的是两座山,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从风水学来讲它是有讲究的。
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又是四季分明的城市,冬天是真冷,夏天是真热,但是现在我觉得北京的这个气候也变了,就是地球都变暖了,所以这个也是在不断地变化。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呢?这个跟北京的“吃”也有很大的关系。说过去北京人到冬天的时候吃什么?可能就是一个当家菜,大白菜,家家户户到十一月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储存大白菜。一过了十月份,像蒜苗、柿子椒、西红柿,就俩字,别想,为什么?都是冰天雪地,上哪找啊!但是也有,过去老北京叫暖房,也叫暖洞子,就是花乡那边弄点暖洞子,里面弄点韭菜、蒜苗什么的,其他的根本吃不到换季的菜。
我记得八几年过春节的时候,北京市政府考虑到老百姓得过一个好年,一家给二斤蒜苗,那个时候有购货本,拿着购货本到过去那个副食商店去买,为什么我印象这么深呢?那年家里怕这个本子上的二斤蒜苗过期了,满世界去找蒜苗,我记得骑着自行车从西单商场一直走到朝阳门菜市场,还真买到蒜苗了,回家以后蒜苗给冻得一根一根的,我印象特别深。就是说那个时候的物资供应是特别紧张的,我记得小时候买肉没有超过一块钱的。这就是北方的特点所决定的,一到冬天就冰天雪地。
第二,老北京几乎是一个边关。我们刚才说过,辽金,包括到明朝的时候,一直跟蒙古人在打仗,在北边这些山都是打下来的。北京很多的地名可以看出来,比如,百望山,百望山最早叫什么呢?叫望儿山,谁望呢?是佘太君望他的儿子,儿子在北方打仗。还有一个村叫西北旺,不能光从那边望,西北还得望一点,西北不行还得往东北望望。最早的村名和地名,东北旺、西北旺、海淀还有六郎庄、挂甲屯等,其实这都是有含义的。刚才说北京是都城,杨家将怎么会打到这呢?或者说佘太君怎么会跑到望儿山(百望山)呢?其实这都是老百姓的传说。
当时的宋朝跟辽金的主战场在哪啊?在雁门关一带,在山西,离北京还远着呢,但是北京它确确实实也是重要的一个边关。为什么要讲这个,就是边关的饮食文化跟一般的地方不一样。
第三,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城市,北京的人口是由多变少,在由少变多。比如,元朝末年的时候,我查了很多的历史资料,马可·波罗把元大都形容成世界上最美的一座都城,但是明朝徐达率领大军攻到北京城之后,北京城是一片瓦砾、一片火海,几乎把元大都给烧了。所以,当时元大都的人口也就剩几万人了,当时的北京城城圈也不大,皇上走了老百姓也跟着跑了,就等于是一个废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徐达打进北京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移民。
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大量地移民到北京,现在北京郊区的地名,好多都是明朝初年大移民的时候留下来的。我原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明朝大移民的,包括北京有一句俗话叫解手,解手这个词怎么来的?就是大移民的时候来的,说从山西的大槐树那集合,官军押着这些移民,因为那些移民都不愿意来,所以手都得用绳子捆着。小便就解一个手,大便把两个手都给解开,解手这个词是这么一回事,这是考证过来的,确实如此。
比如,问你的老家是哪里?说是衡水、保定,实际上再往上查,可能你就是安徽、湖北、山东的,都是大移民的时候留下来的。清朝有个大臣纪晓岚,我专门写过他,纪晓岚的老家是江苏的,也是明代大移民的时候过来的。从明代开始,一共有三次大移民,一次就是明初,大概移了四十多万人。那个时候四十万人了不得。第二次大移民是1949年北京解放,叫北平解放,北京由几十万人口一下上到一百多万了。第三次大移民就是改革开放之后,这次大移民我认为可不得了,现在北京公开的数字接近三千万了。
第四,北京是一个多民族相容的城市。在北京六朝古都中,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就拿北京小吃来说,大概75%都是回民小吃,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北京餐饮文化里边满族占着很重要的比例,聊“吃”,满族最有代表性,目前在北京最有代表性的餐馆就砂锅居。砂锅居是最典型的满族的餐馆,砂锅居最有名的是烧燎白煮,实际上就是把猪的下水用油炸了,再搁上各种调料,七十二种下水,这是最典型的。其中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吃”叫炸鹿尾,老北京话叫尾,它是不是鹿尾啊?不是!是肠子里面灌上猪肉炸的,就像鹿的尾巴似的,北京话叫全虚全尾,所以炸鹿尾也是满族的代表。
另外,老北京还有一个烧炉。这个烧炉就是专门卖烤鸡烤鸭的地方,过去我们吃烤鸭,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有饭座,这是一个术语(饭馆面坐的位子叫饭座)。全聚德也好,便宜坊也好,所有的烤鸭店没有饭座,都是到烧炉自己去买,然后自己回家片着吃去,愿意蘸什么就不管了。烤鸭店什么时候才有了饭座呢?民国以后,一九零几年,北京第一家有饭座的烤鸭店就是全聚德,当时在前门肉市,门脸不大,不像现在这么金碧辉煌的。有的时候我研究老字号,比如,全聚德或者便宜坊,它生存了多少年?成立了多少年?像便宜坊它成立于永乐十八年,烧炉实际上就是全聚德和便宜坊的雏形。而烤炉是什么时候带到北京的呢?是元代的时候蒙古族带到北京的,所以我说多民族汇聚的城市必然带来饮食的多样性。
三、北京饮食文化的特点
北京在明以前的三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能打仗。所以,多民族汇居的城市所带来的北京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以烧、烤、涮唱主角。北京的地理位置是四季分明,冬天真冷,夏天真热,那个时候又没有空调、电风扇,所以,老北京人吃饭是非常讲究的。讲究什么呢?
比如,在过去,夏天这个季节,老北京所有的烤肉、涮肉馆全关张了,为什么?夏天北京人不吃肉,就是吃肉也就是吃点猪肉。那个时候的涮肉可跟现在咱们到东来顺吃的涮肉不一样,那个时候东来顺的肉全部都是挂着的,吃客到那去点,主要是三个部位,磨当、上脑、涮羊肉。说点这个磨当,给你片下一块,过磅一称是二斤,当时东来顺的厨师的刀功极好,片出的肉片咱不能说跟这个纸这么薄反正是非常非常薄,当场片,片完了以后搁在盘子里,涮的时候也不像现在似的,夹起来一块往锅里一涮一搅然后夹起来一吃。为什么说那时的北京人讲究呢?叫筷不离肉、身不离座,你不能站起来,筷子不能离开肉。一般的是七上八下,有的是三上四下,因为那个时候全都是鲜肉,没有冻肉,主要是看你要什么口感,几乎不能超过七上八下,七上八下之后就老了。
我曾经跟汪曾祺先生一块在东来顺吃过羊肉,汪曾祺先生说北京羊肉片能生吃的只有一家就是东来顺,确确实实那个时候羊肉片能生吃,所谓三上四下就是筷子在锅里面抖三下然后拿下来就吃,非常的鲜嫩。
另外,老北京的吃食,除了烧、烤、涮之外,还有很多属于少数民族跟汉文化相融的食品。比如,油饼实际上就是回民的吃法,要到牛街就能看到,开斋节这一天,满街的人可以在清真寺白吃油香,什么叫油香?就是跟炸油饼差不多,但是它没有缺口,老北京的炸油饼是两个缺口,油香就是一个圆的。
还有灌肠,炸灌肠实际上就是炸鹿尾引申过来的,最早也是有肉肠子的,肠子里面是灌着肉的。它的里面不是花生油,是炖肉熬骨头汤时上面附的那层油,非常香。灌肠切的是鱼鳞片,不是一样厚的,而是这边厚这边薄,在大饼铛里边煎,煎熟了之后拿一个小碟给你搁十几片,然后让你撒上蒜汁,用小牙签蘸着吃,非常有味道。最早的炸灌肠可不是淀粉,就是肉的。刚才说了炸鹿尾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灌肠,后来就变成这个真的是炸灌肠了,那个时候因为肉贵,于是买卖家干脆就不用肉了就用淀粉灌吧,原来的肉是红色的,干脆加点颜色,也弄成红的,所以你看最早的炸灌肠是红色的,后来才变成白灌肠,这都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
满语里面把煮、蒸、烧,这些做法都叫炒,一个是炒肝,一个是炒红果,还有一个温脖儿,实际上都是山楂,炒红果也是山楂,但是实际上炒红果不是炒的,是煮的。满语蒸、煮、烹,都是炒,包括炒肝也是煮的,你要弄明白了,这是一个满语。
另外,很多的豆面糕系列,比如,豌豆黄、驴打滚、沙琪玛,这都是满族的贡品,上贡用的。满族贡的是萨满,每次上贡都要用新鲜的东西。我小的时候特爱吃沙琪玛,它是用什么做的呢?面加上鸡蛋,然后又搁上糖,炸完以后又用饴糖和蜂蜜浸泡,浸泡了以后就非常黏,粘在一块了,沙琪玛里还要加狗奶子。说沙琪玛里面必有这个狗奶才是另一个味,现在我们见到的沙琪玛味道都不对了。因为我小时候吃的沙琪玛上面都加上青丝玫瑰什么的,样子也好看,味道也好。还有就是这个狗奶子是什么?后来问了好多的满族人最后才弄明白,是长白山生产的一种野果子叫苟奶子。
为什么有很多的面食的技艺都失传了呢?就是有些东西的原料不对了,北京人做东西特别的地道,缺一个料都不行。现在可不行了,没有这个精神了。
北京是一个移民汇居的城市,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以少数民族为主。清以后,民间的饮食又发生变化了,北京的餐饮主要是以鲁菜为主,然后加上宫廷带来的江南菜,加上民间的小馆。比如,南城有一个老字号叫广和居,它建在清朝,在南城的南半截胡同,离绍兴会馆比较近,南半截胡同里面有十几个会馆,你看着不起眼,就一个四合院,实际上在那个时候,也就是南城有很多士大夫阶层,张之洞、谭嗣同,包括后来的鲁迅,在鲁迅的日记里面多次提到广和居。
这个饭馆是以什么为主呢?山东菜为主,山东菜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唱主角了。山东菜叫鲁菜,是八大菜系之首。鲁菜里面它又分为两个,一个是济南帮,一个是福山帮。济南大家都知道,福山主要就是烟台、青岛一带。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北京的炒菜几乎都是鲁菜的天下,比如,北京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堂,都是以鲁菜为主,像丰泽园。
北京饮食文化的格局主要分为五种:第一是饭庄,老北京没有酒楼,老北京的饭庄几乎都是以四合院为主;第二是饭馆,小门脸,七八张桌子弄点小炒;第三是酒馆也叫二荤铺;第四是小铺,所谓小铺就是专卖专营,比如,专门卖炒饼的,专门卖炒疙瘩的;第五是小摊,过去老北京管它叫叫街的或者是叫门的,就是走街串巷的。
比如,老北京有一个专门卖卤鸡的,还有专门卖半空的,半空非常有意思,您知道什么是半空吗?就是生花生,过去北京穷人多,所以把那些没张开的花生炒了连花生皮带着下酒。
饭庄里面又分八大楼、八大居、八大堂。八大楼有东兴楼、安福楼、致美楼、正阳楼、泰丰楼、新丰楼、鸿兴楼、春华楼,仅存的四大楼东兴楼、致美楼、正阳楼、泰丰楼、这几家还开着。八大居现在最有名的是同和居,有几个也都没有了。
四、北京老字号餐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餐饮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我的理解至少包括八个内容:第一原料的加工;第二烹饪的技术;第三菜品的名称;第四器具;第五礼仪;第六陈设;第七环境,有背景音乐;第八门脸装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独门手艺也就是绝活,另外就是服务,再有是规矩。
咱们先说绝活,每一个老字号或者饭馆,要想生存,要想走得远,首先要有自己的绝活。比如,北京官府菜的代表,就是谭家菜。他的创始人是同治年间殿试的一甲二名进士,按现在来说是榜眼,广东人。广东人出才子,谭先生也是,但是这位谭先生好吃,家里面经常走南闯北的,走到哪吃到哪。他有好几房姨太太,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鼓捣吃,他的三姨太叫赵荔凤,广东人,也好吃,后来谭先生死了,死了之后赵荔凤跟谭先生的儿子说,干脆开一个小饭馆吧,为了维持生活,就在南城的米市胡同找了一个小四合院,那个时候开饭馆跟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好饭馆都是四合院,不是说在街面上弄一个酒楼什么的。
后来赵荔凤死了,她的一个厨子叫彭长海,彭长海就带着几个哥们弟兄把谭家菜撑起来了。周总理也爱吃,也是美食家,到谭家菜吃过一次以后,觉得谭家菜这个味道不错,就力图把它保护起来,后来谭家菜在1954年公私合营的时候,跟八大居里的恩承居合到一起了,后来又跟曲园酒楼合到一起了,所以在50年代叫一居两菜。在后来,周总理亲点谭家菜搬到北京饭店,搬到七楼,现在一直是在北京饭店七楼,但是你要想吃谭家菜,得准备好银子。
谭家菜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得有绝活,它这个绝活在哪里呢?第一,叫咸甜适口,南北适宜。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吃谭家菜都对路子。它最主要的一招就是保持原汁原味,咱们通常炒菜炝锅肯定是花椒和葱蒜姜,谭家菜没这个,保持原汁原味、一是下料要狠,另外就是吊汤。餐饮业过去叫勤行,勤行里面有一句话,宁教十道菜不教一口汤,就是我宁教你十道菜,但是我连一口汤都不舍得教你,为什么?因为这个吊汤是绝活!
谭家菜这个汤人家是怎么吊的,说整鸡、整鸭、干贝、火腿下锅,光火工就得两天,两天把鸡的骨头都给熔化了,融在汤中了,然后过罗,骨头渣子不能要。比如,清炖鱼翅,就这一道菜,光这汤就得三天,所以要吃谭家菜得提前预定。这样吃起来是柔软滑入,极其鲜美。
谭家菜还有一个特点,它基本上用的是烧、烩、焖、蒸、扒、煎、炒,不是像鲁菜似的,鲁菜一般都是颠炒勺,一颠火苗起来,一抖腕子,要那劲。看《舌尖上的中国》做鲁菜抖的那种,火苗就起来了,谭家菜没这个,人家不讲这个,人家讲的是软功夫,光是炖就两天,那个时候没有煤气,全是煤火,它不讲究抖勺、翻勺的技术,一般都是讲究慢功。
再比如,丰泽园,这是鲁菜。因为谭家菜光是菜谱上的菜有三百多道,可是你说它算什么菜?八大菜系里面找不到它,只能归到官府菜叫私房菜。丰泽园是鲁菜的代表,是有文化的,1930年成立的,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新丰楼里的堂头叫栾学堂,外号叫栾蒲包,堂头在勤行里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老北京开饭馆讲究什么呢?一堂、二灶、三先生,一堂指的是什么,就是堂头。二灶是什么?就是厨师。三先生是就是算帐的会计。堂放在第一位,可见堂的重要性,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老北京的堂头,其中就举了好几个堂头的例子,这个堂头不亚于饭庄的经理,过去的经理叫掌柜的,你要分清楚掌柜的跟东家是两回事,掌柜的就是经理,东家是真正开饭馆的。
因为它的堂头在京城有一号,有几个开银行的,把这个栾蒲包给请过去,说你开个饭馆吧,我们出钱,然后他们想了半天起字号,中南海里面的丰泽园,因为那时候的中南海是公园,老百姓可以像现在的北海、颐和园一样随便逛。那时候他们就到中南海谈这个事,一看说丰泽园不错就起这个名字,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的知识产权什么的。
鲁菜的代表是什么呢?就是葱烧海参,为什么说是鲁菜的代表呢?最有名的厨师叫王义均,这个人我也采访过他,获得过中国十大名厨,而且绰号叫“海参王”,因为他做葱烧海参是一绝,确实是好吃,人家大师出手就是不凡。后来有一次跟王老说,你怎么称王称霸了?他说不是,我姓王,我会炒海参,他们叫我海参王,不是说我真的是大王。
过去老北京的饭馆、饭庄是不挣钱的,服务员不挣钱没工资,靠什么?靠小费,话剧《天下第一楼》中把客人给伺候舒服了,客人给小费,然后堂头接到钱以后马上得喊一句,李先生赏三十大洋,然后往那个桶子里一放,最后到了晚上,大伙把这个桶一倒,看是多少,一共挣了五百大洋,比如,是20个跑堂的,再把头灶、二灶分完之后就是跑堂的,每天是挣这个钱,而不是像现在似的一个月拿底薪多少钱,那时候完全凭小费。
所以,服务必须要好,服务差了不给小费。老北京有一句土话叫看人下菜碟,那个时候的跑堂确确实实就是看人下菜碟。丰泽园有一个老堂头我采访过他,当时是五几年的时候,那时候刚解放,冬天下着雪,来了一个个子不高的人,后面还跟着四个随从,这个堂头一看这个人不是一般人,马上上来,先上茶,然后手巾板擦脸,过了一会拿来脸盆您先洗洗手、洗洗脸,服务员又给这个当官的洗了脚。这个当官的一看这个服务态度,没想到会这么好,比我儿子照顾得还好,然后就吃饭,后来一看是林彪。而且丰泽园的厨师还出席过毛泽东和周恩来家里的,用老北京的话叫堂会,现在叫家宴了,给人家的家宴掌过灶。
刚才说了,见人下菜碟,不是说你是一个老百姓他们就不管不问,只要你进入这个店,往那一坐一样给你敬茶。而且老北京饭馆还有一个规矩叫敬菜,就是说你要一个汤两个馒头照样敬你一道菜,这道菜可能比你的一碗汤和馒头还值钱。
非物质是什么,是魂,魂是看不见的,它是无形中存在的,就是我刚才说的点点滴滴。比如,北京的老字号里面,什刹海边上有一个爆肚张,我到那里采访过那个老太太,真正会做的是那个老太太,她有一绝是什么呢?爆肚讲一个脆劲!现在一吃爆肚软了吧叽嚼半天,爆肚本身没有什么营养价值,最重要的是它的味道!老太太每天亲自买肚以后,亲自捏,这就是功夫。
前门外有一个会仙居,现在这个字号还有!会仙居的炒肝在老北京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它最早是卖白水杂碎的。当时北京有一张报纸,叫《北京新报》。有一个记者叫杨曼清,这个杨曼清也好吃,然后就跟老板说,你这个白煮肥肠糟践了,我给你出一个小花样,你要做好了,我就给你在报纸上宣传,定能火。后来,这个老板说您教教我,他说你取肥肠里面最好的部位,然后再找最好的黄酱炒一下,煮的时候连着黄酱再加上好的口蘑汤兑上,快出锅的时候,加上两个肝。这个老板茅塞顿开,他真的照着记者的路子去做了,然后杨曼清就在报纸上给他写了一篇文章,吃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个会仙居的炒肝就火了。
我为什么要举炒肝这个例子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有绝活,人家有七个绝招:
第一、有专人洗肠子,肥肠又臊又腥又臭,专门洗,洗得非常干净;第二,猪肝一定要肝尖,肝尖是最鲜的;第三,佐料要大胆,黄酱一定要给足;第四,淀粉要选好,勾芡一定要用好的淀粉来勾;第五,选好伙计,这个也很重要,就是认真的;第六,就是雇女服务员,因为老北京的服务员几乎没有女的,刚才说的八大堂、八大居、八大楼,几乎服务员都是男的,它雇女服务员,还得找漂亮的,漂亮的女服务员养眼啊!大家都去了。而且还装上电话了,这也招人啊,打电话就方便了;第七,价钱便宜。就这七招,这个炒肝在北京一下子就火了。所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北京的老字号除了它们的绝活还有它们的服务。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儿吧。
责任编辑:王培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15/8997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