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丁一凡:中法关系的变迁
2016年07月21日 21:08
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711/899006.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711/899021.shtml
中法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政策里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中国的对欧政策,还是全球政策,都非常重视与法国的关系。中法关系为什么在中国对外政策中占有重要一席?中法两国为什么是重要的伙伴关系?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讲历史,讲一讲故事。第一,中法在国际事务中的相近立场;第二,中国和法国是如何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三,中国为什么重视与法国的关系;第四,中法关系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一、中法在国际事务上的相近立场
中国和法国在各自的外交公文中都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双方对国际事务有相近的立场和看法。
首先,中国和法国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都是核大国,都有独立的外交政策。在这些表象背后,是中法在近代历史上的一些相似的经历。譬如,中法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二战中也都遭到了别国侵略,损失很大。因此,在二战结束前召开的决定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上,两国都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三国召开德黑兰会议,商讨如何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召开雅尔塔会议,协商战后如何瓜分势力范围。然而,在这些会议中既没有法国代表,也没有中国代表参加。因此,中法在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中虽有一席之地,但都感到不满。这也就决定了中法在后来的冷战时期,分别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阵营里的“造反派”。
从法国来看,在经济上,法国第一个发现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有漏洞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很多倾向于美国的不公平做法。因此,法国率先对体系中的漏洞展开了活动。比如,法国当时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但它认为美国黄金储备已经不足以应付其巨大的外债。所以,法国就用美元储备兑换黄金。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当时的一克黄金相当于35美元。随后,法国的做法引起西欧其他国家的效仿,大家纷纷把手里的美元储备兑换成黄金拿回西欧,这就导致了美元危机。后来,美国一直把法国的这次举动视作颠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开端。
在军事上,法国也不满美国主导的北约。最初,北约总部位于巴黎,但是戴高乐政府认为,美国在北约中起的作用太大了,甚至是颐指气使,根本不顾西欧国家的诉求。法国决定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也就是说,法国仍属于北约盟国,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这样,北约总部只好离开巴黎,搬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在政治上,法国也一贯比较独立。冷战时期,法国认为不能完全同美国一致,要跟苏联有一定程度的联系。所以,从一开始,法国跟苏联就是一种比较奇特的缓和关系。另外,二战结束后,中东爆发了激烈的阿以冲突,各种各样的中东战争发生了好几次。法国认为,要在中东保持中立,既要保持西方阵营的身份,又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与阿拉伯国家保持较好的关系。当然,这种良好关系的背后也有一定经济利益。在阿以的对抗和冲突中,阿拉伯需要军火支持,除了从苏联购买武器以外,也从法国购买大量的武器,这对法国军火的出口和法国军火工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核技术上,法国发展了一套独立的技术体系。比如,法国和英国都是核大国,但它们的处境完全不一样。法国的核武器技术是完全独立的发展起来的,而英国的核武器是美国赠予的。至今为止,英国虽然是核大国,但是不能独立使用核武器,必须征得美国同意。而法国的核潜艇技术、导弹技术、热核和氢弹技术都是独立的。
除了核技术,民用技术也相对独立。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等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领先。法国的电视系统也是独立的。法国开发了一套与英、法、德不一样的制式。为了分化西方,当时苏联专门采用了法国制式的电视。直到现在,俄罗斯的电视制式依然和法国是相通的。
从中国来看,在军事上,中国在东方阵营里没有参加华约军事组织,并收回了由苏联海军占领的旅顺军港,发展了自己的核武器。在经济上,中国没有参加苏联发起的经济互助委员会,不受“社会主义集团计划经济”的指挥。在意识形态上,中国不分享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批判苏联在其他东欧国家推行的“社会帝国主义”,批判苏联在理论上走的是修正主义道路。
可以看出,中国是东方阵营里一个明显的“反叛者”,法国则是西方阵营里一个明显的“反叛者”。这些相似性就决定了中国和法国在很大程度上会走到一起。
二、中法建交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很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我们甚至把它说成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不太同意。英国认为从1950年开始,英国就与中国建交了。但是,当时只是建立了一种代办级的外交关系,是一种“半建交”关系。这种代办级关系一直维持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英国迅速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所以说,英国与中国在1950年建立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全面的外交关系。英国之所以跟中国从1950年开始就维持一种奇特的外交关系,主要是因为香港问题。法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总得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试探阶段,法国曾想仿照英国与中国建立代办级的外交关系。但是由于两场战争,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20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想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却遭到了民主解放运动的激烈抵抗。越南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展开了反法斗争,中国对此积极支持。这种情况下,法国只好放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60年代初,法国又想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这个时候,法国在非洲阿尔及利亚搞独立武装斗争,中国又站到了阿尔及利亚这边,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独立战争。在这样情况下,法国再度放弃了与中国商谈建交的想法。
第二阶段,“远交近攻”战略阶段。从1956年匈牙利事件开始,苏联两次对匈牙利出兵干预,镇压了匈牙利的“街头革命”。此后,在整个东欧形成了一股来势汹汹的军事压力。这时,法国发现,如果与中国建交,并展开一定合作,会分散苏联在西方的注意力,缓解西方的压力。于是,戴高乐将军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远交近攻”的办法。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之后,法属非洲国家先后实现独立。法国认为,与中国建交的障碍已经不存在,可以开始与中国展开新一轮的建交谈判了。于是,戴高乐将军派特使富尔到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中法建交事宜。但法国与中国的建交已经晚于英国,戴高乐将军认为,必须在形式上超过英国。因此决定,法国与中国立即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而不是像英国那样的代办级外交关系。
1964年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为中国在西方打开窗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恩来总理意识到,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大好机会。因此,周恩来总理开始充实外交队伍,充实新华社,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准备。可惜的是,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这一过程。中法建交后,中法两国展开了经济、贸易、文化等广泛的联系。比如,法国政府从那时起就给中国学生一定的奖学金名额,吸引中国留学生去法国学习。
三、中国为什么重视与法国关系
法国对中国回归国际舞台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我刚才讲了,中法两国很多的立场、观点都相同,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互相支持。但是,从历史上看,中法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各种起伏。
总得来说,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中法两国观点比较一致,可以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相互支持。当然,中法关系的好坏,与领导人的个人性格也有一定关系。戴高乐将军做法国总统的时候,对中法关系很重视,中法关系比较好。此外,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法国在西方世界有比较独特的作用。从历史上讲,戴高乐对促进中美关系趋向缓和,促使美国承认中国起到了一定作用。我曾采访过法国前总理顾夫·德姆维尔先生,他讲过这样一段历史。
196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与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经过激烈竞争,最后尼克松败选,肯尼迪当选。竞选失败后,尼克松一度精神非常忧郁,他觉得美国政治有许多阴暗面,决定甩手不干了,回去重操旧业做律师。在此之前,他跑到欧洲旅游散心,在巴黎见了戴高乐将军。对于戴高乐来说,尼克松还是个年轻者,他鼓励尼克松说,搞政治一定要有韧性和耐心,因为政治生涯不会是一帆风顺,要挺过波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戴高乐以自己的政治生涯为例向尼克松说明,有的时候挫折反而可以成为政治家的精神财富。这些话给尼克松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鼓励和启发。从欧洲回去之后,尼克松振作起来,继续努力,8年之后当选为美国总统。在戴高乐与尼克松的长谈中,戴高乐谈到中国,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亚洲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中国。戴高乐认为,“现在承认中国要比你将来由于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更好一些。”早一点合作,在解决亚洲问题上就能够再快一点。戴高乐之所以跟尼克松说这些话,是因为法国深深意识到中国在亚洲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在抗击法军的战斗中,中国对越南的支持起到的重大作用,包括使法军受到严重挫折的奠边府战役,就有中国指挥官的作用。
我们无法猜想这些话给尼克松留下了什么影响,但在他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的1971年,尼克松让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他访华铺下道路。之后,在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法国等国家提出倡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回归了世界舞台中心。从这个角度讲,法国确实在帮助中国回归世界舞台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中法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过挫折。20世纪80年代,社会党执政时期,中法关系就有过一段低潮。特别是1989年北京发生了天安门事件,中法关系一下子陷入低谷。1989年,法国革命200周年,这个时候发生了天安门事件,法国总统密特朗就把这两件事情扯到一起,在欧共体内呼吁制裁中国,并通过了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制裁两项提案。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制裁不久后就取消了,但是武器禁运提案一直到今天还在生效。现在,虽然中国和欧洲国家有很大程度上的军事合作,但在技术交流方面,还有很多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法国政府还趁机向台湾推销了很多武器,包括幻影2000战斗机和护卫舰、军舰等。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私人利益。密特朗的外交部长迪马等人卷入了售台武器受贿案,法国检方对此进行调查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不明不白的死掉了。
在社会党执政之前,美国卖给台湾很多武器,但是法国出于跟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没有对台湾出售武器。直到密特朗政府执政,打破了法国一直以来的做法,向台湾出售战机、战舰,这就使得中法关系严重倒退。自此之后,法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大大削弱。
我们前边讲了,1964年中法建交之后,为了感谢法国在西方世界给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在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时候,实施同等价格商品,法国货优先。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主要是与法国的贸易,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合作也主要是与法国的经济合作。当时的法国企业在中国享有各种好处,法国企业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比如70年代,我们从法国引进了三套化纤成套技术设备,大大改进了中国的化纤生产工艺,使人民群众非常迫切的穿衣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法国优先的政策因为密特朗对台出售武器而大大受挫,法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不再享受优惠政策,法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迅速萎缩,其他欧洲国家的产品,比如德国、意大利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则不断上升。法国企业受到制裁,不断向法国政府反馈,但法国社会党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十分紧张,直到90年代才有所改变。
90年代,法国大选,希拉克上台。希拉克是戴高乐派的继承人,是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希拉克上台后,迅速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而希拉克个人是一个中国迷,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喜欢中国的青铜器和中国古典诗词。在希拉克执政期间,中法关系非常和谐,在国际上有很多合作,经济文化交流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频频向中国发难,欧盟一些国家支持美国,附议美国提出的人权提案。但因为中国政府的反对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支持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多,在整个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美国及其支持者并没有得到多数票。希拉克执政后,在欧盟国家提出一个提案,欧盟国家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必须以一致立场出现。也就是说,在讨论各个国家人权问题时,欧盟成员国事先要经过讨论,拿出一个共同立场。个别欧盟成员国不能单独附议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提出的人权提案。希拉克的提案得到了欧盟国家的同意。之后,凡是美国提出的各个国家单独人权提案,欧盟成员国都没有再出现单独附议的状况。应该说,这和希拉克本人的提案是有直接关系的。
希拉克帮助中国做了一些事,但是,也有些事情是做不成的。90年代后期,希拉克在欧盟提案,废除当年密特朗总统提出的对华武器禁运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德国总理斯洛德的支持。当时,法德被认为是欧盟一体化的核心,法德两国领导人赞同,解除武器禁运是很有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也积极展开对欧盟国家的游说。在这个问题上,希拉克向中国人夸下海口,说一定能够帮助中国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但是在欧盟内部,要解除一个禁令,需要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同意。而当时欧盟已经发展到20多个成员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否决权,非常复杂。同时,美国非常担心,如果法国提出的提案在欧盟获得通过,会在世界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对欧盟做了很多游说工作,拼命阻止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欧盟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希拉克对中国夸下的海口最终也没有实现。
尽管法国政府在某些问题上很愿意支持中国,但由于实力和在欧盟中作用的下降,有些事情也未必能够完全实现。
四、中法合作的前景
第一,中法两国在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有过很多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果。比如民用核电。法国不仅在军事核技术方面有比较独立的系统,在民用核技术上也是独立自主的。现在,法国的民用核技术全球领先。在这个方面,法国和中国有着很密切的技术合作。法国帮助中国建立核电站,还在建立核电站的过程中,培养了许多核工程师,并与中国一起合作开发了第三代核电站。第三代核电站引用了法国的技术,中国人在法国技术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和更新,形成了自己的技术。
前几年,英国决定恢复民用核技术,建立核电站。在招标的过程中,法国中标。之后,法国依然愿意与中国的核电企业一起走向英国市场。最后,中法同时在英国的核电项目中中标。这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了欧洲核电市场。某种程度上,是法国把中国带入了欧洲市场。但是由于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所以这个事情还要另说。如果我们想要再进入欧洲核电市场,可能还需要法国的支持。但是无论怎么说,英国的核电市场是一个标准较高的核电市场,中国能够进入英国核电市场,就说明中国的核电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核电进入其他国家也有了一定的技术保障。
从中法合作到进入英国市场,中法政府都得出一个经验,就是中法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是有可能的。所以,最近几年在中法领导人会谈过程中,加强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在与法国政府的外交声明中,也可以找到技术合作、开发第三市场的说法,这个说法恰恰就是在英国市场合作中得出来的积极结果和经验。所以,在技术合作方面,未来中法仍然是世界舞台上重要的伙伴。
第二,在中欧合作中,中法仍然是重要的经济伙伴、贸易伙伴。欧洲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出口市场。同时,欧盟也是中国技术引进的最大来源地。欧盟企业在向中国转让技术方面是比较慷慨的。因此,中国不断从欧盟企业得到新的技术。法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欧洲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国推动的。随着英国脱离欧盟,未来欧洲的一体化,法国会起到更大的作用,那么中国就更加需要与法国进行合作,中国在欧洲的作用和地位也需要与法国加强协调,保证中国未来在欧洲继续保持影响力。
第三,中法在世界舞台上也是互相支持、互相需求的一对伙伴。比如,中国和法国都是多极世界的支持者。从冷战结束、两极世界解体之后,中法政府一再声明,我们支持一个多极世界的出现,我们支持各个主权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合作,防止世界倒退,促进经济的全球化。无论是在联合国层面,还是在20国集团层面,中法都需要继续配合和协调。由于历史原因和在国际舞台上所处的国际地位,中法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语言,因此能够站在一起。在世界舞台上,未来中法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第四,中法的经济合作前途广阔。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法国遇到的经济困难是多于中国的。所以法国希望中国人来投资,来促进它的经济增长,而中国企业也希望能够进入法国找到新资源、新市场。
从技术方面讲,法国是有一定特长的国家。比如法国的数学教育,从18世纪开始就在欧洲保持领先。在数学领域,国际有一个奖项叫菲尔兹奖,相当于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得奖者,美国最多,第二个就是法国。法国人在数学领域是非常有建树的。从启蒙时代的笛卡儿开始,法国数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就很有声誉。中国一些成功企业就看中了法国数学领域的人力资源。比如华为公司,在法国开了一家数学研究所,聘请法国数学家做研究。这些研究将来会应用到什么方面,华为公司还没有透露。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华为聘请了全球最尖端的数学人才,将来研究出来的技术肯定是全球领先的。另外,华为还在法国南方创建了创意中心,利用法国工程师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理念来改善华为产品的外形,等等。从这个角度讲,更多的企业应该从华为的做法中得出一些经验和启发。比如,法国的中小企业都有一定的独门绝技,现在正是他们资金困难的时候,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合作、投资、兼并等方法,去法国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既给法国提供资金援助,也为自己寻找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的技术,实现共赢。
法国和中国有这么多合作的可能,是不是未来发展就会一帆风顺呢?这就需要用两分法辩证地看问题。未来中国与法国的合作也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心态的不平衡。法国属于西方世界发达国家,一直是全球第四、第五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超过法国,3年之后超过德国,又经过2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5年,中国的GDP已经是法国的4倍了。从超过法国到经济总量是法国的4倍,只用了10年时间,而法国的舆论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很困惑,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无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么快。所以,法国媒体往往会酸溜溜地说一些讥讽的话,杜撰一些故事,损害中国形象。由于这种隔阂,法国社会上对中国有一些不友好的看法。
20世纪70年代中法建交之后,虽然有一些反复,但总体来讲,法国人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是比较好的,有很深的合作基础。而现在这种舆论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中法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目前法国政府的民众支持率不高,政府对民意的变化非常敏感,民众对中国不友好,法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那么,未来中法关系很有可能会遭遇新的挫折。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增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特别是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只有更加广泛地向法国民众展示中法合作给法国带来的种种好处,才能改变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进一步加强中法之间的交流。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中法交流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欧洲的现代化运动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后出现了科学、理性、现代化发展等概念,对欧洲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启蒙运动中,法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当时的思想家们,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带动了这场运动。而这些法国的哲学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如果我们重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著作,就会发现中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法国的思想家在很大程度上以中国的管理制度和模式来推动西方启蒙运动。从那个时期起,中法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当然,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否定中国文化,否定中国原则的事情。但是总体来讲,法国的文化界有愿意了解中国文化,愿意对中国的事情刨根究底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于未来中法关系进一步发展,是非常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中国近年来的快速进步给世界树立了新的榜样,法国要想知道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也需要更多地挖掘中国的文化背景。法国有这种历史传统,愿意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未来,要走出欧洲发展困境,也一定会再从中国成功经验中挖掘新的精神因素。从这个角度上讲,未来中法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文化交流会成为中法之间进行合作的新的领域。
因为历史原因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相似性,未来中法之间还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当然,也会有一些文化隔阂和摩擦。我们需要做一些民间交流工作,来促使双方的文化认同,朝着更紧密的关系汇合,促进双方的利益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未来全球化的世界里找到协调矛盾和利益的办法,实现共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21/900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