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王开玺:清代的中西交通及其特点
2016年07月29日 15:27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729/901974.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729/901975.shtml
今天我从历史学的角度讲一下清代中外交往的情况,其实就是讲清代的中外关系。大家看到题目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讲清代的中外关系,为什么题目叫中西交通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一、交通一词的释义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交通这个词的含义,这不仅是字面的解释,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讲到交通,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呢?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但在中国古代,交通这个词不仅局限于交通工具。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学者把日本和西方的关系,称作日西交通史,或者叫东西交通史。当时中国的学者很可能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影响,把有关中国和西方国家交往的历史称作中西交通史。
近代以来,我们从日本引进了一些日本的名词,比如、支部、书记、改良,这些都不是中国原有的名词,是从日文中借鉴过来的。这是张星烺先生编的一部大型资料书籍,叫《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另外,向达也编过《中西交通史》。这些书不是讲交通工具的,它们都是讲中西之间交往的。还有,这是方豪编的《中西交通史》。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学者为什么要把他们的学术著作称为中西交通史,而不是称为中西交往史或中西关系史呢?关于这个问题,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没有讲,但方豪在《中西交通史》导言中讲了一段话。他说“然名字确立之最要因素,乃为约定俗成,如在应用上能确定其含义,则其本身纵嫌显不当,亦不至有重大影响,此本书之所以仍沿用旧称也。”
当时把中西关系史称之为中西交通史,除了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交通这个词的内涵非常丰富。大家如果从文学史的角度去考虑交通这个词,我们发现交通是一个复合词。交和通有相近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交是相互之间的来往。通如果查古字典的话它的含义比较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含义是彼此之间没有阻隔。通风、通气、通道都是这个意思。
在这里,我之所以还用交通这个词,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前辈学者们一直在使用中西交通史这个名词。作为学者要尊重前辈。更重要的就是在清代或者清代以前,交通这个词的含义和交往这个词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交往讲的是一个过程、一些内容。而交通呢?首先交的一个必要前提是通,在当时没有通就没有交。我为什么非要强调用交通这个词,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是中国和外国之间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存在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识的差异。双方交往起来会困难重重。二是在当时中外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交往通道。
对于通这个字的解释,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东汉的许慎说:“通,达也。”《易经》中说“往来不穷谓之通”。《国语·晋语》中讲:“道远难通”。这些都解释了通的含义。
我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中学的课本,包括大学的课本,讲到张骞到西域去用的什么题目?张骞通西域,对不对。这个通就是强调张骞开辟了从中原到西域的一个通道。
到现在,我国的史学界还没有完全放弃交通这个词,尽管大多的学术著作都是用中西关系、中外关系这些词,但是中西交通史这个词的说法仍然在采用。现在还有一个刊物叫《海交史研究》。我在这个地方讲中西交通史,不是重古轻今,不是任意而为,而是中西交通史反映了清代中外交往的历史特点。
二、清代中西交通的两种形式与路径
清代的中西交通形式有两种,一是民间的。在清代,中国的老百姓主要前往东南亚一带交流,比如,越南,在当时叫安南或者占城。还有马来西亚,当时叫满剌加,现在翻译成马六甲。菲律宾叫吕宋。印度尼西亚叫苏门答腊或者爪哇国。包括加里曼丹,现在的文莱。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主要是在东南亚一带来往,而不能够远赴西亚,远赴欧洲呢?这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严厉的海禁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朝初年,满族入主中原,郑成功占据了台湾。清政府为了镇压郑成功,采取了一个政策叫“片板不许下海”,就是一片木板都不能够下海,封锁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一切联系。后来,清政府镇压了郑成功,在1684年清政府做了一个决议,说现在海内一统,满汉相为一体,可以允许中国人出洋贸易。康熙皇帝下了一个谕旨,允许开海贸易,但是当时清政府又有一个明确规定,就是商民出海的船,只准用单桅,载重不能超过五百石,凡是不遵从清政府的命令,擅自使用双桅杆或者载重超过五百石的一律发边充军。
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就不可能远航到西亚甚至欧洲。虽然清代的各种限制没有完全阻断中国和欧洲的交往,但这时候中西之间交通的主动力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比如,一些冒险家、商人、传教士从西方来到中国,像郎世宁、马礼逊。
二是官方的交往。清代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是并没有完全中断中外之间的联系。在清代前期的广州、福建、浙江等口岸是可以进行中外贸易的。后来清政府关闭了其中的三个,留了一个港口,就是广州的黄埔港。
讲到中外之间的官方交往,除了外国向中国派遣使节之外,到后来清政府也曾向英、法、美、俄、德派出了自己的外交使节。在雍正朝的时候,清政府就已经向俄国政府至少派遣过两个正式的代表团。
我重点讲一下英国,英国很早就派人来中国。在明万历皇帝的时候,英国就曾经派商人带着英女王给明皇帝的信件来到东亚,但是在途中被葡萄牙人发现给挡回去了。到1596年伊丽莎白又命令一个英国的商人为使臣,又一次出访中国,结果途中又遇到了葡萄牙的舰队,结果全体覆亡。后来英国还曾经三次向中国派遣正式的使团,比较熟悉的有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这是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一幅情景画。
现在我们讲讲清政府和俄国之间的关系。在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十年1654年,俄国沙皇就派遣了巴伊科夫使团来中国,一直到1725年萨瓦使团为止,俄国一共向中国派遣了六个外交使团,并且都在北京觐见了清朝的皇帝,这时中俄之间不但通了,而且还交上了。
我再讲讲清代中西交通的路径,路径主要有陆路和海路两种。在清代以前,中国和西方之间的陆路交往走的是一条什么路线呢?这条路线就是从北京走河西走廊,经过新疆,过了帕米尔高原,到达哈萨克斯坦,再到了俄国,然后到欧洲。汉代张骞通西域走的就是这条路。然而到了清代,更多不是走这条路。清代是从北京到通州,出喜峰口到喀喇河,这个喀喇河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热河避暑山庄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折向西北,到中国东北的齐齐哈尔,再向西北,经额尔古纳村,再到涅尔琴斯克,涅尔琴斯克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尼布楚,然后基本上是顺着这条河向西,然后到莫斯科。
对于清代的这条道路人们很少去讲,而当时清王朝向俄国派遣使臣基本上走的都是这条路。俄国使臣到中国来也基本走的是这条路。这条路对于中西交往的意义非常大。现在我们去欧洲坐飞机,从北京经乌兰巴托,一直向西飞,然后再稍微向南到莫斯科,然后到英国、法国。这条路对于俄国人来讲,它的作用是很大的,当时俄国政府给他的使团的成员发了一个指示,说到了北京之后尽量去争取已经为清庭服务的西方传教士的支持,到北京之后要让耶稣会士的出面斡旋,争取他们的帮助。而耶稣会士给俄国使团帮助的一个条件就是允许耶稣会教士经由西伯利亚通信,就是可以通过俄国的地方通信来往。因为从俄国走陆路到欧洲比从中国走海路要近得多。
我们现在讲海路通道。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世界的几个重要文明区,比如,古印度文明区、波斯文明区、阿拉伯文明区、古希腊文明区。当时通过古丝绸之路把人类的几个先进的文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了,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往。到了清代,西方传教士来华都是绕过非洲好望角再过来。在当时要绕好望角是比较远的。那么到1869年,在埃及这个地方开通了苏伊士运河,从这时起从欧洲来华就用不再绕非洲的西海岸了。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中外之间的距离大大的缩短了。
在清代中期,主要是欧洲国家的使节、商人来中国,但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走向世界了。1866年,清政府派了一个使团到欧洲去进行访问。更著名的是1877年郭嵩焘出使英国,郭嵩焘出使英国是为了向英国道歉,因为有一个叫马加里的英国人在中国被杀了。郭嵩焘道歉完了之后就留在英国了,就开辟了中国驻外的第一个大使馆。以上就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清代中西交通的两种形式与路径。
三、清代中西交通的特点
在古代中西之间的交往很多,比如,张骞通西域,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那么清代的中西交通和古代的中西交通比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清代中西交通有五个特点:第一,中西交通的主动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讲这个问题,要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明代以前,无论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中国都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一些中国本土以外的物品也传到了中国,像张骞通西域时的葡萄、苜蓿都是那时传到中国来的。印度的佛教也传到中国来了。但是就整个历史而言,中国处在先进的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它不断的向国外输出自己的文化。像日本、朝鲜、越南,它们都吸收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是向外辐射的。
到了清代,中外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清代同时期的英国、法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来看,他们的政治制度是先进的,经济也是很先进的,他们的思想文化站在了世界的前列,那时的中国是落后的。在清代中期和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大量廉价的原料,开辟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开始大规模向中国扩张,中外之间交往的主动力变成了英国、法国,它们主动来开辟中国广阔的原料市场。
第二,中西交通的主要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古代,中西交通的主要道路是陆路,但到了明代的时候,海路交通也开始发展起来了。甚至在更早就有中国通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现在通过考古发现了一个墓碑,这个墓碑证明在唐代,有个使节叫杨良瑶,这个人曾经出使过西洋,在杨良瑶的墓碑当中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一点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杨良瑶曾经作为唐中期德宗的外交使节,航海下西洋,抵达中俄地区的大食,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拉克那个地方。海路交通不是说在郑和的时候才开始的,但是郑和下西洋次数最多,影响也最大,这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外,明朝还另外派了一个叫张谦的下西洋,不是通西域的那个张骞。虽然开辟了海陆,但中国古代更多的还是靠陆路。直到清代之后,中西之间交往通过海陆就多了起来了。西方人到中国来,中国人到西方去,主要是通过海路交通。
第三,中西交通的区域范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讲到交通的范围,在古代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和狭小的。但到了清代,中西之间交往的范围就扩大到欧洲各国了。清政府向西方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英国、法国、德国,包括美国、秘鲁、巴西都派遣了自己的外交使节。也就是说到了清代,中西之间交往的范围更大,不仅是单线的线性联系,而是覆盖了整个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8年清政府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访问全世界,这个外交使团很特殊,它的团长是美国原来的驻华公使,叫蒲安臣,然后又吸收了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再吸收了两个中国人,组成了一个四国五人的代表团。
我们看一看这次出访的各国,1868年2月25日,上海出发,首先横渡太平洋到达美国,又从美国横渡大西洋到欧洲,访问了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普鲁士、俄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11个国家。1870年10月18号回到上海,这次出访历时两年零八个月,那么它所行经的路线已经不是我们当初所理解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或者地理学方位上的东西之间的交通,而是一个环球性的、全面的交往。
第四,中西交通中的官方色彩或者官商结合的色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他的目的是要联合在新疆地区的大月氏和其他的国家共同对付匈奴人,他的外交色彩非常浓厚,具有非常明显的官方色彩。但是张骞通西域不具备民间色彩或者商业色彩。我们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让海外各国到中国来给皇帝进贡,宣扬明王朝的威德;还有的说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说建文帝逃到海外去了,要消灭反对明王朝异己的力量;还有的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皇权势力扩展到经济领域,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垄断中外之间的贸易。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学界的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官方的性质还是非常明显的。
在清代之前,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官方间的,不具备民间交往的性质。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民间不具备进行远距离和其他人交往的这种能力,交通工具落后,只有官方才能做的到。但是从西方人来讲,他们始终或者说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官商结合的色彩。无论是当初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后来的俄国、英国,都是这样。
我们先看一看俄国。刚才讲了,俄国向中国派遣了很多使团,它所派遣代表团的头领很多人都是商人。所以,中国方面的史料记载,都把俄国人的使团看作一个商团、商队。
清代学者何秋涛在《朔方备乘》一书中提到俄国的尼果赖使团。他记载,康熙十五年,贸易商人尼果赖等至。注意他记载的不是俄国沙皇的使臣,而是记载贸易商人尼果赖等至。圣祖仁皇帝召见之,赐察罕汗书。
那么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还有1816年的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同样也具有这种非常明显的商业的色彩。这两个使团不仅代表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些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要求,还提出了外交上的特权要求,而且代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提出了很多商贸方面的要求,最后还有一条训令,就是设法使清廷同意英国商人在中国获得一个居留地。从这点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西方国家的外交使团是具有官商结合的色彩。
四、清代中西交通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中西交通的历史作用和影响都有哪些呢?我个人理解主要有四点,一是中西方的距离被拉近了。在中国古代社会或者说人类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常的底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很落后,整个世界被分割为几个区域。后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特别是以蒸汽为动力的蒸汽船的出现,使得中外之间的交往不再是困难重重了。
二是中国在对外交通交往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汉代的时候,特别是唐代、明代和西亚有很多交往。清代的中西交通在整个中西交往的链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是改变了中国传统闭关锁国的政策,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虽然中国并没有能够和世界保持同步,但是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发展保持了同一个方向,我们没有犯方向性的错误。
在清代以前,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东方和西方之间是互不了解的。古希腊人认为中国人的寿命有200岁。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13世纪来到中国,写了一个《马可·波罗游记》。这个游记中讲中国非常富庶,到处都是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一些殖民主义国家要到中国来谋取利益。为了了解中国,在明末清初时,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向中国传递了很多宗教知识,同时也传进了一些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比利时人南怀仁帮助清庭先后制造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等几十种天文仪器,并且还编著了《新制灵台仪象志》的天文学的著作。这是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入的西方的一些文化知识。那么清政府也向西方国家派遣了使节,除了履行外交使命外,还要把所到国家的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记载好,带回中国。
这是1876年中国人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看到的大蒸汽机,当时中国人在封建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能够看到这么大的蒸汽机,对当时人的思想有很大的震撼。这种影响进一步的促进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坚冰,开始了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这就为中国接受各种先进思想提供了一个契机。
四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中西交往历史的问题是什么呢?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野蛮的侵略和掠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向人们展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物质文明,展现了西方国家的科技文明。更为重要的是清代中西交往的这段历史告诉人们,闭关自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的文明要与时俱进,要追随世界潮流,要不断的进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的改革。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29/9019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