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读者之声
重读三国:疾疫如何影响战争走向
2016年08月01日 11:47
汉末三国时期,社会动荡、灾害频仍,疫病多次大规模爆发,不但普通百姓和士兵大量死亡,身居高位的士人和武将也不能幸免,甚至战争胜败和历史走向也因之改变。
疾疫直接影响战争和历史进程
古代战争人员密集,粮食供应不及时,环境卫生条件差,士兵体能消耗大,这些都为病菌入侵人体创造了条件。如果是长途远征,再加上气候变化和水土不服等因素,士兵就更容易染上疾疫。要是恶性传染病,就会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导致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东汉末年,疾疫影响战争最著名的例子当属赤壁之战。208年南下荆州前,构成曹军主力的北方士兵中,很可能有人感染了当时遍及中国北方的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是一种易于流行、全球性的、而且病死率较高的急性传染病。东汉多次爆发的斑疹伤寒就流传到亚洲中西部以及罗马帝国。近代之初的1498年,格拉纳达围攻战中,西班牙士兵死于斑疹伤寒者竟有一万七千人之多。抗战时期爆发于上海的斑疹伤寒,其致死率高达20%。
回到东汉末年,208年10月曹操大军与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前者数量远多于后者。但斑疹伤寒已在曹军内部流行开来,曹军战斗力下降,因此首战败北。《三国志》有明确记载:“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周瑜(175-210年)
按照学者考证,赤壁决战爆发的时期应该是当年12月中下旬,冬季正是斑疹伤寒的高发季节。疾疫令曹军严重减员,极大地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周瑜采纳黄盖诈降之计,以火攻取胜。是役,曹军死亡过半,即《资治通鉴》所云:“兼以疾疫,死者大半”。
赤壁大败后,曹操不敢涉足江南,刘备得到荆州,孙吴声名大振,三国鼎立的序幕由此拉开。208年这场恶性疾疫的影响竟如此之大!
三国后期的253年,东吴权臣诸葛恪率军二十万围攻合肥新城,百余日毫无进展。吴军疲惫,免疫力下降,士卒饮用被污染的河水引发了痢疾,“病者大半,死伤涂地”。曹魏欲趁机两路合击吴军,诸葛恪不得不撤兵。诸葛恪出征本就遭群臣反对,又兵力大损而归,民怨沸腾,被政敌、东吴宗室孙峻袭杀,三族遭夷灭。
诸葛恪(203-253年)
疾疫爆发于战争期间的例子在三国时期还有很多,比如217年魏军进攻东吴居巢(这次比较特殊,后面会有介绍),以及242年吴军征讨海南岛等等,但对三国争霸的直接影响都不如赤壁之战,这里不再赘述。
文人武将之死与魏、吴的命运
疾疫爆发不仅造成平民和士兵大规模死亡,著名的士人武将也深受其害,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是217年的那场大役。是年,曹军征吴,行至居巢,瘟疫爆发。随军出征的兖州刺史司马朗亲自巡视士兵病情,不幸感染疫病而死,时年四十七岁。司马朗是谁?司马懿之兄,司马家族的杰出人物之一。
五个著名文人也死于这场大瘟疫,他们就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和刘桢。作为曹操霸府的要员,这五人也在征吴大军中。曹丕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与建安七子关系密切(孔融除外)。曹丕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
建安七子
212年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病故后,建安文学风格已由慷慨苍凉转为凄苦哀伤。217年五子同时去世,建安文学创作转入低谷,昔日繁盛不复存在。
曹魏死于疾疫的多是文人政客,孙吴一方则基本是统帅和武将。因曹军感染疫病获胜的周瑜于210年“道遇暴疾”,忽然去世,正值三十六的盛年。209-211年,孙吴控制区域内,不仅遭遇旱灾,也有疾疫爆发,周瑜染上的暴疾很可能就是当时流行的恶性传染病,这真够讽刺。另外,孙吴宿将程普与周瑜同年去世。
作为孙吴最有天赋的军事家,周瑜之死带来的损失几乎无可弥补。不过,周瑜和程普之死仅仅是孙吴统帅武将厄运的开端。217年,接替周瑜的鲁肃(45岁)也 突然病逝,与建安五子去世是同一年。史书中没有对鲁肃疾病的描述,但事出突然,死因很可能就是那年的大瘟疫。与鲁肃同年去世的还有猛将凌统,年仅二十八岁。
凌统(189-217年)
219-220年,东吴和曹魏,接连流行疫病。219年关羽战襄樊,威震华夏,孙权秘密与曹操结盟,计划偷袭荆州。出征荆州的孙皎于 219年去世。策划偷袭荆州的主谋,鲁肃之后的孙吴统帅吕蒙于220年不治而逝,年仅四十一岁,又是盛年。另一个参与讨伐关羽的蒋钦于同年病逝,此外甘宁 也在220年病逝。一年左右时间,孙吴连失四员武将。
吕蒙(179-220年)
历史学者张大可认为孙权据有江南、未能北上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帅和武将的过早凋零。
东吴建国前后的四任统帅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兼资文武,但前三者盛年早逝;东吴十二员虎将中有十位在孙权称帝(229年)前去世,而其中的程普、凌统、甘宁和蒋钦可能因疫病,在孙权称吴王(221年)之前就死去。过多军事统帅与重要武将的早逝,令孙吴与曹魏争霸的实力大打折扣。
蒋钦(?-220年)
史书对上述诸将的死因没有明确说明,但从时间上看,他们死于疫病的可能性很大。相比于对战争胜负的直接影响,疾疫所致的人才损失进而影响历史走向,是隐而不见、难于识别的。
曹魏也有多位士人死于疾疫,但没有一个是核心的谋臣或统帅,再加上中原人口稠密,远多于孙吴,曹魏后期依旧人才辈出、国力强盛。
为什么是汉末三国
按照学者王文涛的研究,两汉四百多年大规模疾疫爆发五十次。东汉晚年的汉献帝时期有七次,如果算上地方性的疫病则可能有十七次。献帝时平均不到两年流行一次疫病,远超两汉的平均七年一次。为什么东汉末年疾疫如此频发?
从公元之初,也就是东汉立国前后开始,中国气候开始转寒,到汉末三国时期,已比现在寒冷,而且其他自然灾害不断,到三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此后三个世纪一直是寒冷气候。严寒天气虽不直接导致疫病流行,但对疾疫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寒冷气候致使农作物欠收,进而带来饥荒,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生活条件变劣、城市贫民窟出现以及逃避饥荒的移徙等,这些因素往往会扩散或加重疾疫的流行。汉末军阀割据、连年征战,军人大规模、跨地区的行动,以及躲避战乱的平民迁徙更加促进疫病的传播。根据葛剑雄的研究,三国时期人口最低值是2200万,仅为东汉人口峰值的三分之一,严寒和异常气候引发的饥荒、频频爆发的战争和疾疫无疑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蜀汉拥有益州;荆州和扬州的长江以南部分以及交州归东吴;其余属曹魏
京师洛阳、关东以及江南是汉末三国疾疫的重发区,也就是说疫病主要肆虐于曹魏和孙吴境内,蜀汉幸免,所以上面分析的案例完全没有蜀汉。这和巴蜀人口密度低、地理环境闭塞有较大的关系。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01/9021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