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宣讲家网评论丨背负着党和人民的使命永远向前

2016年08月01日 16:20

 

67与89这两个并无关联的数字,因为一个辉煌的时刻凝结在一起——在喜迎共和国六十七华诞的日子里,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步入了创建发展的第89个年头。89载风雨兼程,承载着一心向党的满腔赤诚,铸就了战绩彪炳的无上荣光;89载厉兵秣马,耳边回响的,依然是“向前向前向前……”那是专属于共和国军人的永恒旋律,那是相伴人民军队勇往直前的不朽乐章。

兵者国之大事也,治国安邦之大略。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着创新发展;一支军队,总是在血脉延续的基因传承中肩负起时代使命。67年沧桑巨变,89载风雨兼程,伴随着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走出一条艰辛与荣耀并存的发展轨迹:从昔日的“铁脚板”到跨战区机动演习,从最初的“小米加步枪”到鏖战多维“战场”,从单一的“巩固海防”、“国土防空”到驰援海外护航、试剑浩瀚苍穹……使命在肩,迸发出战天斗地的无限豪情;信念如磐,锻造出超越自我的百炼成钢。共和国母亲的无私哺育,军地党委的亲切关怀,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使这支一路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羽翼渐丰,锋芒正锐。

139-150I11A455

军心向党、党铸军魂,忠诚于党书写浴血荣光。许多翻看过中共党史军史的人,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支从山沟、窑洞里,青纱帐、芦苇荡中走出来的军队,靠什么团结如指臂所使般步调一致?最终以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根本原则。人民军队从此有了“根”和“魂”,如“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迸发出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磅礴力量。南昌起义城头的火把、天心圩聚拢的火种、三湾改编的火炬,见证了人民军队的“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的那样:“毛的真正创造性在于他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然而,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反复证明,灵魂的病变是最严重的病变。有些“看不见的敌人”,往往比明火执仗的对手更危险。步入和平发展新时代,“铸魂”与“蛀魂”的较量从未停歇,和平演变与反演变的“暗战”轮番上演。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妄图对我军官兵拔根去魂,把军队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为此,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按照“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要求,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全军官兵闻令而动、依令而行,通过不间断地灵魂“补钙”,本领“升级”,血性“淬火”,品德“提纯”,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政治生态恶化”、“血脉基因异化”、“革命本色蜕化”的现实危险,在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面前,始终做到政治靠得住、风浪击不垮,阔步行进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

忠勇报国、国壮军威,爱国奉献谱就英雄赞歌。任何国家的军队其主流精神都强调崇高,而造就崇高就必须有牺牲精神。但是把牺牲作为一个集团灵魂的,唯有中国军队。而这种精神赖以生长的坚实基础,深深扎根于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深厚土壤中。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朝鲜半岛的长津湖之战,让10余个国家的军人见识到“谜一样的东方精神”。面对这道曾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信仰命题,有位经历过铁原阻击战的志愿军老兵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精神绝不是谜,我们的精神绝对是爱国。”在那场难以想象的惨烈战斗中,许多阵地上的志愿军官兵拼杀至子弹打光、刺刀折断,仍然高举石块、挥舞铁锹,呐喊着扑向蜂拥到阵地前的敌人。而支撑着他们“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信念源头,完全因为“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就是人民!”所以“我们就是死,也要坚决把敌人顶回去。”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能在没有海、空火力支援,甚至连最基本的粮、弹都保障十分困难的恶劣条件下,硬是靠手中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武器装备,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从而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由此成为新中国昭告世界的立国之声。也令近代以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

 

使命如山、砥砺军锋,牺牲为怀彰显时代担当。“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和平年代的中国军人始终在护卫和平,却很少如常人那样安享和平。那是因为,军人的眼里不仅有沉默的准星,更有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的幸福;军人的耳中不光有雄壮的军号,还有孩子的欢笑与亲人的叮咛。在长期“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和平盛世里,中国军人用对使命的忠心尽心,换来了党和人民的放心安心。在抗洪抢险的救灾中、金戈铁马的演练场上,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中国军人,把他们对使命担当的无声诠释,如同血液一样融入到整个生命之中,成为从军以来念兹在兹、不懈奋斗的价值信条——“宁可身体透支,决不使命欠账”的某导弹基地司令杨业功、“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某基地院士林俊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两弹一星”功勋群体……在共和国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难历程中,这样的口号与群体数不胜数。而每一次口号的响起,都会带给国人前所未有的振奋,以及让世界震惊不已的奇迹。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用生命与赤诚,改写了近代以来有国无防,任人欺凌的屈辱历史,点亮了走向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

植根人民、民富军强,血脉相连标注本色坐标。就像搞不懂“上甘岭为何打不下”一样,那些昔日的对手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一声“解放军来了”,足以让饱受冻饿之苦的灾区百姓如见上帝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为什么蜷缩在狭窄潮湿的猫耳洞里,每一秒都面临死亡威胁的中国军人,还能喊出“苦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高亢口号?“5·12”汶川救援中,15名写好遗书的解放军伞兵,在没有地面引导、没有识别标志、没有气象资料,周围山峰海拔超过4000米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地奋身一跃,给出了其中的谜底:人民利益重于山。作为生于民、长于民、植根于民的子弟兵,中国军人在牺牲面前从来都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还是和平时期的救灾中,解放军官兵在每一个危急关头,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谱就了写不完、唱不尽的感动中国之歌。正因为如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得到了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老百姓用无数子弟的鲜血,染红了党旗、军旗和新中国的国旗。“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举臂高喊“人民必胜”,不仅来自一个民族对战争密码的破译,更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

春潮涌来好扬帆,蹈海扬波正当时。今日中国,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接近,实现“中国梦”的愿望从未如此强烈。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防的强弱、军队的胜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消亡。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国地缘竞争日益加剧,东海、南海波诡云谲,我们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洞察时代风云,告诫全军“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我们必须到中流击水。”并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再次提出“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描绘出建设强国之军、胜战之师的宏伟蓝图。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步入“关键一跃”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解放军也站在由“大军”向“强军”跨越的新起点上。我们坚信,全军官兵一定能凝聚忠诚之魂、锻造精武之能、提纯本色之真,时刻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步履铿锵地行进在新时期强军之路上,让“八一”军旗永远鲜艳夺目,猎猎飘扬。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01/9026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