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重走长征路,给精神站立找个支点
2016年08月03日 14:19
袁枚有诗云: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
80年前的那个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宣告结束,在围追堵截下化险为夷,经历饥饿死亡后绝处逢生,今人如何能够想象到那是一种怎样的身体与心理的挑战和磨难。
80年后的今天,处在和平年代的几代人,安享胜利果实美味的同时,应该愈发需要去了解“长征”,了解“长征精神”,当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如此奋不顾身,燃起“为万世开太平”的熊熊烈火,敢为天下先?
霓虹灯下的世界最易消磨人的意志和精神,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以重走长征路的方式来苦苦寻觅这种奋发的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上读到和口号里听见的“长征精神”终究不及亲自走一遭理解的更真实,若对于其理解停留在只闻其声不见其行,那终究是个时间节点上的口号。
愈是物质丰裕、精神浮躁的时代,“长征精神”所诠释的内涵就愈发弥足珍贵,但令人忧心的是其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正在被物质化的社会所腐蚀,被拜金主义者所抛弃。理想成了人们口中的奢侈品,信念与金钱相对等,诸如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莫不败给了物质。
物质控制了人的思想,精神将脱变为“侏儒”,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想来一个健硕的身体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个醉倒的灵魂,身体的健康当然重要,但“精气神”则更重要。正如泰纳说,精神的生命是肉体生命的终极,肉身开的花缺少精神,肉体就残缺不全,像流产的植物一样无法开花结果;一个无论如何完美的身体,必须有完美的灵魂才算完备。
践行“长征精神”,需要一颗对未知充满信心和渴望探索的心,拥有物质的富足但不为其所累,即便贫穷也不取不义之财。
当下时代,浮躁的城市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背后掩盖不住空虚的灵魂,漂浮着一群不知到该往哪里走的人,“人”字本身在失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
是啊,酒池肉林里翻滚,KTV里嘶嚎,朋友圈刷存在感,感觉哪里都有自己,可哪里都找不到自己,人本身被失真了,就像使用了隐身术了一样,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找不到自己,找不到存在的理由,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不明白精神站立的高贵,我们恐惧、害怕,路在脚下,却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呻吟语·治道》有言:“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这使我想起了电影《最后的火车》的画面,在一步步逼近死亡的恐惧旅途中,没有食物、没有水,甚至没有足够的空气的冷酷气氛中,一个年迈的老太太弹唱起了华尔兹,沉浸其中人们顿时觉得车内的气氛变得安宁祥和,觉得在这样一趟绝望的列车上,至少还有华尔兹,至少还有希望。最终全车633个人虽然只逃出两个人,但这种希望还是在被传递下去,为了掩护她们逃跑,全车厢的人开始拼命的大叫大嚷,哪怕有子弹射来也不要紧。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希望就不能让它破灭。那一刻,所有被困的人都激动极了,仿佛那重新获得自由的是自己。
而长征何尝又不是一场未知的征途?但先烈们都有一个终极的理想信念在支撑,他们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信路终将是越走越宽阔,希望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从“长征精神”中我们能够读到,要学会点燃希望的种子,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觅不变的力量,那是精神站立的支点,奋斗的信念。长征所经历的不只是肉体的摧残,更是精神的磨难,没有强大的定力和执着的信念,没有为信仰事业催生的高贵灵魂,或许就不会有长征的胜利,不会有今日之和平。一趟“长征”便是一段人生。列夫·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很有必要了解长征精神和红军故事,因为传承也是一种坚守。在物欲横流的名利场下,比物质条件更诱人的,是精神和文化。
互联网下滋生的“网红”,一个个粉妆登场如跳梁小丑般扭捏,由此而生的“网红经济”,进而衍生“互撕经济”,一大波人趋利而往不绝于途,原来撕逼也可以赚钱,怪哉!
由此,网络编织的这个世界便伤痕累累,撕与被撕折射欲望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停,盘算各自的“小九九”,谁也不肯相让,到头来却是鹬蚌相争,让渔翁得利,而互撕者不过是抖落一地鸡毛,演了一场闹剧。
何也?窃以为还是找不到自我的恐慌感使然。重走长征路不是呼吁人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从喧嚣的都市走出来,走上另一条“救赎自己”的道路。被互联网放大的围观与冷漠越来越让人不安,煽情与虚假情怀充斥视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似熟悉的面孔,却变得不真实。
就像2014年左力决定独自重走长征路时,更多的人问他,究竟为什么?几十年前的事和你有关系吗?他的解释如“军人情结”、“换一种生活方式”、“寻找精神力量”等,却抵不过对方一句反问:你有病吧?似乎不带着一点私欲和功利的“长征”,难有说服力。可到底是谁病了呢?
或许那个叫潘亚当的美国人重走长征路的体验能给我们一点思考,他将重走长征路视作学习中国革命史的机会,作为了解今天中国的切入口。他坦言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倾向于把长征定为一个“传奇”,而很少客观辩证地去真正了解它。
是啊,或许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说出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却不知起终点为何地,能吟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诗句,却不知毛泽东在长征中、在遵义会议上具体经历了什么……
就像崔永元曾发起重走长征路后所说:“我个人的理念,通常是能影响几个就影响几个,当然影响更多更好,你高质量地影响了一个人,也算你没白干。”
诚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能令一个人觉醒,也是一份功德。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到今天,我们的民族不能没有人守望历史的星空。历史是存在的根源,遗忘如同一个人的失忆。
而失忆,是泣血的不幸。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03/9030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