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6年度

南海问题的历史经纬与走向

2016年07月30日 11:31

 

引 言

南海问题并不是一件事而是很多件事的集合,这些问题之间又相互关联。南海问题基本上可以从三个层面解构,第一个是岛礁争议,即中国和一部分东南亚国家关于岛礁的主权争端;第二个是中国和部分南海沿岸国之间关于岛礁的管辖权、经济权益等产生的争端;第三个是中美之间关于航行自由和国家安全之间的争议,以及展开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对抗动作,形成对峙局势。

南海问题涵盖了当前亚太地区方方面面的热点,各个大国不管是区域内的,还是区域外的,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牵扯进来。南海问题虽然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彼此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的核心也是南海问题的核心内容,就是南海的主权争端,就是南海的岛礁到底是谁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所有的问题都会因为岛礁争议主权归属的变动而不断产生变动。所谓航行自由也跟航路上的岛礁归谁所有相关,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本来跟域外国家是无关的,只是南海沿岸国家之间的争端。

南海问题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和东南亚某些国家之间主权争议的背后,还站着一个域外国家——美国。在没有美国介入的情况下,中国与南海的周边沿岸国家虽然也有主权争议,但是多年来也没有产生过大的分歧,也没有把地区形势恶化到让全世界都聚焦到南海的地步。而美国的介入使得南海问题的基本走向和力量格局都发生了变化。过去可以说是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主权争议,而现在恐怕就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围绕着西太平洋地区,至少是南海地区的海洋秩序的争端。这个争端无论是影响范围,还是投入资源的力度,包括如果这种争端管控不力所产生的破坏力,都要比中国和东南亚某些国家的主权争议要大得多。南海的主权争议给美国的介入提供了理由和借口,而这种介入又使得南海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中美之间围绕海洋秩序所展开的争端。

一、南海问题的由来

中国是最早发现、命名、经营南海诸岛的国家,中国政府一直对其实施有效行政管辖,这一论据具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早在汉代的古籍中就记载了中国人民在长期航海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南海诸岛的证明。历代中国沿海渔民一直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历史上的证据非常重要,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当国际社会进入到近代和现代的国际法体系以后,我们提出主权声索要求以及进行有效管辖的步伐并没有落后。

在现代海洋时代,历届中国政府都持续不断地维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清朝末年,当时的广东水师就已经派出舰队对南海的一部分岛礁进行巡视,进行相应的测量、考察和命名,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编纂了相应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表明,中国海军是最早对南海岛礁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测绘、管理和行政管辖活动的军队。

由此可以证明中国在近代海洋法体系下,也是第一个对南海岛礁管辖的,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当清朝的海军对南海诸岛进行巡视的时候,中国南海周边地区还没有一个其他的独立国家。当时的越南是法国殖民地,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是荷兰殖民地,当时的菲律宾是美属菲律宾。在那样的情况下,南海周围是没有其他主权国家的。中国作为唯一独立的国家,宣布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没有任何争议。

这种没有争议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维护主权的措施。由于全面抗战的原因,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在战争期间的一部分国土沦丧并不代表中国已经失去了对那些土地的主权,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日本占领中国的南海诸岛不能作为中国失去南海诸岛主权的任何证据。

抗战胜利之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明确要求日本将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显然包括了被侵占的南海诸岛。这样的文件在当时的国际社会是具有约束力和普遍共识的。根据文件精神,1946年中国海军收复南海岛礁,同时以一系列法律程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行使对南海的主权。实际上,当时的中华民国海军还比较弱小,收复行动得到了美国的积极配合。由此能够证明至少当时在中国拥有南海岛礁主权的问题上美国是不反对的。

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以未定国界线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线,正式确定了中国南海的海域范围。在中国政府公布“11段线”的时候,我们的立场没有受到国际社会以及南海周边国家的挑战与反对,也就是说,国际社会是认可的,证据之一就是美国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对南海的主权管辖,这就可以作为美国政府的一个历史性立场。今天的美国政府在国际格局演变下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所采取的政策上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能否认当年美国对中国南海岛礁主权的认可。

转折出现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对南海的政策也在悄然变化。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包括日本在内的49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签订了这份和约,并于1952年生效。美国悄悄调整了对南海的主权归属问题的态度,由过去把所有日本窃取的领土要归还中国的立场,调整为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南沙、西沙等岛屿的权利,没有提到放弃以后应该归谁。《旧金山和约》遭到了两岸中国人民的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参加准备、拟制和签订,并且新中国政府一直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法和无效的。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搞的小动作,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可,涉及到中国领土的部分,显然是无效的,但是为日后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认知差异,以及针锋相对的立场和态度埋下了伏笔。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南亚某些国家掀起了瓜分南沙岛礁的高潮。面对这样的形势,以当时人民解放军的海军力量来看,收复南沙岛礁并不现实,但是我们也并没有因此放弃在南海的维权努力。1974年人民海军与南越海军在西沙爆发了激烈的西沙海战,收复了西沙群岛,这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打击外国侵略者收复主权权益的关键性一战,也为我们日后在南海维权维稳行动的贯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西沙海战的胜利,现在中国南海维权的难度会有多大。从1974年到现在西沙一直牢固处在中国的控制当中。

南海的东沙群岛也同样没有主权争议,因为东沙的争议只存在于大陆和台湾之间,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任何其他国家不能够提出所谓主权声索,所以东沙没有主权争端。

中沙群岛以黄岩岛为核心,同样是没有争议的。菲律宾领土组成和范围是由一系列国际条约确定的,其中无一涉及黄岩岛,无一将黄岩岛纳入菲领土范围。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1900年《美西华盛顿条约》和1930年《英美条约》等明确规定了菲领土界限西限以东经118度为界。这也就意味着所有东经118度以西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与菲律宾毫无关系,而黄岩岛位于东经118度以西,跟菲律宾没有任何的关系。从国际法的法理而言,中沙群岛属于中国是没有争议的。从现在实践来看,黄岩岛处在中国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所以也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最有争议的是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有多个国家参与进来,无论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还是文莱都非法窃据了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1988年我们和越南爆发了3·14海战,收复了南沙包括永暑礁在内的几个岛礁,这是中国恢复对南沙岛礁控制权的开始。3·14海战的起因是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计划在全球建立200个海洋观测站,并委托中国建立5个海洋观测站,南沙群岛中的永暑礁被选为其中之一。我们在永暑礁上进行这样的民事公益性水文建设,却遭到了越南方面的骚扰,在越南海军登礁人员首先向我军开火的情况下,中国海军进行自卫反击,这是3·14海战爆发的前提。3·14海战的主要目的是要打退越南对南沙岛礁的觊觎之心,维护我们为全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努力。3·14海战之后,中国海军收复了南沙的若干个岛礁,包括永暑礁、渚碧礁等等。这些岛礁现在也是我们在南沙最主要的战略据点,依靠这样的几个战略据点,我们今天才能实现维权维稳的举动。

客观来说,1988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在南沙的行动仍然是非常克制的,并没有凭借着军事优势对窃据南沙的其他国家进行驱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愿意和南海有关国家协商解决问题。尤其是在1992年之后随着我们和东盟关系的发展,我们当时优先的目标是要发展和东盟的友好合作,南沙问题在整个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架构当中,从重要性来说,至少在时间的优先排序上是靠后的。

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外长及外长共同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宣言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在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中国和东南亚周边国家关于主权争议管控的一次重要实践,不但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使得我们在南海地区赢得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态势,这段时间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发展非常迅速的几年。今年是中国—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关系建立25周年。这25年中,中国已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了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000多亿美元。

二、南海仲裁案的提出

在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之前,南海的基本态势是稳定的,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合作解决争议的渠道是畅通的,成效也比较显著。

问题的真正转折点就发生在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之后,这也标志着美国完成了战略上的转移和战略重点的重新选择。美国的战略目标从中东优先变成了要在亚太地区实现再平衡。美国的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是导致整个南海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实际上美国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南海的域外国家,一直认为自己在南海应该享有控制权。恰恰是这样一种海洋大国的野心导致了美国参与南海问题以后,使得南海的局势变得非常复杂。

从南海问题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如果仅在中国和东南亚邻国之间,中国既有信心也有决心,并且有足够的善意能够和平稳定处理好问题,而东南亚国家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努力背后真正所面临的阻碍,并不是东南亚邻国,往往是一些域外国家使得南海的形势变得非常复杂,也使得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被裹挟进而产生面对面的冲突。

现在有些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执迷不悟,无非就是因为一些域外大国的参与,使得他们认为可以依傍大国来讹诈中国,试图在南海问题上捞取好处,最典型的就是菲律宾。2013年初,菲律宾单方面将南海问题提请国际仲裁,也就是所谓南海仲裁案的开始。由于黄岩岛事件之后,菲律宾不再寄希望于能够在海上占中国的便宜。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菲律宾的兴趣也不大,因为在经过黄岩岛事件的挑衅活动以后再让中国去对菲律宾的要求做出让步也不现实。菲律宾转换战场,试图把南海问题引入到其所习惯和擅长的领域,就是所谓的国际法领域。

菲律宾向国际仲裁庭提出要求仲裁的主要内容,一是要求仲裁中国的“九断线”是非法和无效的;二是要求仲裁黄岩岛和其他中国控制的岛礁不是岛,只是低潮高地或者暗礁,是不享有主权地位的;三是要求仲裁中国在南海所主张和行使的执法和管辖权是无效的。

南海仲裁案是一方羞辱另一方的政治操弄。实际上,菲律宾试图偷换概念把仲裁庭变成国际法庭,把这种仲裁变成唯一解决争端的方式。国际仲裁庭并不是国际法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菲律宾夸大了所谓国际仲裁庭的国际地位,以此来试图营造出一种气氛,就是所谓的国际仲裁庭就是国际法庭,代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不参与就是目无法纪。这本身就是不对的。

即使是国际法院,也不是国际社会解决争端的唯一机制。菲律宾经常提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有义务参与仲裁,但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发表声明,作为主权国家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中国享有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和程序的权利。另外,《公约》相关规定明确,《公约》所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并不与其他和平解决争端的方法相抵触,也就是说《公约》只是规定了一个争端解决机制,但不是唯一的争端解决机制,并且《公约》中明确说只有在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可以通过《公约》的方式来解决争议。

在中国政府看来,菲律宾方面根本没有试图按照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约定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去解决问题,只是单方面提起了仲裁。回顾历史事实,菲律宾在提起仲裁的时候甚至都没有通知中方,那么何谈菲律宾和中国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双边谈判解决机制已经走到了尽头、菲律宾不得不提起国际仲裁,这显然是违背基本事实的。

中国已经声明不接受、不参与南海仲裁案。也不会执行裁决,裁决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国际社会没有“警察”机构,仲裁是要靠国家尊重和执行的。这也是国际法的本质,国际法需要各主权国家尊重。

菲律宾应该很清楚地知道不管什么样的仲裁结果,中国根本不可能执行,菲律宾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菲律宾已经不是仅仅站在菲律宾政府的立场思考问题,他是站在菲美同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菲律宾在仲裁案的问题上扮演的是美国马前卒的角色,是美国需要菲律宾通过国际仲裁的方式来挑衅中国,而不是菲律宾自己需要。

对菲律宾来说,要想解决争议,唯一的方式就是回到谈判桌上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而菲律宾选择了单边和中国对抗,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和中国的对抗强化菲律宾在菲美同盟中的地位,强化菲律宾在美国西太平洋安全联盟体系中的地位,以充做美国马前卒的方式来给菲律宾换得一些好处。什么好处呢?无非就是军事基地的租借和使用等等。但是菲律宾显然算错了一点,他跟中国对抗的越激烈,他和美国的议价能力其实是越差的,菲律宾越积极挑衅中国,他就越需要美国保护,菲律宾越需要美国保护,美国就越不需要给他回馈。现在的情况恰恰证明了这样的发展态势。

当年阿基诺三世提出仲裁的时候,想的是从此菲律宾就可以变成美国一个坚定的盟友,看看美国对以色列、美国对日本,菲律宾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中的以色列,可以获得美国给以色列那样的好处。以色列能够成为美国坚定的盟友,是因为他有能力既保护自己又贯彻美国的战略意图,而且美国在以色列的战略利益是美国在中东的任何一个据点所不能拥有的。而菲律宾和美国的关系却不是这样,菲律宾并没有能力自保,它所想要的一切都必须靠美国的恩惠和施舍。只要菲律宾把周边的安全环境搞坏,特别是把对中国的外交关系搞坏,美国可以以保护菲律宾为名,向菲律宾索取任何美国想要的东西,而菲律宾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个没有能力自保的国家,如果拿自己的安全作为筹码向自己的霸主交换一些好处,他注定是什么都得不到的。

中菲关系恶化之后,菲律宾所得到的无非就是联合军演、开放基地等,而对于菲律宾真正需要的国内建设资金美国完全不能提供,而且美国也不想提供,更重要的是美国也不必要提供。恰恰是由于疏远了和中国的关系,菲律宾成为整个东盟地区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获益最少的一个国家,真是得不偿失。但菲律宾已经走到了这个方向,退路是没有了,所以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把火越烧越大。

菲律宾在2013年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的诉讼,主要是要求仲裁法庭厘清中国的“历史依据”,也就是所谓的“九段线”在声讨主权时的效力,以及中国在南海特定行动的合法性。菲律宾认为“九段线”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谓海权来自于陆权的规定是不一致的,“九段线”里面有些地方周围没有岛礁,没有逐一产生主权声索的陆地,所以中国不能用“九段线”来代表自己的主权权益。

 

实际上我们也要看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里面有几十次提到了历史性权益和历史性水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不是一个协调一致的文件体系,实际上也充满了各国博弈所导致的自相矛盾。国内法和国际法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国内法彼此之间是不能有矛盾的,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必须是协调一致的,必须是彼此之间能够正常衔接的。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立法机构来做的,他只需要考虑这个主权国家的意志,考虑立法的本质等等,并不需要进行外交上的博弈。而国际法不同,所有的国际法文件都是博弈出来的结果,它都代表了各个参与国家的利益和他们的主张,也就是说他必须能够涵盖不同的声音,否则这个国际法文件根本就无法通过。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是一样,既要考虑到沿岸国家的利益,又要考虑到内陆国家的利益,又要考虑到陆地国家的远端岛屿相应的权利和主张等等。它其实不是一个法律,而是一个外交上的承诺,是建立在各国签字基础上的文件框架,这个框架中显然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既明确了对历史性水域权益的尊重,又提出了海权来自于陆权的原则,提出了一些争端的解决方案。公约反复强调公约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需要各个主权国家进行充分的协商。所以,菲律宾所谓南海的“九段线”不符合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我们还要看到,中国提出“九段线”就是当时的“十一段线”是在1946年,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才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在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了专门的声明,排除了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机制来解决主权和管辖权以及相应的军事执法活动的争议,我们在这个方面一直强调的是要双边解决,这个立场与我们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立场是一致的,与菲律宾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立场也是一致的,但跟现在菲律宾的做法是不一致的。

回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个层面,在这个问题上不讲信用的不是中国而是菲律宾,说话没有法律依据的也不是中国而是菲律宾。菲律宾方面对此不是没有认知,于是提出了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要求裁定中国南海岛礁不是岛,也不是礁,只是低潮高地而已,在这些地方上是不能进行人工岛礁建设的,中国对这些地方不拥有主权权益。菲律宾过分的一点就在于主张太平岛不是岛。如果太平岛不是岛,那么菲律宾非法窃取中国的中业岛难道就是岛吗?这一点上菲律宾显然进行了选择性的概括和选择性的失忆。这恰恰提醒我们要思考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说岛礁的主权归属是所有南海争议的核心问题,原因就在于此。一些西方国家的律师说,先不要管这些岛和礁是谁的,先确定它是什么。这样的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如果岛礁在不同国家手里,有关国家对它们的态度就不一样。中业岛现在被菲律宾非法窃取,菲律宾就说它是个岛;太平岛现在隶属我国台湾,菲律宾就说它不是个岛;永暑礁在我们手里,菲律宾就说它只是一个石头,不产生任何的专署经济区等等。可见岛礁归谁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争议以后,才能够明确所有物所衍生出来的权益到底是什么,否则就会陷入这种不断的循环当中去。

这就证明了我们之前的一个观点,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它的经济权益、管辖权等这些问题都无法解决。因此,菲律宾所谓“提出南海仲裁案不是为了解决主权争议,而是为了解决权益争议”这个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菲律宾的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以后,做出一些表态,说仲裁案不能解决问题,还是希望和中国进行双边谈判。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姿态,我们也高度认可,但我们要注意到一点,菲律宾这么说实际上是有前提的,而且应该说是有陷阱的。如果菲律宾真的想回到中菲双边谈判这条路上,菲律宾必须要纠正此前他所犯的错误,也就是说他要撤销仲裁要求。如果菲律宾拒不撤销仲裁要求,甚至试图以仲裁的结果作为中菲谈判的基础和前提,我想这种谈判是无从谈起的。虽然我们认为菲律宾新政府的组成给中菲关系的转寰带来了机会,但是我们要仔细评估这个机会到底是什么,菲律宾的政策有没有实际上的改变。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基本的事实层面来看,菲律宾到底有没有能力在南海仲裁案即将进入关键点的时候,改变他过去的错误做法。我想菲律宾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的南海仲裁案并不是服务于菲律宾的利益,而是服务于菲美同盟的利益,服务于美国的利益。现在菲律宾新总统杜特尔特想从南海仲裁案这个漩涡中全身而退,美国会不会同意?如果美国不同意菲律宾做得到吗?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要冷静观察、坚持原则。

三、关于“航行自由”的争议

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发表讲话,声称南海问题涉及美国利益,美国有责任和有关国家解决这一问题。之后5、6年的时间里,美国主要是在幕后去推动南海的某些沿岸国家挑衅中国,在美国看来这种方式可谓惠而不费,也就是说美国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给中国挖了一个两难的坑。如果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接触当中,中国做出了让步,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了问题,美国就可以说这是由于美国的干预,才使得东南亚国家面对一个强大中国的时候能够维护各国的南海主张,所以东南亚国家应该感谢美国。如果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坚定,与东南亚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了冲突,美国就会说中国是一个地区恶人,所以东南亚国家还是要美国的帮助。对美国来讲,中国无论是达成了合作解决问题的框架,还是与东南亚国家爆发了冲突,美国的这种安全干预和介入都成为一个在东南亚国家看来不可逃避的选项,美国就顺利实现了在南海的再介入和再平衡,并且不会为此承担实际的代价。菲律宾这些国家和中国的关系越紧张,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成本越低,这是美国打的如意算盘。

2014年以后美国发现这条路基本上走不通了,因为中国一方面通过释放善意、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来稳定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和东南亚的合作,另一方面在南海的维权上我国的态度相当坚决,中国展示了两手都硬的态势。2015年,美国开始亲自上阵,一方面继续唆使东南亚的一部分国家对中国提出主权声索,包括到国际仲裁庭去申请仲裁,另一方面开始频频提出所谓航行自由的问题。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没有航行自由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来约定什么是航行自由,通常我们用的词叫做无害通过。无害通过的意思是一国的商船、民用船只有权利在对周边的国家利益不产生损害的时候,通过另外一个专属经济区。对其他国家领海进行无害通过的时候,不同国家的规定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要进行相应的事前报备,有些国家要登记,有些国家不需要登记。专属经济区和领海的无害通过,一是无害,二是连续行使通过,无害是前提,就是不能做任何可能威胁到周边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事情,往海中倒垃圾、抛污水这是不允许的,进行测绘和测量活动这也是不允许的。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无害通过,也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航行自由。

而美国对于航行自由的理解是与众不同的,美国认为航行自由不只是民船,还要加上一个他所主张的新要求,就是美国军舰军机所谓的航行自由,把无害通过偷换概念成了我有权利在你的专署经济区内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只要我不打你就都是无害通过。美国在这方面的要求,实际是一个海上霸权国家对于控制全球海上霸权的要求。

美国的所谓航行自由,一方面是为了对其他国家进行抵近侦察,另一方面的战略考量是要其他国家对美国全球海上霸权地位的认可。美国对俄罗斯是这样,美国对中国也是这样,美国对印度都是这样,美国的航行自由并不只是针对中国,但这种航行自由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非常大的危害。

四、中美两国的战略对撞

在南海问题上美国还有另外一层考量,美国不但要在南海体现所谓的军事霸权,还要把南海问题从主权争议演变成军事危机,以此来凸显美国的作用,来迫使东南亚国家进一步倾向美国,让美国能够更自由地在东南亚实现力量配置和再平衡。整个东南亚国家的安全焦虑,使在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时候只需付出极小的经济成本,也会使美国在东南亚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时候获得更好的定价权和议价空间,并且同时对中国和东盟共同组织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产生有效的制衡。美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止是在考量军事利益,也在考量经济利益,这个经济利益就是如何更廉价地建立美国经济上的霸权,实现东南亚国家对美国的新经济依附。

作为南海周边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的生存高度依赖南海,南海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通道。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南海的航行与飞越自由对中国至关重要。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手段都是针锋相对的。比如在航行自由问题上,中美两国存在战略对撞,这种对撞不是靠磋商能够解决的,要靠展示力量、果断维权才能够形成一种稳定状态。如果中国做出的策略是寄希望于跟美国谈判解决,那么中国只会一步一步做出让步。我们采取了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使美国在航行自由这个问题上的图谋并不能够完全得逞,当然我们也会因此付出代价,就是南海的局势变得进一步紧张。

在南海问题上我们的基本诉求是维持稳定。同时,南海策略首要的是维护我国权益,通过更动态的维稳措施确保南海局势的稳定。我们要清楚一点,南海局势好与不好,不是中国单方面能够决定的,这个局面需要大家共同去维护。对于中国来说,在南海的维权和维稳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只有通过强有力的维权,我们才能够最终让南海地区实现稳定。如果中国维权不坚决,那么维稳也做不到,因为东南亚国家会幻想着中国可能会做出妥协,进一步的敲诈挤压中国是划算的。只有中国的维权意志足够坚定、维权力度足够充分,才能打掉某些东南亚国家的幻想,认识到在南海问题上继续执拗于给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做出让步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回到正常的接触,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才是根本,这是我们在东南亚所要传递的一个信息。这样就是一个正常的行为逻辑,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超越当前南海这个复杂局面所带来的各种束缚,真正恢复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道路上来。

综合而言,中国面临的南海局势的确非常复杂,特别是所谓南海仲裁庭已经接近尾声,即将出结果,我们现在可以几乎肯定地讲,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对中国不会是有利的,但是这对中国不会产生任何约束力,也不会给菲律宾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

我们面对美国的时候,要考虑到另外一层,中美两国之间在南海的博弈已经不是一个岛、一个礁的归属问题,也不是一架飞机、一艘军舰能不能自由来去的问题,这种争议的背后是两个国家对各自地区秩序的不同理解。美国认为,在南海只有压倒了中国,美国才能够维护其在南海的海上霸权,进而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才是牢固的,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才能够实现。而在中国看来,中国必须要抵抗住美国对中国的侵蚀和干扰,才能够维护南海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南海问题的实质,由于美国的介入,已经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主权争议变成了中美两国的战略对撞,双方在这方面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无法断言将来南海问题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因为南海问题是涉及多方的,一方面是中国,一方面是美国,一方面是美国的安全同盟,一方面是东南亚的某些国家、南海沿岸声索国,还有一些并不直接相关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等,甚至欧盟也都参与进来。南海问题原本不是全世界最核心的焦点问题,但现在正被美国变成一个所谓测试当前安全秩序是否还稳定和有效的一个核心问题。

从中美两国的基本力量对比来看,美国是占优势的,他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有相对完备的联盟体系,能够对中国施加压力。我国的优势在于南海离我们很近,我们有更明显的区位上的优势,而且过去十几年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使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孤立,有赞同我们的声音,有愿意和我们一起协商解决问题的,还有很多中立的力量。美国一直想把中国描述为除了中国自己谁都不赞成中国的南海权益主张的孤立状态,但是随着南海仲裁案的接近尾声,我们也注意到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表态支持中国以双边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强调使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谈判解决并不矛盾,只是不能片面地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是中国的立场。

在南海沿岸声索国中,包括整个东盟框架下,中国的声音也不孤立。过去这么多年,菲律宾在东盟炒作南海问题,但东盟在南海问题上基本是中立和客观的,这足以证明像菲律宾这种跳在前面企图在南海搅混水的策略,在整个东南亚国家是得不到赞同的。所以,我们对我们的处境要有信心。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充分的实力保证我们在南海不吃亏,实力毕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过去这些年里,我国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尽管我们现在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也依然是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的发动机。中国现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经济优势,这样可以使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更加稳定。

总之,我们不要觉得南海问题会在短期内成为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这还远远谈不上,南海问题我们有能力管控,我们有能力保证南海问题的发展方向不失控、不出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南海的复杂局面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围绕着南海的主权、管辖权和所谓航行自由问题的斗争必然是长期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对南海问题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杨婧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730/9046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