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惠琴:《三言二拍》金钱观的解读
2016年08月12日 17:31
陈惠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812/904552.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812/904554.shtml
一、《三言二拍》的基本内容
《三言二拍》大家是比较熟悉的,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关于《三言二拍》的几个知识点。首先讲关于《三言二拍》的命名,尤其是“三言”的命名。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原序中写道:“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我觉得冯梦龙挺有预见性的,他觉得他编的“三言”能够传之而可久。果然在几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在读它,说明他当时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冯梦龙没有当过大官,也没有大富大贵,只是当了一个小县官。但就像曹丕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好文章,他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本书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主旨、宗旨是一样的。显然冯梦龙是希望通过通俗小说来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那么,冯梦龙、凌蒙初这两个编者,他们主要的编写原则是什么呢?答案是“谐于里耳”。“谐于里耳”就是要让大家觉得他们写的内容要被大家很容易接受的意思。如果传播一些东西,不能让听众觉得有意思的话,是根本传播不下去的,所以要“谐于里耳”。但光这样就行了吗?不行。因为有些非常有意思的段子是比较粗俗的,这是文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除了“谐于里耳”,还要“辅以文心”。
在这之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要么是写遥远历史的;要么是夸大了现实的;要么就像《西游记》是折射现实的。这些小说都离现实比较遥远,都是现实耳目之外的故事。而《三言二拍》的作者们,他们的创作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要追求耳目之内,写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奇闻异事。他们就是以这样的艺术追求,用小说来映射世道人心,同时,也希望能够保持文学作品的艺术品格。
还有就是“善读者可以广情,不善读者亦不致于导欲”。什么意思呢?就是善于读书的人,读了这些作品之后,他的内心情感会更加深广、丰富;不善读书的人,读了这些故事,不至于从中学到一些不好的东西。其实这个度把握起来不容易,如果文章不能有趣一点,就不能适应大家的口味,可是如果适应太多了,可能又会不太好。所以,冯梦龙就把这两者分得很清楚,他相信不管是善读者或者不善读者,都能够喜欢读这个书,都不会引起太大的麻烦。
我想在座的诸位都是善读者,希望能够以此广情。大家注意这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情,一个欲。善读者可以广情,说明它的重点在情,那么与它对立的另外一面,就是欲。
现在来讲这个题目的后半个解题——金钱观。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钱的概念不是很明确,我认为就是每天工作换来一点钱,这些钱可以给家人换来生活资料。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这里面有个契机,是有感于现实。因为现在的人们对金钱过分的追求导致了一些问题。
有一次我在家里看电视,看到有个财经频道在播一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出现了“货币”两个字。货币是知识分子不放在眼里的东西,觉得没什么可听的,我正想换台的时候,那个片头词把我吸引住了。
片头说“它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它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它在太平洋岛屿的石头上,它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它是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它是冰冷的,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人们知道它从哪里来,但不知道它会往哪里去,它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仿佛是空气、水、阳光,是陪伴人一生的东西,那么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就是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这个片头词一下子就把我的心抓住了,货币的问题被它描绘得这么美好。
后来想想,尽管我们瞧不起它,但是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它。如果我们没有钱去买穿的、吃的,恐怕女同胞们要在家里自己织布做衣服,男同胞们要下地干活,自己种庄稼才有的吃。所以,我认为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在这之前我有点愤世嫉俗,觉得大家怎么都围着金钱,可是看到这个片子之后,我就突然醒过来了,我觉得应该对金钱有比较客观的看待。不能一味追逐金钱,也不能一味拒绝金钱。
那么,中国古人对货币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古人对金钱观的态度,对金钱观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随着金钱开始流通,人们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钱是什么东西?它从哪里来?它是如何流通的?钱具有怎样的魔力?可能一般的百姓不会想这么多,但作为文化人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古代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刻和全面论述的是西晋的鲁褒。他写了一篇《钱神论》,这篇文章中写道:亲爱如兄,字曰“孔方”。说钱这个东西像兄弟一样,叫做孔方。为什么叫孔方呢?因为钱币中间的洞是方的,外面是圆的,是天圆地方的意思。从铸币的角度解释,是因为中间有一个孔,在铸造时会比较方便。还有就是流通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钱神论》中还提到,“钱之为言泉也”。钱的得名,其实就是源泉的泉。在古代泉和钱都有钱的寓意。“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这句的意思是,我们每天跟钱发生联系,源源不断,再远的地方,再深的地方它都能够到达。“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这就是说京城的那些达官贵人在讲学的地方总是打不起精神,只想瞌睡。可是“见我家兄,莫不惊视”一看到我孔方兄出来了,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用钱保佑我们,可以大吉大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这其实代表了现在一部分人的金钱观。
有人开玩笑说,一些人没读多少书,但挣得比博士挣得工资高多了。所以,有一些暴发户说,我不让我的孩子读书了,你们这些博士还没有我挣得多呢。所以“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这段话就是说孤弱者非钱不拔,没有钱就不能帮他们摆脱困境。“怨仇嫌恨,非钱不解。”就是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的一些冤仇怨恨,只要有钱就能解决。
“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在鲁褒看来性命的长短,跟天没有什么关系。性命的长短,官位俸禄的高低,都在于钱的多和少,天又怎么能决定呢?这个文章很明显就是在揭示金钱对儒家人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为在鲁褒所处的时期,上层贵族和官场里的风气非常不好。在当时,贵族阶层如果被判死刑,在法律上是可以用钱来买活的。所以鲁褒想批判这种现实。
莎士比亚有一篇很著名的剧本叫《雅典的泰门》,剧本中间有一段被大家经常引用的“黄金咒”。这个“黄金咒”和鲁褒写的差不多,但是比我们要晚很多时代了。他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它可以使黄脸寡妇重做新娘,啊!你可爱的凶手,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握,亲生父子被你离间,啊!你有形的神明,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使每一个人唯命是从。”这是资本主义产生之后的十七世纪初,莎士比亚用笔描绘了资本主义金钱力量的本质。
莫里哀的《吝啬鬼》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戏剧。这部作品也是想表现对金钱的贪婪是一种卑贱品质的主题。十八世纪西方哲学家狄德罗写了一部对话体小说叫《拉摩的侄儿》。小说中的这个侄子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但贫穷让他的心灵扭曲了,变成了一个厚颜无耻的、卑鄙的谄媚者和欺骗者。作者在这个作品当中一边唾骂、鄙视醉生梦死的上层社会,一边又坦率的承认金钱的力量。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待金钱呢?当然,贪欲无疑是有它卑贱的一面,但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正是金钱的力量打败了封建势力,瓦解了神学,并把一切温情脉脉的关系都异化成金钱关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金钱以一种魔鬼般的神力创造着社会图画,迫使人们不得不正视它,不能不用冷静、理性的眼光来重新考察社会现实。这其实就是西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经济背景。
二、《三言二拍》金钱观的解读——金钱的凯歌
《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我从三个层次来解读《三言二拍》的金钱观。第一个层次,要承认我们离不开金钱。
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非常的繁荣,当时有一本书叫《白银资本》。它描绘了在明代的中后期,中国的白银保有量占了全世界自有白银记录以来的三分之二。几百万两的白银流入中国,所以,当时有一句话叫白银流入东方,黄金流向西方。在这种情况下,一股拜金主义思潮腾空而起,这种拜金思潮开始刺激人们的各种欲望,人们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欲望当中开始了激动而又盲目的探索。人们开始探索自己能不能去创业?能不能去经商?能不能挣一笔钱?
我们经常会说文人作家为什么要提出问题,但是我们也知道文人作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问题是要由政治家去解决的。文人作家们提的问题为什么能够提醒我们呢?因为他们对社会当中正在萌芽的新的东西,能够比较敏锐的捕捉到,也能够从世俗的欲望当中嗅出新鲜而又刺激的味道和气息。《三言二拍》里面写到,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叫王生,做的不好回到家里就不出去了,他的姑妈就鼓励他说,失败了可以重新开始,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我们注意到,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仕、农、工,最后才是什么?才是商。现在倒过来了,商是第一等的,科举反而排在经商的后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传统的观念在明清小说家的笔下已经产生变化了。
还有一个观念就是君子言义,小人言利。可是在《三言二拍》当中,言利逐利也可以是君子。根据《三言二拍》拍成的电影《转运汉遇巧洞庭红》里面有个商人特别可爱,做生意之前,要先请客户吃饭,吃完饭再看你们带的货的多少,明天再去验货。而且对于很多客人都非常尊重,很讲信用。包括他怎么写合同,怎么请证人,都有很详细的描写。从这些观念我们可以看出来,传统社会的论理标尺、价值观念在明代中晚已经产生了变化。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里面写的宋小官原来是个破落子弟,沦落后被父亲的朋友刘有财收留了,成为了刘有财船上的一个学徒工。作品里面描写他精通写算,分毫不差。可是他父亲的朋友却是个比较势力的人,宋小官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没法为他干活了。他父亲的这个朋友就把他抛弃在深山老林里了,可是就在这个深山老林里,没想到天降大财,宋小官在深山老林的松树和茅草掩盖的地方,发现了八个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他自己都惊呆了。他就用这八箱金银财宝在南京购置了田地家宅,一时成为南京的巨富。
《二刻拍案惊奇》里的《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当中的文若虚也很有意思,文若虚是一个书生,他看着那个时代的经商大潮,有点坐不住了。有一年他听说北京卖扇子很赚钱,他就赶快做了很多扇子,因为他是文人,就很细心的在扇子上画了一些花鸟虫鱼,想到北京来卖扇子。
那时候到北京也不容易,不像今天坐高铁、飞机很快就到了,他走了很长时间,结果没想到北京整个夏天几乎天天下雨,扇子卖不出去,他又没有钱住高级酒店,就住在地下室了。好不容易等到出太阳了,温度升高了,结果一看,扇子全都粘在一起了,而且还发霉了。把他画的那些美丽的山水、花鸟虫鱼都粘到一起了,根本卖不出钱,只能随便卖一点,半送半卖,然后朋友帮他凑了一些钱才好不容易回到家乡,人家都说这个人是倒霉汉。
回到家他看到隔壁的邻居都做那么好,他又觉得不甘愿。他的一个邻居是专门做海外贸易的,他就和人家出海做贸易去了。到了海外的吉零国,那里的人看到了他手中的桔子,尝了一下说怎么这么好吃,一传十,十传百。他那些经商的朋友带了好多货物都没人买,没想到文若虚的一小筐洞庭红桔子刹那间就卖光了,得了一千两银子。所以经商容易吗?确实不容易,它有很多偶然性。
黄仁宇先生是美国的一个汉学家。他觉得《三言二拍》很了不起,还专门做了中国明清时期的一些经济史研究。他写的《万历十五年》记载了很多连当时的历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下来的细节。那些细节确实把当时经商的风险写的非常真切。这也告诉我们,挣钱的心不要太重,顺其自然反而钱就来了。你太刻意的追求的东西,往往是不容易得到的。
刚才那个故事最有意思的还在后面,文若虚他们回程了,我们知道在海上贸易最害怕的第一个风险就是天灾;第二个风险是人祸;第三个风险就是不了解行情。结果他们遇到了天灾,整艘船被刮到了荒岛上。大海茫茫,何处是家乡啊?文若虚摸摸口袋,虽然有一千两银子,可是我的性命也捏在海龙王的手里了,风这么大,怎么能回家呢?这样吧,我就到荒岛上走一走,总算到此一游吧。没想到他看到了一个大龟壳,他说这个东西太有意思了,我就把它背回去当一个旅游纪念品。船上的这些商人就嘲笑他,他说我已经被你们嘲笑惯了,见笑见笑,我只是把它带回去当一个旅游纪念品。可是当船回福建的时候,没想到被胡商玛宝哈发现了,觉得这是一个宝物,最后以五万两银子成交。据说那个是万年的龟壳,那个龟化龙而去了,剩下这个龟壳的二十四根肋骨里面,每一根肋骨都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西方帝国主义觊觎中国,包括后来入侵掠夺中国,大概是因为马可波罗把中国的城市写得太富有了。
《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也在福建当过官,从他的记载可以得知,那时候中国的货物拿到海外,马上就翻三倍的价。那边的货物带到中国也是如此,这样一往一回,有八九倍的利润,所以人们都拼死拼活走这条路。黄仁宇先生给冯梦龙这样一个评价,觉得他写的这些比历史的记载还要真实。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来,商人们大胆的追求金钱,并且敢于为此冒险的这种行为是中国早些时候农民想都不敢想的,更不用说去做了,怎么会想到跑那么遥远的地方,冒那么大的风险去赚钱呢?但是,时代到了那样一个阶段,有些东西是必然要出现的。
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当时鲁滨逊出海不是像海盗那样,为了掠夺别人的财富。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自己的种植园再买回来一些奴隶。没想到他的船遇到了暗礁,被撞破了,流落在荒岛上了。但是他在被撞碎的破船里发现了一些钱币,尽管他也知道这些钱币在这个荒岛上没有任何用处,但他还是细心的把它搬到岸上,保存着。他每天在岛上认认真真的诵读《圣经》,感谢上帝对他的拯救,说没有上帝拯救他,可能早就被海龙王吃掉了。除了每天都诵读《圣经》,其余大量时间他都在扎扎实实的干活。等到十四年之后,他回到家乡的时候,他的种植园安然无恙,并且他也成了富翁。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中外海外经商的故事有相似的地方。古典式的英雄追求的大多都是伟大的事业。他们的价值观念中总是带有某种献身精神,要么为父母、为家庭、为国家、为民族。但《三言二拍》中的这些商人们的价值观就和那些古代英雄们的价值观不一样了。他们的人生追求大都是财富。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在批评《三言二拍》的时候就说《三言二拍》不可多读,认为它是崇高的缺失。从这个角度来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毕竟时代不同了。
三、《三言二拍》金钱观的解读——金钱的利剑
那么,商人们有了钱以后怎么办?怎么用?怎么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商人们有了钱就要求享有原先只有上等人才能获得的待遇,他们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有了银子就应该进入到上等人的行列。什么尊卑秩序,什么论理规范,这一切都在金钱激起的情欲面前显得可笑又可怜。
以前的研究者在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会谈到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商人,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反封建制度的精神。如果追究起来,他们在主观意识方面未必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意识。但是,一旦金钱被推为至尊,那么千百年来被遵从的观念必然要遭到怀疑和否定。原先被视为神圣的东西,也难免受到亵渎。人性面临着严峻的考研,金钱的利剑挑战着坚实的封建论理道德体系。
凌蒙初写的两个故事,非常深刻的描述了人们道德底线的丧失,乃至人性的丧失。这两个故事一个是以父子关系为主,一个以父女关系为主。一个是以喜剧收场,一个以悲剧收场。这两个故事的批判力度,我觉得不亚于《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我们先来讲《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卷《懵教官爱女不受报 穷庠生助师得令终》这个喜剧故事。
故事里的教官叫高愚溪,很巧的是跟《高老头》一样,命运非常相似,所以我把他称为中国的《高老头》。那时候虽然没有东西方交流,但是有一些时代必须要出现的东西,哪怕没有交流,也会出现。就像先秦时代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家,在西方也出现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所以,人类社会真的是很有意思。莎士比亚跟汤显祖也是同时出现,而且他们两个是同年去世的。
下面我们接着说这个高愚溪,他做教官的时候积攒了一些银子,三个女儿知道他有钱。所以,她们一个赛一个得对他好。一个月三十天,三个女儿轮流一家十天。头十天在大女儿家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第二个十天在二女儿家。剩下的十天在三女儿家。本来他有五百多两银子,他一看到女儿们对自己这么好,就拿出三百两银子,一人一百两。她们很高兴,从此对老头子就更好了,本来是十天来接的,现在八天就来接了,恨不得早点把老爷子接回去。结果把高老头激动得更加不行了。本来还留二百多两给自己留点后路钱,看她们对我这么尽孝,那我何必呢?他又把房子也卖了,凑齐三百两银子,又给三个女儿一人一百两。
这下好了,把他的老底交出去以后,女儿们知道老爹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可图的了,这个高老头在女儿们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最后成了三个女儿心目中的老废物,推来推去。本来是第八天就来接,现在恨不得第六天就把他推出去。
《高老头》写的也是父女之间的故事。被女儿榨干最后一文钱后,就像一块桔子皮一样被丢弃在肮脏的水沟里。中国人喜欢喜剧,喜欢大团圆。最后把这个悲剧化为喜剧。因为高愚溪是一个学官,当时帮助了很多学生,现在都当官了,有钱了。听说他们的老师过得这样,纷纷来接济他。结果他一下子又有了很多钱,这下三个女儿们又争相回来了,可是这时候这位中国的“高老头”只是冷笑,再也不愿意上当了。我觉得增加了这个团圆的结局,增加的不错,更加深了批判的力度。
还有个故事是《赵六老舐犊丧残生 张知县诛枭成铁案》这是一个父子的故事,纯粹的悲剧。赵六老的儿子叫赵聪,虽然叫赵聪,但是一点都不聪明。每天他父亲吃饭他都要算账,赵聪天天山珍海味的,可是给他父亲吃的就是两碗糙米饭。冬天了,赵聪根本没有给父亲置办御寒的冬衣,父亲实在冻的不行了,拿着夏衣跟他说我只有一件衣服在此,你要便买了,不要时便当几个钱给我,好让我去买一件冬衣,父亲竟然把夏天衣服当给儿子。赵聪开始还不愿意,心想这么一件衣服,得利太薄了,还不想要。后来回去跟老婆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有点利可图,最后才勉强同意。
赵聪夫妇只认银子,不认亲人。作品中的赵聪说:“自己的父母也不能勾近他一文钱钞”。我们看,如果社会一旦以金钱为尊,是不是连最起码的人心、人性都没有了。
社会一旦以金钱为尊,金钱就成了检验人性的试金石。《警世通言》里面有一篇文章叫《桂员外途穷忏悔》,讲了一个叫桂富五的为了发财,把家产都卖了凑钱去做生意。结果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他经营不善,本利具空,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虽然今天鼓励大家创业,但是我们也不能太冲动和鲁莽。不能随便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卖光来做生意。就在桂富五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同学施济,慷慨解囊赠送给他五百金,而且把自己的一栋旧房子借给他住。把桂富五感动的马上跪下来说今生若不得报答,来生亦做犬马相报。
于是,桂富五就住在了这个宅子里,突然有一天,桂富五从这栋旧房子的一个水池底下发现了一瓮银子,这瓮银子就是作家用来检验人性的试金石。是归还银子还是留下银子?桂富五的金钱欲望战胜了人性,最后他把这坛银子留下了。没有归还给主人。但不是你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最后终究不是你的。这个故事的结局说,桂富五碰到了一个骗子,把他的钱全部骗走了。结果他在痛苦遗憾之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施家,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女都化为施家的黑犬了。
清代的戏剧家李玉把梦中化犬的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把它改成了一个戏剧叫《人兽关》。就是人和兽的区别有时候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李玉的《人兽关》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荒诞剧。
社会一旦以金钱为尊,世人必然以无钱为悲、以无钱为耻。在这样一种风气的影响下,人们更要去巴结那些有钱人了。我没多少钱怎么办呢,总得向他们看齐吧?所以就要装出有钱的样子,以免招来轻视,引来欺凌。凌蒙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就说过,“大凡穷家穷计”,大凡穷的人家都有穷的计划,“有了一二两银子,便就做出十来两银子的气质来”。这个气质在这里带有批判讽刺意味,这里的“气质”是贬义的,是指外在地装出一个样子来。
装“气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表现在称谓上,明明是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的暴发户,却要起一个号,弄得特别不协;有的表现在饮食上,宁可借债也要讲究排场,比如举办婚礼,本来只有五十两银子,只能摆五张桌子,为了装个样子,借银子也要摆十桌、二十桌;有的表现在服饰上,即使家中经济状况窘迫,外出也要穿一件光鲜的衣服。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卷一当中就写道:“常言道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世人眼孔浅得多……”这是在批判世人,也是在批判现实,只有皮相,没有骨相,只看到外在的皮相,看不到内在的气质、真正的骨气、真正的气节。也就是说,世人是根据一个人的穿戴和外在样子,来估测他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如果他估测这个人的地位比较高,对他的态度就好一点;估测这个人的地位不怎么样,对他的态度就差一点。
这就是受金钱影响所形成的只重衣衫、不重人品的世风。它使我们想起了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项链》写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去参加丈夫部里的聚会,为了穿得光鲜靓丽,把丈夫积攒多年的钱全部拿去买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可是穿上裙子之后,发现少了项链。这时候家里已经没有钱了,她丈夫说你的好朋友有很多项链,你可以去借一条。她就去借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项链,然后去参加晚会了。果然,那个晚会她大出风头,连部长都来跟她跳舞。她丈夫也高兴地说,这个夫人外交效果不错。
可是风光无限之余,就是悲哀无限。回到家,她换装的时候一摸,项链丢了。第二天,夫妻俩跑遍了全城的大小商店,终于找出一条类似的项链。可是他们没有钱了,就借了钱买了这条项链还给那个朋友。那个朋友项链太多了,还了就扔到一边去了。可是从此以后,这对夫妻就过起了艰难的日子。把房子也卖了,住到小铁皮房里面,然后两个人天天打工,这样干了十年才把债还完。
有一天,这个妻子在路上碰到了她的朋友。她的朋友说,几年没见,你怎么老那么多?她说,还不是为了还你那条项链。朋友说,你项链不是早已经还给我了?她才把这个过程告诉了朋友。后来,她的朋友说,我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可是那条假的项链,却让这对夫妻几乎付出了全部的青春。
在金钱的世界里,人的价值是靠身上的饰物来称重的,这种对虚伪价值的追求,使人失去了真正的生命价值。中外作家在对这种虚伪世风的批判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笔下的这些故事,好像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经常看到的这种只重衣衫、外表,不重品质的世风。
有一次,一个孩子来北师大应聘,穿着估计是刚买的西装,结果他上去板书的时候,商标从袖子里掉了下来。现在的社会风气把孩子们弄成了这样,我真的挺难受的。
这些不就和冯梦龙笔下所描写的,有一二两银子却要装出十来两银子的气质来,有异曲同工之处吗?这么一说,大家可能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太糟糕了?大家为了钱丧失了很多生命里应有的东西,这个社会是不是没有希望了?大家不用着急,我刚才说了,崇高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会缺失,只是看我们怎么去发现崇高。
四、《三言二拍》金钱观的解读——金钱的超越
第三个层次:金钱的超越,这是《三言二拍》表现金钱观比较深刻的地方。第一个层次告诉我们,金钱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第二个层次告诉我们,金钱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也会导致一些东西的丢失;第三个层次比较深刻,告诉我们金钱有时会买到感情,买到一切,但金钱有时也会葬送感情,葬送一切。
金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来看大家比较熟悉的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是京城妓院里面一个漂亮又善解人意的女性。李甲来北京读书,大家知道北京那时候有国子监,那条街是很多读书人出入的地方。在读书之余,他跟一个朋友逛了烟花巷,听说杜十娘之后,就直奔杜十娘那儿去了。一看,确实是很漂亮,而且也很善解人意,就喜欢上她了。杜十娘在火坑里待了好多年,也很想跳出火坑,跳出火坑靠的是什么呢?金钱,所以她悄悄地攒了不少钱。终于看到了李甲,她觉得这个书生很有文化,长得很斯文,也善解人意,她就想,这可能就是我下半生一起生活的人了。
后来李甲就经常来,把读书的钱都用完了。杜十娘的鸨母就不愿意了,想把他赶走。可是杜十娘这时候一心想跟李甲去过幸福的生活,杜妈妈说如果再没有钱的话,你就走。否则你就给我拿三百金来,因为她知道李甲肯定没有钱了,所以故意吓唬他。李甲回去跟杜十娘说这个杜妈妈要三百金,就让你跟我走。其实杜十娘想听的就是这个话。但是杜十娘一直没有告诉李甲,她身边有一个百宝箱。她说这样,你去借借看。李甲的父亲听说他在京城过这样的日子,写信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不要再给他钱了。李甲出去借了半天,啥都没借到。后来杜十娘说,我的姐妹们帮我凑足了一百五十两碎银子,剩下一百五十两你再想想办法。后来李甲跟一个好朋友说,看来杜十娘是真心的要跟我过日子了,她自己愿意出一百五十两银子。所以他的好朋友就真的拿出了一百两银子给他。李甲再去凑五十两,终于可以跟杜十娘远走高飞了。如果这样,两个人就跳出了火坑,可以像童话故事那样,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白头到老。
可是,当他们的船到了瓜洲渡的时候,晚上月白风清,李甲说终于我们可以松一口气了,给我唱一段吧。杜十娘能歌善舞,就在这个月白风清的江面上唱起来了。没想到在不远的阴影当中,还有一条小船,是一个叫孙富的富人的小船。他一听在茫茫黑夜中,怎么会有这么动听的歌声呢?他就靠近了借着灯光一看,原来是个漂亮的女郎,于是就起了邪念,他就开始设计了。
第二天早晨,孙富靠近这个船,把李甲叫过去喝酒。在喝酒的过程当中,知道杜十娘是怎么来的,但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因为李甲虽然很高兴把杜十娘带出来了,可是要带她到哪里去呢?孙富看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弱项。他说,你不能带一个烟花女回家,我帮你想一个办法,我给你一千两银子,你把杜十娘留在这里,我来帮你保管,你先回家,你的父亲一看钱还在,就能原谅你。
李甲竟然就接受了这个馊主意。他回去跟杜十娘一说,杜十娘本来还手扶着他,没想到得到这样一个消息,一下子就把手松开了。她说,你答应了吗?答应了。那天晚上两个人一句话也没说,第二天早晨就准备移交仪式了,就是钱和人的移交仪式。在两艘船靠近的时候,杜十娘自己上了孙富的船,然后就把百宝箱拿出来放在船头,把箱子打开。第一层金光灿灿的,大家莫不惊视,她扔江里去了;再打开第二层,珠光宝气,大家又瞪着眼睛看她扔到江里去了;第三层再拿出来,价值万两银子的夜明珠,全都扔进江里去了。最后,杜十娘抱箱自沉。为了买到平凡生活,杜十娘唯一能靠的就是金钱。可是在现实世界当中,金钱却成了她陷入地狱的恐惧力量,因为金钱刚刚开出来的爱情之花,转眼之间就由于金钱的缘故被摧残了。当然,完全击垮杜十娘身心的金钱,也没有给其它人安宁,最后李甲、孙富结局都很悲惨。
认为金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合理精神,遭到了彻底的否定。有很多读者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会说,杜十娘干吗那么傻?本来可以不死,李甲不就是贪图一千两银子吗,你有百宝箱随便拿一点给他就行了,然后提着百宝箱扬长而去。好心的读者不仅为杜十娘的生命感到遗憾、感到委屈,也为她没有充分施展百宝箱的魔力感到遗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抱箱自沉呢?
但是我想说的是,崇高精神就在这里出现了。杜十娘恰恰从人们的遗憾当中,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存在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一个人拥有一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箱中装满了她痛苦的回忆,也装满了她对未来的期盼,可是主人公偏偏不炫耀这只魔箱,为什么?因为在她看来,爱情、婚姻、名分、尊严,所有这一切,都不想凭着满满的一箱身外之物去换取。不管杜十娘对李甲的判断中有多少失误,也不管杜十娘对她自己未来的设计有些什么未知数,有一点她非常清醒,就是感情的媒介不是金钱,婚姻的纽带不是百宝箱。自尊自重的人不会借助身外之物来增加自己的份量。所以我们说,在人格尊严和金钱之间,杜十娘选择了尊严,这就是金钱世界中人们超越金钱,反抗物化的力量。每一个时代有追逐金钱的人,也有这样一种力量。
和这种力量可以媲美的,还有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白痴》里面的菲里波芙娜也是这样,这个故事跟杜十娘非常像,也是中间把她转卖。因为依夫波金想娶将军的长女,这样能得到一笔巨大的陪嫁。于是他把菲里波芙娜转卖给了罗果金。罗果金用十万卢布买了菲里波芙娜。当被卖掉之后,菲里波芙娜对她曾寄以希望的依夫波金说,罗果金说你为了三个卢布就能爬到瓦西里耶夫岛上去,难道果真是这样吗?罗果金在旁插嘴道,他会爬的。菲里波芙娜高声宣布:“我现在把十万卢布丢到壁炉里,你在火烧到十万卢布纸包边缘的时候伸手去拿,不能戴手套,我要看着你把钱从壁炉里拿出来。如果你取出来了,十万卢布全是你的。我要欣赏你的心灵,看你怎样把手伸到火里去取我的钱。”
可以说,这确实是一场严酷的灵魂拷问,面对熊熊炉火里将要化为灰烬的十万卢布,依夫波金的心像被菲里波芙娜用锯子锯开了一样。一丝憨笑掠过他那苍白像纸的面孔,他两眼死死地盯住就要变成灰烬的纸包,终于当场晕过去了。面对晕倒的依夫波金,菲里波芙娜用火钳把纸包夹出来扔到他的眼前说“归你了”,然后扬长而去。
这跟杜十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我觉得杜十娘是更加震撼人心。菲里波芙娜扬长而去,而杜十娘不仅沉箱,而且自沉,用这样的一种力量来抗议物化的世界。我们从这里也看出,金钱像一个威力无比的魔鬼,把人的心灵扭曲并撕得粉碎。
在这个超越金钱、反抗物化的形象画廊里,还有一位魅力无限的简·爱。当罗切斯特很有钱的时候,在她知道他有一个发疯的妻子以后,她离他而去。后来,这个发疯的妻子把罗切斯特的家都烧没了,罗切斯特眼睛也瞎了,在他身无分文的时候,简·爱却坐在了他的身边。她说,如果自尊心和环境需要,我可以一个人生活,我不必出卖灵魂去换取幸福。这个话我觉得就像是杜十娘想说的话。大家可能觉得我这样来分析杜十娘,是把杜十娘的精神境界拔得太高了,但是我觉得,她想说的话确实就是简·爱刚才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可以一个人生活,也不必出卖灵魂去换取幸福。当她最后跟罗切斯特在一起的时候,她说,我认为我现在是最幸福的,幸福到语言都无法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跟钱、物质没有任何关系,在这样伟大的爱情面前,金钱世界就显得黯淡无光了。就像杜十娘的形象一样,虽然这种爱情带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这样的形象多少年来,都是无数纯情女子想要获得的高贵、美丽的爱情。
小时候说幸福很简单,长大以后确实觉得简单更容易幸福。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种反抗金钱、反抗物化、超越金钱的力量,这样一种精神我们是歌颂的。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来看,对金钱的追求和对物质的依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马克思认为,从必然走向自由,要经过一个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独立性阶段。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对物的依赖的阶段。我们只要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的物化往往就无可逃遁。我们不能割裂跟商品的关系,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三言二拍》中的商人们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和杜十娘、菲里波芙娜、简·爱等等对金钱物质的超越,其实就是社会历史行为二元对立性的表现。
社会总是这样,但我们不能像元杂剧《窦娥冤》的唱词“覆盆不照太阳辉”那样,说整个元朝社会都是“覆盆不照太阳辉”。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问题,但是也有很多希望。有些东西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每个时代都有二元对立性的表现,总的来说,《三言二拍》中不少篇章为我们演出了金钱欲望的悲喜剧。尽管不一定能起到救治世俗人心的作用,不一定能真的像冯梦龙所希望的那样,能够警世、喻世、醒世,但是最起码,我们今天读它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富有启示意义。
它的启示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金钱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不断给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灾难。古人把钱做成刀的样子,而且有一些地方把钱的量词叫“一刀钱”,会称为“刀”,就是因为利器能杀人也。
巴尔扎克有一部长篇哲理小说,叫做《驴皮记》。年轻的主人公无力摆脱贫困,有一次,他碰到一个古董商,古董商给了他一个驴皮,告诉他,你有什么愿望,只要向他请求,他就会满足你。但是请求满足一次,驴皮就缩小一点,再满足一次,驴皮又缩小一点。如果你无休止地乞求,你的生命就完结了。这个故事很像一个寓言故事,这张驴皮就是人对于欲望无休止追求的悲剧象征。
你可以追求金钱,但是你不能无休止地追求金钱。追求着金钱,最终往往会被金钱毁灭。金钱是生命的意义,但它又往往是死亡的基因。人们明知道过分追求对金钱的欲望,可能导致悲剧、甚至死亡,却仍然被欲望所支配,情不自禁地扑向死亡。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死亡,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能逃避的。幸好在这不能逃避的悲剧当中,还有一种力量能够超越金钱,能够把我们从欲望的泥潭当中拔出来一点点。
最后我想用电视纪录片《货币》的片尾曲《你》当中的一句歌词,作为我们今天讲座的结束语:我努力奔跑,寻找你的方向,让那金色的光芒照耀;我要努力奔跑,挣脱你的怀抱,让自由成为自由,让梦想成为梦想。好,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培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12/9046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