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国家科技创新展示出远见和魄力
2016年08月19日 08:34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路线图——《“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到2020年我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要进入世界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未来5年科技创新发展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由上百家机构和上千名专家参与编制、历时两年多完成的《规划》提出了什么路径?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据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介绍,《规划》是我国历次科技发展规划的文件名中第一次加入“创新”二字,以前大都是叫“科技发展规划”。“这说明国家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本身,而是更多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关注创新的全链条和各要素。比如以前规划中很少提到科技金融问题,此次规划不仅大篇幅提到科技金融,还提到如何支持各类风投机构的发展等。”
创新被摆在如此“显著”的位置,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是一种必然选择。“世界上许多科技突破正在酝酿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参与甚至引领的产业革命,这个机会必须抓住。”他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都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国到2020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今年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这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最后一个科技创新五年规划,也是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的第一个科技创新五年规划。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规划的前沿性和引领性,构筑先发优势、引领性发展。”许倞说,比如重大科技项目的部署,无论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还是国际上刚刚兴起的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等,引领性都非常强。
《规划》还要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如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同时,《规划》系统地提出了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能够拓展国家战略利益领域的高技术部署。
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原始创新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类创新,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强前瞻部署,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根据《规划》,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并切实加强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许倞说,面向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全球性问题,在充分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力争发起和组织新的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同时,还将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基地。《规划》提出,优先在具有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在有望引领未来战略的制高点,布局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
创新少不了人才,《规划》提出要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科技创业人员和技能型人才等协调发展。为此,将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改革评价激励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推进科研去行政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由于创新要素的布局和创新能力的差异,各地区的创新发展不可能齐步走。此次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层次地设计了一些区域创新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说。
《规划》针对区域创新作了四个方面的部署: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布局;推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一批省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在部分地区深入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在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同时,《规划》还体现出全球视野,要求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创新体系都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开放,这样才能保持知识和人才的全方位流动,才能使资源配置最有效。”薛澜表示。
薛澜指出,未来我国将完善科技创新开放机制,通过与科技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与周边国家建立创新共同体等方式,使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国家层面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海外创新资源进入中国,进行技术移民。此外,还将积极参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领域一些重要的国际创新规则的制定。
科技创新规划主要指标导向意义何在?
与“十二五”科技规划相比,新规划主要指标增至12项。指标变化有何导向意义?值得品读。
首先,新规划保留了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两项指标,但把它们提升至整个指标体系的前两位。新规划描绘的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蓝图中,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将大幅跃升。
“首个指标就是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从2015年的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其次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意味着届时我国将进入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
新规划增加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指标和全民科普指标。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22.2万亿元增至2020年的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由0.9%增至1.1%。此外,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6.2%提升至10%。
新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规划彰显时代特点,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体现支撑国家由大到强转变的创新规划。”李萌说。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规划,也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规划。”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说。新增指标体现了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要求。
科普指标列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只有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我国科技馆、博物馆的展品创新性不够,同质化明显。科普要让公众能够参与、体验、互动,而不是‘高大上’。”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人才与科普处调研员邱成利说。
此外,新规划提出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到2020年达到2.5%和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等指标,体现了我国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依靠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
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境界
“创新”不仅关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更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和面向重大需求
日前,《“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出台。这份首次以“国家”命名的科技创新规划,通过8篇27章的篇幅,创新主体、创新基地等六个方面的国家创新体系部署,以及12项主要指标,为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创新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发展蓝图,也为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今年5月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创新”是最大的看点。从此前的“国家科技规划”到这次的“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增加的“创新”不仅关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更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关乎面向科技前沿和面向重大需求。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幅未来五年的国家科技蓝图,可以说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境界”。正如有人评价:这不是“象牙塔”里面的规划,而是体现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创新规划;不仅是要“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也要“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其实是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现在,科技创新不仅仅发生在研究机构、高校,也发生在企业,发生在车库、咖啡馆等看似简陋的创客空间。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大都是科技强国,排在前列的跨国企业巨头,大部分也靠科技起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一批高科技跨国企业如苹果、谷歌、微软等的崛起,对全球科技产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也将创新融入技术研发和产品生命周期,通过科技进步和实力提升,使企业规模跻身世界前列。即便是看似比较小的创新,同样能换来在全球科技产业发展方向上的话语权。中国率先并广泛使用的二维码、移动设备在线支付等移动互联网应用,被一些硅谷企业包括顶尖科技公司学习效仿,扭转了中国企业对硅谷亦步亦趋的印象。
科技大国离科技强国并非一步之遥。对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中国还面临不少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就科技支撑发展方面,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就像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虽然发达,但高端手机市场仍是国外企业主导,国产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芯片等很大程度仍要仰仗国外。热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无人驾驶技术等,勉强算在并跑,还远远没有开始领跑。
抓住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缩小与科技强国的差距,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还是瞄准前沿的战略科技,都是拓展前所未有的科技领域。让创新地基越深越实,创新之塔才能够垒得越高。科技创新从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进而在全球创新版图上更具分量,离不开一批战略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进步和突破。在更具体的行业领域中,这一幕已经开始呈现,比如一家深圳的小型创业公司,一边研发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眼镜,一边致力于新材料的基础研发工作,保持产品领先的位置。这样的创新,相信以后将遍地开花。
科技创新五年规划,着眼的不只是五年,而是为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积蓄力量。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我们充满信心和期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战略前沿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力。谁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了制高点,谁就能抓住机遇,占得先机。
近些年,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外部认可不绝于耳。日本2016年《通商白皮书》称,中国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亚洲“价值”发源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显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在外部积极评价中,我们更应坚定创新自信,认识到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始终秉持自信,勇于挑战前沿科学难题,深耕源头创新,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在多方掌声中,我们也应保持清醒认知。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须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规划》的出台,描绘出未来5年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更加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着手,发起了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
一个人能走多远,有赖于眼界有多广。于国家而言,这种远见尤其体现在对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的重视上。举凡世界科技强国,大多都在基础学科领域有深刻积淀,靠着基础理论的点滴积累、逐步突破,最终实现厚积薄发。我们也要给予“纯科学”特别的保护和极大的关注,力争把科技创新的地基打得更牢。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是我们必须迈上的台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19/905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