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朱启臻:乡村价值与和谐社会构建
2016年08月18日 16:37
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818/905288.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818/905290.shtml
现在有很多人关心中国乡村的命运和前途。在1978年以前,当我们提到乡村保护和乡村价值的时候,会遭到很多人的歧视和不理解。有人会说乡村有什么价值?乡村都要变成城市了。农民有什么价值?农民都要变成工人了。他们片面地理解了工业化和城镇化。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工作。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农村就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命运,会变得越来越箫条。
一、乡村的命运
第一个问题,乡村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乡村的命运在这几十年遇到了几个问题,第一就是乡村在消失。近二十年,平均每天消失的乡村数量有八十个。这种消失有的是自然的消失,有的是人为的。我曾经调查过一个村庄,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那个村子有三百多人,但到现在只剩两户了,四个人。政府没有强制他们搬迁,但是他们都离开了这个大山,到了平原。这两户人也在平原买了房子,只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是靠放羊。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放羊呢?他们说城里买了房子,要还贷款,等把贷款还完也就下山了。这种自然消失的村子对社会没有引起负面的震动,大家都很自然,没有强制性的东西。
另外一个消失就是人为的消失,比如,生态移民。当然有移得好的,也有移出问题的。这其中,最普遍的一种乡村消失就是拆村并点。因为拆村并点可以让基础设施的投入效率提高,把几个村子并在一起,有上万人,这样农民就可以享受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像自来水、煤气,都得到了解决。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各个地方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拆村建镇活动。
还有一类消失的方式是这个乡村还存在着,但是乡村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已经不存在了。它虽然还叫乡村,但已经丧失了乡村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有名无实的乡村。如果把这种消失也算在内的话,我们的乡村还剩多少呢?
目前,我国的乡村在迅速地衰败,衰败的表现就是老龄化。我们在2010年在十个省做过调查,农村老年人的比重,占农村人口的30%。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种地人的年龄在2010年平均是五十七岁,所以我们提出,未来谁种地的问题。
当然中央也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过去留在农村的都是妇女和儿童,现在妇女和儿童也很少见了,因为男人去打工,老婆带着孩子也就跟着去打工了。有一个村支部书记跟我讲,他说现在村里死了人,找抬棺材的都不好找。有一个五十几岁的人跟我说,我就是村里最年轻的劳动力了,谁家有点什么重活都会找我干。因为人都出去了,就造成了基础设施的破败箫条,道路没人修,水利设施也坏了,有的房子早就破败了,甚至都倒塌了。这种情况在山区,半山区尤为严重。
文化的衰落。刚才我谈到村子还在,但是我们向往的,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优秀文化变得越来越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人归纳为:尊祖宗、讲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像尊祖宗,有的地方还可以,但是有的村书记告诉我,他们那里要建开发区,有一片祖坟要迁走,政府的政策还是不错的,谁家的祖坟在那里,就给谁家一万块钱。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开明,有人把一万块钱一装说,你们随便平吧,我们不迁了。我听了这个话就感到一阵悲哀,连祖宗都不要的人,能热爱父母,热爱家乡吗?
人伦秩序的破坏,家族荣誉的丧失,这就是现在的现状。本来农民是最讲诚信的一个群体,因为除了农民以外,其他的任何群体,从理论上讲都可以靠造假为生。比如,假论文、假成果、假烟、假酒,假的东西充斥了我们这个社会。农民应该是最诚实的,因为农民对土地容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诚实得像农民一样。
我研究农民,也就沾了光,当然也因此吃了亏,我的优点是诚实,缺点是太诚实。但是,这些年我们也发现,农民的诚实性打了折扣,变得不是这么诚实了。比如,我们到农村去做调研,老百姓招待我们,就会说,朱教授你放心吃,这个菜是我们自己家留着自己吃的,是安全的。言外之意,还有不是自己吃的。
我不买菜,但是我经常逛菜市场,主要看买和卖的人是怎么交易的。结果我发现,卖菜的人不诚实,当然那个卖菜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农民,也可能是二道贩子。有一次在市场,我看到一个卖蘑菇的,有一个女同志去买蘑菇,拿着蘑菇翻来覆去,问他这个蘑菇怎么都是虫子啊?这个卖蘑菇的人说,这是不打药的有机蘑菇,结果这个妇女就买了一堆。我在旁边看,一眼就看出来了,那个蘑菇是最后一茬蘑菇,那些虫子是打药都打不下去的。
在商品市场的背景下,人性在发生变化。当然我们只要求农民诚实也不太现实,社会都不诚实的时候,你要求某一个特定群体要诚实,很困难。
人际关系淡漠。现在有个问题就是人们没有了感恩的意识和理念,过去我们讲,受人点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那里有个学生是来自农村的,他说他父母有病,借了一个老师七千块钱,说将来挣了钱还给老师,于是这个老师就帮助了那个学生。结果这个学生本科毕业了,研究生也毕业了,最后工作了,也没有还这个钱。后来这个老师找到了那个学生的通信地址,就写了一封信,这个学生还回了一封信,信的中心意思是,当时你借我钱我非常感谢,现在让我还钱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自己挣得钱还不够我自己花。虽然原话不是这个话,但意思是这个意思。
我在一次会上,曾经讲过这个事情,有个院士非常有感触,他说朱教授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他就给我讲了一个他们单位的事情,有两个学生入学,晚上敲院士家的门,学生们认为院士肯定有钱,其实是误解,院士未必是有钱人。两个学生进来说我们学费每人七千,我们来自贫困地区,你借我们两个人每人七千块钱,我们打个条子给你,将来我会还你,这个院士没借他们一万四,院士说我给你们俩解决一半吧,一共给你们七千块钱,也甭打条子,甭还我了,另外七千块钱,你们自己再想别的办法,当时就给了七千块钱现金。他说后来和这两个学生走对面他们连招呼都没和这个院士打过。
我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教育,我们的学校,目标是升学,他们给我们的孩子讲怎么做人吗?还有,我们很多的民俗,也逐渐地被城市化的一些习惯和文化所取代,比如,农村的手工艺,绝大部分在丧失,这些东西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乡村到底有什么价值?乡村的一些东西失去了,对我们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吗?
我们说,乡村的价值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有人说,那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一些文人,他们早就呼吁乡村不能被消灭,但是官员就会问,这根在哪呢?什么是根呢?有人说古村落是根,那又有人问了,这个村是古村落吗?如果不是,我可以拆吗?有些人为了拆村子,尽量不把村子列为古村落,所以我们光说是根还是不行的,我们要解释这个问题。因为乡村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因,工业文明走到了今天,给我们惹下了一系列的麻烦。
生态文明不是一个新概念,不是工业文明以后产生出来的,而是自古就有的。生态文明完整地存在于乡村之中,那么生态文明的基因去哪寻找呢?它就在乡村。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传统的乡村是和谐的,费孝通有一本书叫《乡土中国》,书里说,在这个熟人社会里,它是一个无讼的社会,就是大家不打官司,有问题自己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可以化解在乡村社区的内部。在熟人的乡村社会里边有着完整的诚信体系。外国人不理解这些东西,我记得有一次会议,我拿一张名片给一个外国人,他一看这个名片上印的是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他就问了几个农民问题。他说朱教授,听说中国的农民借钱都是不打借据的。我说不仅农民不打借据,就是我们教授之间借钱,一般也不打借据。因为中国是一个讲诚信的民族,这是我们的文化。
二、乡村的六大价值
我写过一本书,叫《留住美丽乡村》,是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最早的书名叫做《留住乡村》,后来编辑不同意这个名称,就加了美丽。
这本书里面揭示了乡村存在的六个理由,下边我就重点地介绍一下这六个理由:
1、乡村的生产价值
村落怎么形成的?是从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农耕民族要种地,地又不能移动,而地又实时需要劳动者进行照料,所以就在离地最近的地方,盖了房子。你盖一个房子,我盖一个房子,靠在一起盖,这样就安全了,所以,种地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村落产生的两个前提或者两个原因。形成村落的重要条件就是方便生产,为了方便生产才有了村落。农村由什么构成,由一个一个的农家院落构成。大家可以看到农民在院子里面种菜、种果树、养鸡、养猪,这就是家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民收入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农村手工业,像编筐、木工。手工业是农民重要的生活补充,而且它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如果我们把村落消灭了,这两个东西还能存在吗。
我们在北京郊区做了研究,北京拆了很多房子,补贴也很高,老百姓拿着补贴款可以在县城,甚至市里面买房子。那么,村子没有了,在县城买了房子,人怎么去种地呢?结果是都不种了。为什么?因为开着车去种玉米和小麦,还不够油钱。在大兴有种西瓜的老百姓跟我说,去年种的西瓜一个都没吃上,我说怎么回事,他说全让人偷了,因为离得太远没有地方住。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老汉,十分珍惜粮食,自己的几亩地种了玉米和小麦,而且玉米、小麦种出来以后自己要存着,存到第二年新麦子下来,再把旧麦子卖掉,不见到新的粮食绝不卖旧的粮食。后来,他跟儿女们发生激烈的冲突,儿女们说你把它卖了再买不一样吗,他说不一样,因为一旦发生粮荒,你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粮食的。他的儿女们不理解,但是我理解。有这种忧患意识的农民在全国也不多了。
其实,农业离不开农民,农民离不开农村,没了农村也就没了农业,就这么个道理。当然手工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2、乡村的生态价值
城市对生态的贡献无一例外地都是复制。有些人说,我们这个城市做到了零排放,我不清楚城市零排放是什么概念。像雾霾,农村也消耗不了。但是从理论上讲,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农村,我们有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农村是尊重自然的,从村落的选址,有风水的概念,它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我们说农民保守,保守是农民的优秀品质,不是不良品质。所以,传统农业被称为智慧农业,中国的村庄也被称为智慧村庄。有人说村庄太简单了,我说那是你对村庄不了解,村庄的复杂程度远远要超过城市。
村落的重要功能,就是维持着有机循环。比如,农业生产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循环。农民种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的。另外一个就是生产和生活的循环,农村没有垃圾,所有的垃圾都是变废为宝。但是这些东西在今天被破坏了。怎么破坏的呢?就是我们不了解乡村有什么价值。
3、乡村的生活功能
乡村具有重要的生活功能,乡村和城市相比,应该是具有更宜居的环境。现在一到周末我们都到乡村去,通往乡村的路都很拥挤。那么我要问了,城市这么好,跑乡村干吗去?我就让学生去调查,人们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所有的这些理由都是城市不具备的,比如,呼吸新鲜空气、采摘等。
比如,现在开始倡导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因为城市居民出现了普遍的高血压、高血脂、失眠、紧张、焦虑。那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人们首先想到了乡村,乡村有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乡村的生活节奏和大自然的节拍是相吻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这样的节奏,更符合人的生命节奏。所以在农村,人们可以悠哉悠闲地生活。
城市文化不是这样的,当然最近这几年有个城市现象我想研究它,广场舞。其实广场舞是典型的农村文化,放着音乐,一群人在一块儿跳。我想,这是由于城市生活速度太快,农村人一下子变成了城市人,对城市文化不习惯,他们想交流,想在一起玩,所以就跳广场舞。广场舞这个形式非常适合农民活动,它是典型的农村文化。在乡村里面生活,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比如,干农活。农活更有利于人性,所以研究自杀的人说,农民的自杀率比非农民要低得多。
4、农村的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表现在很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可以吸纳就业,可以缓冲社会危机。我们遇到过两次大的金融危机,第一次是在1998年,第二次在2008年,全世界都为中国奇迹而感到不可思议。1998年的危机为什么对我国震动小呢?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有庞大的乡村和庞大的农民群体。因为农民有一块土地就可以养活自己,可以解决温饱,所以缓冲了这个社会危机和矛盾。所以,一个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不是我们想象得这么简单的。
另外乡村还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功能。最近中央强调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最佳形态是在农村,所以现在农村也研究农村的治理叫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以老百姓为主体来化解矛盾,使社会变得更和谐,很多地方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维系着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5、村落的教化功能
一个人在村落里边长大,他很自然地就变成了一个社会人。乡村具有对人行为进行教化的天然职能。那么这种职能怎么完成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劳动本身就能培养人的诸多品质,接触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珍惜生命,珍惜劳动成果等。现在很多城市的家长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周末种一小块地来锻炼孩子的品质。
在乡村的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人们学会了礼和秩序,尊卑有序。除了这些还学会了参加各种民俗活动,节日庆典。当然还有村规民约。这些仪式都有助于人从一个生物人,变成一个社会人。这就是乡村,它有这样的一种力量,在乡村中,人们可以获得多种感悟,比如,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就能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乡村人们可以养成勤劳节俭,循环利用的思想。在乡村到处可以看到生命的循环,一个种子变成一棵植物,植物又结果实,果实里又有种子,然后种子又变成一棵新的植物,周而复始。但在城市我们看不到,一个东西用完了,扔到哪儿去了不知道。在农村还培养人的耐力和忍耐的品质,你不忍耐,大自然报复了人类怎么办,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无能为力。我们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其实对农民不是这样,十份耕耘也未必有一份收获,辛辛苦苦种一年地,一场雹灾全完了。
在农村,教化的过程是有渐进性,它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在微风细雨当中让人发生了改变。乡村为什么会有教化功能呢?它是由乡村的条件所决定的,其中有三个条件是基本要素:第一个条件是开放的农户。农村每一个农户都是开放的透明的,谁家的人怎么样?孩子怎么样?祖孙三代怎么样?人人都清楚;第二个条件是熟人社会,大家都很熟悉;第三个条件是村落里有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把我们熟悉的信息,在公共空间进行传播。公共空间可能是十字路口,可能是大槐树下。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说得特别形象,说兄弟两人有个老母亲,平时哥哥照顾老母亲照顾得比较多,但是有一次村里要安电表,要根据电表来收钱 ,一个电表要好几百块,兄弟两个要摊钱来给老母亲安电表。结果老二家里没钱,很穷,拿不出这几百块钱,但老大拿好几百块钱也困难。于是老大就说别安表了,把那个电就接在我们家电表上。就这么一个事情,在全村引起了轰动,这是孝敬母亲的典范啊。所以,以后谁家有点什么事情,需要摆平做主的时候,都来找他,他就在村子里边变成了一个很有威信的人。
过了几年,因为这老太太是解放前参加共产党的老党员,政府给了这老太太好几万块钱补贴。老二听说了,就要和他哥哥分钱,他哥哥很生气的说,那就算一算帐吧,老太太在我们家住了多长时间,我带她看了多少次病,花了多少钱,看病的误工费一天多少钱,一算这几万块钱还不够,把他弟弟算得灰溜溜地走了。但这个事又让全村人都知道了,说这个儿子真不怎么样,你带你妈去看病的误工费,还都算上,一下子这个人的威信跌下来了。这个故事说明了在熟人社会,人的行为是会受到村民的鼓励和惩罚的,所以,人不敢去违反村落的规范,只要在这个村落里生活,他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
6、乡村文化的承载和保存功能
乡村的存在使文化得以传承,包括农业文化、诚信文化、孝文化、民间信仰等。这些文化就保存在乡村,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时候把农民的农家院拆了,改变的不光是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其社会结构,改变了文化,或者消灭了一种文化。如果大家到农村去,我们可以看到村落随山就势、随水而居、错落有致。最近国家也刚刚颁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有标准比没标准要好,这个标准应该是原则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
因为像村落里面的标志性建筑,祠堂、庙宇、学校,甚至一棵老槐树,都有文化的底蕴在里面。家庭、家族、民俗,都是传统文化保存的重要载体,这些载体不能破坏,破坏了载体精神也就没有了,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有的这些传统。
责任编辑:王培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18/9054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