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让全民健康托起“健康中国”

2016年08月24日 15:29

 

习近平在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引起强烈反响

“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各地干部群众对健康中国建设充满信心。大家表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创新改革理念,凝聚改革力量,寻求改革共识,力做改革实干家和促进派,促进深化医改迈上新的台阶,不断增强改革的效率和质量,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扎实基础。

以改革创新为健康中国添动力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学习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郑进说:“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幸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群众感到不幸福、不健康,这与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发布,我们就在朋友圈里第一时间分享学习了,讲话令人振奋,鼓舞人心。”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聊城市工委主委孙菁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鞭辟入里,既中肯又接地气,很有指导性。

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依然存在、“以药补医”机制仍未破除……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郑进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满足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以改革的方式、不用创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才能破解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所面临的难题。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今后医药卫生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孙菁认为,改革方向有了,还要落到实处,要制定出切实可行、能督查的具体方案。

“这些年工作越来越好做,农村医保、基本药物制度让老百姓看病得了实惠。”已经在山区行医30多年的全国医德楷模、山东济宁泗水县苗馆镇村医刘庆民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及“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这必将给后继乏人的乡村医生队伍注入巨大活力。

强化核心制度建设促改革深入开展

“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广大医务工作者感觉重任在肩。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海祥说,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涵盖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医”的核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是核心制度建设取得突破。

“这是一场长期的、持久的、全面的改革,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强化核心制度的改革,强调做好部门协同和统筹规划,并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困难和矛盾,制定解决机制,消除改革阻力,这将确保改革深入持久开展。”周海祥说。

对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孙菁认为考核医院不应以创收多少为标准,而要将病患满意率、出院病人病情追踪、与基层卫生院合作等纳入考评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医生的积极性,不仅仅是提高工资,像允许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措施,更需要顺畅落地。”孙菁说。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鼓舞了全体基层卫生医务人员干事业的热情。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周建邦参加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言。会后,他告诉记者,习总书记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这让医务人员倍感安心、暖心。

勇担当抓落实为全民谋福祉

“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差别化探索。”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马秀珍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时说,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意味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成为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同时有利于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一个重要课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久久为功,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对于体制不顺的问题,这就需要各部门间加强协调,共同破解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马秀珍说。

“在逐渐扭转‘以药补医’的过程中,要逐步改变唯论文、科研的评价导向,更合理地关注人的贡献,发挥医务人员的能动性,避免‘伤心又伤人’现象发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唐强说,不能让医生整天为钱去忙碌,这需要优化多点执业环境,促进医生合理地在公职、社会平台中流动,将更多精力用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让医务工作者在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有更大的“获得感”。

“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科长谢颖夫认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成为缓解医患纠纷、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新的突破口。

“‘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改革创新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张晋说,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而且顺应13亿人民的期盼,将对全民健康的关注和重视,融入进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些年,无论是习近平在江苏镇江调研时强调的“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是他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谈起北京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都明确指向了“健康中国”的目标。这次会上,他再次明确肯定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命题。把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挂起钩来,本身就因为二者有逻辑上的关联。对于一个人,健康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对于一个国家,健康是开创美好未来的根基;对于一个民族,健康是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换句话说,一个失去健康的民族,就不可能跻身世界民族强阵的队列;一个国家失去健康,富强昌盛谁来创造;一个人病病殃殃,就是生活再幸福再美满,对他也毫无疑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一个理性正确的理念。虽然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紧密关联,“健康中国”无比重要,但以前很少如此强调。因此这个理性正确的判断和理念,就应该大加宣传大力推广,让人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在行动上真正把全民健康融入国家战略,该投入的投入,该加强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应成为关注的重点,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同时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旗帜鲜明地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一次及时必要的提醒。我们现在是体育大国,也是金牌大国。在本届里约奥运会上,奖牌至今稳居第三,排在俄罗斯的前面。但是我们与体育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运动远远没有成为公民自觉的选择和生活的方式;有些项目的群众基础,显得单薄而且脆弱。因此,在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时候,也要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做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的,尽可能提高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当我们把全民健康融入国家战略,看作是全面小康的一个标准,就会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不再把全民健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再过五年,中国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步前进。在这整个过程中,全民健康始终是大事中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无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角度出发,健康都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健康中国”的大旗,从现在就要高高擎起。

 

全民健康要义在提升生命质量

时隔2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于8月19日至20日再次召开全国性的卫生工作会议。与上次不同,这次大会冠名为“卫生与健康大会”,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于为健康中国谋篇布局,值得高度关注。

现代社会怎样才算健康,如何实现健康,牵动全民心弦。查阅汉语词条,“健康”意即人体发育良好、机理正常。按照国际通行惯例,一国健康水平的衡量指标为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普及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巨大历史性进步,造福了亿万人民。从数据来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下降到2015年的20.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5年的8.1‰。这意味着,中国人已经基本摆脱“求生存”“求寿命”的状态。

我们发展到现在,国人对健康有了更多期许、更高期待,观念也在发生深刻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生命的长度,更追求生命的质量;不再满足于“躯体没有疾病”,更将其扩展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显然,现代社会的健康是一个“大健康”概念,关注的是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它不等同于“活着”,而是要“有尊严地活着”“好好活着”,涵盖心理、心灵、社会、智力、道德、环境等方方面面。

不过,与普遍高涨并且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健康需求相比,我们的相关保障还难言到位。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不断更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与健康问题相互交织。另一方面,卫生计生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问题凸显,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仍有不小欠缺。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舒心以及食品安全、生态污染等等,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上工治未病。”打牢健康中国的基础,除了需要医疗系统的专业服务外,还要有社会系统的统筹服务。换言之,“大健康”对应着“大卫生”。回应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诉求,不是让穿白大褂的医生来治病即可,还得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让环境部门、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等等一起来参与。从国家层面制定整体性方案,激发多元参与、社会共治的热情,才能更好推动问题的解决。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做出了世界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阶段,卫生与健康事业同样不能落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于个人而言,健康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于国家而言,健康是开创美好未来的根基,于民族而言,健康是屹立世界舞台的力量。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当今,人民群众是名副其实推动改革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尊重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珍惜群众健康,凝聚民族力量,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责任义务所决定的。新时期,党中央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健康中国”,是完全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的。

健康既是发展和必要条件、也是重要目标,重在作为目标。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中国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生理和心理平衡与和谐。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重在“全方位、全周期”。对人民群众来说,“健康中国”不是口号、不是数字,而是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实惠。健康中国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上就是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实现人口健康全覆盖。“全民健康覆盖”,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卫生系统绩效理想目标。这个目标旨在确保所有人都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不会因经济状况差而看不起病。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建设“健康中国”,要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坚持城乡统筹规划,重点是抓好农村这个“大头”。实践证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全党、全国和全民族的共识。

“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健康的体魄一直是人类历史的审美意象。健康中国的期盼,也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把国民健康作为一个衡量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是切实关注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必然结果,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小康的题中之义。当每个人都拥有健康体魄,才能支撑起一个充满美感与力量的健康中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24/9070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