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张广照:辩证思维的研究现状与运用

2016年08月25日 15:45

 

20160530张广照--全程[00_00_00][20160805-170057-1]_副本

张广照 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哲学教授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826/907341.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825/907218.shtml

精彩观点:http://www.71.cn/2016/0825/907214.shtml

朋友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进行理论学习。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哲学是理论思维的最高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党中央号召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是我们当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关于辨证思维,我想讲两个问题,一是辩证思维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辩证思维的运用举例。重点是第二个问题。

一、辩证思维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辩证思维是一门科学,但不是一门学科、一门课程。到现在为止,它只是一种提法、一个概念、一些研究,地位还比较尴尬,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想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恐怕很难找到专业教材和教师,就连专门论述这一问题的著作也不多。辩证思维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辩证思维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不独立,研究发展不够成熟,现在难以形成独立学科。辩证思维具有交叉性特点,附着在关于辩证法、认识论等哲学问题的探讨之中,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结合。辩证法、认识论是哲学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四大块中的两大块,它们是一门学科、一门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大家公认的研究对象和专业的教研队伍,并在学术界有大量的专业教材和著作以及无数的研讨文章。而我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还未深入到这一层面。

辩证思维的交叉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其现在难以形成独立学科的尴尬地位。能否形成一门学科,要看其是否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二是研究的是既有必要研究又没有人研究的问题。比如,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就有各自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一些新兴学科因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而形成,或者是由其他学科分化而产生。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哲学。它先于一切现代哲学,是现代一切学科的母体。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逐渐变化和分化的过程,如医学、数学、物理等都是从哲学中先后分化、独立出来的学科。目前,辩证思维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不独立,研究发展不够成熟,可能很长时间都难以形成一门学科,也不一定有必要形成一门学科。

 

第二个特点:辩证思维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多数研究者的实践经验并不丰富,未能达到一定研究深度和广度,所说所写的可信性和可用性也较低。思维的科学性、深刻性往往和实践的多样性、曲折性相联系。在丰富多彩、艰难曲折的实践中所遇到的和解决的问题越是复杂特殊,亲历者的思考和总结就越是深刻,由事入理,以小见大,那么,他所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更加真实可信,给人以启发。许多古圣先贤、名人大家,实践丰富、思考深刻,虽可著书立说,但很少有人从学科角度撰写自己是如何研究辩证思维的。而编书、出书、讲课、写文章的人,很多又没有实践经验,就像现在一些关于炒股指南、致富秘籍、中彩经验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大部分是由大学生们从几本书中拼凑出来的。他们写的是别人的故事,并不是自己的体会,所以,他们没有资格来讲这些问题。故事是从书上找来的,而体会是自己的亲力亲为或是对他人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二者有根本区别。清代诗人赵翼在其《论诗·其三》中有云:“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句诗的意思是矮人看戏时被前面的人挡住了目光,看不到戏台上的表演,所以,对于这部戏的好坏只能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比如,有的讲创新的书籍,一讲到要善于观察,就举出瓦特看到蒸汽顶开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事例;一讲到要深入思考,就举出牛顿因苹果落地引发思考,从而发现万有引力的事例;一讲到要富有想象力,就举出爱因斯坦因设想坐上光速火箭而发现相对论的事例,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故事,即使真的发生过,事实也未必像书中写的这么简单。这些科学家的创新、深入思考的过程,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书中并未深入展现这些内容。

有些学科、事物非常强调实践经验。在当今这个时代,出现了大批的少年作家、少年画家、少年数学家、少年音乐家,但是,就是没有少年哲学家或是青年哲学家。为什么?缺乏实践经验,还不到总结经验的时候。青少年可以有发明创造,但若想要总结创新规律,那还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经验积累和深入思考。黑格尔有句名言:“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哲学要在丰富实践和对丰富实践的深刻反思之后才能讲出来。真理往往越是高度概括就越是简单,但要想真正体会它、丰富它、讲解它,就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第三个特点:目前的研究对辩证思维的实质理解和强调不够。要用辩证思维,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但不要忘记目的是什么?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发展自己,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为消极懒惰、无所作为找理由。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离开了这个来学习、谈论辩证思维、辩证法,就会走样、出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曾指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幽默地引用黑格尔的话:“在我们这个富于思考的和论辩的时代,假如一个人不能对于任何事物,即使是最坏的最无理的事物说出一些好理由,那他还不是一个高明的人。世界上一切腐败的事物之所以腐败,无不有其好理由。”

有的人也讲要以发展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或者既不要这样又不要那样,既看缺点又看优点,既看成绩又看问题,不过他们一个“但是”,就能把事物反转过来,好的变成坏的,差的变成好的。人人都有优缺点,难道人和人就相同了吗?人人都有成绩有问题,人和人就没法区别了吗?离开了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法就成了变戏法和诡辩论。适度没错,但度不能是任意的、主观的。对这种无度之度,马克思批判得最好最深刻:“冒充为绝对物的经常表现的适度,本身变成一种无度的东西——即无度的要求。”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没有注意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此,我要特别强调,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前提,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改变世界,推动事物前进。

 

二、辩证思维的运用举例

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看人看己看社会时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如何充分体现理论上的革命性、批判性,以及个人实践的积极进取性和主观能动性。

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

创新在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是社会最需要的,也是个人最希望的事情。创新不仅仅是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且还具有点石成金,甚至无中生有的作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是人与动物乃至人与人之间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自然界中的动物在几百年、上千年的发展中没有太大变化。而人类则不同,现在的人与几百年前、几十年前、几年前甚至几天前的人相比,在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之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之间基于各自能力、水平的不同,在时代发展中也体现出差异性。另外,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更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美国以其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而猖狂。不用着急,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总量走在世界前列,成为第二大经济体。那么,再有40年,我们一定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全面赶超美国。美国3亿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14亿人也一定能做到,反之,我国14亿人能做到的事情,美国3亿人是绝对做不到的。在某种意义上,数量就是质量,规模就是优势。举个例子。高铁在世界上已有四五十年的时间,但它在其他国家并未发展起来,却在中国开花结果。为什么?中国的人口众多,对高铁的需求较大,推动了高铁的大力发展。当今的中国制造业相当发达,制造产业链是全世界最全面、最强大的,是任何国家没法相比的。

创新,说难也难。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伟大发现在国际上获奖的并不多,可见创新并不简单、容易。说不难也不难。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并没有异于常人之处,可见创新也并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那么,创新、成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从辩证思维来看,在创新和成才的道路上,最为首要和根本的是勇气。勇气比智慧更加重要,并且智慧也要靠勇气争来和发挥。这是所有创新成才、成大事者的共同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鲁迅也称赞说,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士。伟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这与一般人的传统观念和说法——认为创新、成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智慧、知识和勤奋并不一样。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讲,这种传统观念和说法并不科学。接下来,我们来做进一步分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认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都是这样,所以,这三境界既适用于治学,也适用于治世、做人。

王国维的总结有一定道理,人们也推崇备至,至今也还未看到补充或是不同意见。而以我的体会和研究来看,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并不是真实、完整的成才之路,就连他自己也未必如此。王国维强调积累、苦功、勤奋、坚持,似乎创新就是一个长期学知识、刻苦长智慧的过程。国人也都是这样认为的。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国人崇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坚信“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些的确不错,对成功具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这些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个“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的因素,并不是全部条件,更不是首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这些肯定不行,但是有了也未必就可以。如果只要下苦功就可以创新的话,那岂不是谁的胡子长、岁数大,谁的创新发明最多?有学问、下苦功的人何止成千上万,然而真正突破创新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且与年龄关系不大。因为突破创新的多数都是中青年一代。可见,只有积累、苦功、勤奋、坚持是不够的。这里还缺少更为重要的因素,而且是先于知识和智慧的因素,就是勇气和信心——突破创新的雄心壮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打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在任何一个创新者、成功者那里,我们最为强烈感受到的是他们的雄心壮志、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气质。

 

法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永远不要对少部分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可以改变世界表示怀疑。”乔布斯曾说:“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这是向疯子们的致敬,他们特立独行,桀骜不驯,麻烦制造者,他们是格格不入的人,习惯用不同眼光看事情的人,不受规则约束的人,对既成事实也不屑一顾的人。你可以引导他们,也可以反驳他们,或赞颂或诋毁他们,你唯一做不到的就是忽视他们。因为他们会带来变革,他们推动人类向前,或许有些人将他们视作疯子,但我们视之为天才,因为只有疯狂到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这是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之语。古今中外,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方面都出现了不少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不仅仅是具有勤奋刻苦精神,而且还具有勇敢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的意志、毅力、决心、勇气、自信、胆气更为伟大,更为感动人。这正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而其他的差别也可能是由此引起和造成的。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要鼓励,要激励,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别人想不到的能力和潜力。据说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也不过才发挥了30%,更何况我们?人和人之间起初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凡事总有敢和不敢、想和不想、做和不做的差别。别人敢想、敢做,并坚持了下来,你却不想、不做、不坚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可弥补的天壤之别。我们看到,有很多优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平庸之辈。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多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如勇气、胆识、毅力等差别造成的。所以说,勇气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非常重要,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谈社会、人生、治学、做事等等,都应该强调这一点。

有位哲学家说过,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将组成你的语言;注意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将导致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将形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将形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就是你的命运。这一点正是能否创新的更重要的原因,也触及到了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体制中更为根本和重要的东西。

我们常常引用一句格言:“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似乎天才就是勤奋,但实际上这句话还没有完,下边还有半句话:“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见,这句格言强调的不只是汗水,还有灵感,这与我们的理解并不一样。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这句话的后半句给删去,使其看上去与我们强调的勤奋刻苦的意思差不多。当然,创新强调的灵感,并不是鼓吹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灵感来自于有心、怀疑、勇敢和积累。它们都有勤奋的功劳,却又不被勤奋所包括。所以,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心血,是更为可贵的精华,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更难得。如果不敢想、不敢做,只知下苦功,就有可能做无用功,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事倍功半。有量无质的勤奋是不动脑子、不用心的表现,是做给别人看的表面文章,有时还是保守僵化、懒惰怯懦的掩饰,并不是创新的本质,所以,这样的勤奋既不正确也不持久,更不可能有任何的突破创新。

 

我从创新的角度谈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并对它做一个补充。王国维集宋词名句作“人生三境界”,我摘引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作“突破创新三境界:第一境界,‘欲与天公试比高’,‘粪土当年万户侯’。第二境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三境界,‘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以上引自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四首诗词。我认为这样谈三境界,无论是全“境”还是各“境”都高于王国维。后者的第一境界作为首要条件,是前者缺乏的;第二境界强调了用功的同时又突出了紧迫性;第三境界则讲了突破的意义、乐趣和必然性。

对照当前,中国的发展现实也印证了“突破创新三境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其雄才大略,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强力反腐、兴利除弊,政善于内,兵强于外,推动治国理政渐入佳境,并深得民心。其中,让我们最为感动和钦佩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勇气,随之而来的智慧、韬略、方针、政策也都很令人折服。大勇者必有大智,大智也需要大勇来获得和发挥。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勇气和智慧,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勇气第一,智慧第二。具体做起来,就要注意以下几对关系。

相信与怀疑。我认为应把怀疑放在第一位。怀疑,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提高有效创新能力。马克思曾说:“怀疑一切”。这不是不相信别人,而是要通过怀疑去理解、掌握一切真理和理论。

复杂与简单。从辩证思维看,越是复杂的问题越值得突破。有句俗语叫:“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实际上,真理、理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并不复杂,都是非常简单的。马克思说,复杂的两种情况:一是不懂,二是故意。不懂,就是对于一件事,没有真正理解就解释不清楚,即使再简单的事情也会解释得很复杂。故意,就是把本可以一两句话说清楚的事情非要用长篇大论来说完。有句俗语很有意思,“大道至简、小道至繁、左道杂乱、邪道神玄”。

决心和耐心。用辩证思维来看勇敢,勇敢不是轻敌、不是莽撞,而是敢于斗争,意在取胜,其中就有决心和耐心的关系。要战胜敌人,就要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战胜敌人的信心,不一定立刻与敌人决一死战,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速战速决,还是等待时机。比如,《三国演义》中陆逊拜将后坚守不战,静等对方破绽,终于捕捉到火烧连营的战机,大胜蜀军。

战略和战术。勇敢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十个大汉打一个大汉很容易,但在现实战争中,就不是简单拼人数的问题了,要讲究战略和战术。

勇敢的现实意义。无论大到国际斗争、兵家大事,还是小到工作学习、人际交往,都需要勇敢。建国前,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据说令蒋介石都十分佩服。抗美援朝战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打得一拳去,免得百拳来”,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至今60多年没有大的战乱纷扰的和平环境。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周边的形势严峻,四面受敌,面对印度的武装入侵,我们给其迎头痛击。今天,中美南海博弈也是如此。美国以攻为守,中国以守为攻,表面上看我国处于被动,美国占据主动,其实不然,中国在崛起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美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而不断给中国制造事端。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不惜一战,不能吃亏。现在,我们看到中国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态度是非常强硬的。

勇敢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非常适用。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谈做人、做事、做学问中的创新,要注意把勇气放在第一位,智慧放在第二位。更进一步说,在勇气的具体运用中,要理解并处理好相信与怀疑、简单与复杂、决心与耐心、战略与战术这四对辩证关系。

 

看人看己看社会方面

年轻时,在看人看己看社会上难免幼稚,要成熟起来,就要克服这种幼稚。

看自己。有的人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看不上别人,可一旦遇到困难,或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并不如人后,又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他们在骄傲和失意两个极端中摇来摆去,最后又落于自卑。殊不知,他们的自大只不过是自卑的另一面而已。

看未来。有的人觉得自己非常幸运、非常成功,前途一片光明,对胜利有足够把握,可一旦遇到失误,或是形势发生变化,又悲观消极,万念俱灰,情绪一落千丈。他们在乐观和悲观两种极端中摇来摆去,最后又落于悲观,放弃努力。

看他人,对外界。有的人觉得周围都是好人,人间到处充满爱,愿意和所有人做朋友,对人不设防,可一旦遇到不顺的事、不喜欢的人,又否定一切,对外界、对别人采取敌视态度。他们在亲近和敌视两种极端中摇来摆去,最后又落在敌视他人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了生活的情趣。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自己、看未来、看他人。我们和周围人一样都是平常人,既不能自卑也不要自大,只要遵循目标,努力奋斗,奋发图强即可。对未来,要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别人,要抱有一颗平常心,正常以待。在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更好地看待自己。如果我们自信、善良、乐观、积极,那么,事情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人都是这样,在少年、青年阶段难免幼稚,但是,我们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

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我一生躬逢其盛,有幸经历了七年战争,接着是美国脱离英国,后来是法国革命,最后又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这位英雄一败涂地,等等。”我们当今的时代比歌德所经历的更为伟大和特殊。同被誉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欧洲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崛起以及美国西部大开发等相比,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不仅毫不逊色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00多年才走完的路程。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在世界上已经是空前而且也极有可能是绝后的,因为世界上很难再出现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在其领导下实现如此深刻又全面的社会变革和长期高速发展的经济发展的国家。这有力地改变了我国和世界的面貌,也极大地丰富和考验着我国和世界的各种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用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伟大的实践中间去,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为时代作出自己无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25/907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