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剑及履及、鞭长不及、藏污纳垢
2016年08月31日 09:02
张小锋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831/907787.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530-8/
邲之战,楚国大败晋国。在此之后,楚庄王的目标又锁定在宋国身上。因为晋楚两国之间不仅有陈、郑,还有宋、蔡。
在邲之战前,夹缝中的诸侯国,一般都会选择“两从”战略:既从晋,也从楚,但是邲之战后,这些国家基本上选择倒向楚国一边。只有宋还坚定地倒向晋国一边,这是楚庄王无法容忍的,他必须扭转这一局面。从史书记载看,宋国每次有危难,都会向晋国求救,晋国也必定会派兵救援。
可是攻打宋国总需要理由,如果师出无名,将出兵不利。正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楚庄王派遣使臣申舟出使齐国,途经宋国时,宋国对楚国人很仇视,便杀死了申舟。楚庄王得到申舟被杀的消息,可谓又恼又喜。恼的是宋国竟然敢杀死楚国的使臣,两军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何况两国还没打仗呢,这简单是欺负人欺负到了极点了;喜的是正愁没有伐宋理由,申舟被杀正是讨伐宋国的及时雨。他闻讯后,急于给申舟报仇,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的人追到寝门的通道才追上他,奉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才追上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这就是“剑及履及”成语的出处,后来用这一成语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当年9月,楚庄王调集军队,围攻宋国。宋一有难,必向晋求救;而宋每求救于晋,晋必出兵解围,这似乎已经成了历史惯例。这次宋国向晋国求援,却与往昔有些不同,晋景公还想出兵救援,但是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思是说,晋国势力再大,也有达不到的地方,宋国离晋国太远了,我们的军队帮不上忙,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还是不要管的好。这就是“鞭长不及”(或写作“鞭长莫及”)的来由。
晋景公心有不甘,还想勉为其难。伯宗继续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意思是说:再秀美的川泽也会含纳着污染物,再壮丽的山林里边也会隐藏着疾毒;再珍贵的美玉宝石里边也会隐匿着瑕疵。纵使贵为一国之君,也要学会忍辱负重,这是符合天道规律的。国君的一行一动,都要慎重周详,千万不要冲动,冲动是魔鬼啊。这就是“藏污纳垢”一词的出处。
晋景公听后,只好打消了救宋的念头。但是面子上还过不去,因为不救宋,就意味着公然承认放弃霸主角色,于是派使者前往宋国,欺骗宋国人说,我们晋国要救援你们,你们挺住啊。
宋国人引以为真,于是苦力抵抗,固守待援。楚国人将宋国团团围住,一围就是9个月。宋城中短衣缺粮,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史书记载,宋城中“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宋人实在没有办法,才准备讲和。他们派出大将华元,夜间潜入楚国主将子反的营帐,商谈和解之事。宋人满足了楚国人的和谈条件,楚国罢兵而归。其实,这个时候,楚国的粮食也仅够支撑两个月而已。
晋国不能救宋,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不仅失信于诸国,而且透射出晋国的大国衰微和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无奈。对于晋的没落,其他国家都看到清清楚楚。鲁国人赶紧派人向楚庄王送礼示好。
“鞭长莫及”的产生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势力的此消彼长,反映出晋国的衰落和楚国的崛起,后人用鞭长莫及来形容心有余而力不足;“藏污纳垢”,有时也写作“藏奸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庇坏人坏事,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至此,楚国先后打败陈国、打败郑国、打败晋国、又打败宋国,势力达到了顶峰。楚庄王死后两年,即公元前589年,楚国召开盟会,会十二国诸侯于蜀地(今山东泰安县西),其规模之大,超过了齐桓公的葵丘会盟和晋文公的践土之盟。
楚庄王之所以能成为一代霸主,除诸历史机遇外,与他个人的志向追求和禀赋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楚庄王作为一代霸主,对历史是有贡献的。他改革朝政,任用贤能,注意发展生产,使楚国更为强盛,南方小国也逐渐统一于楚,使他们由分散状态变为区域性统一,加速了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多次北上争雄,与中原会盟人员往来,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交汇,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31/907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