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评论
24字背后,关于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还有哪些重要论述
2016年08月31日 16:10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得到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深刻力量。习近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晶核,包括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主体、法治是价值实现的原则、开放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习近平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最具引领作用的理论晶核。具体说来,在核心价值观中,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主体,法治是价值实现的原则,开放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研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对于深刻领会和把握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民:价值实现的主体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是与人民在国家权力中的主体地位相一致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紧密相联的。2010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他强调,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联系,有权必有责。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基本的立足点,凸现了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会上,他进一步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求确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政治信念。从“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确立了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主体的地位,体现着人民群众正在成为共和国主人翁的历史进程。
确立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的主体地位,不是偶然的。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是农民的儿子,是党的重要领导人,曾参与完成党的两大历史使命: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和建立广东经济特区。毛泽东给他的评价: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习仲勋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给习近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问题上有着大量出色的论述。2006年1月13日在浙江省纪委第九次全会上,他曾批评有人热衷于“四个轮子转,隔着玻璃看”,摸不到基层的实情,听不到群众的呼声,与基层和群众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2005年在金华市调研时,习近平指出,现在基层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因为没有重视群众工作,没有做好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去做群众工作。他认为,个别干部不会说话,处于失语状态,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或是身无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蕴;或是手脚不净,形象不好缺乏正气。从对群众不会讲话的表面现象看到心中缺乏群众观念的深刻根源,体现着习近平的深刻洞察力。
2005年1月13日在《人民日报》“声音”专栏中,习近平这样说道;群众看我们党和党的干部,不看历史看现实,不看说的看做的,不看政绩看“败笔”,不看上面看基层。他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层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是什么?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众的民主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增强了。由此他总结出两句话,第一句话,干部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但又不能做群众的尾巴;第二句话,干部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但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这里凝聚着习近平同志的民主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即使群众暂时不理解,也要“跟着群众跳火坑”,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只有深谙群众工作真谛的人,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也才能获得群众工作的主导权。只有真正具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怀,摈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追求,才能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党内相关制度改革。
法治:价值实现的原则
人民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历史主体地位不是虚的,而必须落实在人民权力的具体行使中。习近平指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民以正义为准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把尊法放在学法用法和守法之前,对法治尊崇的提法蕴含着法治首先是一种信仰的意谓。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基础,而法治又是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认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他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他强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强调“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在吏治革新中以法治和规矩为重要原则,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过近年来的制度反腐实践,全党全国人民已经看到反腐的有效成果和党风廉政的一系列变化,群众心里是高度认可和拥护中央的英明决策的。当然,进一步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国家战略以及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本靠法治,关键要有公开透明的体制机制做保障。
中共中央《未来五年反腐败工作规划》强调,以建设性的思路、举措和方法推进反腐败建设,除了要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之外,还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这就是说我们在加强制度反腐的同时,还必须更加重视心理建设,只有把制度反腐与心理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更能取得反腐倡廉的实际效果。必须清醒地意识,制度不是万能的,并且任何制度都是需要人去执行的,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高低。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十分重视道德自主、道德自律的精神传统,虽然儒学心学注重道德力量,具有道德万能的倾向,并不能完全抵御社会歪风;然而强调道德的力量,强调人对良知的自觉有着必要的价值,因为人类要把自身从不完善中解放出来,最终并不能依赖于某种外在的力量,而必须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和善的力量。
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反复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对于现在有人批评理想主义,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固然不可取,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万万不能丢。其实,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恰恰是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精神追求。如果我们切断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价值链的联系,最低纲领离开最高纲领的引领,那么前人的理想和追求就会落空,后人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的接力赛就会终止。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役中,有没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及其客观标准,已经成为鉴别合格的共产党员与合格的领导干部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尺度。
开放:价值实现的途径
习近平多次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体现人民意愿的经济体制,不仅体现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上,而且体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上。
2014年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强调,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他进一步指出,在市场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就是说,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在我国纷繁复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改革与开放之间需要平衡。习近平及时抓住主要矛盾,审时度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他强调开放对于改革的倒逼机制,以重大问题为改革的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引领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在如何深化改革推进方面,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我们讲担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紧密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创新:价值实现的形态
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必须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有机结合,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3日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为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是与历史时代的社会体制紧密相联的,必须将文化传统与体制的外衣相剥离,从而创新它的优秀文化内涵。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的思路,势必抛弃“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维定势,从整体上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意义,将传统融入现代的改革话语,激活传统文化的基因,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同时,创新必须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习近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建立平等相持、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他的心目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在这里,他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强调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梦的实现,只有融共产主义和资本文明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惟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的,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有全人类普世意义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少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831/9079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