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岳亮: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

2016年09月01日 14:28

 

20160726岳亮--全程[00_00_01][20160824-122627-0]

岳亮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901/908101.shtml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901/908133.shtml

2016年7月1日,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95年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经历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也曾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走过一些弯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新中国;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上了一条繁荣富强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95年来,国际社会唱衰中国共产党的言论不绝于耳,却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一个初创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何以能在无产阶级只占人口少数,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又异常强大的国家,改变民族的命运?一个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屡遭挫折、犯过错误的政党,何以能在60多年的执政生涯中,始终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这个有着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又何以能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复杂环境考验,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执政67年,靠的到底是什么?

我分享的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95年的奋斗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中国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自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另一方面,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不但运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手段,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直接压迫,还极力保持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和破坏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于是,中国人民就承受着来自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如何才能当家作主,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一大批有志于救国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之路。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积极投靠帝国主义,野蛮镇压革命人民,但这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在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中国完全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中国社会现状。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人,他们倡导民主、和平、自由,批评封建礼教,传播西方先进文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全国工人、学生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工人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酝酿组织中国共产党。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钊等在北京,董必武等在湖北,毛泽东在湖南也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与此同时,在海外的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飞也开始了建党活动。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多方面的活动,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益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因法租界巡捕搜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的南湖继续进行。当时,参加大会的代表有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本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此,中国的无产阶级有了英明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时期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中共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28年。这28年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29年。这29年也干了一件大事,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共38年。这38年还是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犯过错误,历经曲折。我们可以用五大成就和四次挫折来总结中国共产党95年来走过的道路。

 

(四)五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并不主张与其他阶级和政党合作。一大决议明确规定,党应采取独立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但在之后的实际斗争中,我们党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无产阶级的力量尚很弱小,仅仅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因此,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军。1923年2月7日,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镇压,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从这一血的教训中觉醒,意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于是,我们党提出要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反抗共同的敌人。

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多次受挫,力量遭到逐步削弱。另外,国民党内部成分复杂,组织松散,实力大不如前。1922年6月,孙中山的爱将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政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无奈潜逃,最终竟不能在广州立足,只能避居上海。这件事对孙中山的打击很大,使他对原来的老国民党失去了希望。为了挽救国民党,孙中山认为应该吸取新鲜的血液,而在他看来,共产党正是一股新生的力量。这样,就有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但在怎样合作的问题上,双方还是有分歧的。共产党主张党外合作,但孙中山有老大思想,不愿意搞党外合作,主张党内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经共产国际的极力劝说,中共同意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前提下,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此后,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干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其中一件大事,就是建立了黄埔军校,使国民党终于有了自己的武装,同时也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比如,共产党方面的徐向前、陈赓、刘志丹等人就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国共两党于1926年7月发动了反对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北伐战争。当时,北伐军的军事力量比较弱小,敌我悬殊,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战斗力很强。特别是由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第四团作战勇猛,被誉为“铁军”。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加入国民政府,至此北伐结束,国民政府统一全国。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的胜利,是中共取得的第一次成就。

第二大成就: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由于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而最终破裂。但在“九一八事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再次主动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的政策也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方针,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两党新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此,中国的时局转为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抵御日寇入侵。比如,在上海保卫战,国民党军投入兵力七十万人,日军伤亡四万多人,国民党军伤亡数十万人。还有台儿庄战役,打得也比较激烈。所以说,国民党不抗日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工作,一方面,汪精卫叛国投敌;另一方面,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且制造了皖南事变。面对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一些人就提出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决裂,但中共中央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大局出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认清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毛泽东思想逐步成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也发展到10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度辉煌。

第三大成就: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方面,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为争取时间准备内战,蒋介石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毅然赴重庆谈判,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称赞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来谈判的行为是“弥天大勇”。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但这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在他做好准备后就调集军队大举进攻东北,掀起内战。这时,国民党拥有兵力430万人,还有美国的支持,而共产党只有100多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所以,蒋介石扬言要在半年之内消灭共产党。而共产党则在政治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了更大的人民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在军事上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使得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重大变化,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基于敌我双方的力量变化,作出了关于战略决战的决策。此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陷入绝境。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幻想再次玩弄和平阴谋,以便取得喘息时间,卷土重来。而同时,毛泽东也发表了一篇名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其中他提到:“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同年1月21日,蒋介石迫于压力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李宗仁声称愿意接受中共的八项条件,向中共求和。但在经过15天的谈判之后,国民党方面最终还是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产。

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天险,并于4月23日占领南京,使国民党的统治瓦解。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四大成就: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建国后,中国并没有马上进入社会主义,而是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准备条件。在这个阶段,除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镇压反革命分子外,还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在老区组织互助合作;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同时,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到1952年底,在国民经济已经达到而且在许多方面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又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指明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经和步骤。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提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及时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说,共产党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在经济上打了一个大胜仗,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进行三大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只是速度快了一点。原来是计划用15年的时间来完成三大改造,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行得还是有些过急,这是值得我们深刻总结的。但从整体而言,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第五大成就: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里用几个数据来说明: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7.67万亿元,人均8000多美元;全国财政收入152217亿元;国家外汇储备3330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4.59万亿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钢铁、煤矿、粮食、棉花产量等均居世界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也有显著提高。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顾,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是1978年的64倍。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五)四次挫折

我们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多次失误,遇到一系列挫折。概括起来,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上,有四次比较大的挫折,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

第一次挫折:大革命的失败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但却因国民党背叛革命和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政策失误,最终导致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中共决裂,残酷屠杀共产党人。三天时间内,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7月15日,汪精卫也发动了反革命叛变,公开支持蒋介石,在湖北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另外,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也遭到了反动派的屠杀。全国总计被屠杀的有31万人之多,革命势力受到严重摧残,党员也从大革命高潮时期的5万多人锐减到1万多人,就连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在北京被张作霖绞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败局已无法挽回,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大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但主观上是由于我们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特别是在大革命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对蒋介石的背叛缺少应有的警惕,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再加上当时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也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教训。

第二次挫折:土地革命的兴起和反“围剿”的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土地革命的道路,使革命形势出现了重新好转的局面。但在1927年到1935年的8年时间内,我们党又连续犯了三次“左倾”错误,使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革命力量又遭受了重大损失。第一次“左”倾错误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错误。当时,全党对国民党的野蛮屠杀充满仇恨,产生了一种近乎拼命的冲动。因此,不顾革命处于低潮这一客观事实,在农村盲目进行武装暴动,在城市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工人罢工,并进行“红色恐怖”等暗杀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暗杀叛徒的“打狗队”。这次“左”倾错误持续了近半年时间。第二次“左”倾错误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这次“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是坚持“城市中心论”,要求全国各地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人大暴动,集中红军攻打中心城市,还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这次“左”倾错误使我们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使红军和根据地受到了严重损失,大批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第三次“左”倾错误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这次“左”倾错误从1931年开始至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给革命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当时,苏区力量损失90%以上,白区力量几乎损失殆尽。王明等人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围剿”,采取“关门主义”,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作战方针,把军队的指挥权完全交给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教条地运用苏联与德国战争的那一套,这使得我们的第五次反“围剿”陷入了惨重的失败。从此,我们党失去了全国大部分的苏区根据地,损失了大量的革命力量,被迫进行万里长征。中国革命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第三次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建国初期,我们党执行了一条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开始头脑发热、急躁冒进。从1955年夏天开始,批判“小脚女人走路”,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最初是批判以邓子恢为部长的中央农村工作部,说农村工作就像小脚女人一样走得太慢。最后,还撤掉了这一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提出要反冒进。自1957年开始,党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在全国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在农业生产上甚至号称亩产可以达到十万斤等等。与此同时,又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短短几个月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公社化,提出“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闹革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荒唐口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使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教训。

第四次挫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文革”十年内乱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都是一场大灾难,使国家各方面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在讲“文化大革命”时,要注意把“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区分开来。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必须彻底否定,但并不是说这十年当中发生的一切都要否定。这十年中,尽管发生了全局性的错误,但党和人民还是做了大量工作,对“左”的错误进行了斗争,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有了一定进展;在科技方面,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上天;在外交方面,中国加入了联合国,与美国、日本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等等。但总得说来,这十年内乱,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一场严重的灾难。这也是我们党历史上所犯的最大错误,遇到的最大挫折。

以上概括的五大成就、四大挫折,基本上就是我们党95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总体来说,我们认为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有辉煌的成就也遇到过挫折,经历了风风雨雨。那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走过95年的风雨历程,历经磨难而不衰呢?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坚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95年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也就是说,我们党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95年历经曲折、百折不挠的最基本经验。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1945年6月,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由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才得以蓬勃发展,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建设要取得成功应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找到这两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了艰难曲折和血的教训才获得成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经过14年的艰难探索才找到的。最初是完全效仿苏联,在城市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以首先夺取和巩固大城市为目标,如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甚至一些地方的农民拿着几杆火药枪就想去打县城,这必然会失败。实践证明,在中国这个以农民人口为主,以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以城市为中心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文革”结束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重新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转移了党的工作重点,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并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由于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取得举世公认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做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对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的确如此,这样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要想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辛历程,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新中国的创立者,而且是建设和改革的政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行动带领者。党的领导是我们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巨大成功,就是因为有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现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积聚期、社会风险加剧期和国际环境复杂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尤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特别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三)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目标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战略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或者说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多次失败、反复比较,最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最后于1949年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战略目标。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工业极端落后,私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人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如何改善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当时首要解决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围绕这个客观实际情况,中央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在总路线的指引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计划用70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四)坚持明确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初期就明确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前提。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对旧中国解放道路的探索失败,中国共产党基于近代中国的客观现实,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阶段,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也迅速摆在面前。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再用20多年时间,也就是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用7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在80年代,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与“两步走”战略相比,“三步走”战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同时,“三步走”战略的鲜明特色还在于用“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等更加切合人民利益和生活实际的语言来描述现代化的目标和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推进,“三步走”战略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和巨大成就,其内容也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中共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再次强调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五)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

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强的领导核心,找到了符合国情的道路,同时,我们还需要一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是靠这种精神,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也正是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千疮百孔、一穷二白、问题如山的巨大困难,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路,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可以说,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格外重要。一个精神上空虚苍白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一个没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的政党也是不可能带领人民走上繁荣富强之路的。而我们也正是因为一直坚持这种精神,才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领导革命、建设、改革,是根本改造中国、造福中国的历史伟业,是前人根本没有干过的崭新事业,面对的困难和矛盾之多、经历的挑战和风险之大,是世界上任何政党所不能比拟的,因而在奋斗历程中就必然有胜利也有挫折、有高潮也有低潮、有顺境也有逆境。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永远铭记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奋斗历程,永远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立足中国,面向未来,迎接挑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01/9081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