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长征是一次伟大信仰的“路演”

2016年09月05日 15:16

 

不忘初心话长征

——写在长征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摘要:80年来,一次次回望长征,让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当年,党的领导使红军创造了长征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红军传人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先辈的光辉业绩!

楔子

什么是我们的初心,什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答案在党史军史中,在最耀眼的长征史中。

那是一段经典的血火历程,那是一条绵长的精神矿脉,那是一面鲜艳的文化旗帜。

哲学家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那么,历史的最后成果,就是命运——民族的、国家的、个人的命运。

80年来,一次次回望长征,让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1、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检阅

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一次伟大信仰的“路演”,是一次理想信念的检阅。

雪山严寒挡不住换个天地的追求,草原泥泞缠不住草编的军鞋,泸定铁锁拦不住红色的先锋,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种理想。

在红军心目中,革命理想高于天;在红军行动中,血骨熬汤为理想。有了理想,漫漫苦难,铸成耀眼的辉煌。

“一切为了苏维埃!”这是红军将士勇往直前的根本动力;“一定要活着看到革命胜利!”这是红军将士顽强生命力的强大支撑。

当追求理想完全是一种自觉行动时,承受磨难便转化为一种真正的幸福。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主义譬如一面旗帜”。只要旗帜树了起来,就会应者云集,知所趋赴。

长征的开路先锋杨成武将军认为:“许多红军战士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

理想信念,是长征之魂,是事业之本。一条漫漫征途,见证着铁血将士的信仰信念。

理想信念从哪里来?无疑是从先进理论、先进思想的滋养中来,从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升华中来,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实践中来。红军战士回忆,长征初期,病后虚弱的毛泽东,即使躺在担架上也专心致志地阅读马列经典。

理想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实践,是红军将士用双脚、用生死、用战斗展现出的。

路途标示理想信念。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6.5万里: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经年被积雪覆盖,历经11个省份行程2.5万里;红二方面军行程约2万里,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行程1万里,三过纵深近1千里的草地;红25军行程近1万里。

生命铸就理想信念。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征途中。

战斗彰显理想信念。在长征途中,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仅师以上规模的战斗就有120余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正是这样的千锤百炼,催生了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军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奇迹。

我们常讲,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缺少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蹋了脊梁,冷却血性。现在看来,红军将士最不缺的就是钙。当下,我们要补充钙质,没有比长征精神更好的营养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根本的是不忘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信念。

 

2、长征,用牺牲奠基的丰碑

长征的胜利,是牺牲精神的胜利。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献身的人是伟大的!”红军将士就是这种伟大的人。

胜利有多么辉煌,牺牲就有多么壮烈。闽西有4万人参加红军,长征开始时断后,湘江战役时当先锋,牺牲极为惨烈。新中国成立后授衔,龙岩只出过两位将军,而将军们终生未回乡。他们说:所有的人都牺牲了,自己活着回去,无颜见闽西父老。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政治领导、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小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救国救民牺牲一切。

长征,是鲜血写就的史诗。红军长征有丰富的内涵,它不单单是转战、打仗,而是面临严峻的三大考验,即革命与反革命的生死较量,党内团结与分裂的尖锐斗争,官兵与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的激烈对抗。

踏上长征路,就意味着死亡时时相伴。无论是粤军、湘军、黔军、川军、滇军、马家军,还是中央军,都不容红军在他们的地盘上逗留,都追着赶着杀红军。

红军的苦难,厚过2.5万里。在长征途中,武器简陋的红军所面对的往往是装备了飞机大炮且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未进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他们的英勇顽强、不畏牺牲,举世无双。

大渡河上,数根铁索横在激流之上,桥对岸是黑洞洞的机枪枪口,川军认为能沿着铁索桥过来的人除非会飞。但是红军勇士就是在枪林弹雨中从铁索桥上冲了过去,以至桥对岸的敌人面对红军的英雄气概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人能像红军一样如此发起冲击。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89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斗争之路、探索之路、胜利之路,是用泪水、汗水、血水写就的。这在长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让我们看看一组组数据。

10922人的红八军团,因在战斗中损失严重,在红军编制序列仅存60多天。

在2.5万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1名红军牺牲。

红2军团4师1500多人,从草地走出来时剩下不到700人。

在长征路上,牺牲营以上干部422名,包括军以上干部8名,师以上干部80多名。

单是湘江一役,就有13位团以上干部战死,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

单是江西兴国一个县,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平均下来,几乎每1千米就有一名兴国籍战士用生命化作的路标。

单是李中权一家,9人参加红军就有5人牺牲在路上,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大哥、二哥、妹妹。

远征有牺牲,留守同样很悲壮。留在根据地的红军,被称为“死亡军团”。据陈丕显将军回忆,10个留守的红军中大概仅有1个人活着。

墓结束苦难,碑承载光荣。一样的深刻,一样的恢弘。

80年过去,地址成为遗址,笑容成为遗容,万水千山间征战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但,在湘江,在遵义,在土城,在雪山,在草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处,森林般耸立的墓碑,向人们无声讲述着一段段曾像火焰般燃烧的铁血青春……

长征告诉我们,冶炼金属的未必都是炉火,还有苦难和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军的牺牲,成了今日胜利的奠基石。

 

3、长征,用求实谱就的史诗

长征的胜利,是实事求是的胜利。

长征的起步,并非高歌猛进而是被迫突围。诚如周恩来后来的总结,万里长征,就是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

面对不可预知的转移之路,共产党人却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及其领导人选择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可以说,长征之路,就是探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之路。

对于广昌战役的失败,彭德怀用“崽卖爷田心不痛”,表达了对“左”倾路线的不满。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介绍,遵义会议以前,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中国共产党被强加了“两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百分之百地忠实于国际路线。两个百分之百,给惨淡经营的苏区和红军几乎带来百分之百的损失……

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湘江之战受重创,死者的鲜血引起了生者的反思。

万里之外的共产国际怎能知道中国红军面临的是怎样的万水千山?一个初来中国的外国人又怎么能够指挥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作战?

终于,遵义会议开启了一个新时代。1935年1月,遵义城里,一个20人参加的会议,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因为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北斗在贵州这个地方升起”。王阳明从儒家的教条主义束缚中摆脱出来,而共产党人也在这个地方,从“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伟大的新生在遵义发生。

论及长征的伟大,首先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被迫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

教条主义者选择送死,而毛泽东选择未知,然后从未知中开辟新生。毛泽东再次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用了漫长的3年。这3年,红军损失了90%,苏区几乎丧失了100%。

对正确路线做出选择的,是实践。如果说遵义会议为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道路,那么战争就是在这条道路上最好的实践。因为,战争最不容虚假,最能检验一切,最需要符合实际的指挥决策。

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大胜直罗镇……每一个壮举都惊天地、泣鬼神,每一个胜利都令人叹服、让人叫绝。这些伟大实践的领导者,不再是“洋顾问”李德,而是红军将士自主选择的领袖——毛泽东。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重新把舵的毛泽东以一连串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大手笔,以指东击西、形南实北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呼啸驰骋于黔桂滇陇的万水千山之间。当蒋介石还对着地图上那些复杂迂回的红色线条迷惑不解时,数万红军早已跳出40万敌军的包围圈。

关于巧渡金沙江一役,后来的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毛泽东对蒋介石再次上演声东击西,而蒋介石则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习惯于条件反射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

“吓死滇军、拖死湘军、脚踏川军、打倒中央军,英雄是红军!”毛泽东军事思想显现威力。

凡胜战之师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击败敌人。长征,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与公认,提供了广阔舞台。正是通过长征,全党全军真正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及其军事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

再举一例。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时人数不但未减,反而增加。与其说这是个传奇,不如说是实事求是的法宝在起作用。事实上,红25军的胜利,就在于能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这完全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而为中国革命胜利起到独特作用。

从80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一代代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前行——他们的脚下都刻着这样一行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艰苦创业。

 

4、长征,包含无敌密码的奇迹

长征的胜利,是团结友爱的胜利。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长征,是一部充溢着团结统一、患难与共的活剧。面对敌人的追杀、斗争的残酷、环境的考验,如果没有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很难夺取胜利的。

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队伍: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的。他们每一个人,自加入红军起便情同手足,生死相依。他们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官兵负伤后必须留在当地百姓家,临别前,战友们都把自己积攒的仅有的铜板塞在伤员被子里,他们希望革命胜利后战友不但活着而且还能归队。

红一方面军在翻越雪山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长途跋涉的一方面军将士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四方面军准备了大量的粮食衣物迎接一方面军。在整个长征中,红军上下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无时不体现着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同志情、战友爱。正是这种团结,从整体上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党的领袖和红军各级指挥员始终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真正达到了官兵一致。

毛泽东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里和普通战士一样在步行;他的夫人贺子珍,为抢救战友一次就负伤17处,去世的时候身上还有未取出的弹片。朱德总司令多次把伤兵扶上自己的战马,自己却徒步前进;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连续为一位生病的红小鬼陈伢子找来4匹马骑着走,当第4匹马也倒下时,他又找来第5匹马;红6师师长贺炳炎右臂重伤截肢,不但让出坐骑给伤病员骑,还把缰绳套在断臂上为伤病员牵马引路。红军指战员内部之团结、士气之旺盛,为当时国内外任何军队所不及。

那个冻死的军需处长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其实,长征路上,有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生,宁愿自己死。

红3军团1个连有9名炊事员先后饿死,这个连的其他战士却无一人因饥饿而倒下。

一位女兵,在一次渡河中,为了战友的安全,她松开了马尾巴,被激流卷走。

炸弹袭来,红四方面军31军被服厂8岁的小红军苏力得救了,而趴在她身上、不知名的红军大姐却壮烈了。

在茫茫草地中担任收容任务的部队,接到一个特殊的命令:遇到倒下的官兵时,一定要掀开盖在他们脸上的草看一看,因为这些负伤、生病或是饿得走不动的红军官兵,往往是为了不拖累队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

一位红军女战士曾回忆她在过草地时见到的感人一幕:有的趴在泥水中,伸开的手掌心里还攥着几十粒青稞,临死都舍不得吃上最后一口;有的赤身裸体像是沉睡在路旁,身边却叠放着脱下的衣物,泥地上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送给缺衣的战友。

有血才有花。正是这些可爱的红军战士,为革命胜利开出了一朵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长征,是一条凝结战友生死深情的道路。今天很多战士讲:“我愿跟着连长上战场,我愿为连长挡子弹。”这种“我愿意”的力量,背后是团结友爱的传承,是红色基因的赓续,包含着中国革命成功的密码。

“不爱征戎儿,岂可执帅印”,这是历史对现实的告诫;“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这是红军对红军传人的示范。

 

5、长征,饱蘸鱼水深情的颂歌

长征的胜利,是依靠人民的胜利。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的历史,书写了军民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动人篇章。

儿子牺牲了,老人擦干眼泪,对红军将领说:“牺牲了一个,还有第二个。哥哥牺牲了,弟弟顶上。去,去当红军,消灭反动派!”

一首《十送红军》,让人荡气回肠。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党和红军有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帮助,才得以在艰难中生存,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追击路上,蒋介石曾给薛岳写一密信:“自古以来,未有流寇能成事者。”然而,脱离根据地的红军不仅生存下来,还找到一条新生之路,并一路留下未来胜利的红色种子。

在长征路上,中央红军曾先后跨越24条江河。如果没有各地船工的无私支援,红军很难在险滩急流之上从容飞渡。

“哪怕头顶有国民党机枪的密集封锁,脚下有随时可以把小船打翻的巨浪,船工们仍然毫不畏惧地奋勇划船。”曾为大渡河17勇士吹响冲锋号角的老红军张生荣曾满含深情地说,“红军的绝处逢生,离不开船工们的倾力相助”。

川西大凉山,彝人的世界。这里,就是斯诺所说的数十年来没有一支军队经过的地方。然而,人民军队改写了这一历史,并留下了一段足以传颂千秋的佳话。

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大凉山的红军,遇到了不明真相的彝族群众围攻。武器被夺走,士兵被打伤,甚至连身上的军装也被抢走。红军战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彝胞们困惑了。

后来,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风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从此,一面“中国红军彝民沽鸡支队”的旗帜开始在大凉山深处飘动……

长征途中,红军先后经过了瑶、苗、羌、回、藏、东乡、裕固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民军队的真情,融化了这些少数民族心灵深处千百年来结下的厚厚坚冰,红色种子从此在这些荒凉之地扎根发芽。

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也只有真正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军队才能够百战百胜。在突破最后天险腊子口时,正是由于一位在长征路上入伍的贵州籍苗族小战士带领突击队员攀上绝壁,成功奇袭,才最终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人民,永远是人民军队的根。后来,我军颁布的“柳叶训令”,叫响的“不吃一个苹果”,以及南京路上的和衣而卧、抗洪抢险的激流勇进,皆是鱼儿对水的深情。

粟裕将军有句名言:“依靠人民群众,不是一句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而是战略思想。” 树高千尺不忘根。为人民服务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千古铁律。

 

6、长征,军魂彰著的写照

长征的胜利,是党领导下的胜利。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回答:“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设想的。”

长征路上,红军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

我军自创建之初,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但在长征出发前,作为党对红军根本领导制度的党委制曾一度被削弱,红军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接连失利,被迫开始长征。

随着毛泽东在遵义会议重掌红军指挥权,各部队在团以上各级机构中恢复了党的领导制度,并加强了连队党支部建设。

遵义会议后,很多老红军回忆说:长征中,不管情况多紧急,部队多疲劳,党的组织生活一直没有间断,党员干部始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那时的党员,平时绝对看得出来。长征过草地时,队伍中有过一个名叫“试吃小组”的特殊党组织。因为一些官兵吃了不知名的野菜中毒死亡,党员们便组成了这样一个临时小组,每当发现一种不认识的野菜后,必须经过党员“试吃小组”试吃,其他官兵才能吃。无法得知那些为了集体的生存而中毒牺牲的党员姓何名谁,他们死的时候无一不是面部乌黑,嘴角流血,只有手里攥着的野菜如警示牌一般显眼。野菜的小小往事似乎无法载入革命史册,但这些普通共产党人的高贵灵魂却顶天立地,光耀寰宇。

那时的党员,关键时候绝对豁得出去。每当挑选尖刀班或突击勇士时,共产党员总是率先站出来。每到生死关头,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的都是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很多红军战士回忆,他们“都是跟着营团首长的背影冲锋的”。就连红军总司令朱德也经常在前线指挥作战,甚至纵马持枪,冲杀疆场。

在长征中,无论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还是飞夺泸定桥的英雄,都是由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负伤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而当时红军官兵中的党团员要远远低于这个比例。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红25军军长吴焕先、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都牺牲在战斗第一线。

红军打仗,拼的是干部,拼的是党员团员。这一点很早就被一位外国人所注意。长征结束后不久,到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便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了红军同强敌作战取胜的原因。这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弟兄们,跟我上”,而不是“弟兄们,给我上”。

“跟我上”与“给我上”,这是两支不同性质的军队发出的不同声音,也预示着成功和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红军中党员干部的表率行为,也是红军能在任何不利条件下勇往直前、直至赢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的确,无论是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还是与国民党军殊死较量,抑或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厮杀在抗美援朝战场,党的领导,始终是这支军队越打越强、越战越勇的主要原因。

军魂融入灵魂里,军旗跟着党旗飘。“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今天正在军营传唱的《听党指挥歌》,道出了红军传人的心声。当年,党的领导使红军创造了长征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红军传人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先辈的光辉业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05/9086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