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李水城:东西文化交互与丝绸之路的形成
2016年09月09日 16:38
李水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909/909474.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909/909473.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6/0909/909497.shtml
我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一些背景资料;
第二,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有关领域的重要考古发现;第三,文化发展的变化历程,主要是谈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向西扩散的过程;第四,主要谈一下新疆的情况;最后,我们谈一下在张骞“凿空”之前,有关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互的情况。
一、东西文化交互与丝绸之路的的背景资料
(一)“丝绸之路”概念的由来
首先,介绍一下“丝绸之路”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这是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当然,这指的是陆路。陆路分好多条,它的起始地一般是在西安,有时候也会东移一点到洛阳,西面一直到地中海沿岸地区。“丝绸之路”的诞生是中国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甚至是影响了世界文化格局的重大事件。在早期,我们并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幸运的是,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武帝为打击匈奴,派遣官员张骞前往西域联络月氏,这个故事在敦煌壁画中也被记录了下来。
这是很难得的一幅壁画。“丝绸之路”在公元前138年就已经实际存在了,在那时张骞就沿着这条古道前往西域,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名字出现。“丝绸之路”的名字出自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很早就到中国来进行考察,最后撰写了一部书——《中国》。在《中国》这部书里,李希霍芬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李希霍芬可能是不经意的,只是用一个高度概括的物质化的东西“丝绸”,作为代表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干线。但是后来,他的这个概念很快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而且陆续发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是在李希霍芬提出来以后,才广泛传播开来的。
(二)中国的地理构造与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和次生区
那么下一个背景资料,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地理构造,还有华夏地区,所谓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和边缘次生区。
中国的地理构造与三大台阶的地形特征
上图左上角是一个地形图,中国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三级台阶的地理构造。所以在地貌上,它是很有特征的。最高的这一块是青藏高原,它的平均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青藏高原的东面是第二个台阶,这个台阶从东北的大兴安岭,一直向西南滑下来到横断山脉,这个地区的高度一下子就下降到1000到2000米;再向东,这就是我们中国现在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也就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地带,这个地带的海拔降到了500到200米。
这样的地理构造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这里用了一个箭头来表示(见上图),这条红的粗线拉下来,正好是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交界线,这个交界线正好是从1000米向500百米以下过渡的地带。这个地带也是最早的那些文化产生的核心区域。
在学术界长期以来有这样的一个观点,中国的古代文化,向东(面向海洋的这块)是开放的,背向海洋的这面是封闭的。因为东面的地理环境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发展的。而背对海洋的这一块,也就是第二个台阶到第三个台阶这个地区,由于海拔很高,地理和资源的情况相对较差,所以它是相对封闭的。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带有保守性的。也就是说,向东面开放,向西北这面是封闭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是土著的,不是外来的。
这里我又画了另外一个圈,秦代长城的南面或者东面。这个区域我们把它叫做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古代文明主要是在这个区域生成和发展起来的。长城以外的地区与长城以内的核心地区之间有着长期的文化互动,有着文化基因上的联系。所以我们把它看作是华夏文明的次生区。有相当多的文化是从核心区向周边地区发展出去的,它跟华夏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
ABC表明的什么关系呢?(见上图)在AB之间有一条虚线,虚线以上的A区,我们把它叫做中国北方地区的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在这个区域里边,早期的民众主要种植的是粟和黍,也就是小米和黄米;在这个区域以南,也就是长江流域,从很早就开始就是以大米为主食;在这个区域以外,也就是长城以外的次生区域,由于环境、资源的关系,人们长期以来比较多的是从事狩猎、采集的经济形态。在核心区域与次生区域之间(在长城内外之间),也不是完全隔绝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如果进一步详细地划分,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样几个区域(见上图):最中心的是中原地区的核心文明区;东面是今山东和苏北地区;北边是燕辽,主要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区域;还有中游、下游这些不同的区域;西面的甘青文化区。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等。可以说,它的历史积淀是非常深的,历史传承性也是非常久远的。
(三)中国的大西北与早期考古探险
下面一个背景,我们主要谈一下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主要是涉及到丝绸之路的区域。我们谈这个地区的一些早期考古发现和探险活动。
所谓的大西北,其范围实际上是很大的,这里我用直角线把它给括出来了,它几乎把中国的三分之一的面积给囊括进去了。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这个区域包括了今天的陕西西部、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西北部,新疆、西藏的一部分。这个区域也正好在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以外的区域。这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上跟中原地区相比,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这是东西交通的重要区域。这个区域的地理构造、景观环境是不一样的,它有着众多的生态景观环境。这里有大漠、戈壁、高原、雪山,也有大规模的草地,还有一些河谷地带。
这样的一个区域,它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商业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它与长期生活在长城以内的河谷平原地带的人们相比,其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但是尽管这两个地区有着这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经济和文化上又有着相当大的互补性。长期以来,它们之间都有文化渊源和往来。这个地区的考古工作,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地区。但是,早期考古工作,主要是被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商人、士兵等把持的。
从19世纪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期,早期的工作基本上是被西方学者把持的,当然也有少量中国学者参与。比如:俄国的Oldenburg有一个集团在新疆;瑞典学者Sven Hedin,带着大量的印度随从在新疆地区考察情况;著名的美国考古学家Langdon Warner,我们知道这个人他在敦煌揭了很多的壁画,也拿走了很多的文物。也就是说,在这一些人当中,有一些是纯粹的学者,有一些确实干着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
在这个阶段有一些代表性的人物。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俄国的热瓦尔斯基(Przhevalsky)。新疆有一个野马保护区,现在养着很多野马,那些野马叫“普氏野马”,为什么叫“普氏野马”?就是从热瓦尔斯基来的,因为他当时在新疆考察,抓住了这些马,回去献给沙皇,沙皇为了奖励他,以他的名字把这些马命名为普氏野马。这些野马在新疆地区,包括蒙古局部地区、西藏局部地区,很快就灭绝掉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野马被带到了德国,一直生活在德国的动物园里。我们国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时候,又开始从德国引进了一批这样的普氏野马,然后放养在新疆它们原来生长的地区。
第二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斯文赫定(Sven Hedin),他是瑞典学者,后来我们还有长期的合作。还有美国学者亨廷顿(Huntington)、匈牙利籍英国学者斯坦因(Aurel Stein)、俄国的奥尔登堡(Oldenburg)、日本的大谷光瑞、法国的伯希。这些人都在新疆乃至中国整个西北地区,进行过一系列的探险和考古活动。有些人在这些活动当中,也掠夺了一批中国古代文物。与此同时,在这些探险和考古活动中,虽然有一些人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但也确实有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
1900年,斯文赫定发现了著名的楼兰遗址。上图左侧这一排就是楼兰发现的壁画、古塔、残迹等等。
1914年,斯坦因在罗布泊地区发掘了一个墓地,这个墓地被命名为LE城(上图右侧)。在这个城里,他们发掘了一些古代的墓葬。这批墓葬,他们发现的时候,把它们定得很晚,定到汉代这个时期。木乃伊(完全是干尸了)、草编篓、麻布、衣服等等,都非常难得的保留了下来。到了今天我们知道,这批东西实际上不是汉代的东西,而是早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小河文化的东西。
(四)中国的大西北与早期考古探险
下面我们还要介绍一个比较大的早期考古工作,主要涉及到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1927年到1933年,中国和瑞典两国的科学家,共同组织了一个大规模多学科的考察团。由于它是中方和瑞方各自担任自己队长的大型科学考察团,所以这个考察团叫做“中瑞科学考察团”。外方主要是瑞典人,他们组织一批科学家,队长是斯文赫定;中方主要由北京大学的教授组成,他们也组织了一批科学家来参与这个工作,包括黄文弼先生、陈宗器先生,以及著名地理学家袁复礼先生等。这个工作规模很大,从1927年到1933年,进行了五六年的时间。从北京出发,沿着北部的长城沿线一直向西,到达新疆,沿途进行了多学科的考察。考察团中除了考古学家之外,还有相当多的自然科学家,包括地质、环境、气候、水文等方面的专家。在这次考察工作当中,也有相当多的考古发现和收获。
这样的考察团不具备考古发掘的任务,只是沿途进行地表的考古调查。所以,他们在地表上采集了相当多的遗物。这批遗物主要是石器、陶器、玉器等,有些年代可以早到史前时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青铜时代到汉代这个阶段的文物。
在这项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瑞典学者伯格曼(Bergman),他在罗布人奥尔德克(Ördek)的带领下,找到了小河墓地。为什么奥尔德克能带他找到小河墓地呢?因为最早奥尔德克曾经发现过小河墓地,他发现以后把那个墓地命名为“有一千口棺材的墓地”。但是后来,他再也找不着这个地方了。非常巧的是,1934年的时候,中瑞科学考察团的伯格曼雇了当地的奥尔德克做他的向导,他们偶然的又发现了这个墓地。他们对这个遗地进行了发掘,并有一些收获,后来全部收录到伯格曼的一本专著里。
发现以后,他们就给这个墓地命名为“小河5号墓地”。为什么叫“小河5号墓地”?因为在这附近有一条小河流过。有趣的是,他们这次发掘以后,这个墓地又消失了,找不到了。因为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考察的水平和使用的科技手段有限,并且沙漠地区的景观环境变化很大,一场大风以后,整个地表景观就完全变了,要想再找到这样的地方非常困难。
(五)近代中国考古学的兴起与“中国文化西来说”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而且我们国家的考据学也产生得非常早,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考古学,却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现,是现代田野考古学在中国诞生的标志。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就要提到一个瑞典人,他的名字叫安特生(J.G.Andersson)。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个人就非常熟悉。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发展工业和矿业,聘请了一批外国专家顾问。安特生就被北洋政府聘来做中国农商部的顾问,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中国寻找铁矿。河北张家口宣化一带的龙烟铁矿,就是他带着人发现的。安特生是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而且他当时已经是世界地理协会的会长,当时叫“万国地理学会”。我们知道,地质学家除了对岩石感兴趣外,他们对古生物也非常感兴趣。安特生在中国考察以后,他发现中国有很多很多的古生物化石。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就是“北京人”的发现。他在周口店一带考察时,我们知道那儿有龙骨山,也有鸡骨山,老百姓把发现骨头大的地方就叫“龙骨”,发现骨头碎的地方就叫“鸡骨”。安特生在那儿考察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他说你们要在这儿做工作,这里可能会有古老的猿人。正是在他的倡议之下,后来才策动了周口店的发掘,以至于后来有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
1921年时安特生在地质所,地质所有很多调查员,当时仅中央有调查所或者研究所,他把这些调查员都派出去,到各地去搜集资料,然后回来要汇报,再根据搜集回来的资料,确定到哪里去做调查。有一个叫刘长山的人,他就在河南渑池的老百姓家里收集了非常多石器。他把这些东西背回来以后,安特生觉得非常重要,最后安特生给中国政府打了报告,经过同意以后,前往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发掘。当时的发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应该是一次中外合作。
1921年仰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发现。仰韶文化的一些代表性器物都在这里被发现了。这个遗址的发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今天把这个遗址的发现,看作中国的近现代田野考古学诞生的标志。另外,在这个遗址发掘之前,很多学术界包括中外科学界,都认为中国就没有史前文化。安特生的这个发现,就以大量、丰富的古代遗存,证实了中国不仅有史前文化,而且史前文化非常丰富。但是由此也产生了另外一个导向,就是你这些东西从哪儿来的?原来中国从来没有发现这些东西,今天突然出现了,这些东西从哪儿来的?安特生是地质学家,他对考古一知半解,只好把这些材料寄给一些西方考古学家来做对比,或者说他去咨询请教。
我在这里就举了个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图)左边这一排上边写的是河南,右边的这一排是Anau(安诺)。河南就在今天的河南,就在渑池黄河边上。Anau在哪里?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就是在里海东面。通过比较发现,中国河南发现的东西,跟Anau的东西非常相似。这就是当时画在史前陶器上的一些彩陶花纹。
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了,Anau的位置和中国仰韶的位置横跨几千公里,那么,你说中国文化是从西面的里海一带过来的,你有什么根据?如果没有根据,但他又确实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这就是非常令人困惑的问题。安特生也不是贸然地就相信这些说法,于是就在这两个文化之间来找答案。首先往河南的西边找,这样从1923年到1924年的时候,安特生就前往今天的甘肃和青海地区,进行了长期的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他做了发掘,做了地表的调查,也从老百姓家里搜集、购买了一些文物,而且发现了50余处非常重要的遗址。
通过这些发现,他把中国西部地区他发现的东西做了一个排序。他排出了这样一个文化发展顺序(见上图):从最早的齐家期,到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并且他还给了一个假想的年代,比如:前三期属于史前文化时期,就是新石器时代阶段,后三期可能已经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当然,这个可能是有问题的,从我们今天的研究工作来看,他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但是他所划定的这个年代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里边除了把齐家文化放在第一期错了以外,其他的大致的先后秩序,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我们考古学界还是以当年他发现的这些期来命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安特生是有贡献的。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这些工作,安特生还是没有找到中国彩陶文化到底从哪里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接受了当时的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史前文化是从西方来的,因为他找不着别的依据。实际上,当时并不是所有西方人都持这个观点。无论东方也好,西方也好,两种观点都有。中国也有相当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从西方来的,这我们都不去讨论它了。
二、半世纪以来中国西北的重要考古发现
下面我们谈一下1949年以后的重要考古发现,其实主要是在60年代以后的。由于是谈“丝绸之路”,我们把今天讨论的范围放在西北这个框架之下。我这里列举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甘肃省的中西部地区,还有青海。我们从众多考古发现中,遴选最重要的遗址来做介绍。
首先是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出马踏飞燕的地方,甘肃武威。考古学家从1957年就开始进行发掘,在这个遗址里边首次发现了一批早期的铜器。这批铜器主要是工具和装饰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陶器、石器等等。
1975年,发现了齐家坪遗址。这个齐家坪就是当年安特生调查的那个齐家坪。在这个遗址里面,也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发现。发现了多人的合葬,有人认为他们是殉葬,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奴隶。此外,在这个遗址里,还发现了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比如有特色的彩陶、陶器等。
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两件铜器:一件是双耳铜斧,一件是带纽的铜镜。这在当时都是非常重大的发现。以前我们并不知道齐家期能有这样高的工业铸造水平。
1976年,在甘肃玉门的火烧沟曾经有大墓的发现。在这个墓地发现了312座墓葬,出土了100多件铜器。这些铜器里有非常重要的权杖头,还有一批精美的权杖。这些东西都是以往在中原内地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在火烧沟,我们现在除了发现这些铜器以外,还发现了一批作为装饰品使用的金器和银器。
1977年,青海贵南尕马台遗址被发现。现在这个遗址已经完全淹没在龙羊峡水库下面了。在这个遗址发现了这件非常重要的青铜镜(见上图)。此外,还有一批其他的装饰品、铜器。
北京大学和甘肃省曾经联合在河西走廊地区做了大范围的长期的调查,历时三个多月。我们把河西走廊所有的县市,做了一个最全面的考古调查,基本把这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固定下来了。
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1987年吉林大学在甘肃民乐发现了东灰山遗址。东灰山遗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就是在这个遗址发现了大批的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农作物。这样的农作物在中原地区是没有的。所以,说明当时在这个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类作物,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同样在这个地区,北京大学和甘肃省合作,在酒泉祁连山脚下的一个叫干骨崖的地方,发现了一批铜器,以及相当多的动物骨骼。这批动物骨骼里面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的羊、马,甚至有人认为有骆驼、驴等动物。而这些动物,也是那个时期在中原地区见不到的。
2008年发掘了非常震撼的临潭磨沟遗址。2008年以来,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和其他大学合作,在甘肃的临潭县,也就是洮河上游地区,发掘了这么一个规模巨大的史前时期墓地。
黄字的区域是被老百姓取土破坏掉的。整片墓地,一千多座墓葬,全部被揭示出来了。这么大规模的遗址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发表。
在这个遗址里面,我们也发现了相当多的铜器,而且这些铜器从形状和类型来看,是中原人不用的特殊装饰品。像挂在脖子上的半月形的铜饰,喇叭状的耳环,这些都是跟西边有关系的。另外,这个遗址里还发现用金丝做的耳环。
另一个值得注意是2010年发掘的甘肃张掖西城驿遗址。这个地方在黑河岸边,在这个遗址里面,发现了相当多跟冶炼金属有关的遗物,从铜矿石到炼铜渣、炉壁、鼓风管、铜器、铸范等。这个铸铜遗址在中国早期文化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从年代、规模和所发现的种类来讲,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所以我们初步的认为,这个地区可能存在着一个金属冶炼,从采矿到冶炼到铸造,类似于今天中心区的地方。所以,河西走廊在当时已经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中原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西渐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中原地区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向西不断扩张的现象。从距今一万年开始,人类就开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什么?就是开始有了农业,有了驯化的家畜。中原地区文化向西的扩散,实际上代表了农耕文化向原来的狩猎、采集的经济文化区扩张和影响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说过,“中原农业文化传入西北的另一个影响或说结果,是若干地方性的农畜文化的产生。这些也许是代表中原文化对西北地方环境的适应结果,也许是土著文化受了中原文化影响以后的产物。”张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考古材料非常少,但他的这段话非常有前瞻性。
我们用这个图来展示中国史前文化是如何向西北地区扩张的(见上图)。这里我列举了一个年代表,纵线是表示空间区域的变化,中原文化以大的红圈作为代表。在距今6000年到更早的时候,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史前土著文化的分布范围,最西面可以到达陇山附近,也就是今甘肃六盘山一带。如果再清楚一点,可以以天水作为界线。公元前4000年以后,文化开始逐步向外扩散。为什么说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扩散的?从气候环境角度研究来看,距今6000年前后,进入到了全新式的大暖期阶段,当时的气温升高了很多,所以那个时期,也正是最适合人口繁衍和文化发展的时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环境背景,导致这个时期的人口开始出现扩张。由于人口压力,导致有一批人开始向外扩散,从公元前3500年到3000年(距今5500年到5000年),一步步向西扩散。这个扩散过程实际上就是农耕文化向西北地区扩散的过程。
比如说,在公元前6000年到5000年的时候(距今8000年到7000年),分布在六盘山附近的文化,还是固定在这个地区;距今5500年左右或者更早期的时候,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已经向西扩展到了今天甘肃和青海交界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河湟地带”,也就是湟水和黄河上游的区域,正好在今天青海的民和-循化这一线;距今4000年前后。我们考古发现,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或者他们文化的后裔,进一步向西扩展,最西能够到达今天的新疆东部,也就是哈密地区。我们再细化一下,可以看到河西地区的变化情况。比如马家窑文化,是距今5000年前后的文化,它的最西地点可以到今天的酒泉。到了距今4500年前后,也是在大致这个范围之内。到了马厂阶段,最西扩展到了今天的哈密地区。到了这个位置,相对来讲,就停止了。我们前面提到了,带有中原色彩的文化向西北地区的扩张,代表了农耕文化的扩张趋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近东地区的农业文化向欧洲地区的扩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近东地区是农业发生最早的区域之一。在东亚,我们是最早的,但是在西亚地区,主要是在今天的两河流域(土耳其安纳托利亚这一带),大概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农耕文化。然后这个农耕文化,就向欧洲地区不断扩散。那个时候的欧洲有点像中国的西北,主要是一些狩猎采集的民族。文化向欧洲不断扩张的过程,通过考古学家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基本上把它的扩张速率给推算出来了。在这个扩张过程中,在河谷地带适于农业文化的地区,基本上被农耕文明所占据了。那么原来在这个地区的狩猎采集民族跑哪里去了呢?或者被挤到更加偏僻之地,或者被挤到那些不太适合种植庄稼的地区。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于研究华夏文明向西北地区的扩张,非常有参考价值。
四、新疆发现的早期文化与格局
谈完了甘肃、新疆以东区域的考古文化发展情况以后,我们再看一下新疆的发现。新疆的地盘非常大,这个地区的考古发现也层出不穷。但是,这个地区发现的偏早的考古学文化,数量并不是太多。我们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孔雀河古墓沟墓地。这个墓地在今天的罗布泊附近,原来这个地区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孔雀河”,今天这条河流还在。1979年的时候,在这里发掘了一些墓地。从今天的研究来看,它的年代最早可以到距今4000年前后。
这个墓地的墓葬我们发现了两类:第一类是木棺葬,就是一种用木板搭建起来的墓葬。由于那个地区的气候非常干燥,很多尸体都是以这种木乃伊的形式被保留下来的。我们注意到,这个墓地里面基本上没有陶器,全部使用的是木器、草编器,人们穿着的是一种麻布。还有一些其他随葬的装饰品和造型物件。第二类墓葬周围环绕木柱数圈,呈放射状,故称“太阳墓”。这类墓葬数量不多,但是一个墓所占的范围非常大。墓葬周边用木柱子钉成的圈,共七圈。在七圈以外,用木头把它排列出像太阳的放射线。正是由于其形状非常像光芒四射的太阳,所以考古学家也把它叫做“太阳墓”。这个墓地里面发现的东西,基本上也是一些有机物的东西。
下边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天山北路墓地。所谓的天山北路在哪里呢?在今天的新疆哈密市。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1989年)一直到90年代,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700多座墓地。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发现,但是到今天为止,资料还没有发表。这个墓地有大量土坯搭建的墓葬,而且所有人都是采用这种曲肢、侧身的埋葬形式。
这是在这个墓地里面出土的一些青铜器、陶器、金器、装饰品等(见上图)。在这些遗物当中,有一批是从东面传过来的,也就是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播过来的,另外有一批是当地土著的。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小河墓地。1910年, 罗布人奥尔德克发现了这处被称作“有1000口棺材的墓地”。2002年, 这处失踪60年的墓地被重新发现。这次找到了以后,一次性地把这个墓地全部发掘了。专家采用多学科的挖掘方法,把墓地全部挖掘完以后,又重新把它埋在了沙丘下面。除了发现的考古遗物被取走了之外,棺木等遗物,都埋在了当地。经过清理,在这个墓地一共发现了167座墓。
这个墓地的墓葬非常有特点,一个一个像船一样。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木材的获取和加工制作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一批墓葬里,有一大批木乃伊,这些木乃伊都栩栩如生。这些墓葬之所以能保存得这么好,是因为两边的棺材梆是弧状的,把它像船一样对在一起,然后用刚宰杀的牛皮绷住、盖住,牛皮冷却以后,就把棺木牢牢地封住了。这个墓地与前边介绍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一样,没有陶器类东西的发现,有大量有机物的东西,像麻织物、草编、动物皮毛、植物种子、装饰品、木器、石器等等。这些东西做得非常精致,而且非常有特色,跟东面发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木雕的鼻子都非常高,眼窝深陷,这种表现形式明显在人种上跟我们不一样。由于发现了大量的木乃伊,考古学家充分利用多学科优势,进行基因研究。通过研究,小河墓地早期人种基因显示出东西混合的交流。其主体应来自俄罗斯的南西伯利亚地区。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公元前2500年到1500年,新疆地区的地理格局大概呈现这样的趋势(见上图)。我们刚才提到,文化扩散情况是像波浪一样向西北地区扩散。但是在新疆地区,早期文化基本上是从北面向南扩散的。从年代上也可以看出,大概从公元前2500年(距今4500年前)的时候,逐步扩散到今天的塔里木河流域。但是在新疆的东部地区(哈密地区),主要的人种构成还是以蒙古人种为主,主要的文化因素也包含着大量的从东面过来的文化因素。从北面下来的人,带有明显的印欧人种的因素;从东面过来的人,明显带有蒙古利亚人种的因素。
五、凿空之前的东西文化交互
最后一点,我们谈一下凿空之前的东西文化的交互的情况,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情况。通过刚才介绍的情况,我们可以大致做这样的结论,距今4000年到3500年这个阶段,从北面下来的文化进入塔里木河流域,从东面过来的文化进入哈密地区,它们在新疆东部地区发生了碰撞,并相对稳定下来了。我判断的稳定标准是,原来相对空旷、人烟稀少的地区,在这个阶段,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开始逐步被人类占领。因此,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接触或者融合就出现了。
在人种方面,从北面下来的人是古印欧人种,深目高鼻,皮肤较白,头发是亚麻色;从东面过来的人,是面部扁平、黑头发、黑眼睛的蒙古人。这样一种文化格局的形成,对于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西来的文化特质
我们从几个文化特质来看一下这个阶段文化交流的情况。大规模的人种迁徙现象,在这个时期相对稳定下来,文化接触从这个时期开始也更加密切了。
1、权杖
权杖是西方权力、地位和身份的标志。比如,习主席去英国访问,英国女王要是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出来的话,她要手持一柄权杖,来作为统治国家的最高标志。比如乌克兰的新总统上台,他在上台宣誓的时候,要手持一柄权杖,来显示他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权杖最早出现在哪里呢?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最早在公元前10000年时,权杖就已经出现在近东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安纳托利亚在哪儿?在今天的土耳其,也就是在今天的两河流域的上游地带。这个东西最早出现的时候,它肯定不是身份的标志,它可以作为工具,也可以作为武器。随着后来的发展,逐步扩展了它的功能,甚至把它的功能强化到某些具有身份、地位和财力的人身上。
虽然权杖的起源地是安纳托利亚地区,但是从文化的发展来看,它是向东逐步扩展、变化的。大概在5000年前,权杖进入中国西部地区。我们可以肯定,在中国出现的这类权杖,是从西面出现的。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也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类权杖在新疆发现的数量很多,在甘肃发现的数量也很多,到陕西或者中原地区,基本上就不见了,或者很少,而且年代也偏晚。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样的一种代表西方的文化因素,开始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大概是在5000年以前。
2、麦类作物
还有一个文化特质,就是麦类作物,比如大麦、小麦、燕麦等。从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来看,麦类作物最早起源于近东地区的。近东地区最早的驯化小麦,它的年代上限,可以到达距今一万年年左右。它出现以后就不断向外扩散。近东地区的文化,向欧洲地区扩散的时候,实际上也是麦类农作物的扩散过程。它后来在向西北的欧洲扩散的同时,也在向中亚地区扩散,通过中亚就逐步进入中国西部地区。最早的小麦,也正好出现在中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这是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东西。
我们今天吃小麦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中国,真正大面积的,或者说普遍开始食用小麦类作物,是到汉代的时候。为什么?在没有石磨以前,小麦是要粒食的,就是煮着一粒一粒地吃。而且种植小麦需要一定的环境,不仅需要水利灌溉设施,还需要灌溉环境。因为小麦最早是在地中海地区驯化的,它要求的气候条件,是在它播种以后,雨水比较丰盛,到它收获的时候,气候比较干燥。地中海地区正好是这样,冬天有丰厚的雨水,春夏之交小麦熟的时候,正好进入干旱期。
东亚地区正好反过来了,小麦需要水的时候,我们是春旱的时候。所以,小麦进入到东亚地在生长、加工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直到汉代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工工业的出现,我们才开始大量食用小麦。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证实,小麦类作物是从西方过来的,而且最早是通过中国西北地区过来的。从“麦”的造字来看,有人认为“来”字是大麦的一个称呼,“来”字有归来的意思。
这是在中国各地发现小麦的情况(见上图)。年代越早越偏近西部,越晚越向东部扩散;数量越多越偏向中国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逐渐稀少。当然,我这里只列举到安阳殷墟。
这是在小河墓地发现的小麦(见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它们还保持着跟今天成熟的小麦完全一样的颜色。在这些小麦里面还有相当多的黍,也就是黄米这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西部地区在接受小麦的同时,还保留着原来土著的农作物,就是小米。
这是在东灰山遗址里,通过在各地层取样,浮选出来的小麦子粒、茎秆和穗轴等。这个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3、冶金术
另一个西来的文化特质是青铜冶金术。有人可能会觉得中国的青铜时代是最发达的,铸造的青铜最精美,但是从铸造技术的源头来看,它还是和西方有关系。
上图左上为以色列咸海的一个山洞里面发现的洞穴窖藏,它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6000年。而在6000年前,我们确实还没有这样发达的青铜制造技术,我们是从4000年前才慢慢接受了它。
虽然我们在青铜冶铸术方面,可能吸取了西方的技术因素,但是在后来的发展当中,我们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无论是青铜铸造技术,还是铁器铸造技术,在接受了这门技术以后,我们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战国时期的生铁铸造技术,也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在近东地区和黑海西部的东南欧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金属冶炼的中心。它大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时候,已经普遍开始了早期的青铜冶炼。那么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这类东西,是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西北地区。到了中原内地,已经是夏代前后,那时已经是距今4000年左右了。
除了铜器之外,我们的金器和银器也受到西面非常大的影响。从上图特殊造型的青铜器,我们也能看到它从西向东传播的影子。最早的这类的器物,是有实用功能的,它的尖、刃都非常锋利。但是进入到我国后,我们把它的尖、锋和刃都弱化了,它作为武器的攻击性能就大大降低了,更突出其仪仗和礼仪的功能。
4、绵羊、山羊、牛的东传
那么,还有一个跟西方有关系的是牛、羊类器物。近东地区是驯化作物最兴盛的地区。家养的动物,如山羊、绵羊、牛,都是在这个地区首先被驯化的,跟种植大麦、小麦的阶段是同时成长起来的。
在中国境内考古发现的主要家畜是什么呢?是猪。大概公元前4000年以前的时候,开始出现羊,主要是在中国西北地区,然后从西北地区逐步过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牛羊类食草动物需要流动性的放牧,也只有游牧民族比较适宜于这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一些不适于农业的自然环境下。我们现在发现的牛、羊类动物,最早的基本上都是在4000年前后(齐家文化时期),在甘肃地区发现的。
5、马和战车的东传
马和战车的出现,主要是在中亚草原一带。马、骆驼这类大的牲畜,对于游牧民族的形成,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流动,就是因为他们豢养了这样一批大的牲畜。驯化这样的牲畜,是在这个地区首先完成的。
我们到安阳、西安去看,商周时期的墓地里,随葬着大量的马和战车。这些东西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商代晚期了,也就是距今的3300年左右的时候。在西方,马和战车一般是在距今四五千年这个阶段就开始出现了。所以马和战车的向东传播,也代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互。
俄罗斯的学者在苏联解体之前,发现了哈萨克斯坦的波太遗址,这个遗址里面的兽骨99%是马。当然对这个遗址还有一些争议,就是说这些马是不是都是人工驯化后的家马?有一批学者认为,大量的马骨在这个地区被发现,首先证明这个地区马这类动物的资源非常丰富。另外,有一部分马应该是被人类驯化的。
那么,我们国家发现的马,年代要偏晚一些。这是在甘肃发现的马蹄骨(见上图),它的年代应该在4000年以内。这跟它的传播的途径也是基本相符的。
与马的出现有对应关系的就是车。上图是高加索地区及土耳其晚期乌鲁克时代的出土的车轮模型。
甘肃酒泉四坝文化遗址(3950-3550BCE)出土(1987年)
在甘肃的酒泉也曾经发现过类似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不是具有同等的功能,或者同等的象征性,这需要进一步讨论,但它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有就是我们发现的车轮的迹象。比如在新疆哈密焉布拉克出土的木制的车轮(见上图),它是非常原始的,由三块木板组装起来的。这些车轮的年代都相对较晚,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降的。在俄罗斯南俄草原一带发现的车,跟我国安阳发现的车,结构上非常接近,年代上俄罗斯的相对早一些。
这是我国的车发展的基本脉络。
最近几年,在甘肃张家川市一个叫马家塬的遗址,发现了相当多随葬车马的墓葬。这些墓葬的主人,应该是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车子装饰非常华丽,除了装饰大量的铜器、金器、银器之外,还有非常漂亮的漆器。另外,还有大量的金银的帖塑在车子或者其他器物上的装饰品。这些装饰上的动物,无论是虎还是羊,都与南西伯利亚一带或者阿尔泰地区的动物纹饰非常接近。
6、装饰品
最后一个西来的文化特质就是装饰品。在西方早期发现里,他们的装饰品非常发达,包括金银的装饰品。这也与他们早期崇拜金银的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图我在中间画了一条线,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西方非常重视矿石、宝石和金银类的装饰品;而东方更侧重的是玉。这是东西方在观念喜好上的一个重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从很早就开始了。但是,宝石类的装饰品,在中国西北地区从5000年以来就非常发达。一方面与这个地区的人们的商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关系,同时也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原地区,大概到了商周时期,我们开始接受这些宝石、矿物类的装饰,比如玛瑙、绿松石。即便是这样的东西,王侯等高等级人物只是拿他们作为一个配件,大量使用的还是玉。
这些是在西北地区,甘肃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发现的装饰品。我们可以看出,金银装饰品、珠饰、宝石类装饰品几乎在这些人身上铺满全身。密密麻麻,只能把它们全部取到屋子里面来,一个一个认真清理。而且清理的难度之大,难以想象。你们可以想象吗,小米粒一样大的东西,中间穿了孔,全部缀在纺织品上。
最后,我们复原出来以后,非常漂亮。实际上,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我们农业民族是一个定居民族,有固定的资产。我们不一定把所有财产都显示在外在装饰上,但是一个游牧民族,或者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比如藏族,女孩所有的装饰都在身上。因为经常要流动,很多这样的东西就要随身带着。这也是不同的文化所造就的财产处理方式。
(二)东方输出的文化特质
前面我们谈了大量从西方传过来的东西,那么我们东方对于丝绸之路有什么贡献?
1、丝织品
现在考古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可以追溯到至今5000年。
2、粟、黍
现在的考古发现里,有距今大概七八千年的小米、黄米、大豆(黄豆)、麻籽,这些是我们传统的食物。最新的考古发现是,美国学者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Begash,发现了公元前2300年到2200年(距今4500年左右)的小米和小麦。这个发现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地区正好处在西边和东边的节点上。它可能正好反映了东方的小米向西方传播的路径,以及西方的小麦向东方传播的路径。所以,这个发现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3、漆器
漆器非常难保存,漆都是用木来做胎的,我们今天的考古发现很多时候只是发现了漆片,所有有机物的东西都毁掉了。种种迹象看来,从战国以后,陆续有我们的漆器向西方传播。那么,这也是必然的文化交互。在当时来讲,同异族交互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4、玉器
玉器,作为精神观念层面很圣洁东西,也向西开始传播。
上图左边是在俄罗斯境内和中亚地区发现的玉器,右面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发现的玉器。中国一直有用玉的传统,所以这类东西应该是从东面向西面传播的。
(三)民间丝绸之路的形成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张骞开通的那个丝路,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官方承认的正式凿通的东西交互的大道。在这个大道形成之前的数千年,东西两边的人们早有交往。尽管这种交往可能是分段的,但是这个接触和传播其实早已形成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民间丝绸之路的形成。这个丝绸之路到了汉唐时期,在前期的数千年积累的基础上,逐渐生成,而且发展起来。
西北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史前史上非常重要。这里不但是东西古文化之间的走廊,沟通中原与中亚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南北古文化之间的走廊,沟通着草原与西南的文化史。西北地区在东西文化交通史上的地位是学者熟悉的,但它在南北文化交通史上的地位则常为人们所忽略。中原文化自东而西传入西北,时代愈远,地域愈西,则变化愈大。换言之,这个程序不但是中原文化的输入,而且是中原文化的‘西北化’。一个文化进入到那样的环境之下,必须要应对那个地区的环境,对原来的文化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使你的文化继续的发展传播下去。
好了,今天就这样,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09/9094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