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全会专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 最新消息
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2016年09月12日 09:53
“一带一路”战略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立足全球视野,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年来,从倡议到实践,从布点到拓面,“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和积极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7日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回顾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阐明了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央确定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为福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带来了重大机遇,也赋予了福建重大的历史责任。两年多来,福建紧紧围绕中央“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布局,紧密结合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注重发挥福建独特的历史、地缘、人文等综合优势,以东南亚为重点区域,以海外乡亲为重要纽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体会到,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必须站位全局找定位,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中扮演福建角色,体现福建作为;必须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点,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通过核心区建设增创新一轮改革开放新优势;必须聚焦重点地区求突破,从福建历史和现实出发,着力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必须以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为基础,充分发挥众多福建海外乡亲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弘扬光大海丝精神。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体制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积极作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
发挥福建地缘区位和海洋优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
福建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作为海洋大省,福建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超过210公里,居全国首位。加强以东南亚地区为重点的互联互通,福建具备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几年,我们把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加快推进海陆空及信息通道互联互通。其中,中欧(厦门)国际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营(东起台湾西至波兰),实现了“海路”与“陆路”的对接,凸显福建的通道作用。2015年,福建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突破33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动车”。全省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5亿吨,民航旅客吞吐量超3800万人次。
着眼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通道和综合枢纽,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以福建港口城市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便捷的海陆空运输通道网络。重点是推进“四通道一体系”建设。一是海上通道建设。加快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港口群建设,整合港口航线资源,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港航合作,加快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建设,争取开通福建—台湾—香港—东盟邮轮航线。二是空中通道建设。重点推进厦门新机场、福州机场二期扩建、泉州新机场、武夷山机场迁建等工程,强化门户枢纽机场功能,积极拓展境外航线。三是陆海联运通道建设。加强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重点的陆路通道建设,推进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积极拓展港口腹地,完善疏港铁路、公路网络,进一步畅通福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的陆上运输大通道。四是现代化信息通道建设。积极推动福建与东盟国家的信息走廊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合作与信息传输机制,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信息互联互通,打造便捷的信息传输体系。五是口岸通关体系建设。完善口岸通关机制,促进港口通关有效整合,推动实现地方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程度。加强与国内港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口岸服务、跨境电商服务、大型物流企业信息服务等资源的互联互通。推进与东盟国家跨境运输便利化,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探索推进与东盟国家、台港澳地区口岸通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打造便捷的通关体系。
发挥福建产业基础较强、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国际产能合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东盟不仅是福建资源性产品的重要来源地,而且拥有近6亿人口的消费品市场。福建民营经济比重超过65%,拥有一大批敢拼敢闯的民营企业。福建与东盟沿线大多数国家产业互补性强,经贸合作的基础条件较好,前景广阔。这几年,我们以基础设施建设及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建材、轻纺等产业为重点,推动福建优势产能和生产环节梯度转移。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扎实推进,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已正式营业,建立了一批海外渔业、养殖业基地。去年,福建对海丝沿线国家投资额达13.8亿美元,增长2.7倍;进出口贸易额达442亿美元,其中出口295亿美元,增长4.9%。今年1-6月,进出口贸易额达215亿美元,增长1.7%,其中出口148亿美元,增长8.2%。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现代农业、远洋渔业、能源矿产、冶金、纺织鞋服等领域,争取在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贸易、投资合作领域方面率先突破。主要抓好几大平台建设:一是在境外设立若干产业合作园区和制造基地。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鼓励各类企业赴境外投资,支持先进装备、技术标准、管理理念“走出去”,打造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二是推动建立远洋渔业基地。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建设境外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务保障平台。同时,以远洋渔业合作为突破口,深化与东盟等国家海洋科技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海上安全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航行安全。三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物流服务平台。协调海关、检验检疫、交通等部门,创新监管机制,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物流服务平台,促进企业开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在境外设立仓储基地、自建或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对外贸易,鼓励企业加快海外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重点行业出口转型升级,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
发挥福建“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域
福建历来有敢拼会赢的传统和敢为人先的风气,曾经在改革开放上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福建发展,赋予了福建一系列支持政策。除了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外,近两年又批复福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这些重大平台的建设,核心内容都是改革开放,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
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我们要把这些区的政策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大先行先试力度,为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拓展新途径。一是有效放大自贸区溢出效应。围绕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先行先试,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优化境外投资管理流程,争取放宽企业申请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的资质限制,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项下外汇登记、对外担保等外汇管理手续等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形成区内区外联动发展局面。二是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建设好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试验区,整合现有地方财政资金渠道,扩大福建省现代蓝色产业创投基金规模和投向范围,增加中资金融机构海外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以境外资产、股权等权益为抵押开展贷款,建立海外投资保险支持机制等。三是完善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政府间交流协调以及与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完善与有关国家在投资保护、金融、税收、海关、人员往来等方面合作机制。加强与广东、浙江等周边省区市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协作网络。深化闽台经贸合作,吸引台资企业借道福建拓展东盟出口市场,促进福建、东盟、台湾三地间的物资和资金流动,形成一体化的统一市场,实现互利双赢。
发挥福建历史渊源和人文优势,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从唐宋到明清直至近代,福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目前,福建拥有海外乡亲1580多万,其中约1200万在东南亚。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5万人。这种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人文关系,使得福建在深化与东南亚等沿线国家合作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氛围。这几年,我们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支持东南亚闽籍社团开展华文教育,采取积极措施引导闽籍乡亲增进对祖籍国的感情。推出《丝海梦寻》《丝路帆远》等一批海丝文化艺术精品在国内外巡演,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有效增进与沿线国家的了解和沟通,极大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心相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一是深化城市交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相互增设一批友好城市,推动建立海丝城市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多边商务理事会,构建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二是丰富文化交流。继续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福州)国际旅游节以及海丝相关论坛、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三是深化教育合作。加强对海外华人社群的文化支持,加快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华侨创办高校的海外“反哺”办学进程。四是强化情感联系。引导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和华侨社团加强与国内“走出去”企业的交流、服务,继续组织侨二代、侨三代回乡参访,加强与各侨社青年团的友好交流,吸引更多沿线国家学生来闽接受华文教育,增强民族认同。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凸显福建的战略位置,体现福建的使命担当。我们一定会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部署落实,真抓实干、持续攻坚、久久为功,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体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张少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12/909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