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任大援:中秋佳节话伦常

2016年09月14日 14:08

 

QQ截图20160914140444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914/910046.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5/0925/839776.shtml

各位同志,宣讲家网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秋节就要到了,今天我们讲座的主题是“中秋佳节话伦常”,“伦”是伦理的伦,“常”是日常的常。伦常,就是伦理在百姓生活中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平常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中秋将至,我们在谈论团圆、赏月、吃月饼之外,也来谈一谈中国人对伦理的一些看法。

一、中秋的来历和意义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中秋节。中国有四个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四个节日都和伦常相关,都和伦理有关。中秋节有一个关键词“团圆”,借用月亮的圆来比喻家庭的团圆。所以,中秋节很看重家庭,注重家庭团圆。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面我们讲了,从唐代才开始有中秋节,但是,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思考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对待老年人等。所以,有的人探讨中秋节的来源,就把它上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什么叫“养衰老”呢?就是到仲秋时分,粮食都打下来了,这个时候从国家、制度的角度要孝敬老人,送给他们方便用的东西。“授几杖”,送给老人椅子和手杖。同时,还要给老人送粥,送吃得喝的。

从《周礼》的记载来讲,仲秋是敬奉老年人的重要时节。由此发展到唐代,正式的中秋节就确立起来了,所以中秋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是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古人有很多写月亮的诗词,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面几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在中秋节,在圆月下,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思乡、思亲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到,家庭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家庭关系可以想到古代的伦常,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代的“五伦”。

 

二、什么是伦常

伦常,就是伦理在百姓生活中的表现。伦,是次序、比较的意思,在比较中产生的对应关系,如父子之伦。理,就是在人伦关系中产生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人伦关系中共遵共守的原则,如“父子有亲”。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人看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共有多少种呢?一共有五种,也就是五伦。五伦学说的文献来源,一般认为是《尚书》中《舜典》的“五教”,五种教育。也就是说,在舜的时候,他让他的大臣教导老百姓处理好五种关系。

后来,在儒家的经典《中庸》里也谈到这种五种关系,《中庸》里谈的就比较具体,比如,《中庸》谈到君臣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当然书中不叫兄弟这两个字,叫昆弟,昆弟是古代人常用的一个词。

五伦说的正式权威表述是孟子的“人伦”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但是,孟子并未使用“五伦”这一词汇,所以在古代,用人伦,有时也用“五教”、“五常”表达这层意思。在典籍中正式出现“五伦”词汇,是明代宣宗(1425至1435在位)御撰的《五伦书》,英宗(1436-1449、1457-1464在位)时此书颁布天下,“五伦”一词遂流行天下。

下面,我们讲一讲“五伦”的原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之伦叫做父子有亲。父亲要爱自己的孩子,叫做父慈,而孩子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这叫子孝。所以,父子有亲,也被表述为父慈子孝,这是第一伦。

第二伦叫做君臣有义。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君臣了,但是我们还有一种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古代的文化,我们不能直接照搬照用,但是可以借鉴。古代人讲的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并不是完全由君说了算,臣没有任何权利。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所以,即使在古代,君臣之间也要有一种正确的责任关系。那么这种正确的责任关系呢,我们就叫做君臣有义,义就是一种责任。

第三伦叫做夫妇有别。儒家强调夫妻二者之间的区别,夫妻之间在家庭中要有一个秩序。古代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们现在不提倡。但是,现代社会也强调构建一种稳定积极的家庭秩序,夫妻之间各有分工。我们常说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一种家庭秩序,但是,也可以是女主外、男主内,这也是一种家庭秩序,也可以很和谐。

第四伦讲长幼的关系,叫做长幼有序。所谓长幼有序就是兄弟、姐妹之间要有次序关系。《周礼》把长幼的次序说得特别明确。《周礼》里提到,如何处理和陌生人之间的长幼关系?对待不同年龄的陌生人,你应该如何称呼?《周礼》中说,“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如果他的年龄差不多是你的一倍,比如你20来岁,这个人40来岁,你应该像对待父亲那样地尊重他;如果这个人比你大10来岁,你20多岁,他30来岁,则兄视之,你把当作哥哥一样,这样来处理跟他的关系;如果这个人比你大5岁,你20岁,他二十五六岁,这样的叫做什么呢?你在前面也行,他在前面也行,叫“肩随之”。

第五伦叫朋友有信。第五伦从字面来看超出了家庭关系,是讲家庭以外的人——朋友。在朋友之间要讲信,信任的信。儒家用这五种关系来解释整个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一个家庭就和谐;一个家庭关系处理好了,一个家族就好了,推而广之,一个社区、一个国家就好了,次序就建立起来了。

五伦的作用是什么呢?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五伦是中国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人的所有人际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从家庭伦理推演出来。由五伦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关系。比如,说到师生,则曰:师生如父子。说到官民,则曰:爱民若子。所以,虽然五伦里面没有讲官民关系,但是它可以扩大到官民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天下一家。我们前不久主办了G20杭州峰会,我们也讲天下一家,讲命运共同体,这就是用伦理视角来看待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想法。当然,古人理解的“天下”与现在不同。古代人甚至以为中国的地域就叫天下,后来才慢慢知道,原来外界还有很多国家,中国只是众多国家里的一个。在中国古代就有“天下一家”的概念,还有一种概念叫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是这个意思。

古人将这五种关系推及到全天下,还推及到自然界。这就引出了中国的一种宇宙观——从伦理的角度看待世界与万物。

古代有一种说法: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你周围的人,对你的父母,对你的兄弟姐妹要好,亲近你自己的亲人,这就叫“亲亲”。亲亲而仁民,由“亲亲”推及到“仁民”。不是你直接的亲人,你也对他们好,就是把家庭关系扩大到社会关系。

扩大到社会关系还不算完,叫做什么呢?叫做仁民而爱物。由于对家庭的爱,到对百姓的仁爱,再到对一草一木的爱。

所以,中国古代也有环境的意识,讲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前不久开的G20峰会也谈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怎么来呢?如果你没有“仁民而爱物”的心态,就不能够爱护绿水青山,甚至会糟蹋绿水青山。

民胞物与说五伦说的理论来源

下面,我利用中秋节话伦常的机会,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可以概括为“民胞物与”。这个词,我相信大家知道的比较少,这也是中国的一个词语,但是我们现在用得很少。“胞”就是同胞,“与”是和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我的朋友。这就是中国古代“民胞物与”的宇宙观。下面我用一点时间讲这个民胞物与的宇宙观。这个大家,我觉得可能接触的少。

孔子开创儒家的时候,就有了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后来,张载加以总结概括,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概念。张载《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之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qiong)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予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正蒙•乾称篇》)

“西铭”和座右铭的意思差不多,我写成一个调幅,挂在靠西边的墙上。张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易经》的乾卦,表示天道创造的奥秘,称作万物之父;坤卦表示万物生成的物质性原则与结构性原则,称作万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却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处于天地之间。这样看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坤地之气),就是我的形色之体;而引领统帅天地万物以成其变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而大臣则是嫡长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义),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案:指健德与顺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锺或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协助。如此地乐于保育而不为己忧,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顺。

五伦学说的内容,虽以伦常为范围,但考其理论根据,却是本体论上“气化流行”的宇宙生成观、“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结构观、“继善成性”的道德来源理论等等。中国古代的儒家,把伦理视为人生行为准则的基础,其依据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构成,就是按照伦理的原则,以天地为父母,孕育万物,“天地合气而万物生” ,宋代张载在《西铭》中提出的“民胞物与”说,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民胞物与说将天地万物看成一个大家庭,因此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人类的朋友。

气的学说——荀子“水火草木说”

荀子在讨论人要时刻想到自身责任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述:宇宙间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水火、草木、禽兽、人,万物都是宇宙的一员,只是每个人的责任、担当不同。所以人一定要有大责任、大担当。中国古代称这个大责任、大担当为“义”,“义”就是责任的意思。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

 

水火也是气,因为万物都是气。“水火”一个很单纯的词,是比较粗的气,它没有生命力。因为如果你把火扑灭了,如果没有外部条件,它不会再燃烧起来,所以它是没有生命力的,叫做“水火有气而无生”。但是草木就不一样了,草木有生,冬天草木枯黄了,但是春风一吹,草木又生长起来了。一岁一枯荣,到春天的时候,它发芽了,又蓬蓬勃勃地长起来了。所以,草木和水火相比,它不仅有气,而且有生命力,这就叫“草木有生”。但是草木的生命力也有局限性,叫做“草木有生而无知”。“有生而无知”是什么意思?是说草木有生命力,但是它没有主动的知觉。草木夏天很旺盛,但是如果你把草木给拔了、铲了,那草就不会再长起来。因为草木没有知觉,你拔了它也没有办法,所以叫做“草木有生而无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更加爱护草木。你违反它的规律,在它夏天生长旺盛的时候把它拔掉了,那你就要受到灾害的侵袭。大雨来了,洪水来了,那就没有办法保持水土,所以叫做“草木有生而无知”。

还有一种到动物的层次了——禽兽。禽兽不仅是有粗的气,还有知觉,所以叫做“禽兽有知”。禽兽有知觉怎么表现出来?比如一只狗,你踢它一脚,它可能就要咬你一口,因为你给了它一个刺激,它就有一个反应,它有知觉。但是,作为动物,它并不知道自己的责任。假设你踢它是为了它好,但是它不了解你的心情,可能反过来还要咬你。为什么?因为“禽兽有知而无义”。义是什么?义就是责任。古代特别强调道德责任,而禽兽没有。禽兽有反应,有知觉,叫做“禽兽有知”。禽兽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什么时候不该怎么做,这在古代叫道德责任。人在天地间的责任,是古代认为的宇宙法则。但是禽兽有它的局限性,它没有道德责任,所以叫做“禽兽有知而无义”。

那么人呢?人所以“最为天下贵也”。古人就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所以“最为天下贵也”。人既然是天下最宝贵的,就应该担当起自己在天地中的道德责任。这就是儒家“民胞物与”说的宇宙观,也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是“气化流行”的结果。人在天地间有重大的责任,关于这个责任,张载提出一个概念——“民胞物与”说。张载的“民胞物与”说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概念,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大家庭,因此每个人都是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人类的朋友。这就叫天地和谐的宇宙观。天地和谐的宇宙观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家庭伦理而来的。所以,儒家的“民胞物与”说也可以说是五伦学说的哲学理论来源。

《周易》这样描述宇宙万物产生的过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错”就是措施的“措”,就是礼仪有所安放。整个宇宙万物,它是一个自然产生的过程中。在这个自然产生的过程中,人在所有层次中居于最高层次。所以,在最高层次里,人的这种理论,我们给用一个词来概括它,叫做“民胞物与”。“民胞物与”的这种说法,表明了儒家在对人类价值层面的思考。这种思考可以表述为,以阴阳二气为基础的天地自然,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和赋予者。天地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同时天地万物中也含有道德律的来源。人如果思考这种来源,就要思考自己的道德价值,人在天地间的道德价值和自己所应有的道德责任。我们为什么要保持青山绿水?这也是道德所在。这就是儒家的五伦哲学表述,是“民胞物与”说给我们的启示。

四、由伦常到精神修养——儒家的道德境界说

五伦说自从被孟子明确提出之后,就成为指导士阶层与百姓道德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儒家极为强调对这种道德实践的自觉,将其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那么,怎么使这种道德责任变为道德自觉?我下面就讲一个问题——由伦常到精神修养。

伦常就是我们的“五伦”,由“五伦”想到我们的道德责任。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宝贵,想到你的责任,这个责任就包括怎么对待长辈、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这一套都是讲人的精神修养。既然天地万物给了你生命,除人以外的其他物种没有这个责任,而人却有这个责任。那么,儒家用怎样的方法去促使你完成好、认识好这个责任?我们把这叫做“由伦常到精神修养”。

所以,我们在吃月饼的时候,看圆月亮的时候,就想到天地、自然和人,就想到自己的精神修养,儒家也把它叫做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儒家看来有一种基本的方法,就是“五伦”。我们也把“五伦”叫做家庭伦理的实践。就是说,你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家庭里,自然要处理跟父母的关系,跟兄弟姐妹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走上社会以后,你自然要处理和领导或被你领导的人之间关系。家庭伦理是最基础的实践,你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一个家庭里。但是,家庭伦理的实践够不够?不够,实际上儒家还赋予你另外两种方法。

另外两种道德修养方法,我把它概括为孟子提出的“养气”理论。“养”就是培养的“养”,“气”就是我们讲的气,万物都是“气化流行”。因为儒家认为,万物都是有气,是秉受天地之气而形成的。所以,你要形成自己的道德境界,培养自己的“气”。

“养气”的这个说法是孟子首先提出的。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为什么这么好,成为一个榜样呢?他说,我善于养我的浩然之气。他的学生就问他,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可以充塞天地之间。就是说身体里的气可以和天地万物的气相结合。那么,“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就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一种天地间浩然正气。那么浩然正气是什么境界?孟子它给一个词,叫做“大丈夫”,大丈夫的精神境界。

大丈夫的精神境界是什么样的?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有钱了,我富了,也不胡做非为,叫做“富贵不能淫”;穷困潦倒也不改变我的志向,这就叫做“贫贱不能移”;有强权压迫我,但是我主张正义,不屈服于你,这叫“威武不能屈”。所以,孟子敢于批评诸侯。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璋上台以后,不让大家读孟子的全文,他搞了一个孟子的截文,只能读孟子的选本。他把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删去。

所以孟子说,当你把道德之气培养到浩然之气,培养到大丈夫的境界的时候,就变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贫困也好,富贵也好,强权压迫也好,我都不屈服。为什么呢?道德精神的力量高于一切。所以他就强调道德修养的正确。前几天是教师节,我看到表彰一些优秀教师,那些教师在大山里帮助聋哑人儿童,自己的境遇并不好,但是他们不改变初衷。为什么呢?道德的支撑。人有道德的支撑,就算穷困潦倒,心中也充满阳光。这就是正义的力量,我们现在叫正能量。

但是孟子讲,养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容易,为什么不容易?孟子说养气有两种对立的方法,一个好的方法,一个坏的方法。好的方法叫“集义”的方法,“集”就是集合的“集”,“义”就是义务的“义”。所谓“集义”就是不间断地自我反省。这就是论语里所说的“吾日三省五身”。“吾日三省五身”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反省,看自己是不是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最高位置。另外一种不正确的方法叫做“义袭”。“袭”就是袭击的“袭”,所谓“义袭”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刘少奇同志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这篇文章中,他就引入了孟子这段话。所以,不管是党员还是普通人,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道德责任。

 

养气的方法比较难,古代人认为只有士才能做到。所以,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对于士而言,孟子要求的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也要道义为先。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我们不能有这种要求,我们首先让他们吃饱穿暖。

儒家除了伦理道德和养气的实践外,还有第三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是效仿天地自然情感实践的方法,这是什么意思?儒家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是个自然过程,当你不断观察天地万物自然的时候,会有一种道德启示。别的动物不会得到这种启示,只有人能得到。也就是说,儒家非常强调在和自然的接触中,去体会和感悟大自然。通过和大自然的接触,达到对大自然美的认识;通过对美的认识,达到对崇高的认识。

所以,古人用诗言志。古人的诗,主要谈自己的志向。因为写诗要描述自然,描述自然以后,就把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美感变成对自己的道德自觉的要求。比如,说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只有不断地攀升,才能达到最高的高峰。还比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句的意思是,我看青山绿水这么可爱,青山绿水看我也是这样。这就是在讲人跟自然的关系,可以启发我们的美感和仁爱的精神。所以,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效仿天地自然的情感实践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特别多。比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当然,除了和自然接触外,古代还有一种自我培养的方法——琴棋书画。中国古人用琴棋书画来熏陶自己的性情。和今天不一样,现在琴棋书画往往变成了牟利的手段了。古人学习琴棋书画都是进行自我道德培养的。

我们把以上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发现,古人考虑天地万物宇宙观的时候是从三个方面看的。第一种修养方法是明伦的方法,明确的明,从家庭的伦理世间到社会的实践,提升自己的道德。第二种修养方法是养气立志的道德修养实践。通过自我道德的反省,来达到提升自己道德境界的目的。第三种修养方法是效仿天地自然的情感实践。通过把自己融到自然当中来提升自己的道德。

古人的这三种方法对现在人很有借鉴意义。当中秋节到了,赏月的时候,家庭团圆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中国古人在思考什么?这里还要指出一点,儒家为了提升“五伦”的权威性?还提出了敬和畏。“五伦”里有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在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中都含有敬和畏的意思。为什么要有敬和畏呢?就是要提升道德的使命感和尊严感。这个道德不是很随便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尊严感。比如,古人有冠礼、祭礼,就是男孩到20岁,女孩到15岁的时候,要实行成人礼。为什么要做成人礼呢?就是通过仪式,使大家产生一种尊严感、使命感。

现在公务员也有公务员的宣誓,公务员的宣誓也是通过这种仪式,增加使命感和尊严感。古语讲不畏不义。畏就是敬畏的畏,义就是刚才多次讲的道德的责任。所以,中国古代除了以上三种道德修养方法,还要强调敬和畏的重要性。

五、伦常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最后一点,讲伦常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我们讲“五伦”不能原封不动地把儒家这些内容搬过来,我们要加以现代化的改造。即使我们加以现代化的改造,伦常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现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仍然是整个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五伦”除了君臣关系以外,其他四伦都存在。我们现在要通过对这些伦理的实践,来提升所有人,特别是各级的官员和领导者的道德素质。

现代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家庭。但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中,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以本民族的文化为本位。中华民族是世界历史上最有悠久,也是人口最众多的民族。所以,就更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传统。儒家开创的中国哲学传统,以伦理为本位,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不能离开儒家的思想,不能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

所以,当中秋节就要到来的时候,当我们赏月、喝茶、吃月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传承?当然是从日常的生活中,从伦常中得到有益地借鉴。特别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经典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使中华民族真正地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儿,最后祝大家中秋节愉快。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14/9100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