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际
程亚文:G20杭州峰会彰显“中国高度”
2016年09月19日 09:26
9月4日至5日,举世瞩目的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召开。中国首次以主席国的身份承办会议,通过积极设置讨论议题、发出中国声音、引导国际舆论,有力推动了G20机制进一步转变为全球治理的关键性力量,也使杭州峰会成为中国方案大放异彩的一届峰会。杭州峰会是G20会议机制的一次跃升,也是中国深度介入全球治理的一次展示,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获得了广泛认同。
中国元素闪耀G20舞台
在国内外高度关注下,G20杭州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良好的国际评价。这届深深打上中国烙印的G20峰会,展示了中国对国际议题的设置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领导力、感召力和协调力。中国提出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方案,指出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峰会吸引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是历届峰会中参与者最多的一次。
G20杭州峰会成果丰硕,重新定位了G20平台的功能,有力推动了G20从危机应对平台向全球经济长效治理机制的转型升级,特别是通过将G20议程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对接,大大提高了G20机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峰会发挥了中国和G20机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桥梁作用,切实提高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使杭州峰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发言权的一次峰会。杭州峰会使G20机制介入全球治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
中国在通过G20机制推进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顺势而为,鲜明提出中国方案、展示中国路径,真正扮演起负责任大国的引领作用。峰会践行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表达了与国际社会同荣同兴的良好愿景,巩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任。峰会提出的一套可以与世界各国分享的理念、路径以及价值,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共鸣。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已不再仅仅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信心、中国路径。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通过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完好阐述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中国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规律、经验和智慧。中国在建设好自己的同时,还为世界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推动G20由危机管理机制向全球经济治理的长效机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中国充满自信地提出中国方案
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几经起落,从被动、屈辱地卷入,到主动、自信地融入以至于引领,经历了170多年的艰难历程。中国如今不再是简单地与“与世界接轨”,而是已处于世界的潮头,为人类生活铺设起新的轨道。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实现的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的创举,所探索的一个超大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持续发展之路,既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中国“引擎”,也激励和启发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出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就像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引起热议的那样,中国如今在国家建设的很多方面,都已展现出突出优势。比如规模优势。习近平主席在G20工商峰会开幕式上说,“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今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人口规模,比所有老工业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这种规模优势又很容易转化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经济创新和实现包容发展的优势。中国与世界连通起来,而其他国家可以通过与中国连通,分享中国规模优势带来的利益。又比如制度优势。近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没有仅仅陷入空谈,而是具体扎实、有条不紊地展开实践,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政策推进能力,与一些国家迟缓低效的政府行动能力形成强烈对照。
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势,使中国方案越来越被世界有识之士所接受。有外国学者高度评价此次G20峰会的中国方案,“作为二十国集团主席国,中国在深入分析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二十国集团成员的关切,提出标本兼治、短中长期兼顾的解决方案”“中国方案为峰会讨论提供正能量,得到与会成员的普遍赞同,最终推动达成了宏观政策协调、结构性改革、汇率政策等诸多共识”。
向“中国高度”转变已逢其时
中国最近30多年来的发展,一直强调的是速度,用比别人少得多的时间,实现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从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快速地推动自身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保持了8%以上的高经济发展速度,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
“中国速度”是“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产生前提,然而,仅仅追求速度,却并不可能真正产生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也不足以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G20杭州峰会所展现的,是中国相对自身的一种新变化,那就是中国已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不仅为自己、而且为世界而想而谋。中国现在需要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中国速度”,转向追求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高度”,原因有三个:其一,中国今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代化的物质性目标,已经由高企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基本达到。其二,“中国速度”所追求的主要是经济目标,而相对忽略社会、文化、政治、安全等需求,它在国内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发展的代价逐渐吞噬发展的成果,继续在速度的单线条上飞奔,会得不偿失;在国际则难以简单通过贸易和经济往来开拓政治影响与安全信任,不利于中国保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其三,“中国速度”是以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体系才得以实现的,而自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以来,这个体系已陷崩溃,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实现水平更高的发展,就必须另寻新路。习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就是说明,中国的发展,要实现从追求速度向建设高度的转变。
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在不少方面,不仅突破了自己的高度,而且站在了世界的高处。从经济层面说,以往中国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现在不少产业,中国事实上已经是领潮流者。在电信产业、装备制造业、高铁产业以及网络经济上,都是如此。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高铁网络,其长度比全世界加起来的还要长。中国在网络新经济方面的突飞猛进,则已站到了世界的高平台之上。
几千年来,中国人怀着“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梦想,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过努力,常常为周边国家带来和平、稳定与繁荣,创造出世界文明的高峰。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应该赓续中华文明传统,站到全球和天下的高度,为人类共同的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良治作出新贡献。
这些年来,中国其实已经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探索,但由于以往一直是站在山底下、仰着脖子看着西方文明,对自己的好做法、好经验还没有意识到要进行总结,也没有意识到要在包容古今中外的基础上重建人类文明。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所在,搞明白中国过去的成功,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这会使自己更清楚该如何继续往前走,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实现现代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站在中国自身和全球的高度,中国梦是实现“天下大同”的梦,是共同发展进步的梦,是世界各地不分国家种族共享太平的梦。中国要为这样的梦想,做出新的努力!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知识链接
G20杭州峰会创造了多个“首次”
首次聚焦全球增长中长期动力;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首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制定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首次发表G20历史上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席声明,并在峰会前完成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内法律程序。
●知识链接
G20峰会的由来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会议机制,是西方七国集团(G7),后来吸收俄罗斯加入成为八国集团(G8)。在 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后,为了应对全球经济的激烈波动、防止经济危机继续恶化,1999年建立的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升格为各国领导人参加的G20峰会,以强化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G20由8个发达经济体(G8)、11个新兴经济体和欧盟所组成,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列席会议。它包括了最重要的发达经济体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其人口总量超过全球三分之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超过85%,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关阅读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解放军报》,2016年9月6日。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19/9103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