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2016年09月27日 09:50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习近平同志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此已有大量论述,思想是一贯的。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履新总书记当天,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即谈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要求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2015年11月3日,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他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各国的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是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的,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历史根据,更有着当代实践的证明和现实的生命力。我们的认识越深入自觉,行动就越坚定有力,就越能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中国文字优美,言简意丰易学易教
人类有了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有文字的历史也就一万年左右,文字是记录信息(包括语言)的符号,它的出现克服了只有语言时代人际交往与肉体直接统一(即亲历亲为)的局限性(如亲历性、即时性、易逝性、艰巨性等),使人类的交往和继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信件与书籍),从而大大加快了人类的发展,使人类脱离蒙昧时代进入文明社会,而且文明过程在愈益加速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存在。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优秀最成熟最简洁最丰富最特殊的语言,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表意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之林中异乎寻常,它的创造显示出我们祖先与众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如简洁、明快、感性、悟性、形象性、综合性、整体性、网络性、艺术性等等,它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字是汉语特有的范畴,除少数语气助词(如吧、吗等)和连绵词(如鸳鸯、蟋蟀等)之外,每个字都同时又是可以单独存在,有着独立、明确含意的词。汉字一字一形在句中任何位置都无变化;一字一音元音结尾,字正腔圆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四声交替,非常具有美感、节奏感和感染力、亲和力等。汉字横平竖直倔强美丽,间架结构形神兼备如诗如画,有灵有性有生命,“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细端详一个个汉字似乎就要活起来,向你展示,与你对话,使人若有所思浮想联翩。汉语语法相对简单,不需要像拼音文字那样用数、性、格、位和时态等变化表达意思,有着内在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来都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传承中华文明,维护中国统一。汉字书写更成为一门高雅的美学和艺术形式,古今无数书法家以此寄托情怀陶冶情操,怡人情性催人奋进。汉字有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内在机制,计算机出现时有人断言汉字不能适应将被淘汰,实际上汉字比任何文字都更适于计算机的输录,击几键能输出几个以上的字来,这是任何拼音文字不能实现的,它们只能一键一字母地输录。汉语也比其拼音语言更凝炼简洁,同一文本的汉语表达是最简最省的。汉字的优点还有很多,人们都比较熟悉,我不更多列举。这里主要纠正人们的一个错误认识:汉语难学。而令人惊骇的是这主要由一些中国学者制造和宣扬,这既不明智更无道理。汉语难学是一些人的现实但不是真理,不是汉语本身而是汉语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是没有掌握汉字本质和汉语教学规律的结果,“不善操舟而恶河之曲”是错误的。我们已经在理论上说明和实践上做到了:汉语是世界上最易学易教的语言和文字。
诚然,语言无优劣,但学习有难易。这里首先要明确什么叫“易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文字是人必须掌握的工具,最重要的要看人是否能方便地掌握它,不应把是否易读易写易输入而应把易记忆易掌握作为首要标准,即是否易于输入人脑这才是第一位的。学习固然是耳目口手脑五官并用,但根本的还是大脑。五官都受大脑指挥,财富与其说是双手不如说是大脑指挥创造的。从模仿的意义上说,人读出和写出任何自己不懂的文字并不困难,但这不是识字只是模仿(连鹦鹉都能说话、唱歌),只有大脑真正理解了的语言和文字才能说认识和掌握它了。即使对于本民族语言,也是会说会听不叫有文化,会识会写才叫有文化,而识又是写的前提,中外都把有文化简称为“识字”是有道理的。语言(包括口语和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字是写出来让人看的,因而它应该能让眼睛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象形文字中形是本质,拼音文字中音是本质,前者更符合文字的质的规定性。文字很难既记声又记形,十全十美形声皆备的文字世界上还没有,汉字最大限度地达到既表音又记形。拼音文字记的是声,识全字母或可见字即读,但可能根本不知其意,这并不是真正的“识字”而只不过是“识字母”而已。但在汉语中,文盲和儿童根本不认识他说话中包含的字,如果能够读出这个字,他就基本理解了这个字其一或主要的意义,这样的识字才是真识字。可见汉语不可能走拼音化的道路。而且汉语的识字量并不大,一个人认识三两千个汉字就基本过关了。而在拼音文字中,怎么也要掌握八九千直至上万,至少也要四五千以上单词算基本过关吧?前者搞得比后者还难学,这一定有着根本性的错误。
问题何在,如何解决呢?
我们知道汉语与外语相比识字量并不大,但为什么这么少的字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这才是汉字的本质和真正的优点,而根本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汉字不仅既是字又是词,而且极其活跃,组词能力特别强,以字组词字少词多这才是汉语的本质所在。
任何文字都要面对新事物,表述新认识,即对新事物要有新的概念、范畴与之对应。范畴是人类认识之网上的纽结,人们有了一个新认识就打一个新结,从而使认识世界之网不断扩大。出新词是必然的。任何语言造词都有组词的痕迹,但拼音文字组词性质较弱,遇事一般是造个新词,而汉语一般则是组个新词不要造个新字(除氮、氢、氧等外)。比如认识猪、肉两个字就掌握了猪、肉、猪肉、肉猪这四个词,中外任何人认识了前两个字(词)决不会不知后两个词的意思(有趣的是汉语字典中没有猪肉、牛肉、羊肉等词,因为组出的词许多有很强的自解性,不要或不要多解释人们就可以理解,如果不易理解则说明它不太常用);而在英语中就要有pig、meat、pork、hog四个词与此对应,外国人学习了前两个词决不知后两个词之意。汉语英语两个词(字)记忆量就差了一倍,两三千常用汉字最少能组四五万以上常用词,掌握它并不困难,而要掌握四五万外语单词则太难了。遇事组词显然比遇事造词简洁合理,记忆负担少得多。汉语识字过关后学习主要不是记忆而是理解的问题,比如中国大学中的文学、新闻学、经济学、医学等专业同外语一样都有其独特的专业词汇,但很少有独特的专业汉字。而拼音文字海量词汇,各专业学习者永远背负着记忆和理解双重任务。这就差别极大。汉语与外语有本质差别,学习方法也必须不同,掌握本质学习则事半功倍,套用外语教学法则事倍功半。
由汉字识字量少组词力强的特点,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识字方法:即古人创造的《千字文》式的集中识字韵律成篇的方法。《千字文》全篇一千个字,却包括了990多个生字,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认识,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这个方法古已有之,有效性不证自明,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汉语各种快速识字教材也都是把二三千、三四千个常用汉字编成内容连贯、思想丰富、朗朗上口、较少重复的一篇文章,我们依据以字组词,用随字组词(如上列猪、肉二字)的方法及现代教学软件,使儿童和外国人能在很短的时间认识这些汉字,并见识由这些字相互组成的四五万以上的常用词,全面过了汉语的识写听说关。这对拼音文字绝对不可能的。一般地说,中国五六岁儿童二百学时内、外国成年人五百学时内就能完成,汉字写出写美也不难解决,都已经实验证实。汉字优美丰富,别具一格,汉语实际上比任何外语都更易教易学,我们要消除一切误解。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易学易教的语言,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极大的意义。以研究文明的冲突而著名的美国学者亨廷顿说过:“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如果一种普遍的文明正在出现,那就应当出现一种普遍语言和普遍宗教的趋势。”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对汉语的需求非常迫切和巨大,而我们的观念和做法却难以满足这种需要,这是十分令人遗憾但也不难改变的。汉语易学易教,不仅大大提高中国人的文化水平,让世界人民分享美丽简洁的汉语,促进世界人民和各种文化的交流理解,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大事好事,我们要努力做好。
中国文化优秀,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连绵不绝传承至今的一个,而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古文明都已失传断绝难寻踪迹。如今那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文化,都已与古老文明没有任何关系。造成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存亡不同的命运固然有着多种原因,但文字本质和演变的不同是其重要方面。
世界一切文字的起源都与图画密切相关,但图画不等于文字,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才是文明的真正标尺,一种文明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字,就很难生存下来。其他古老文明正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文字或是文字处于低级阶段没有演变到取得生存和适应能力地步,所以很快就衰落失传,后继无人至今难解。现在的西方文明都采用拼音文字,它们和各大文明古国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出完善的象形文字,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虽经金篆隶楷行等一次次转变,却是魂根不变愈益丰富健美,如今显得越来越有生命力。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时刻新陈代谢,能够与时俱进,它字意稳定丰富,组合自由多样,存字汰词,常组常新。我们今天的常用字,也差不多是古代就有的常用字。古词汇的废弃不是汉字的废弃,所以我们很容易看懂几千年前的古代文献,古人许多精美的诗词歌赋及文章中的名言警句更是仍然活跃在今天,人们信手拈来一看就懂,直接引用获益多多。现代汉语在言文基本一致后的书中就更加好懂。可以断定几百年后的中国也造不了几个新字就能适应科学发展,足以应付知识爆炸。由衷感谢先民创造汉字为我们留下了既十分简洁又无限丰富的发展空间。而在拼音文字那里,千百年前的词汇可能多数都死亡了,字母也许没变人们可以念出但并不理解它(由此更证明一种文字易读易写易输入机器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大脑易于辨认记忆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能看懂几百年前著作的人是极少数,现代报纸有的每天还要注上生词才能让人看懂。
字形稳定古今同脉的汉字不仅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而且对国家的巩固统一也有着极大的意义。为什么世界上每年都要消失十几种语言?因为它们都没有形成文字,声音是即逝的易变的!字随音走的拼音文字有易读(不一定易懂)的特点但也就难免易变易分易消逝的命运。为什么欧洲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人口比中国少得多,古代也曾有过统一的帝国和语言,却最后分裂成几十个国家,演变出几十种语言?因为在拼音文字中,声音的易变性使得字随音变极易分化,语言的分裂引起国家的分裂,国家的分裂又引起语言的分裂。这种循环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已经多次出现。语言是人的精神存在精神基因,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和情感,可能只有消灭其语言才能真正消灭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和文字是人们真实的历史的展示。相信欧盟今后语言的统一更比经济、政治、金融、外交、军事的统一困难得多,何况现在已经出现了相反的苗头。而汉语音随字走以字正音,音变字不变,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作为一个巨型国家而存在,即使分裂时期对立朝代之间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即文化也并没有多大不同,这就最终促进了重新统一。汉语有几百几千种方言似难沟通,如果是拼音文字就会产生几百几千种语言,出现无数小邦小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是最值得我们珍视和自豪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魂根和基因。正是汉语音随字走“书同文”而不是字随音走“书同音”,才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生机旺盛,才使中华广袤国土亿万人民长期保持统一而分裂者终归失败。广东人北京人可能听不懂一句对方方言,但写出来后就能交流和各自纠正自己。如果字随音走中国出现几千种语言!那就分裂容易交流难了!汉字不仅是我们智力开发的工具,更是促进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的利器。汉字的这些特点和伟大作用可能很多人不知不懂,有必要论证宣传和加以强调。
正因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文明绵延,文化发达,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灿烂巨人无数,广大劳动人民和古圣先贤在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军事、农业、数学、医学、工程等各领域,都留下了浩瀚典籍和名篇巨著,发展着中国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推动着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长期居于领先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书籍尚有8万余种之多。我们无法按经史子集的分法细述详证,只能以某些领域举例说明。比如,在历史学方面,对历史的重视和历史记录的完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很好的制度,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我国的历史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完整丰富。史部收录史书,就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各大类又分若干属。再以正史为例,我国很多新朝代建立之后,都要修史,总结前一代的兴亡得失,这便形成了今天的二十四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下迄明末的长达四、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使我国历史得以清晰化连续化。要真正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来龙去脉,深入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重温历史人物的风云事迹,研究历史上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就不能不去读“二十四史”。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的国家绝无仅有。在军事上,中国不仅有中外驰名的《太公六韬》、《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军事理论著作,更有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无数战神良将。在近现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捍卫国家主权、保卫领土完整的战争中,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民英雄和伟大将帅。中国文学艺术的星空,也是群星闪耀,各朝各代都有独具特色,有些甚至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形式和青史留名的大师巨匠,如春秋时期的《诗经》(整理者孔子)、《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宋玉),汉朝辞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枚乘、张衡等),魏晋散文(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等),唐诗(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宋词(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明清小说(代表人物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和笔记(代表人物袁枚、纪晓岚等)等,数不胜数无法列举,像中国如此之多的文学形式和大师巨匠可能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也许只有词约意丰的汉语才能如此!以四大发明等为代表,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上也非常发达,对世界文化有着与我们文明古国和大国身份相称的重大贡献和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优秀是我们值得无比自豪和永远学习的,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发扬,中华崛起是向我们历史地位和现实责任的回归,我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中华文明优良,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有着5000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古代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力,因此而铸成的中华文明有着众多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经历沧桑视野宽广,胸怀博大思维深邃,有着“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和“四海一家”的包容精神;中华民族不甘现状勇于进取,积极改变生存环境,有着虚心好学海纳百川的精神和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的传统;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不畏艰险不惧强敌,有着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崇尚和谐追求平等,嫉恶如仇主持公道,有着公平正义的民本思想及和合哲学优秀传统,等等。正是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千百年来调整着社会关系,延续着文明血脉,维护着民族生存,推动着社会进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和世界巨国,在历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只是在近代落伍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中国人民为反抗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的历史。先前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流血牺牲的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和革命政党领导是其根本原因。中国的体量、中国的历史,决定了世界上任何模式都不能简单套用于我们,而必须自己主导,走自己的道路,而这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掌握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革命胜利的两个条件都具备了,这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命运的伟大意义和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而中国的先进分子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的“改变世界”的世界观,是尊重人解放人,实现人的彻底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而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契合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把中华文明提升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境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近百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胜利归功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牺牲,归功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和坚忍不拔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作为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属于人民,脉搏紧随着人民的利益而跳动,力量源于得到了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源于汇聚了的人民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全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以自己的革命实践雄辩地证明了自己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民心、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资源、中国的能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方才得到最好的发掘、激发、集中、组织和整合、放大,社会主义中国前进的脚步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也将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时间更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人类再也不会有中国这样5000年文明底蕴的国家,如此众多的人口,在如此强大的政党领导下,发生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了。崛起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重回世界之巅。
我们对中华文化是自信的,这种自信既来自于历史的证明,更来自于当代的实践,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文化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中华文化的优势包括了: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清楚地看到它融古今、贯中西的先进性科学性全面性。把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对立起来,把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立起来,既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事实。习近平同志主政中国以来,也更加重视建设文化强国。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竞争是更激烈的竞争,文化发展是更重要的发展,文化实力是更高端的实力,文化强大是更坚固的强大,文化优势是更根本的优势。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国际新兴改革力量与国际既得守成力量的竞争和融合中,日益显示出优势,不断获得新进展。风云激荡的今日世界,其变化可能比任何人能够设想的更为复杂和迅速。最新种种迹象和发展趋势表明,中华民族又越过了一个战略节点,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加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更加坚定有力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27/9116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