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2016年09月27日 10:40
张小锋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927/911715.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530-8/
越王勾践从被困会稽,到保命请降,到释放返国,到图谋灭吴,整个过程中,范蠡、文种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范蠡,不可能有勾践称霸。同样,没有文种,勾践也难以称霸。范蠡了解勾践的人品,也知道进退之道,于是离开了勾践。
范蠡离去之前曾对文种说,越王将来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又特修书一封,专门寄给文种,信中说:
“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文种还是不信。
范蠡走后,旧时同僚,有的假装发癫狂,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怠于朝政。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望,甚至说要谋反。尽管文种向勾践解释,勾践总是郁郁不欢。这时关于对待鲁哀公想求越国伐三桓之事,君臣之间也意向不同。
过了一年,勾践召来文种,二人进行了一番别有深意的对话。勾践说:“吾闻知人易,自知难。其知相国何如人也?”种曰:“哀哉!大王知臣勇也,不知臣仁也;知臣忠也,不知臣信也。臣诚数以损声色,灭淫乐奇说怪论,尽言竭忠,以犯大王,逆心咈耳,必以获罪。臣非敢爱死不言,言而后死,昔子胥于吴矣。夫差之诛也,谓臣曰:‘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灭,谋臣亡。’范蠡亦有斯言。何大王问犯‘玉门’之第八,臣见王志也。”越王默然不应。大夫亦罢。
不久后,勾践又召来文种,对他说:“子有阴谋兵法,倾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也就是让文种把“九术之策”贡献出来,贡献不出的话,就用其余六术到地下去算计吴国的前人去。
文种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方才醒悟日前范蠡的劝告,真所谓“大恩不报,大功不还”是常规。于是越王也赐给文种“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罪囚,后世的忠臣,一定会以我为鉴戒!于是伏剑自杀。
一代良臣,就此凋零。
《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跟此时略有不同: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不同之处在于:(一)范蠡劝文种离开勾践,是到了齐国后通过书信告诉的;而不是在临别之前就告诉他了。(二)越王勾践逼问和索要文种的伐吴七术,而不是伐吴九术。(三)赐死文种的是剑,而没有写是“属镂”,也就是赐死伍子胥的那把剑;但是在卷66《伍子胥列传》中则明确记载赐死伍子胥的是属镂之剑。(四)文种得到范蠡的信后,就起了防范之心,称病不朝;而并非不当回事。
需要补充地是,西汉建国大将韩信因军功卓绝被封为齐王,被改封为楚王,刘邦对其忌惮、猜忌之心很重,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以伪游云梦之机,乘韩信不备,将其抓获,被刘邦派武士用绳子捆绑起来之后,韩信说: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
当然后来查明韩信无罪,刘邦将其降封为淮阴侯,当然之仅是韩信噩梦的开始,也是韩信从功业巅峰跌入低谷的转折。后来韩信果然不得善终。其境遇与文种极其相似。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二者常常连用,比喻事成之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掉,过河拆桥。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27/9117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