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两学一做 学习动态

践行“两学一做” 助推脱贫攻坚

2016年09月28日 10:20

 

组织义务医疗服务队,将当地最好的医疗服务免费送到乡村;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将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公益大旗飘扬在群众中;结合实际,入户调查,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有第一书记想办法;党员引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今年以来,名山区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围绕脱贫攻坚做好中心工作,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部门单位,从区领导干部到基层工作人员,甚至离退休党员干部,都把群众的大小事情和民生冷暖,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抓实抓好,取得了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

把优质医疗资源

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医疗服务队为贫困户做免费健康检查

“有了这个卡,慢性病医药费最高可报80%,以后看病就不愁了。”今年7月30日,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1组村民罗益林在收到名山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发放的“名山区新农合健康扶贫就医卡”后,开心地说。

学党章、做合格党员,在精准扶贫中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在落实。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更是重任在肩。

建立2个大队和19个小分队,与名山区新农合办对全区20个乡镇的42个贫困村、1949名贫困人员的健康情况进行精准摸排,并免费为贫困群众进行身体检查和政策咨询、宣传服务,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课堂,以严的要求、实的举措,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力争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将学习教育转化为实践行动

如何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增强名山区贫困医疗保障服务水平,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名山区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以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活动为抓手,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党建工作,用党建工作引领扶贫攻坚工作,并制定了精准扶贫巡回医疗服务方案。

7日,红旗帜精准脱贫医疗服务队到马岭镇开展了以“传承长征精神,义诊服务百姓”为主题的义诊活动。内科、外科、妇产科、骨科、康复科等方面的专家分为2个组,分别为当地群众和贫困户进行免费诊疗服务,并制定诊疗方案,免费提供药物。

活动当天共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000余份,健康咨询、义诊120余人,免费发放药物和体检折合费用约2000余元,让不少群众享受到了免费就医服务。

“服务队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突击队作用,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转化为实践成果,建立贫困地区巡回医疗服务制度,主动上门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一分队队长蒋勇说,医疗服务队就是要充分依托名山区本土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对口支援专家优势,发挥基层医护人员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巡回医疗服务活动,建立贫困人口基本健康档案,让贫困群众在家中就能公平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切实减轻长期因病致困、因病致贫家庭的负担。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分成2个大队,下设19支分队,以每个乡镇为单位,乡镇卫生院院长为分队长,每支医疗服务分队至少配备3名以上成员,其中至少有1名党员。

此外,每支队伍必须保证配备有临床、公卫、护理等多种专业人才,按照巡回医疗、基本医疗、基本公卫等分类服务计划,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巡回医疗下乡上门服务。

将健康扶贫服务送到家

“大姐,请在这里签字,我们登记核实以后就给你发放扶贫就医卡。”

今年7月20日,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走进名山区中峰乡,对该乡的贫困户患者情况进行摸排,并现场为他们进行了体检。

“感谢医生、专家为我们一家人免费看病,还给我们报销了大部分医药费,大大减轻了我们家的经济负担。”中峰乡甘溪村贫困户李现金激动地说。

原来,李现金一家4人中有3人患有高血压,巡回医疗服务队的医疗工作者为一家进行免费检查后,并与他们签订了“慢性病1+1+1签约服务”,医生现场为李现金一家制定了治疗方案。

“为了让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有效了解健康扶贫政策、享受健康扶贫服务,我们为他们量身订做了健康扶贫服务箱,并上门安装在显眼位置。”名山区卫计局副局长罗勇说。

“我们要求每支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每月开展巡回医疗服务不少于2次,全年累计不少于20次,针对困难群众开展巡回服务,并做好工作登记、资料分析等管理工作。”罗勇说,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是一个公益性组织,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和临床技能的操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力争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从今年2月成立至今,红旗帜精准脱贫巡回医疗服务队共开展活动271余次,出动人员1411人次,为1949名贫困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服务。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发挥着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结合“两学一做”

服务群众 服务社会

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城市孩子和黑竹镇留守儿童一同开展活动

5月12日,名山区蒙阳镇社区志愿者党支部召开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会,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做出具体安排部署,并提出要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社会公益事业中。

一直以来,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服务群众、帮贫助困、协助社区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为己任,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吸引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为困难群众送上帮助

“感谢所有好心人的帮助。”今年5月24日,蒙阳镇槐溪村二组村民李杨琴在接到爱心捐款后激动地说。

今年20岁的李杨琴不幸患上白血病,经过两年多的治疗,病情终于有了好转,但后续治疗所需的高昂费用,也让这个家庭蒙上一层阴霾。

蒙阳镇社区党委、关工委、社区志愿者党支部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爱心组织,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为李杨琴筹集医疗善款。经过几天的努力,20058.7元善款终于送到了李杨琴家人手中,为她暂解燃眉之急。

蒙阳镇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于2005年7月成立,当时只有15名党员志愿者。随着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服务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吸引了大量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并于2008年更名为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党支部书记李文军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志愿者服务队的教育引导,在志愿服务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蒙阳镇党委批准,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党支部,并以党员先锋带头,先后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到名山区双河乡敬老院,永兴镇沿河村,天全县新场乡,阿坝州汶川县牛眠沟等地,为城乡居民办实事、办好事上千次。

如今,经过近11年的发展,蒙阳镇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达到194人,形成了以志愿者党支部为核心,党员志愿者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志愿者队伍参与,全面服务社会的“1+X”模式。

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对象除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老党员等特殊人群外,还扩大到一般城乡居民、民营企业职工、自主创业人员等各类人群;服务内容涵盖特殊人群照料、困难帮扶、文艺宣传、科普宣传、技艺帮扶、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此外,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2次大型活动、多次小型个体服务活动。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将公益事业作为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课堂,为更多困难群众送上力所能及的帮助,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李文军认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提升基层基础的固本之举,只有将学习教育融于日常公益事业中,才能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队伍,做好做实更多公益事业。

为农村儿童撑起“保护伞”

8月4日,在名山区百丈镇王家村溪河度假村游泳池,解放乡月岗村60名留守儿童在游泳教练的带领下,进行免费游泳培训。

为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培训效果,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还特别邀请了雅安冬泳队的7名志愿者协助游泳教练组成4个服务组,分别对孩子们进行游泳的基本技巧训练、游泳安全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和岸上培训。

儿童游泳池里,6岁的刘巧英在呛水后,哭闹着不愿下水。在教练耐心的疏导、帮助下,她终于克服了恐惧心理,逐渐掌握了游泳技巧。

暑假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快乐的,但有部分家长却因孩子的暑期而犯愁。尤其是众多农村单亲或留守儿童的父母,如何安排孩子的暑假成了难题。

志愿者黄家松说,大部分留守儿童暑假期间只能在农村,没有了课堂时间,显得更孤独。“一方面是快乐缺失,一方面则是安全威胁,我们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为解决全区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问题,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与名山区携手公益社会服务中心,针对全区农村孩子的暑期生活,举办了武术培训、课业辅导、手工制作等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快乐,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提高了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度过了一个健康、安全、有意义的暑假。

“让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假期生活,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服务队的责任,也是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李文军说,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蒙阳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将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帮助更多留守儿童,为他们撑起“保护伞”。

 

双河乡延源村第一书记郑钊洋:

扎根基层

为群众找到脱贫路

郑钊洋(左)实地考察了解詹氏养鸡场情况

延源村是名山区双河乡的贫困村之一。 2015年8月,郑钊洋被选派为延源村第一书记,一年多以来,她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扎根基层,为延源村找到了一条脱贫的路子。

如今,延源村走上了农、林结合发展之路,将茶叶种植业提档升级,同时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业,助农增收脱贫。

“借鸡生财” 助农增收

23日,郑钊洋和延源村生态鸡养殖大户詹绍泽一起挨个对贫困户养殖生态鸡的情况进行查看,帮助他们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老张,你养的鸡毛色亮、个头足,养得不错哦!”2组的贫困户张克平正在给鸡喂食,今年初,他被评为全村生态鸡养殖示范户。

张克平高兴地介绍,他养殖的生态鸡完全是在林地里散养,并以五谷杂粮、昆虫、茶叶等为食物,鸡的品种优良、口感纯正,营养价值胜于普通土鸡。“今年5月,詹绍泽又免费提供了50只土鸡苗,再过两个月就可以回收了。”张克平说,1只鸡能赚20元,1年能养100多只鸡,至少有2000元的纯利润。

“刚来的时候,我就发现,延源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全靠传统种茶和外出务工,加之村民思想观念落后,要想脱贫,必须有一个产业支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及对该村产业进行综合研判后,郑钊洋和其他党员干部决定借助詹绍泽的詹氏养鸡场,采取“养鸡场+农户寄养”模式,与贫困户和周边村民对接,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饲料、养殖防疫技术,最后以每只鸡20元的保底纯利润回收,以帮助贫困户脱贫。

“延源村生态好,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养殖业。”郑钊洋说,2016年,詹氏养鸡场被双河乡政府和对口帮扶单位确定为脱贫攻坚产业帮扶基地,乡政府和对口帮扶单位还出资为贫困户购买围栏、料桶、饮水器等养殖辅助设施,支持他们增收脱贫。

郑钊洋计划,下一步,向区委组织部申请党建扶贫资金,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对接,引入“互联网+”模式,打开土鸡销售渠道,让全村在今年脱贫后,也能有项目支撑以后的发展。

提高技能 茶产业升级

延源村要实现脱贫目标,在发展生态养殖业的同时,如何将优势茶产业提档升级,助农增收?郑钊洋认为,关键还是要提高茶农的种植技能。

“延源村人均拥有茶园1.92亩,茶叶种植是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该村发展农业经济的‘底座’”。为了提高茶农种植和管理茶园的技能,郑钊洋提出邀请专家为茶农“传经”。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成功邀请到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名山区茶叶专家以及乡农技员,多次到该村对茶园管理存在的“短板”进行调研,对现有茶园土质进行检测,并就茶园翻砍和茶树修剪、深耕、施肥,以及灌溉、排水基础设施的改进和优化等,形成了初步方案。

同时,郑钊洋还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积极开展茶叶管护培训活动,帮助村民强化科学管护意识,提升运用科学技能管护茶园的水平,在基层发挥着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通过正规的培训,我对茶园管理更得心应手了。”延源村5组茶农倪元华说,过去,仅凭传统经验和方式管理茶园;现在,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改变了管理茶园的方式,茶叶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价格也上去了。

心系群众 为民服务

除了帮助延源村找脱贫的路子,郑钊洋还不忘帮助当地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她多次争取文化扶贫项目,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拓展,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解决全村老百姓看电视的问题,并分批次逐步免费安通光纤,减免收视费。

在郑钊洋的努力下,延源村修通了广播“村村响”,每天定时播放《名山新闻》,让老百姓坐在家里也能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为村民播放坝坝电影;协调文化扫尾填平项目到延源村,购买乐器……

为残疾人贫困户张代良争取到3500元的生产发展和房屋改造资金;为延源村争取的20万元小农水项目已经完工;给癌症患者詹臣田申请1500元民政救济……

“基层就是我的家,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郑钊洋认为,基层工作虽然繁杂,但这正是体现党员精神,发挥党员作用的时候。将基层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课堂,才能真正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转化为实践成果。

 

建山乡飞水村党支部书记甘春林: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甘春林正在兔场给兔子喂食

飞水村位于建山乡政府北面3公里处,是名山区4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为帮助飞水村群众尽快脱贫,村党支部书记甘春林紧密结合本村肉兔养殖业发展实际,以村党支部为主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带到实践中,带头养殖起肉兔,并以市场价回收,帮助贫困户尽快“摘穷帽”。

村支书带头养肉兔

24日,走进飞水村兴源兔业养殖场,甘春林正给兔子喂食。600多平方米的肉兔养殖场是甘春林去年10月开始筹建,今年2月破土动工,2个多月便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可喂养近1000只肉兔。

为让群众,尤其是贫困户放心养殖肉兔,甘春林带头养殖了200余只肉兔,并免费给贫困户发放了种兔,指导他们养殖技术。最多的,一户养了74只。

“肉兔养殖场对飞水村脱贫有重要意义。”甘春林说,肉兔养殖场运行起来,要让村民,特别是有发展养殖业意向的9户贫困户看到实际效果,坚定他们发展养殖业的信心。“为养殖户摸索和积累养殖经验,把养殖场建成种兔供给基地。”

由于贫困户养殖的肉兔数量不多,为解决他们的销路问题,甘春林准备以市场价回收后,再统一销售。

脱贫项目结合实际

“养殖肉兔的每一组笼舍分上下两层,每层分别有12个单独的格子。”甘春林介绍,这些笼舍都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资购买的,一组笼舍可养殖肉兔80只,每只肉兔养到2.5公斤左右即可出售,按每年生殖4轮计算,毛收入可达1万元。目前,该村有养殖肉兔意向的贫困户都有一组笼舍,并做好了养殖肉兔的准备。由于大家都还没有养殖经验,所以先期并没有大量饲养。

“笼舍设计科学,饮水系统直接连接水箱,每格兔笼都安装有接触式饮水龙头,肉兔只需用嘴接触水龙头,清水就能自动流出。”甘春林说,飞水村选择肉兔养殖作为脱贫项目并不盲目。此前,他和该村第一书记、其他村干部一起,进行了大量考察分析工作,针对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居多,脱贫项目的劳动强度不能太大等实际,才确定了养殖肉兔的项目。

甘春林从给肉兔喂食开始到清扫完圈舍,用了不到1个小时。200多只肉兔的日常管理对他来说非常轻松。

“找到了好的脱贫项目,加上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和村干部带头养殖,现在贫困户养殖肉兔的积极性高涨。”甘春林说,看到了效益,贫困户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下了,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相信飞水村今年年底前就能脱贫“摘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28/9120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