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全会专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 最新消息

北京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解读

2016年09月28日 16:05

 

1.如何准确认识首都“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作出部署。这些年来,北京市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期待,优先发展教育,取得了较大进展。

第一,各级各类教育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城市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北京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 10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60%,高考录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 80%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60% 。

第二,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积极推进“北京教育新地图”取得成效。16个区县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就近入学”成为首都义务教育新常态。积极推进“双增量”改革,一方面,鼓励和推动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举办、参与支持中小学发展;另一方面,增建城乡一体化学校65所,新增优质学位4万多个,新建、改扩建200所中小学。妥善解决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出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残障儿童少年入学保障机制。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14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负责人指出,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难度大、困难多,但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12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非政府机构针对北京市“严格治理小升初‘择校’乱象”,将“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优胜奖授予北京市教委。

第四,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多样化入学选拔录取方式。义务教育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提高电脑派位入学比例;建立市级优质教育资源统筹机制,积极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名额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扩大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本科农村专项招生计划,推行本科普通批大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进一步完善高职单考单招和高会统招形式,继续扩大高职自主招生规模。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特色逐渐形成。职业教育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3+2”中高职衔接和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班试点工作。高等学校启动实施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教育督导体制不断完善,基本构建起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

第五,政府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加,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巩固。2013年,北京市教育支出318.5亿元,增长9.1%,与年度预算基本持平。其中:教育法定支出274.9亿元,增长11.4%,与年度预算基本持平。根据2014年的预算草案,2014年我市教育支出346.0亿元,增长8.6%。其中:教育法定支出298.1亿元,增长8.4%, 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和努力。

2.首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哪些新课题?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最后五年,是实现规划纲要目标的终结期,这些都对首都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求教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高等学校聚集地,教育需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二,精准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教育更好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了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紧密结合首都产业、就业、人口等布局调整,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

第三,积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强化内涵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将教育作为促进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增长的基石,更加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首都教育要顺潮流而动,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升首都教育发展水平,切实打造首都教育的好形象与好品牌。

第四,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要求全面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等特点。首都教育要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综合改革,合理规划教育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全面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3.为什么说首都教育资源亟待存量调整与增量配置?

随着城市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首都教育发展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需要协调推进增加教育资源数量与提升教育资源质量的“双增量改革”,同步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问题。

第一,学位供给缺口依然较大。“十二五”期间,北京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达到4.5‰,其中外来人口5年间增长了119.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3.6万人,其增速过快、结构失衡,已成为困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根据北京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估算,预计未来几年将增长120多万人。考虑到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的落实,常住人口生育意愿有所增强,新生儿数量将显著增加。未来五年,幼儿园和小学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学位、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将再度稀缺。

第二,新的均衡和公平问题将会出现。教育的差距由原来的硬件、教学环境的差异转为软件、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差异。按照现在的编制标准,2019年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缺口将达到2.8万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首都人口和生源调控导致教师编制难以增加,师资培养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北京市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在全国最高,但教育事业费中人员经费的比重在全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远郊区教师存在缺编人数多、结构性缺编、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尤其是乡村学校普遍存在学科结构性极度短缺情况。

 

4.“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是什么?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首都教育要继往开来,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一,把握阶段性特征,“十三五”时期力促教育发展观念的转型。首都教育现代化在“十一五”之前是以教育普及和基本办学条件达标为主要特征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十二五”时期进入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阶段;“十三五”时期将进入以有质量的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以新思维新办法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将成为首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第二,明确根本任务,“十三五”时期重点解决三个方向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赋予教育全新的时代特征。因此,“十三五”时期教育要落实中央部署,体现首都特色,妥善处理好三个方向性问题。一是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帮助每个人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二是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整体提升首都教育的适应性、贡献力和竞争力;三是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力激发首都教育的蓬勃活力。

第三,在继承中创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要更加具有阶段性特征。“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全面完成《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

5.“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在发展理念上有哪些转型?

“十三五”时期,首都将进入以有质量的公平为基本特征的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以新思维新办法来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将成为首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为此,在发展理念上我们必须强化三重转型:

一是进一步推动侧重要素现代化向侧重体系现代化的转型。以往的首都教育现代化注重的是打基础、补短板,侧重在一段时间内推进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现代化。“十三五”时期,必须更加强调整体协同推进,即着重推进教育制度现代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起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制度,全面促进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多样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民主化、终身化。

二是进一步推动侧重单向开放向侧重双向开放的转型。“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态度,以内涵更为丰富的大开放观促进三个层面的双向开放:其一,促进首都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双向开放。其二,促进教育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不同所有制教育之间、中央学校和市属学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其三,促进区域间(包括北京不同区域间、与京外区域、面向全球)的相互开放。

三是进一步推动侧重单一标准化供给向侧重优质多元化供给的转型。加快转变由政府包办提供教育服务的单一标准化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市场公平竞争等方式,充分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学校、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多样的优质教育服务。

6.与“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相比,北京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具体的指标设置上有何不同?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教育发展指标中,使用指标主要为入学率、受教育年限、财政投入等,注重教育普及、教育信息化、劳动力素质。“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由于教育现代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相应地也要有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和判断。“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指标设置是在办学条件、普及率等可量化指标大多已经实现的情况下重新考虑,需要把一些难以量化的、能够体现人的现代性、体现教育现代化本质的指标科学合理地设计出来,因此,我们在“十二五”教育规划原有9个指标的基础上,新增4个指标,一共形成13个指标。

新增的4个指标分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用于反映高等教育的普及情况;“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用于反映义务教育的教师质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用于反映职业教育的教师质量;“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反映公共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这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十三五”教育规划既设置了反映教育普及的“发展性”指标,如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也设置了反映教育质量的“内涵性”指标,如“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等,充分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7.怎样理解“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任务?

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的奋斗目标,是我们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教育工作都要围绕公平、优质、创新、开放这四个核心理念进行研究谋划、统筹推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公平,确保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进一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进实现“机会公平”;进一步加强特殊群体扶持,依法落实受教育权利。

提升质量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首都教育必须把优质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北京教育新地图,扩大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创新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要切实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积极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领域中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基本形成,市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得到加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广泛参与支持教育的机制、渠道更加完善。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对外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统筹协调好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系统、京津冀地区,以及国内国际等的关系,深化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以开放推动教育现代化,增强首都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8.“十三五”时期,北京怎样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在我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内在需要。

“十三五”时期,北京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育人目标和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融入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全过程。落实新修订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和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把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有机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第二,继续实施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十百千”工程,确保义务阶段每一个中小学生完成“四个一”活动(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十次集体组织公益活动、观看百部优秀影片、阅读百本优秀图书、学习百位先进人物、开发建设千余家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和聘用千余名校外辅导员。

第三,实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校建设。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校创建活动,邀请千名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京剧进课堂等工作。

第四,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系统化和教材科学化建设,提升师生法治素养。

9.未来五年北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将会推出哪些举措?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目前,我市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189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未来五年,我市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方向,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首先,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成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联盟,打造高质量教学资源库,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积极构建大学生服务保障体系,要深入实施新生引航工程,全面推进深度辅导和学业辅导,建设学业辅导示范中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危机干预的水平。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专业素养提升计划,评选建设一批辅导员工作室,凝练推广优秀成果。还要发挥关工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等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配合补充作用。

 

10.“十三五”时期,北京如何提升学前教育服务保障能力?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儿童的品德与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启蒙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市学前教育的数量、布局、结构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将迎来新的增长高峰,学前教育面临首当其冲的压力。《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到2020 年力争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巩固在95%,同时明确了政府在提升学前教育服务保障能力方面的责任和任务。

第一,有计划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落实《北京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研究制定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扩建、以租代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园,不断提升幼儿园办园条件,构建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学前教育社区办园点,努力满足常住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第二,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和家庭合理分担成本的学前教育运行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对公办园运行保障的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办园,农村地区实施以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落实好保育教育费减免政策,资助家庭困难儿童及残疾儿童接受教育。加强各类幼儿园收费管理。

第三,整体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决防止“小学化”倾向。继续坚持幼儿园分级分类管理,重视幼儿园课程建设,提高保教质量。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完善幼儿园年检制度,加强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确保幼儿园相关人员配足配齐。规范幼儿园管理,推动依法办园。加强学前教育教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研究的能力,提高教研指导水平。

11.如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政府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的重要职责,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北京将坚持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通过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名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是优化义务教育布局。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满足人民需求的“首都义务教育新地图”。不断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等不达标学校的体育场地、专业教室和食堂等建设,逐步达到本市办学条件标准。结合新城建设、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城乡结合部重点村改造,新建一批优质中小学,满足人口快速聚集区域的入学需求。

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组建教育集团、形成教育集群、推进学区化管理、实行托管、城乡学校结盟、名校办分校、学校发展共同体跨学段合作、优质管理输出、优秀教师特派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委托高水平的中小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教育团体等非营利性机构承办一批一般校,促进优质资源融通共享。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三是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负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怎样促进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主要阶段,所以,高中阶段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加大力度,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第一,巩固和提升“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成效,推动更多学校找准定位,特色办学,多样发展。第二,努力构建课程优质多样、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第三,加大优质高中资源统筹力度。建立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我市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高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四,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鼓励城区公办优质高中寄宿部、国际部外迁,探索民办机制。

 

13.如何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残疾人的教育状况良好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

一是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教育质量和保障条件。二是推进全纳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个别化教育,努力做到“一人一案”,满足各类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三是加强对孤独症儿童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研究与资源开发。四是继续推进北京市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发挥特殊教育支持中心的功能,研究与开发符合通用学习设计理念的融通课程,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14.怎样推动职业教育按照首都功能定位实现转型升级?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要求,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第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幅压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学校转型、调整或退出。推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资源整合,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继续做好“3+2”中高职衔接改革工作,深化“五年一贯制”高职改革。启动“3+4”中职与本科衔接和“3+2”高职与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完善各级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各级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

第二,全面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各类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举办企业大学或特色学院。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骨干带动,在重点发展的行业或区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工作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与岗位核心技能、职业标准对接,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推广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职业院校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15.如何整体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策源地、知识转移发动机和知识传播主力军。为了整体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是建立高等学校分类指导体系,推动高等学校进一步科学定位,凝聚优势,特色发展,进一步优化北京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

二是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瞄准“世界一流”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发展方向,吸引重点领域领军人才主导学科建设,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打造更多优势特色学科。

三是深化“北京高等教育资源统筹计划”,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在京中央高校与市属高校合作共建新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师生互访和管理人员互派的长效机制。加大高校资源整合力度,注重内涵发展,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四是引导部分市属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激发高等学校转型内生动力活力,重点培养服务城市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16.如何大力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了大力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措施。

一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精尖创新中心,实施一批高精尖创新项目。服务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强基础研究,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上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以基础性突破带动全局性创新。

二是继续加强北京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完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促进技术转移、升级和产业转型的灵活机制,以高水平科研推动高效益成果转化。探索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改革。

三是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研组织模式,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

四是加强新型高等学校智库建设,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高等学校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17.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涉及亿万家庭福祉,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为促进北京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明确了一系列举措。

一是落实“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完善多形式、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一街三园”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在中关村、良乡及沙河高教园区等地分别建设三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在此基础上,推动高校加强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二是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水平。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改革,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和队伍建设。

三是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协调机制,推进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构建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协同育人机制。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市校两级创业园建设、示范性创业中心建设、创业团队及创业实践项目,带动高校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投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场地和资金支持,力促更多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

18.如何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采取如下措施,完善灵活开放、衔接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是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机制和转换认定制度,构建市民终身学习“立交桥”。探索试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转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等终身学习制度,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二是制定非学历教育资格标准,依托学分银行平台,打通学历、非学历、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学分互认。

三是整合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现有优质资源,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和区域性学习中心,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注重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需求群体提供学习服务。依托北京开放大学建好终身学习系统——京学网。

 

19.今后五年,北京如何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截至2015年,北京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5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66所,民办中学9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2所,民办小学60所,民办幼儿园574所。民办教育已经成为首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进一步依法依规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按照扶需扶特、促优促强的原则,鼓励引导民办教育适应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寻找发展空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内涵,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选择。

一是加强分类指导。以教育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民办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差异化扶持与规范管理的配套措施。大力支持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举办特色高端幼儿园,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就近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托幼需求。鼓励民办中小学在教育理念、学校文化、特色课程、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选择。鼓励民办高等教育适应首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向特色化、精品化、高水平方向发展,支持3—5所民办应用型大学建设。支持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化、集团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共建教育资源、满足教育需求、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完善建设机制。畅通社会资金和优质资源进入渠道,鼓励发展适应需求的民办教育,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和捐资激励制度,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保障其教师地位和专业发展机会的长效机制。

三是推进规范发展。坚持加强外部监督与健全内控制度相结合,完善民办教育公共财政扶持和资金使用政策。推进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健全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民办学校办学活动监管,完善相关行政执法机制,探索市级审批、区级监管的民办教育管理体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作用。

20.“十三五”时期,北京在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推进京津冀三地教育的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题中要义,也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助力。“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要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控制总量、限制增量、优化存量为原则,完善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机制,形成目标同向、政策协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教育格局,引导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疏解部分高等教育功能,优化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不再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的面授教育规模。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扎实推进良乡、沙河高教园区建设,支持入驻高校本科生基本教学功能和部分实验室迁入;老校区向研究生培养基地、研发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转型。在疏解中优化高校布局和办学结构,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二是疏解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功能,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对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服务能力。不再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办学规模,不再新设立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中等职业学校不再校内扩建。以区政府为主,疏解城市功能核心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向郊区转移。有序推动职业教育学校发展重心向河北转移,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在河北独立或合作发展。在疏解中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服务首都城市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是减少教育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发挥教育在首都人口调控中的积极作用。压缩市属高校京外招生人数,普通高校不再新增招收京外生源的成人教育机构和办学功能。压缩中等职业学校京外招生人数。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化解向中心城区流动的压力。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入学工作,坚持“五证”审核。依法依申请终止民办学校。支持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远郊区办学,接收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坚持高起点、高质量,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教育发展,探索经费、编制、办学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加大市级统筹力度,通过重点扶持、联合办学、加强培训等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教育配套保障水平。适应城市内部功能重组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推动城六区教育布局优化提升,加大平原地区新城和山区新城的公共教育保障力度。

五是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完加强与天津、河北两地教育部门的联系,着力推动教育各领域的深度合作,不断探索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路径和工作机制。鼓励引导在京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学科专业共建、干部教师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开展区域教育合作。支持组建京津冀不同学科类型的高校联盟和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北京职业教育服务京津冀课程资源库。支持中小学校通过教育集团、一体化办学、教育联盟等形式共建共享。推动三地在规划编制、师资培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文字工作、社会大课堂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北京数字学校面向京津冀地区提供公共教育服务。

21.如何积极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首都教育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服务北京市“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将北京建设成为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舞台,国际学生留学的重要目的地,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和辐射中心。

一是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完善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等教育高层的沟通协作机制,重点加强北京与国外首都城市、友好城市等政府间教育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机制和新模式,引导对外合作办学向高质量、规范化方向发展。引进一批高水平合作项目,培养首都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深入推进“留学北京行动计划”,更加注重国际学生质量,提高学历生和研究生层次学生比例。

二是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重点抓好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的培养。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积极拓展中小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和校园多元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氛围。

三是进一步完善教育外事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北京市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资格认定和监管办法(试行)》,研究制定《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北京市国际学生招收和培养规定》等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教育涉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外事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高校和中小学的外事集中统一领导和机制建设,加强对涉外教育团体、民办教育机构与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项目及交流的政策指导,提升服务各级各类学校的水平。

 

22.“留学北京行动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是国家加强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国际化和现代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北京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北京来华留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市于2011年制定了“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优化北京留学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来京留学政策规定,建立和完善市教委牵头,外事、公安、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文化、卫生、旅游等部门参与的市级层面的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高新兴学科和专业的水平和吸引力,优化留学人员教育学科专业及教育资源结构。完善质量建设体系,完善奖学金体系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扩大宣传北京留学环境。

第二,促进来华留学教育的科学发展。采取国际通行的审核、考查、考试等相结合的灵活招生方式,规范招生录取。不断创新留学人员教育培养模式,探索进行学历教育弹性学制试点。在继续提高传统优势留学专业建设水平、打造汉语授课品牌专业的同时,增加开设英语授课学位及进修课程和与国际教学内容衔接的课程,重点支持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优势的学位课程。推进中外学生趋同管理,改善留学人员的生活服务,支持留学人员开展社会实践,加强毕业生服务。

23.如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改革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十三五”时期,北京将采取以下措施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教育统筹机制。加强市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完善市政府统筹推进、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各区政府联动的教育统筹工作机制。建立部市联席会议制度和年度会商机制。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确保全市统筹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和政策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统筹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

二是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依法细化市、区两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权力,明晰各政府部门的教育职责,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权力运行程序,确保教育责任履行到位。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有效地激发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有效性。

三是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减少政府对学校的检查评估。全面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拓宽家长、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教育管理、评价和服务的渠道,完善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机制。加强与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引导形成支持教育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24.今后北京将怎样推动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推动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助于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进一步推动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首先,完善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机制,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融通共享,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其次,扩大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范围和规模,深化委托办学、合作办学等试点。最后,充分利用首都资源集聚的优势,继续推动在京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部门、社会机构参与和支持中小学发展。

 

25.如何深化教育督导改革?

“十三五”时期,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统筹开展学校督导工作,切实加强教育评估监测体系建设与实施,着力加强教育督导履职能力建设,不断推进首都教育督导工作取得新成效,为促进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建立现代教育督导体系。按照“政府统筹、强化职能、多元参与、权威高效”的总体思路,坚持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统筹有力的原则,深化管办评分离,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与模式,建立与首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督导体系,全面提升教育督导的法制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督导工作。加强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职能体系建设,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制度,明确重点、统筹实施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积极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全面提升教育评估监测水平。

三是研究制定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状况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督导评估与监测评价的政策、标准、工具和规程,切实加强教育督导的制度保障和工作基础。推动区域交流合作,建立充分合作、高效开放的跨区域教育督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26.“十三五”时期,北京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将有哪些新突破?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一是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积极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统筹分配办法,推动实现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基本均等。调整中考科目和分值,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加大招生政策向高中资源比较短缺的区域和一般初中倾斜。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探索普通高等院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调整统一高考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扩大本科农村专项招生计划,稳步调整高考录取批次,不断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减少和规范招生加分项目。加快推进高职分类考试,逐步提高通过分类考试录取考生占高职院校招生的比例。探索职业院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改革试验。推进成人高考改革试点。

二是完善配套措施。及时制定完善全市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后升学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年度工作方案,给考生和社会明确、稳定的预期。加快完善中学课程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逐步推广走班制。加强中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和升学目标的能力。保障学校教学、实验等资源配置,加强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配备和培训。完善考试招生技术设备配备,做好命题中心和标准化考点建设。

27.什么是“市级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项目”?具体内容有哪些?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中招新增“市级统筹”等途径推动各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降低区际差距,取得较好成绩。“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继续完善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机制,新建10所市级统筹优质高中,发挥优质高中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数量和覆盖范围。继续安排部分优质高中招生计划跨区分配到校。

目前,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方式分为四类:一是十所优质高中的跨区县招生计划(简称“统筹一”);二是部分优质高中新建或扩建校区或城乡一体化学校的招生计划(简称“统筹二”);三是部分艺术、体育类高校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的专业招生计划(简称“统筹三”)。四是对于中招升入优质高中比例低于30%的一般公办初中,采取定向分配到校的方式补足名额,确保每所公办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不低于该校当年具有升学资格人数的30%(简称“校额到校”)。

 

28.今后五年,北京将怎样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主,健全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是全面提升中、小、幼干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幼儿教师的培养规模,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普遍提升幼儿教师素质。实施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计划,突出市级高端培训和乡村教师培训。实施“首都名师、名校长(园长)、教育家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学科教研组长培训计划”“培训者培训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二是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支持教师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活动,完善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的机制,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聘请、引进、遴选和资助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搭建人才梯队,组建学术团队。实施首都高校“长城学者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培养和资助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实施“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在市属高校中遴选一批创新团队,增强其竞争国家级创新团队的能力。

29.如何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我党长期坚持的一项政策。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的成长和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重大影响。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政府必须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探索按岗位、任务、业绩确定报酬的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绩效工资结构,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二是完善乡村教师工资、职务聘任等倾斜政策和津贴补贴制度,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各有关区依据不同乡村学校实际情况、教师不同岗位和任教年限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三是探索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四是建立教育人才生活需求调查制度,以养老保险、医疗和住房等保障为重点,优化教育人才发展的生活环境。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支持乡村学校建设周转宿舍,帮助乡村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五是继续做好“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表彰工作。

30.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十三五”时期,要从首都教育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着力促进首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系统完备、层次合理、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首都教育法规制度规范体系,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评价教育发展的教育法治实施机制和法治监督保障体系,广大干部教师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体系健全完备,为全面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升有力法治保障。

一是完善教育法规体系。适应首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修订进程,做好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修订工作,不断完善首都教育法规体系。推进《北京市教育督导条例》和《北京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积极跟进《民办教育促进法》、《职业教育法》、《学前教育法》等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适时修订北京市实施办法。

二是完善重大教育决策制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违法办学行为,依法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强化行政程序规范,完善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制度。

三是切实严格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管。切实履行法定监管职责,着力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推进教育行政综合执法。健全教育纠纷处理机制,依法通过行政复议、教师申诉、学生申诉、信访等途径妥善处理各类教育纠纷。充分发挥机关法律顾问在推进依法行政中的作用。

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实现“一校一章程”,确立依照章程规范管理学校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推行依法治校达标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31.如何加强教育经费保障?

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还是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下工夫,确保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投入结构与教育布局结构变化及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经费使用效益与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目标需求相适应。

一方面是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依法增加政府投入,各类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逐步增长。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市级教育经费统筹能力。增量经费主要向财力薄弱区、人口导入区域、薄弱学校倾斜。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积极捐赠,提高高等学校积极争取社会捐赠的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效益。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探索创新经费投入方式,进一步提升经费投入政策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加强预算管理规划性,根据重大项目规划建立教育经费中期财政规划。加强预算编制质量管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水平,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完善教育财政咨询制度,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经费和资产管理使用效益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绩效拨款制度,强化绩效导向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制度。实施学校“阳光财务”工程,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制度,继续推行收费规范公示制度。落实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资助政策,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32.今后五年,北京将怎样统筹配置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空间优化布局?

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是关系城市人口分布、城市整体规划和区域发展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要坚持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推进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充分发挥教育对人口分布的引导作用、对城市规划的支撑作用和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是基础教育均衡配置。结合首都人口迁移聚集分布趋势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强化市、区(县)政府科学统筹配置力度,促进中小学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衡配置。严格执行办学条件标准,确保城市新建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达标。依托名校继续推进名校办分校,在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新建改建一批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要求。

二是职业教育协调配置。加强北京市职业教育专项设置规划,调整职业学校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协调。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的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京津冀区域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牵头建好京津冀交通职教集团。

三是高等教育优化配置。形成与京津冀区域空间布局相协调,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首都城市发展需求相结合的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制定拆迁补偿、专项资金支持和奖励等政策,推动首都高校积极调整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建设。

33.未来五年,北京怎样培育“互联网+教育”的新型发展形态?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实现教育公平与卓越创造了有利条件。首都教育要积极借助“互联网+”,优化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多元的在线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培育“互联网+教育”新型发展形态。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综合支撑能力的性能提升工作。实施北京教育信息网的升级换代与优化,研究并推广无线网络教育教学应用规范,为各类应用提供安全、优质、高性能的运行通道和平台。

二是提升教育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整合优化已有业务系统,建成贯通市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集政务公开、在线互动、资源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首都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首都教育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微课程”、“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持续推进北京数字学校、数字化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继续整合中小学名校名师资源、电子教材及各类企业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完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加强各级教育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实践技能培训。

 

34.怎样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中的作用?

“十三五”时期,教育系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将坚持从严从实,坚持首善标准,紧密围绕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提升科学化水平,切实为全面深化首都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十三五”规划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坚定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和党支部理论学习制度,提高理论学习质量。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和载体,善于运用新媒体开展理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加强宣传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舆情研判、信息通报、事件处置、督查指导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立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打造一流理论研究高地、决策咨询智库和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0问”系列重大课题研究,透彻回答师生思想理论困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名师的培养,创办高水平理论刊物,资助出版“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库”。

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不断加强教育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突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做到人岗相适,严格条件程序、严守纪律要求,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按照重德才、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以及各年龄段干部的培养使用。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坚守“三严三实”,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干部问责,研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统筹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实施高校党建难点项目支持计划、学生党员先锋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完善院(系)党组织和党支部发挥作用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发展党员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突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从严管理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党建责任体系,完善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健全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和基层党务干部激励机制。加强中小学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探索民办学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纪依规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好“四种形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层层明确责任传导压力,建立和完善考核结果运用制度,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强化责任追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加强监督执纪问责,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努力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弛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防止“四风”反弹,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树立良好政风行风,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培育清廉、阳光、公正的廉洁环境。

五是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完善基本标准,推广特色成果,实施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提升工程,推进中小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加大校园安全物防、技防建设力度,完善校园安防基础设施设备,推动技防系统整合,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建设“课堂教育、日常宣传、专题活动、实践体验”四位一体的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安全教育整体水平与效果。完善高校网格化、等级化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管理与防范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完善队伍培训机制,健全高校安全稳定处级干部培训、新任干部培训和专项业务培训三者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大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校园及周边育人环境。

六是全面加强统一战线与群众工作。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和院(系)基层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北京高校统战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123”工程、“心桥工程”、“三个10%”计划,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加强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做好港澳台侨学生工作。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发挥群团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

35.北京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特色有哪些?

“十三五”教育规划是在延续“十二五”教育发展、落实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关键节点进行研究制定的,既要承前,又要启后,因此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定位。规划充分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尤其是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启动以来首都教育取得的长足进步,深入分析了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始终以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为依据,切实地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等与深化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紧密结合,把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作为根本目标,进行整体的谋划。

二是突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研究部署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规划把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作为主要任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单独一个部分,进行论述。尤其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分别强调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督导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任务和目标。

三是强化了教育规划的落实。为了确保“十三五”时期各项任务能够落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在对主要任务进行深入研究、精准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任务项目化,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教育服务保障、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改进,学前教育服务保障,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扩大整合,市级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高水平交叉人才培养,高精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终身教育特色实践基地与平台建设,民办学校支持鼓励,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市行政副中心教育配套建设,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督导与评价专业化建设,教师队伍补充和综合素质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共20个重点项目,显著突出了“十三五”时期首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36.如何保障北京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各区、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订本区、本部门、本学校实施规划的具体方案、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区、各部门要把规划作为项目审批和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市政府,以及各部门、各区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市教委对《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发布年度监测报告。市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开展《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重大任务实施情况的督导,并向社会公布督导检查报告。三是加强监督检查。配合市人大、政协定期开展《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建立法定程序和渠道,使社会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对《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四是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28/9123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