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系列微专题 时政 四个全面 最新动态

坚持“四个全面” 践行“五大理念”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016年09月28日 16:59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各项建设取得新成效,圆满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这五年最深远的影响是城市定位和特色的提升。今天的合肥,已被国家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通过五年的建设,合肥日益展现出科技和生态的独特魅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愿景迈开了豪迈的步伐。

这五年最突出的成效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强。五年来,从行政区划调整后民生标准的统一,到就业、社保等工作的加强;从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到一年一度的民生工程实施;从改革红利的释放,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升;等等,这一点一滴的努力,都化作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我们这座城市稳居全国幸福城市前列。

这五年最深刻的洗礼是从严治党和作风的转变。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党的建设,以作风建设拉开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30条”和市“10条”规定入手,到坚决破除“四风”顽疾、整改不严不实等突出问题,以优良的作风凝聚起全市上下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我们倡导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使“讲大局、强责任、提能力、抓落实”在全市上下蔚然成风。

过去的五年,合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阔步前进,全市上下为了合肥的发展,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迈上更高台阶。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5600亿元,5年连跨3个千亿台阶;财政收入连跨6个百亿台阶,超过1000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5年提高3.8个百分点,达到25.7%;“新跨越、进十强”这一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提前5年基本实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与国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广泛合作,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先导,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战略取得重要突破,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合肥的自主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七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7%。京东方10.5代线、12吋晶圆等一批百亿、数百亿级的重大项目相继建设,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机器人等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成电路、量子通信、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装备、燃气轮机等一批新兴产业接续突破。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万达文旅城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建成,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会展和大健康、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传统产业改造在“两化”融合中深度推进,高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紧密协同,家电、汽车等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养殖业占农业比重达到50%,特色高效农业占农业比重提高到80%。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共部署改革任务292项,其中具有合肥特色的占1/3,2014、2015年两年累计完成改革任务79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红利快速释放,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实现三年翻一番,非公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5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不断落实。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权力、责任、涉企收费“三项清单”制度,“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公车改革顺利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省市共建、系统化改革,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1+3+5+N”等政策创新集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等,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经验。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国际友城合作不断深化,积极谋划和推进与上海全面战略合作。“四港三区一中心”等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年均增长14.8%。持续抓好招商引资,“十二五”累计引资1.3万亿元、年均增长15.7%。合肥都市圈建设、与皖北结对合作深入推进,援疆、援藏工作扎实开展。

 

五年来,我们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统筹协调发展取得重要突破。高起点编制“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及一系列专项规划,“十二五”以来新建和续建“大建设”工程9类2000多项,完成投资1800多亿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快速推进,新桥国际机场建成通航,高铁南站投入运行,“米”字形高铁网络逐步形成,“一环八线”高等级公路网基本建成,合肥港通江达海功能大幅增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即将投入运行,2、3号线建设加快实施。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水电气热、地下管网等公用事业保障有力。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70.4%,比201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409万。中心城区、开发区加快转型,省级行政中心顺利搬迁,滨湖“新中心”功能快速提升,特色街区、精品城市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同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肥东、肥西主城区与中心城区对接发展,巢湖、长丰、庐江三大副中心建设扩规升级,合巢、庐南、空港三大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协调推进。环巢湖大道全线贯通,环湖十二镇规划和“两带四区”建设成效明显。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提高到32.9%,综合实力在全国、中部百强的位次不断前移。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展开。

五年来,我们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合肥建设呈现崭新面貌。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绿色森林增长、固体废物整治“四大专项行动”。以愚公移山精神治理巢湖,投资500亿元实施巢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34座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98%的城市污水得到集中有效处理,120余条河流纳入“河长制”管理。巢湖湖区总体水质由Ⅴ类好转为Ⅳ类,巢湖流域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围绕大气污染治理,采取淘汰黄标车、全域全年秸秆禁烧等“九大措施”,关停马钢(合肥)公司和原安徽氯碱化工集团等城区化工企业,积极开展联防联治,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9.9%。“十二五”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17.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矿产开发更加规范,“三线三边”整治成效显著。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单位GDP能耗分别降至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7%、56%。大力开展节约型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五年来,我们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加强思想引领,广泛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公益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县(市)区“两馆一场”建设加快推进。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支持和促进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合肥文化大讲堂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广受欢迎,合肥文博会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大湖名城、悦读合肥”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三河古镇成为合肥首个国家5A级景区,首个省级创意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落户合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0%,总量居全省首位。

五年来,我们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巩固和发展了良好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出台加强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坚持人大主导立法,创新监督方式,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在全国率先开展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满意度测评,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作用,人大许多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围绕大局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支持政协搭建大团结大联合特色平台,推动合肥与上海“双城合作”,“合肥之友”、巢湖综合治理民主评议等多项工作在全省、全国有地位有影响。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市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工商联作用,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得到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完善。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快建设法治合肥,获得“中国法治政府”提名奖,司法改革探索取得实效,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五年来,我们自觉把民计民生作为“指南针”,实现了民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十二五”时期,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八成。全市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稳步推进创业就业示范城市建设。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大病保险、被征地农民保障等实现全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时实施。大力实施“百村万户”精准脱贫计划,在全国首创“光伏扶贫”模式,减少贫困人口30万。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及社会服务“1+4”政策,加大实施力度。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6万套(户),建成11.5万套(户),综合整治老旧小区297个,实施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项目126个。持续实施民生工程,投入达350亿元。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106所、幼儿园235所,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零障碍入学,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磨店职教基地形成规模。合肥学院获批中德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口计生政策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平安建设深入推进,第3次捧得“长安杯”。积极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注重培育社区文化。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全市信访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健全。防震减灾、统计、科普、气象、档案、保密、人防、民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红十字会、妇女儿童、老年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实现新进步,残疾人等工作获全国表彰。

五年来,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落实主体责任,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把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推向深入。相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了一大批思想、制度和实践成果。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出台的党内法规,《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中共合肥市委工作规则》等一系列党内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圆满完成县乡党委换届工作,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统筹配备全市干部资源,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干部轮岗交流常态化实施。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兼职、超职数配备干部、“裸官”等问题专项整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坚持党管人才,人才特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双六条”职责,扎实开展述职考核评议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社区、“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代表任期制全面落实,开发园区党建工作创新成效明显,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深入推进,社区党建“三有一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开展“四联四定”等工作,大力推广“一线为民工作法”。坚决抓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惩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四个全覆盖”有序开展,廉洁自律预警等制度不断深化。落实纪检监察机关“三转”要求,纪检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严肃查办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开展重大腐败案件“一案双查”,创新实施“一案两谈”制度。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包公廉政文化成为响亮品牌。

今年入汛之后,我们遇到历史罕见的洪水。大灾面前,我们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迅速行动起来,科学决策调度,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军民共赴一线,全市上下团结奋战,夺取了抗洪抢险全面胜利。

努力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是我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们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的关键时期。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合肥视察指导,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自觉把合肥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谋划,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来推进,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努力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新局面,以新的更大成效,助推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谱写中国梦合肥篇章。

落实上述目标要求,必须细化具体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创新水平全国一流,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民主法治不断加强,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的领导更加有力。

 

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着力推进理念创新,进一步优化思路。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特色和优势并举,充分发挥战略叠加和联动优势;坚持自主与开放并举,聚焦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抢占制高点;坚持追赶与引领并举,选择一些重点领域突破,实现由“跟跑” “并跑”变为“领跑”;坚持创新与创业并举,打造一批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的“双创”承载区,让一切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围绕政府管理、产业创新、人才集聚、金融服务、开放创新、军民融合、推进“双创”等方面,加强改革探索,努力创造新经验。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一体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争取国家量子实验室落户合肥,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及装置布局合肥,支持对原有科研设施更新改造整合。支持中科大等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科学城、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等建设。继续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新的七大创新平台。

着力推进政策创新,进一步激活要素。全面落实国家各项税收扶持政策,加大首创、首台套等应用政策创新力度。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全面落实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等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对接。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快集聚中科系、高校系、院所系、企业系等创新资源。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

着力推进产业创新,进一步提升优势。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努力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全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争取培育若干个全国重要的、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和一批科技“小巨人”。到2020年,基本构筑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家电、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高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大健康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接二连三”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着力推进环境创新,进一步集聚人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认真实施“双引双培”计划,发挥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作用,努力造就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大师和创新团队。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构建集研发、孵化、融资、服务和园区承接、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取向,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统筹推进新格局。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围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立足国家与安徽发展全局,着力提升城市能级,为全面建成区域性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发挥骨干作用,更好地引领合肥都市圈、辐射周边、带动全省。

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坚持“创新+生态”的理念,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合肥都市圈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支撑安徽崛起的增长极、长三角双向开放的新窗口。

基本形成都市区形态和架构。按照城湖共生、产城一体、全域统筹、融合发展的思路,细化“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产业新城、新市镇、小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围绕创新和产业等发展功能,交通和物流等枢纽功能,文化旅游等休闲功能,生产生活等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区,同步提升开发园区综合承载力,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区转型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加快三大副中心、三大产业新城建设,有序建设环湖十二镇及一批名镇名村,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枢纽型、网络化、功能性为方向,建立铁、公、空、水多路并进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提升区域高速路网。实施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打造区域航空中心。构建“一主两支八线”高等级水运网,打造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建成轨道交通1-5号线,启动轨道交通6-9号线建设,搭建联动市县的轨道交通主骨架。全面优化城乡交通网络,着力提升交通智能化运行水平。加快建设“公交都市”。

加强城市特色化品质化建设。科学规划和管理,使城市空间立体、平面、风貌特征、文脉延续更加协调。继续规划建设特色街区,打造一批精品道路、品牌商圈、生态走廊和城市地标。制定和实施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进一步提升防洪保安、抗震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合钢片区改造,建成东部新中心,全面完成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加强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深化城市街道社区体制改革,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工程,力争到2020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35%。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引领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广泛开展学雷锋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践行“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加强科普工作,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推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办好合肥文博会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各类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好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智能语音、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产业,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落实党管武装要求,加强国防教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双拥共建,争创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改革创新示范区。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打造美丽合肥。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朝着“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美好愿景迈进。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环境准入、环境标准硬约束,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严格实施新《环境保护法》,系统推进“4+2”行动计划,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巢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入湖河道小流域治理。力争到2020年,巢湖水质和入湖主要河流达标率大幅提升,努力创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加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力度,巩固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深入推进“五森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善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置系统,加强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深入开展城乡卫生环境整治。

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强化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提高新能源汽车应用普及化程度。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全面创建节水型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加强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与沪宁杭等中心城市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与上海“双城合作”。深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加强与珠三角等区域交流合作。推动合肥都市圈扩容升级,全面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深化与皖北结对合作。进一步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密“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拓展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加强与国际大通道合作。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保税区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拓展提升口岸功能。复制自贸区国际贸易投资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深化关检合作“三个一”改革,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大力引进境内外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本地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投资并购,积极参与跨省、跨国合作创新。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培育发展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突出精准招商和引才引智,深化与央企国企、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广泛合作。

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功能。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文化演艺场馆等公共设施,开展国际化城市外语标识体系建设。加快合肥学院中德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打造长三角国际化创新创业中心。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扩大与北美、欧洲等地区和俄罗斯等国家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深度合作。

坚持共享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顺应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民生内涵的新变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地建立在“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上,落实到释放改革红利上,体现在社会公平正义上,实现在补齐社会短板中。

全面小康,必须首先全面脱贫。坚持精准脱贫,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确保今年年底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在此基础上,再用几年时间持续巩固提升扶贫成果。

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体系,加强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慈善法》,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扩大群众受益面。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中小学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促进民办教育、国际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市属、在肥高校发展。大力推进健康合肥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等健康产业。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四季品牌”,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落实国家人口政策,重视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为切入点,在交通、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动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建设“平安合肥”为目标,开展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确保城乡和谐稳定。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维稳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凝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支持人大主导立法,推进法律法规实施,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坚持“抓落实、提能力、增活力、上水平”,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党委、政府、政协共同制定年度重点协商计划机制,进一步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和水平。支持政协创新履职载体,拓展团结联合平台,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基层工作机制。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优势,推动合肥上海“双城合作”;探索“合肥之友”发挥作用新载体,开拓招商引资、引才引智新空间。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落实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加强政党协商,发挥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战工作,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力度,深化与港澳台交流合作。

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改革。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文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步伐。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法治建设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以伟大工程保障伟大事业。

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最大主业,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做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做管党治党的书记,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的党建工作;党的工作部门要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清单,逐级压实责任。把党建工作融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强化结果运用。

不断加强思想建党,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巩固扩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严格遵守和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坚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起,强化从自身严、从本级严、从现在严的意识,努力形成以上率下、层层担当的局面,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最终体现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推动事业发展上。

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努力践行党的宗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督促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驰而不息转作风、树新风。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完善作风建设监管模式,坚持不懈抓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塑优良家风。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好干部标准,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着力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的领导班子。落实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党组工作条例。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重视在基层一线培养、发现、选拔干部。认真实施“年轻干部卓越成长计划”,加大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严格实行“四凡四必”,确保选人用人风清气正。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统筹推进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深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真情关怀、真心关爱、真诚帮助基层干部。全面落实农村“一定三有”和社区党建“三有一化”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四讲四有”要求,从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扎实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工作。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认真贯彻党章和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等各项党规党纪。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四个全覆盖”,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重点人员、重要岗位以及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领域的监督防范。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纪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转”,实现纪检派驻监督全覆盖。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党治党硬约束。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严密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狠抓制度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法规制度观念,培养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和行为习惯。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928/9123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