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丁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谈中国敬老文化

2016年10月09日 08:31

 

QQ截图20161009082637

丁夏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1009/913159.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1009/913169.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927-4/

各位朋友,大家好!

重阳节快要到了,很高兴有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演变,以及我国的敬老文化。我今天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里摘的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要从敬老的角度来谈重阳节的意义。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写的是唐朝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的习俗。此时秋高气爽,大家登临居高,插茱萸花,不光思念故乡,还思念没能参加这样活动的朋友、兄弟。这首诗把重阳节的习俗和怀亲之情,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历来被传颂。

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跟中国许多节日一样,重阳节也不是马上就形成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受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重阳节说“九”

重阳节是九月九日,我们先说“九”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九”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数字。按清代学者的一句话:“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古代人创造了数字,从一开始,到九结束。所以,“九”在中国被认为最大的一个数,而且这个观念起源非常之早。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一书面有这么一句话:“天道以九制。”战国时候,楚国的《楚辞》也说:“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古代都对“九”非常推崇。所以在中文里面,“九”这个数字经常被言最多、最大、最久、最深。比如,天叫“九天”,极高之处叫“九霄”,地言“九泉”,地理上有“九州”之说,朝廷叫“九鼎”,京师有“九门”,官职有“九卿”等等。明清时候的宫廷紫禁城,号称有多少间房子呢?九千九百九十间。实际的数字跟这有相当大的出入。何以如此说?无非是说它房子之多,天子所居之地,房子要极言其多,所以叫九千九百九十。

今天的天安门城楼,当时的制度是什么?叫做深九间、阔九间,也是用“九”这个数字。皇宫的大门、行宫的大门、皇家园林的大门,它们的装饰都有统一规格,而且跟“九”关系非常密切。那就是,每一扇门上都钉着纵横九排钉,叫做“九路钉”。

在文学作品里面,比如《西游记》,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历经磨难,这个磨难有多少呢?九九八十一难。《水浒传》里面,英雄好汉聚义梁山,总人数多少?也是九的倍数,就是七十二加三十六,一共是“一百单八将”。可见“九”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特殊的数字。那么,两个“九”重叠起来,那就了不得了。

当然,最早的时候,不一定是九月九日这一天,而主要是农历的九月。农历的九月正好是一年农事结束,收获的季节。收获季节之后,再往后农活儿不多了,收获的食物又很丰盛,古人就很自然地选择在农历九月来聚会、宴饮。据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四民并籍野饮宴”是什么意思?九月九号这一天,全体的老百姓(“四民”是古代对民的通称,包括士、农、工、商)都到外面聚餐、欢乐。

那么,为什么是九月九日?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选了这个日子,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要在九月选一天聚会,最合适的莫过于九月九日。因为这一天两个九重叠,两个最大的数字加在一块,吉祥之意包含其内,也不太可能再选九月八日、九月十日,只有九月九日是最佳选择。

 

“踏青”与“辞青”

古人最早在九月庆贺丰收、野外聚餐的习俗为后来的“重九节”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个习俗和春天的赏时节,正好形成春秋遥相呼应的结构。春天的时候,大家到外面去“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明媚的春光,迎接春天的到来。

到了九月,天气逐渐寒冷,花草逐渐凋零。那时候再选一个日子,和三月三相对的九月九,也到野外,古人也有一个说法,叫“辞青”,就是辞去、告别青色。“青”是万物茂盛的颜色,那也就是告别春夏,正式进入寒秋,迎接冬季的到来。

当然,仔细考察会发现,重阳节的来源不是单纯的庆贺收成。因为如果这样,重阳节很可能就局限在农村,不会波及到城市。事实上,重阳节是一个城乡共有的节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重阳节比较早的有祈福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战国时候,到了九月,当时的贵族就要开始让家臣准备各种牺牲,就是祭祀用的肉类。最隆重的叫三牲:猪、牛、羊。而且要告备于天子。这里的“天子”是指神灵。就是说,在九月祭祀神灵的时候,要把自己心中的愿望、想法都说出来,告知于神灵,得到他的了解和保佑。所以,这样一个活动,它有祈福的内容。这种祭拜,不管是祭拜祖先,还是祭拜天地、鬼神,在中国起源甚早,而且分布广泛。不光是九月,别的时节也有这种祭拜、祈福的活动。可是从汉代开始,九月的祈福开始逐渐有了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门乞求延年益寿。

“延年益寿”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来源久远,影响非常之大。中国人在衣食富足,基本的生活条件满足以后,非常讲究养生、延年益寿。所以中国人说,人生的四大幸福是“福禄寿喜”,“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而九月的祈福活动,传说从汉代开始,就和祈求延年益寿相结合。而且据说这个活动来头还不一般,发令者是谁呢?是汉高祖刘邦。据《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在刘邦的带领下,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说做了这三件事就能令人长寿。

 

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习俗的由来

何以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香味浓郁。它不光使口鼻能够享受到的香气,而且据说有很强的药用功能,能够祛灾除病,尤其是足寒、祛风。那么,古人选择在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就是针对当时天气变化而做的选择。

为什么要食蓬饵?蓬饵是一种点心,一般是用大米粉蒸制而成,松软可口。这恐怕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也可能因为刘邦喜欢这种点心,所以九月九日就选择了蓬饵来作为主要食品。

何以又要饮用菊花酒呢?在九月份的时候,很多花都已经凋谢了。但是菊花恰恰是在众多花都凋谢的时候,绽放出来,而且色彩绚丽,花型丰满好看。古人有不少人偏爱菊花,对菊花情有独钟。中国很多花都比菊花有名气,比如牡丹、梅花,它们在今天的名气似乎都比菊花大。但是时光越过2000年,那时候的菊花却特别受欢迎,而且这个风气延续了很长时间。至少在唐代,菊花还是格外受人钟爱的,比如唐代著名诗人,跟白居易齐名的元稹,他专门为菊花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用非常明确的语言,交代了为什么人们特别钟情于菊花。因为这个花的品质和别的花不一样,它是等百花开尽以后才登台亮相,它盛开的时候,别的花基本上已经凋谢了。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菊花特别受中国人的喜爱。

菊花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特别物种。陶渊明的《饮酒》诗里面说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候,一般人的解说是:你看陶渊明多么的潇洒,黄昏时节,悠闲自在地在家里篱笆旁边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头,看到远处的南山(今庐山)傲然天地之间。于是此情此景,融融然,心会于此。不过据学者考证,陶渊明之所以采菊,是因为道教里面有一种说法,说菊花可以延年益寿,以菊泡酒,长期饮用,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传说汉代形成的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就有某种祈福的意思在里面,就是希望延年益寿。

 

九月九日何时成为固定节日

九月九日何时成为固定的节日,我们现在还没有非常确切的证据。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至少到汉末,最晚不会晚于魏晋,九月九日已经被视为一个佳日,那就是好日子。好日子还不一定是节日,它可以说是节日的初级阶段。再往上发展,可以成为节日;如果不发展,就成为大家喜欢的日子。

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里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说的是,岁月流失,今天又碰到了九月九日。九这个数字是一个阳数,这一天日月相会,很是难得,所以民间把这一天视为佳日。因为这一天意味着可以长长久久,所以大家都愿意在这一天聚会、宴饮。一方面是庆祝;另一方面,大概应该也是表示,要借这么一个特殊的日期,对自己有所庇护,有所祝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有可能人们实际在过九月九日,而没有重阳节之名。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里谈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他说我平时闲着没事,非常喜欢重九这一天。但是,整个序或者诗里面,并没有说重九这一天是个什么节日。可以看出,大家虽然过这一天,也重视这一天,但是它还不是一个很正式的节日。另外,陶渊明在序和诗里面都提到了菊花和酒,却没有谈到茱萸、蓬饵、登高。可见,至少在南北朝的时候,人们过重九佳日的时候,并没有非常固定、统一或者普及性的节日习俗。

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在唐朝是非常明确的,但在汉朝和魏晋时期似乎不多见。但是从文献上来看,它的形成也似乎是在魏晋的时候,甚至更早,在汉末。

汉代的时候,今河南中南部,有一位非常出名的老先生,叫费长房,他是一个术士,会很多变幻莫测的东西。他要是活到今天,他的故事就是一篇极好的科幻小说的教材。据说他喜欢求仙访道,各处名胜距离遥远,不是可以轻松到达的,去也是一件艰难困苦的事,可是这位费老先生,有一门神奇的技术,叫缩地术。他要去哪儿,把出发点和到达地做一个缩地术,千里变成咫尺,马上就可以到达。另外,他跟重阳登高有一定关系。传说某一次,他见了一位朋友,断言朋友家中有灾,必须想法避开。那怎么避开呢?每个人做一个红色的小包,包里放上茱萸,把小包系在胳膊上面,然后走到高处去饮菊花酒,这个祸害就不会再残害家人了。什么时候实施这个计划呢?九月九日。这朋友听了以后,照计实行。等他九月九日从山上回到家里面,看见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暴死,心中一方面惊骇不已,另一方面感激不尽。九月九日幸亏登高去了,才避免了全家死亡。这样一个事情,第一次把九月九日跟登高、佩茱萸和饮菊花酒联系起来了。

可以说,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后来的重阳节的几个要素都出现了。它们不一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是像数学上排列组合,有时候没有全部结合在一起,也没有正式的节日之名,但是已经为后来的重阳节奠定了基础。

那么,九月九日什么时候成为节日呢?唐代。唐代时,重阳节就是一个民间广泛都过的节日了。到此之后,晚唐五代,宋元明清,重阳节都被保留下来了。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易主,都不能改变重阳节的流传。文化有时候比政治更加深刻和持久,重阳节就是一个证明。不管在唐代、宋代,还是明代、清代、元代,统治者可能不是一个族群,姓氏完全不一样,政策也不一定相同,但是大家都过重阳节。

 

 各地重阳节习俗

节日就像中国文化一样,它看起来有统一性,实际上又充满丰富性。中国各地过重阳节,习俗其实相差很大。唐代的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这是最常见的形式,但是不等于大家都这样过。东西南北,各有各的重阳节过法。有的地方注重赏菊为乐;有的地方这一天开始酿酒,据说这个时候酿的酒味道最好;有的地方人们走家串户,互赠礼物;也有的地方人们喜欢登高;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没有山,可又不能不过重阳节,就登楼,用人为的建筑来替代天然的山;有的地方在这天放风筝;还有一些地方在重阳节祭拜神祀。

另外,重阳节也飘洋过海,到了朝鲜半岛、日本。这两个国家过重阳节的习俗,也跟中国不一样。日本主要着重于吃,吃栗子饭祭菊。韩国主要是玩,玩什么呢?外出放风筝。不管是吃还是玩,其实都跟中国的重阳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各有侧重。

重阳节话敬老

重阳节节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正式过大概有1500年左右,时间非常悠久。到了上个世纪,这个节日在继续流行在民间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新的变化。有些地方开始把重阳节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联系起来。在重阳节这天,提倡大家特别表现一下对老人的尊重、敬爱、爱惜、爱护。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这是一个政府的行为。2013年,这个行为又进一步的升级,变成国家的法定节日。2013年7月1日,中国宣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这部国家的法律中有了明文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所以今天,重阳节按习俗还叫重阳节,而按照最新的政府规定,它也可以叫“老年节”。重阳节和老年节,名称虽不一样,但是内涵是一样的,就是要求敬老、爱老。这是两千多年来,从九月九日宴饮祈福,到登高饮酒的重阳文化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事实上其来有自,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有深厚、悠久的尊老敬老传统。所以,把这样一个带有祈福性质的节日,明确地和尊老敬老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说是回归我们中国文化本身,是把原先一些不那么清晰的东西清晰化了,把不那么明确的东西明确化了,是把比较多元的东西单纯化了。这样,重阳节变为老年节就很自然。

另一方面,之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原有的重阳节进行改造,到了2013年上升到国家法令的高度,把它规定为“老年节”,这是与国际文化和世界潮流接轨的结果。近10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大事,无一不和国际变化紧密相关;没有哪一个中国事件是孤立地、独自地发生在中国内部,而是跟整个国际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从上世纪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老人的重视开始上升为国家的行为和国家的意志。比如,一些国家陆续推出了不同名称的老人节,影响最大的是1978年,由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的一项法案,规定将每年9月美国劳动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定为美国的祖父祖母节。这就使得美国有关家庭成员的节日完备了。以前有母亲节、父亲节、女儿节等,但是父亲和母亲的父母以前没有节日。这个新增的祖父祖母节,可以说是美国的老人节。

这一天,全美各地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我们的近邻韩国比美国更早的意识到尊敬老人是多么重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韩国领风骚之先是必然的。因为韩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强调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甚至把这种道德层面的事情,变成一种治理国家的原则和目标,号称“以孝治天下”。

韩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美国提前5年,在1973年就把每年5月8日的母亲节改为“敬老节”。用儒家的“敬老节”来代表对长辈敬意。文化色彩非常鲜明,回归传统,回归儒家文化、价值观。与之相适应的,韩国还有实际的举措,规定从此以后,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领到一个特别的证件,叫“终身优特证”。那就是国家规定,在外出、交通、医疗等各方面对老人的优待。

在中国,8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尊老敬老、照顾老人、优待老人的意识和行动都大大增强了。现在很多地方的老人都享有各种优待,要么是乘公共汽车不要钱,要么是购物、排队可以优先,要么是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财物等等。可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对待老人的事情上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尊老敬老应该成为一种普遍意识,应该变成一种政府行为。而且它可以超越国家、种族、文化,超越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成为一种文明的共识:人人都应该敬老,人人都应该尊敬老人,而且人人都必须敬老,政府要对老人采取各种优待、照顾政策。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重阳节演变为老年节,既有文化传统,又和国际接轨,是两个力量合成的必然产物。

 

 对中国人来说,尊老敬老不是重阳节特有的话题,也不是大街上公共场所见到的标语口号,是深入骨髓的。它是我们中国文化固有的部分,而且来源久远内涵丰富影响广大。

中国地不分南北,时不分朝代,人不分贫富,两千多年来,在还没有重阳节的时候,早已有了这个意识——尊老敬老。我们一直把尊敬老人、善待老人、照顾老人作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家庭原则,甚至把它提升为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最基本的条件。这种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超越了文化不同的派系,超越了地域,也横跨了时代。它始终存在,所以不能不说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

中国一直崇尚尊老敬老,有一本书系统、深入、全面地阐释了为什么应该尊老敬老、为什么必须侍亲养老的道理?这本书叫《孝经》。《孝经》确切问世的时间,学术上还有许多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跟先秦儒家的思想关系密切,跟儒家的学者关系也非常密切,同时它也得到了历代学者的充分肯定。《孝经》后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古代的经典。《孝经》和《论语》《孟子》《尚书》《易经》《春秋》《礼记》这些著作并驾齐驱,是至高无上的著述。

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用这种方式来高度肯定尊亲侍老的文化。所以,你可能说中国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你不能否认中国人普遍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这种以孝和敬老为根本内涵的文化,我们要做一个简要介绍。介绍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什么叫中国人,什么叫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仅仅面孔像中国人是不够的,你必须真正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你才是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中国人。而从文化的角度做一个中国人,很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以孝为道德之本的文化。

我们过去常说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聪明等等,但是你很难说这些东西在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身上就没有。难道哪个民族就是懒惰怕死、愚笨不聪明?恐怕很少有。所以,我们平常说的这些,不是中国文化上的特征。文化特征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没有时间全面展开,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几个方面都是非常突出的:敬老爱幼、重视教育、崇尚文明。哪怕是穷乡僻壤之处,中国人都知道改变命运要靠什么?靠教育,要读书,要刻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一个中国版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它深入骨髓,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可以离开自己的故乡,飘洋过海,在古时说的“夷”(外族人)那里生活,但是我们不改变的是,文化里最深层的东西,这是华夏文明的深层结构。尊老爱幼、重视教育、崇尚文明,这些很难改,这是真正的、深层次的中国文化。而在这个文化里,敬老重孝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中国独特尊老敬老文化的来源

 中国为何有这种独特的文化?我觉得根本的原因是,古人对人生的基本认识既是直观的也是很深刻的,是直观和深刻的结合。比如,《易经》有这样的话:“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没有祖先,没有父母,你从哪儿来?从我们的出身推到父母,再推到祖先,祖先是我们终极的原因。没有祖先,何来后代?既然是这么一个关系,那么你怎么能不敬祖先呢?因为无祖先便无后代,无父母便无儿女。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的身体都是从父母那儿来的,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国人也一贯主张父母要精心抚育子女,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在中国古代,父母对子女关心爱护的故事很多。许多诗人都忍不住把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于笔端,写出相关诗词。比如左思,他对自己的处境愤懑不满,对当时的门阀制度积怨很深,牢骚满腹。但是他对自己的孩子极其爱惜,写了《娇女诗》,翻译成现代话大概就是“可爱的孩子”。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有同样的诗篇,诗里面对自己儿女的聪慧赞不绝口。

所以,中国人主张父母首先要好好对待孩子,精心养育孩子。等到父母年迈的时候,子女就要尽心赡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在儒家看起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亲情,是人的本能。孔子说,那些不能赡养父母的人简直不是人,违反了人最根本的亲情,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要从赡养父母开始,有人连狗、马都会养,你要不尊敬父母,那你和狗、马是一类。为什么?丧失了人最基本的情感、本能。

孟子对孝有更加系统、全面、丰富的论述,他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万事之中,哪一件事最重要?侍奉自己的父母是最大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你要尊敬父母。敬是孝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他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孝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心实意地尊敬你的父母。

 

孝敬父母不光被认为是教化之始、人文之本,还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比如《国语》说:“孝,文之本也。”文的根本是什么?那就是孝。《左传》说:“孝,礼之始也。”礼,从什么地方开始?就是从孝开始的。孝是优良道德品质最基本的出发点。所以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都反复强调:必须先有孝,才能有忠。一个人如果不孝,那就不可能有忠。因为如果连你的父母你都不孝顺,你怎么可能忠于国君?所以孝是根本,忠是孝的延伸。

重阳节谈敬老的现实意义  

孟子曾经对孝做了这样一个推论,他说如果能够把孝推广到每个家庭,“人人亲其亲,长其长”,那么就会“天下平”。在儒家看起来,孝之所以重要,不光有道德意义,还有社会的作用,这个社会的作用不可轻视。

为了真正能够达到孝,孟子可以说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他专门设计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家庭状况:一个家庭应该有百亩耕地,五亩宅基地,周围种上桑树,家庭主妇在家养蚕织布。这样家里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绸的衣服。这个家庭还要喂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只要喂养得好,家里的老人就可以经常吃上肉。这样一个设想,是孟子几次提到的,可见他非常认真。他认为理想社会就应该这样,既有经济的保证,又有道德的体现。经济的保证就是,大家基本上可以做到无饥,就是能够吃上饭。道德的保证就是老人得到尊重,而老人得到的尊重是通过一个特殊的方式来体现的,那就是“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就是老人也可以吃上肉了。老人吃上肉,在孟子看起来,是一个社会达到美好阶段标志性的东西。他有时候甚至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老人吃上肉?70岁。70岁的老人能吃上肉,那么那就是生活幸福、社会完美的标志了。

不光孟子有这样的思想,尊老敬老的问题以及如何尊老敬老的问题,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很多场合都论述。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其实这两个词都是从儒家来的,分别见于《礼记》。

小康社会是一个比较完美的阶段,这个阶段“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也就是每个人都好好赡养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自己的孩子。到了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呢?据说就变成了“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读了这个你不能不叹中国古人,他们不仅聪明,而且充满了人文情怀。他们认为,最好的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比如GDP多少,人均收入多少,更是文明的指标、文明的结果。到了大同社会,人们就不光尊敬自己的父亲、精心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全社会在老人丧失劳动力的时候,让他们得到很好的赡养,使壮年人在气力充沛的时候有很好的工作,使孩子们都能够健康地成长,使那些孤寡、有残疾之人能够得到社会的赡养。这是一个过了两千年而色泽没有暗淡的光辉思想。

 

过去强调孝的时候,受到很多批判,认为过分强调孝,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尤其把孝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联系起来。当然,孟子的原意跟后来的流传有区别。但是我们反过来看,比较全面地审视儒家孝文化的各种说法,尤其是看到关于小康、大同社会里,关于老人的问题有明确办法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很有理想的。当时所设想的这些东西,其实到了今天:第一,未必能够做到;第二,实施起来确实很有难度;第三,还闪烁着夺目的光辉。虽然不能够马上做到,还是应该去努力,去奋斗,去把理想变成现实。

我们今天讲重阳节特别敬老爱老,特别突出重阳节新的属性——老年节,是有现实考虑和意义的。过去几十里面,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晚清人已经预感到,将来的中国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然是变好还是变坏?当时人主要从坏的方面想,现在看起来,最主要是变得好了,明显比以前经济更发展了,社会更繁荣了,人们更富足了。

但是,我们的人口结构也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的老人数量名列全球之最,这是自然的,因为我们的人口就是全球之最。从人口构成来看,我们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跟很多因素有直接关系。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导向,年轻人在社会总人口中的占比明显不足,而老人的比例快速攀升。但是老人比例的攀升也说明医疗条件、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前十几年出生的年轻人来说,毫无疑问,他们都将面临两个年轻人和四个老人共同生活的问题。老人问题、老龄化问题、老年社会问题,是现在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焦点之一。而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就成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所以,发扬光大中国尊老敬老、关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文化是很必要的。老年节的设立,重阳节变成老年节,正是顺应了这样一个社会变化,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趋势。应该说,这十几年以来,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古代有一本书很有名,叫《二十四孝图》,讲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这二十四个孝子早的是汉代的,晚的是南北朝、唐宋的。可见,古代虽然大力提倡孝道,但真正做得好的,表现突出的,其实还是数得过来的。当然,也不是所有古代孝子贤孙都被选中了。

但是我们今天应该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孝子、尊老敬老之人,毫无疑问是成千上万的。这既是政府的行为,也是广大老百姓的自觉。在公共场合,在家庭里,包括一些有困难的家庭,甚至遭遇不幸的家庭,我们都可以发现,不少当代中国人把尊老敬老的传统发扬光大了,有很多真实、动人的故事在流传。

这些故事可能没有八卦新闻那么惹人注意,但是我认为,它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关系更加紧密。谁没有父母?谁能够一帆风顺,而不遇到一点坎坷周折?谁的父母不会遇到疾病、意外事件?所以,尊老敬老、关爱父母、孝顺父母,不管从价值观的角度,还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都更值得我们普通人关注。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没有杀死过敌人,但是他们消灭掉了道德上的自私、怯弱、软弱等,是真正的英雄。

 

另一方面,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人不尊重老人,不关心老人,甚至个别人还遗弃父母、虐待父母,更甚者打骂父母。但这些现象并非主流,而且明显违反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也和我们的时代精神相背离。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老年人问题,都普遍实行了一系列尊老敬老的措施,通过设置节日、推行优待政策来善待老人。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不尊敬老人、不善待老人、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不是违反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吗?这不是跟时代的潮流相对立吗?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确实有社会原因。当代人的生活、工作,各方面都和前人大不一样。远走他乡、长期与家人分居,这都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相当的规模。最近三十年来,中国出现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情况。不管是数量,还是时间、距离,都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观。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期有这么大规模的迁徙。这一迁徙,就出现各种情况,而各种情况一出现,和别的事情结合起来,比如:有的人收入不高,有的家庭因此出现矛盾,有的人身体不佳,有的人心理有问题,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对老人的不尊敬、不关爱,甚至更恶劣的情况,就随时有可能发生。而且实事求是地讲,在有些家庭里,老人一方也未必就没有责任或过错。

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讲的那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幸”正是道出了问题的原因。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你要想在生活中幸福,就应该遵守基本的公共道德。作为中国人,不光是要延续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而且要尽你所能,给老人以充分的尊敬、关怀、关爱和照顾。也就是说,你应该从个别尽量回到一般,从支流尽量进入主流。

借此重阳节临近之际,我在这里回顾中国传统的敬老文化,特别提醒大家:敬老,是中国文化深刻的、固有的,特有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应该不断传递下去的。祝愿大家重阳节节日愉快,合家圆满,老人们身体健康、心情快乐。谢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1009/913121.shtml